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成語解釋
在日常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jīng)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都有哪些經(jīng)典的成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成語解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拼音】: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簡拼】:pzbcmjyf
【解釋】: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chǔ),就不能存在。
【出處】:《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示例】: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們不是也跟著家破人亡?~。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近義詞】:相輔相成、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語法】:作賓語、定語、分句;形容兩者的關(guān)系
【順接】:附上罔下、附下罔上、附人驥尾、附會穿鑿、附鳳攀龍、附勢趨炎、附聲吠影、附學(xué)生員
【順接】:蜂屯蟻附、蜂趨蟻附、龍攀鳳附、片接寸附、蛇盤鬼附、形影相附、形表影附、夤緣攀附
【逆接】:白磨嘴皮、敗鼓之皮、豹死留皮、抽筋剝皮、反裘傷皮、鶴發(fā)雞皮、虎質(zhì)羊皮、雞毛蒜皮
【逆接】:皮傷肉綻、皮包骨頭、皮開肉破、皮開肉綻、皮弁素績、皮松肉緊、皮松骨癢、皮相之士
成語故事
春秋時(shí)期,晉國公子夷吾因?yàn)閮?nèi)亂出逃,為了爭取秦國支持他回國做國君,他答應(yīng)秦國事成之后,一定割讓五座城池給秦國,作為酬謝?墒牵奈嵩谇貒闹С窒庐(dāng)上晉國國君成為晉惠公之后,卻沒有履行這個諾言。
不久,晉國遭受自然災(zāi)害,晉惠公和秦國商量買糧,秦國很慷慨地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但是第二年秦國也發(fā)生了饑荒,向晉國求援,晉惠公卻不想答應(yīng)秦國。大夫慶鄭認(rèn)為晉惠公不應(yīng)該這樣。他說:“這樣不仁不義,把道德全部丟掉了,一旦需要,誰還愿意救濟(jì)我們,支援我們?我們還怎么保衛(wèi)國家呢?”另一個大臣卻說:“晉國不履行割五城給秦國的這個諾言,是根本問題,如果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而只答應(yīng)賣糧食,就好比只有毛而沒有皮。既然沒有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是:‘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我們過去已經(jīng)在割地的問題上違約了,秦國對我們早就產(chǎn)生了怨恨,現(xiàn)在即使答應(yīng)賣糧,也不能平息秦國的不滿,不如干脆連賣糧也不答應(yīng)!睍x惠公聽了以后,就拒絕了秦國買糧的要求。慶鄭嘆了口氣,說:“國君這樣做,將來一定會后悔的!惫,第二年,秦晉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晉惠公在戰(zhàn)場上做了秦國的俘虜。
后來,“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成了成語,一般寫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比喻不解決根本問題,即使解決了其他枝節(jié)問題,也沒有什么用處。焉,哪里;附,依附。
【典故】
有一年,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為此,滿朝廷的大臣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 魏文侯對這件事并不樂觀。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 年 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 年 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tǒng)子反穿在身上,皮統(tǒng)子的`毛向內(nèi)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背著一簍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問道:“你為什么反著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shí),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聽了,很認(rèn)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shí)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
那人依然執(zhí)迷不悟地背著草走了。
如今,官吏們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錢糧布帛而不顧老百姓的死活,這跟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行為不是一樣的嗎?
于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diǎn)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實(shí)質(zhì)。”
眾大臣深受啟發(fā)。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基礎(chǔ)是根本,是事物賴以存在的依據(jù),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