- 帶四字的成語 推薦度:
- abac的四字成語 推薦度:
- 虎年四字成語 推薦度:
- 虎年的成語四字 推薦度:
- 虎的四字成語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這些四字成語的出處
土相扶為墻,人相扶為王
團結(jié)的力量
土相扶為墻,人相扶為王,典出《北齊書·蔚景傳》:景有梁下馬,文襄求之,景不與,曰:“土相扶為墻,人相扶為王,一馬亦不得畜而索也!
北魏大臣高歡被封為文襄王,大權(quán)在握,有廢除魏王、自立為帝的野心。另一大將尉景看透了他的意圖,有意投靠他。尉景有一匹馬,真能追風(fēng)逐日,神駿異常。高歡十分喜歡,便向他索取。尉景故意不給他,并且說:“俗諺講:‘土相扶為墻,人相扶為王’,你我應(yīng)該互相扶助。我有一匹好馬,你也放不過,你的心胸為何這么狹窄呢?”
高歡聽了,悚然變?nèi),向他告罪,并深相結(jié)交。后來,他的次子高洋廢魏王自立為北齊皇帝,很得尉景的幫助。
后人用“土相扶為墻,人相扶為王”的這個諺語比喻人們應(yīng)該相互幫助才能成大事。
田父得玉
此典出自《尹文子·大道上》。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寶玉徑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鄰人。鄰人陰欲圖之,謂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復(fù)之。”
田父雖疑,猶錄以歸,置于廡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稱家大怖,復(fù)以告鄰人。曰:“此怪之征,遄棄,殃可消。”于是遽而棄于遠(yuǎn)野。
鄰人無何盜之,以獻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曰:“敢賀大王得此天下之寶,臣未嘗見!蓖鯁柶鋬r:玉工曰:“此無價以當(dāng)之。五城之都,僅可一觀!蔽和趿①n獻玉者千金,長食上大夫祿。
譯文:
魏國一個農(nóng)夫在田野里耕地,得到了一塊直徑一尺的寶玉,但是這個農(nóng)夫卻不知道這是一塊玉。他把這事告訴了鄰居。這個鄰居想暗中得到這塊玉,就對他說:“這是怪石,留著對家里不利,不如丟回原處去。”農(nóng)夫雖然滿腹狐疑,但還是把這塊玉帶回了家中放在堂下的小屋里。當(dāng)天晚上寶玉通明,照亮了整個房間。農(nóng)夫全家非?謶郑职堰@事告訴了鄰居。鄰居說:“這就是怪異的征兆,趕快以災(zāi)禍消除!鞭r(nóng)夫于是急忙把這塊玉丟到遠(yuǎn)遠(yuǎn)的野外。
沒多久,這個鄰居就偷偷把玉取來獻給魏王。魏王招來玉匠鑒別它。玉匠一看到這塊玉,馬上向魏王再拜行禮,站起來說:“祝賀國王得到了這個東西,這是天下最好的寶貝,我還從未見過!
王問值多少錢。玉匠說:“這塊玉是無價之寶。就是拿五座城作代價,也只能讓你一看罷了!蔽和趿⒓促p賜了獻玉的人千金,讓他終身享受上大夫的俸祿。
鄰居為得到寶玉,用謊言騙得寶玉;田父因為無知而錯失寶玉。田父得玉的寓意,從長遠(yuǎn)看,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輕信人言特別是謊言,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貪天之功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晉公子重耳是個賢能的.人,他很有,很有抱負(fù)。經(jīng)過十九年的流亡,歷盡艱辛,最后在公元前636年得到秦穆公的支持和幫助,回到晉國即位,稱晉文公。得到君位的晉文公,為了報答有功之臣,對于那些跟隨他流亡的人論功行賞,給了他們許多優(yōu)厚的待遇。卻把功臣介子推忘記了,他既沒有得到賞賜,也沒有得到提拔。在重耳流亡期問,介子推一直跟著他,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在挨餓的時候,介子推甚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煮湯吃。他為重耳回國掌權(quán)出了很大的力。
介子推是個很有氣節(jié)的人。雖然沒有得到重耳的封賞,可是他卻很不在乎,并且毫無怨言。他不但沒有伸手去要祿位,甚至認(rèn)為自己根本就不該受。介子推在重耳回國之后便假稱有病,回家隱居,侍奉老母,甘守清貧。他寧愿編草鞋為生,也不去貪圖謀官位。他對重耳周圍一些人居功自傲很不滿意。他的老母和親朋鄰里都勸他去找重耳得到封賞,他都斷然拒絕。他說:“重耳繼承王位,這完全是上天的旨意,可是那些跟隨重耳流亡的人卻以為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騙人嗎?偷人家東西尚且被稱為盜賊,更何況貪取上天的功勞,把上天的功勞歸為自己功勞的人,這不更加可恥嗎?”介子推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兒子如此廉潔,如此決斷,便同意和兒子一起到深山中隱居。于是,介子推帶著母親直奔綿上深山(今山西沁源縣西北),從此便隱居不出。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歸隱綿上,追悔莫及,他親往深山尋找,始終不見蹤影,只好把綿上作為介子推的封地。到后來傳說,晉文公為了逼迫介子推母子出山,曾經(jīng)放火燒山。介子推由于不愿出來做官,便和母親一起被山火燒死。傳說介子推被火燒死那天,正是陰歷三月初三。為了紀(jì)念這位寧愿死也不做官的隱士,當(dāng)?shù)匕傩彰磕甑竭@一天都不燒火做飯,全天都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歷。
“貪天之功”意思是說把天的功勞歸于自己,比喻把別人的功勞攫為已有。
食魚無反
“食魚無反”的本意是,吃魚的時候,不要把反面也吃光。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紀(jì),得金壺,乃發(fā)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唬骸圃!如若言,食魚無反,則其臊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yuǎn)也!套訉θ眨骸蝗。食魚無反,毋盡民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于側(cè)乎!’公曰:‘紀(jì)有書,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之間。紀(jì)有此言,注之壺,不亡何待乎!’”
