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阻止學生提問教育心得體會
千萬別阻止學生提問教育心得體會
書教了一段時間了,但我常在“學問”一詞上犯迷糊。我不明白對于“學問”所包含的系統(tǒng)知識,究竟是讓學生“學”還是讓學生“問”?不過,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我是非常突出“學”的。我將所教學科的系統(tǒng)知識一點一點地“灌”給學生,反復強調本學科知識應該“是這樣的……”,我要求學生記住這些知識,很多時候,我甚至明確地要求學生對某些內容“不問為什么”。通常情況下,我并不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提出自己在理解上的問題,只要求學生回答我為“系統(tǒng)知識”而設計的問題(習題),學生如果回答正確,我便感到滿意,如果學生回答得不正確,我便想方設法再“灌”,直到學生能夠回答我所提出的問題為止。
有人說,現(xiàn)在的學生不是在學“問”,而是在學“答”。這話我極為贊同。
然而,我也十分清楚學習系統(tǒng)知識固然十分重要,但讓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卻遠比知識本身重要的道理,而學生能力的體現(xiàn)在于學生自己能否用所學的知識去發(fā)現(xiàn)新問題,去解決新問題,進而超越前人去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而不局限于回答為解釋新知識而設計出的問題。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對中美學生作了這樣的對比: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時,學習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而這種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美國的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提出問題,而且善于提出問題,而中國學生在這一方面明顯地遜于美國學生。
楊振寧先生所說的問題,其根源就在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上。作為中小學教師的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時常要喊幾聲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我們常將這能力理解為解題能力,而不是去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
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呢?在我看來,就是鼓勵學生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大膽提問,大膽質疑,而老師對學生的提問不要隨意阻止、任意批評,而要善于誘導。在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時,也要教會學生怎樣提出與思考問題,讓學生從敢于提問向善于提問過渡。
在課堂上,我們老師讓不讓學生提問,或者說讓不讓學生接下茬,是我們老師敢不敢放開課堂的一項標志。有的老師上課喜歡課堂安靜,自己在講臺上演獨角戲,將那些提問的學生視為“干擾課堂”,“影響教學進度”,于是阻止學生在課堂上提問,殊不知,這實質上是對學生思考問題的壓抑。
事實上,我們也可從一些優(yōu)秀教師的授課案例來看學生課堂提問對教學的影響。那些成 功的授課案例,幾乎都包含了課堂上老師與學生思維的對撞,在這對撞的過程中,師生雙方都在積極思考,使教學的雙邊活動達到高潮,而這些撞擊幾乎都來自于學生的提問與質疑。
至于說到師生間的雙邊活動影響了課堂進度,實質上是沒有辯證地看我們的教學時間的分配。目前一般中學的授課模式是用較短的時間完成新課內容的講授,然后用大量的時間反復地對內容加以復習、訓練(高中學校一般都有一年的復習時間),而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感到力不從心。究其原因,正是教師在新授內容時,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囫圇呑棗,沒有激發(fā)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思考,等到回頭再復習時,學生的感覺就象是在吃夾生飯,不僅沒有味道,也談不上興趣,當然也就沒有什么效果。
所以,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今天,一個老師應適應學生在課堂上提問,積極地回應學生的提問,激發(fā)學生思考,切不可壓抑、阻止,甚至是批評學生提問。這不僅是我們傳授知識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需要。
【千萬別阻止學生提問教育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遠程教育的培訓心得體會01-26
教育實踐活動心得體會感想05-29
讀《李吉林與情境教育》的心得體會07-11
美術教育教學心得體會(精選12篇)02-20
教育工作會議的心得體會05-29
《教育就是喚醒》讀后心得體會03-04
學習高等教育政策法規(guī)心得體會03-04
教育工作會議心得體會范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