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的歸納總結
典型病例的歸納總結
1.成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常由酒精中毒、皮質激素治療和外傷引起。
影像診斷要點:X線平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根據股骨頭和關節(jié)間隙改變,大致可分為:①早期:股骨頭內出現散在的斑片狀或條帶狀硬化區(qū),邊緣模糊;② 中期:股骨頭塌陷,見混雜存在的致密硬化區(qū)和斑片狀、囊狀透亮區(qū),承重部骨質增生、硬化;③ 晚期:股骨頭塌陷加重,其內骨質破壞與硬化同時存在,關節(jié)間隙變窄。模糊,可呈磨玻璃樣改變,周圍多有高密度硬化條帶構成的邊緣,頗具診斷特征。還可見低密度骨質破壞區(qū)。上部邊緣的異常條帶影,T1WI呈低信號、T2WI亦為低信號或兩條內外并行的高低信號。條帶影所包繞的股骨頭前上部可呈四種信號特點:① 正常骨髓信號;② 長T1長T2組織信號;③ 長T1短T2組織信號;④ 混雜信號,即以上三種信號特點混合存在。MRI可直接顯示髓腔組織的異常改變,與X線平片及CT相對比,MRI可較早地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作出診斷。
與關節(jié)結核鑒別:后者病程長,多為溶骨性骨質破壞,骨質疏松及骨質破壞廣泛,病變周圍無骨質增生現象。與退變性囊腫鑒別:后者多位于骨性關節(jié)面下,形態(tài)規(guī)整,無明顯股骨頭塌陷。
2.骨纖維異常增殖癥(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是以纖維組織大量增殖,代替了正常骨組織為特征的腫瘤樣骨病變?蓡喂恰⒍喙、單肢或單側多發(fā)。病變進展緩慢,早期常無任何癥狀,可引起肢體的延長或短縮,持重骨可彎曲,出現跛行或疼痛,侵犯顱面骨表現為頭顱或顏面不對稱及突眼等,故稱為“骨性獅面”。
影像診斷要點:四肢以股骨、脛骨、肋骨和肱骨多見。顱面骨以下頜骨、顳骨和枕骨好發(fā)。長骨病變多始于干骺或骨干并逐漸向遠端擴展。在干骺愈合前常為骺板所限,較少累及骨骺。四肢軀干骨的病變X線表現有五種:① 囊狀膨脹性改變;② 磨玻璃樣改變;③ 絲瓜瓤樣改變;④ 蟲蝕樣改變;⑤ 硬化性改變。以上征象常數種并存,亦可單獨存在。顱骨病變主要表現為內外板和板障的骨質膨大、增厚,最常見為顱面骨的不對稱增大,呈極高密度影。
與非骨化性纖維瘤鑒別:后者病變區(qū)雖然也是透亮,但并非為磨砂玻璃樣,且常為單發(fā)病灶。與骨囊腫鑒別:后者的透亮程度較高,常為中心性,對骨干形成一致性對稱性膨脹。多發(fā)生在20歲以下。
3.骨囊腫(simple bone cyst)是一種生長緩慢的腫瘤樣骨病,大多為單房囊性病變,內充滿液體。青少年多見。好發(fā)于長管狀骨,尤其是肱骨和股骨近端,一般無明顯癥狀,常因病理骨折后經X線檢查發(fā)現。
影像診斷要點:X線見病灶多呈卵圓形,始于近骺板部位的干骺端,隨骨的生長漸遠離骨骺線,其長徑與骨長軸一致,位居骨髓腔中心、很少偏心生長。囊腫沿骨干縱輕度膨脹生長,皮質變薄,病變周圍無骨膜反應。在早期,骨囊腫的骨干側邊緣常呈連續(xù)的半弧形,邊界清晰,當囊腫不斷增大后,則邊緣變?yōu)槎嗷⌒吻野橛不。病理骨折為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因囊內液體流出,表現為皮質斷裂,骨折碎片向囊內移位,即所謂骨片陷落征(fallen fragment sign)。CT顯示病灶內為均勻的液體密度影,骨殼完整。MRI顯示囊內容物在T1WI上為中等信號,T2WI為高信號,如果內有出血或含膠樣物質則在T1WI和T2WI上均為高信號。
與骨巨細胞瘤鑒別:后者多發(fā)生在骨端,偏心性生長,多橫向擴展,具有膨脹性。與嗜酸性肉芽腫鑒別:后者病灶較小,內部密度不均勻,可見軟組織腫塊,多有骨膜反應,可出現中心性死骨及傾斜的邊緣。
