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反思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反思
《黃河之水天上來》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劉白羽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寫了作者在劉家峽和在飛機上看黃河的不同感受,贊美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磅礴氣勢和神奇風采。整篇課文激蕩著一股磅礴的氣勢,要想使學生透過文字感受到黃河的雄偉壯觀,大氣磅礴就必須引導學生將文字轉化為畫面,然后通過朗讀將畫面表現(xiàn)出來加深對文字的感悟和理解。況且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文中描寫性的語言較多適合采取“將文字轉化為畫面”的閱讀方法。
可能是我上課時的狀態(tài)有些緊繃,所以上完這一課后感覺十分疲倦,就像一個泄了氣的皮球。回顧整堂課,主要有這樣幾點不足:
首先,課堂容量太大,為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造成了負擔。課文重點描寫的是作者在劉家峽和飛機上看到的黃河,所以第一自然段中描寫黃河的語段就不必做過多的講解了,只需讓學生找到、讀出便可,作為線索中的一個點讓學生知道即可。
其次,在教學描寫黃河的第二個語段時,教師應用課件為學生呈現(xiàn)出這段文字,并變換句子的排列形式,為學生發(fā)現(xiàn)后三個分句之間的關系搭建階梯。如下所示:
如烏云亂卷、如怒火、如狂飆。
這些烏云先是從下面向上噴射,噴到半空,又跌落下來,化成茫茫銀霧;
一卷卷銀霧,被陽光找得閃亮,又飛上高空;
烏云白霧,上下翻騰,如濃墨,如淡墨,像原子彈爆炸的蘑菇云,直聳高空,巍然不動。
另外教學此段時還應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第一句——究竟是什么如烏云亂、如怒火、如狂飆一般?(黃河水)再讓學生讀一讀畫橫線的三個分句看看其中主要描寫了哪兩種事物。(烏云和銀霧)之后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烏云”指的是什么,為什么作者要用“烏云”來比喻。在理解“烏云”指的是什么時可以先讓學生看書中的插圖,直觀感受到黃河水猶如烏云一般的形態(tài):插圖呈現(xiàn)的是什么情景?(黃河水從溢洪道口噴射而出的情景。)你看那滾滾噴出的黃河水像不像亂卷的烏云一般?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只考慮到了如何引導學生將文字轉化為畫面,卻忽略了文字本身可能給學生造成的理解障礙。
再次,在教學第三個描寫黃河的語段時,如下:
我到壩頂俯視,才看清黃河有如無數(shù)巨龍扭在一起飛旋而下,在窄窄的兩山之間,它咆哮,它奔騰,沖起的雪白浪頭竟比岸上的山頭還高;是激流,是濃霧,旋卷在一起,浩浩蕩蕩,洶涌澎湃。
我先提示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修辭手法,很明顯是比喻,但有一個孩子卻說是排比,當時我沒有多加考慮便否定了他。課下再看這一句,才恍然大悟,孩子說的不無道理,這句中卻有排比的修辭手法,就是劃橫線的地方,除了排比還有夸張,可惜當時我太過心急,對于這一插曲沒有善加利用。
最后,在教學最后一個描寫黃河的語段時應用課件呈現(xiàn)出這一段,并適當改變句子的排列形式,為后面學生的發(fā)現(xiàn)搭建階梯,如下所示:
這條浩蕩的黃河,
一下分散作無數(shù)條細流,如萬千瓔珞閃爍飄拂;
一下又匯為巨流,如利劍插過深山,勢如長風一拂,萬弩齊發(fā)。
實際教學時我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后兩個分句之間的“聯(lián)系”,這“聯(lián)系”一詞便起到了提示作用,其實可以擴大這個問題的廣度和思考空間:讀讀這句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了?這更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
《格子》的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