這段話意思是說:
春秋時期,齊景公巡視紀(jì)地(今山東壽光縣南),當(dāng)?shù)乩习傩瞻褟牡叵峦诘降囊恢唤饓孬I給景公,景公叫人把壺蓋打開,發(fā)現(xiàn)壺里面藏有兩片竹簡,上面用紅漆寫著八個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饼R景公說:“寫得真好!食魚無反,吃魚時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防止魚腥太重;勿乘劣馬,因為劣馬不能走遠(yuǎn)路!标虌雽λf:“您說得不對!臭~無反’,告誡后代的國君不要耗盡民力!‘勿乘駑馬’,是忠告國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齊景公問道:照你的意思,紀(jì)國的國君有此丹書,應(yīng)該是很有遠(yuǎn)見的人了,但是紀(jì)國為什么會在我執(zhí)政的二百多年前就被齊國滅掉了呢?”晏嬰回答:“紀(jì)國滅亡是有原因的。我聽說,賢明的國君,應(yīng)把自己的主張寫在竹簡上,張掛在城門上、里弄口,讓全國的百姓都知道。而紀(jì)國的國君雖然有好的主張,卻把它藏在金壺里,埋在地下,這樣一來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紀(jì)國除亡國之外,還有什么選擇呢!”
應(yīng)該說,晏子由“食魚不反”而引申到為君之道,首先是心里要裝著百姓,關(guān)心百姓疾苦,自己有魚吃也要想到百姓是否食有魚(余),從而戒奢從儉,輕徭薄賦,讓人民休養(yǎng)生息,過著安定的日子;二是要用好官吏,任用忠誠正直之士,懲治邪惡奸佞之徒;三是要認(rèn)真去做,不能貪圖安逸,荒廢政事,這些都無不具有儆戒意義,尤以第一條處理好君與民的關(guān)系為治國之根本。
虛堂懸鏡
“虛堂懸鏡”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陳良翰傳》:“陳良翰字邦彥,臺州臨海人。早孤,事母孝。資莊重,為文恢博有氣。中紹興五年進士第。知溫州瑞安縣,俗號強梗,吏治尚嚴(yán),良翰獨撫以寬,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競樂輸,聽訟咸得其情。或問何術(shù),良翰曰:‘無術(shù),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
這段話意思是說:南宋大臣陳良翰,字邦彥,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少年時喪父,非常孝順母親。性情莊重,寫文章很有氣勢。在宋高宗(趙構(gòu))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進士,做溫州瑞安縣(今浙江瑞安縣)知縣。當(dāng)?shù)孛耧L(fēng)以強悍耿直聞名,官吏治民崇尚嚴(yán)厲;而陳良翰卻用寬厚的方法對待百姓,催繳租稅時不下達(dá)命令,只是宣布各種東西的名號物色,老百姓高興地爭著繳納,審理訴訟案件也公正嚴(yán)明。有人問他用的什么辦法,陳良翰說:“沒有什么辦法,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里懸掛鏡子一樣!
馬不入廄
此典出自《后漢書·張奐傳》:“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人懷!睎|漢時期,有一個人叫張奐,字然明,敦煌淵泉(今甘肅安西縣)人。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出任安定屬國都尉。他剛到任的時候,南匈奴派兵七千多人侵?jǐn)_鬧事。張奐兵少,就聯(lián)合東羌人,打敗了南匈奴的軍隊,南匈奴七千多人全部投降,邊界一帶平安無事了。
【這些四字成語的出處】相關(guān)文章:
這些四字成語的來源06-12
老成持重的四字成語出處06-13
心曠神怡成語的出處06-19
成語亡羊補牢出處06-28
成語解釋及出處09-01
熟能生巧成語出處06-29
生男育女成語出處06-18
食少事繁成語出處06-18
宿雨餐風(fēng)成語出處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