4.骨髓瘤(myeloma)為起源于骨髓網織細胞的原發(fā)性惡性骨腫瘤。根據病灶數目可分為單發(fā)和多發(fā),但多發(fā)者占絕大多數。40歲以上多見,好發(fā)于顱骨、脊椎、肋骨、骨盆等富含紅骨髓的部位。 影像診斷要點:① 廣泛性骨質疏松,脊椎和肋骨常有病理性骨折;② 多骨多發(fā)性骨質破壞,呈穿鑿樣,無硬化邊及骨膜反應;③ 骨質硬化,較少見,影像學上又稱為硬化型骨髓瘤;④ 軟組織腫塊,位于破壞區(qū)周圍,椎旁軟組織腫塊很少跨越椎間盤水平;⑤ 膨脹分房性骨破壞,見于脊椎和骨盆,皮質變薄,其內見殘存骨小梁,呈皂泡
狀。CT較X線能更早期顯示骨質細微破壞和骨質疏松。典型表現為松質骨內彌漫性分布。邊緣清楚的溶骨性破壞區(qū),常見軟組織腫塊。胸骨、肋骨破壞多呈膨脹性,增強掃描腫瘤可有強化。MRI對檢查病變,確定范圍非常敏感。骨破壞或骨髓浸潤區(qū)在T1WI呈邊界清楚的低信號,病變彌漫時,為多發(fā)、散在點狀低信號,分布在高信號骨髓背景內,呈特征性的“椒鹽狀”改變;T2WI呈高信號。STIR序列由于脂肪信號被抑制,病灶高信號較T2WI更明顯。
與轉移瘤鑒別:后者病灶大小不一,邊緣模糊,多不伴有骨質疏松,椎弓根受累多見,MRI表現呈更粗大顆粒狀或塊狀均勻異常信號。與骨質疏松鑒別:后者骨皮質完整,無骨小梁缺損區(qū),顱骨無異常改變。
5.骨轉移瘤(metastatic tumor of bone)是指骨外其他組織、器官的惡性腫瘤轉移至骨,是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腫瘤。多見于中老年人。以骨盆、脊柱、顱骨和肋骨最多見。臨床表現主要是疼痛,多為持續(xù)性,夜間加重。
影像診斷要點:X線表現可分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型最常見。表現為骨松質中多發(fā)或單發(fā)的斑片狀骨質破壞,一般無骨膜增生和軟組織腫塊,常并發(fā)病理性骨折。發(fā)生于扁骨者,多表現為大小不等的骨破壞區(qū),有融合傾向,或可見軟組織腫塊影。發(fā)生于椎體者椎間隙多保持完整,常累及椎弓根。成骨型多表現為斑片狀、結節(jié)狀高密度影,位于松質骨內,骨皮質多完整,骨輪廓多無改變。
發(fā)生于椎體時,椎體常不被壓縮、變扁。混合型則兼有溶骨型和成骨型轉移的骨質改變。CT與X線所見相同,但比X線敏感,并能清楚顯示局部軟組織腫塊的范圍、大小及鄰近臟器的關系。MRI對含脂肪的骨髓組織中的腫瘤組織及其周圍水腫非常敏感,大多數骨轉移瘤在T1WI上呈低信號,在T2WI上呈不同程度的高信號,脂肪抑制可以清晰顯示。
與多發(fā)性髓瘤鑒別:后者病灶大小多較一致,常伴有明顯的骨質疏松和軟組織腫塊,病變區(qū)多有膨脹。
6.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是起源于軟骨或成軟骨結締組織的較常見的惡性骨腫瘤。根據腫瘤的發(fā)生部位,可分為:① 中心型;② 周圍型。中心型以原發(fā)性居多,周圍型常繼發(fā)于骨軟骨瘤,尤其是多發(fā)性骨軟骨瘤。
影像診斷要點:中心型多呈溶骨性破壞,邊界欠清晰。鄰近骨皮質可有不同程度的膨脹、變薄,周圍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軟組織腫塊,其內可見數量不等、分布不均的鈣化影,其中環(huán)形鈣化具有確定軟骨來源的定性價值,周圍型軟骨肉瘤若為繼發(fā)性,則出現良性軟骨類腫瘤惡變表現;原發(fā)性者,腫瘤自骨皮質的一側向外生長,含或不含鈣化。本病例屬原發(fā)性周圍型軟骨肉瘤。CT掃描顯示非鈣化部分密度可不均勻,還可見到壞死、囊變區(qū)的更低密度影。MRI上T1WI呈等或低信號,惡性度高的信號強度常更低;T2WI上,低度惡性的腫。
【典型病例的歸納總結】相關文章:
死亡病例總結范文三篇02-08
物態(tài)變化歸納總結01-04
名詞性從句語法總結歸納02-14
16種英語時態(tài)總結歸納09-10
只能接ing的動詞歸納總結02-17
英語十六種時態(tài)總結歸納12-24
高中化學必背知識點歸納與總結03-19
六年級數學分數概念歸納總結06-01
小學二年級知識點歸納05-31
一年級語文期末易錯點歸納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