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下人的悲歌》讀后感1500字范文
兩天時間看完了這本書,作者J.D.萬斯,從貧窮的家庭逃離,成功實現了向上流動,從耶魯法學院畢業(yè),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工作,他實現了夢想——和自己所愛的人一起享受周日的下午時光。
我對作者所描述的三個問題感興趣:
1.窮人的思維方式是什么樣子;
2.童年時的精神創(chuàng)傷會有多嚴重;
3.窮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在社會上會產生多少不適。
與作者類似,我在農村生活20多年,與作者有過類似的經歷,比如,充滿爭吵聲的家庭。也有過同樣的疑惑,要逃離嗎?怎么逃離?隨著自身的成長,價值觀的形成,所產生的疑惑不斷增多,對自己能力的不確定,對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的不安,對原生家庭又愛又恨的矛盾……
1.窮人的思維方式是什么樣子?
拿我父母舉例,每當我提及家庭旅行,我的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來回的路費,以及旅途中會遇到的麻煩。還說旅游是有錢人才干的事情,這就讓我在年少時期就形成了一種階級意識,我是底層貧困階級。
農村生活的矛盾之處在于,整個社區(qū)都是鄉(xiāng)下人:同樣的出身、同樣的生活方式、同樣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同樣的精神狀態(tài)。當你的鄰居、朋友和家人都是鄉(xiāng)下人時,你不會感到有任何的不適,不會有壓力。思考的能力在慢慢退化,不會意識到自身生活方式的落后和精神資源的匱乏。
為什么不搬走去城市呢?我曾問過自己的父母,父親的回答是搬家的成本太高,而且與新的鄰居交往太麻煩。而鄰居中那些選擇離開,不怕麻煩的人,讀后感.二十年過去了,他的生活發(fā)生了很大改變。生活變得更有效率,生活質量提高,城市房子實現了增值,單是房子這件事,就讓我的父母懊悔不已,抱怨自己當初沒有離開。
鄉(xiāng)下人被自己窮人的思維方式所束縛,凡事用“成本”去衡量,不會看到“收益”。更可怕的是,這種窮人思維還會以家庭教育的方式完成遺傳。去看吧,鄉(xiāng)下沒有書店。鄉(xiāng)下人的生活中沒有閱讀。家里也很少能找到書。
2.童年時的精神創(chuàng)傷會有多嚴重?
作者用了近十章的篇幅,描述自己家庭的混亂,父母之間大喊大叫。提到了ACE,是指“童年不幸經歷”,其后果可能影響成年生活,創(chuàng)傷不僅僅是身體上的。
以下事件或感覺是一些常見的ACE:
(劃橫線的部分是我經歷的`)
7歲以后我被送到了寄宿學校,逃離了油鍋,又走進了火海。童年早期的巨大壓力,讓我長期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tài)。處理壓力和沖突的那部分大腦區(qū)域一直在開著,大腦里有根弦一直緊繃著,沒有安全感,回到家就是爭吵。
我思考了很多關于自己的經歷。像繼承父親的棕色眼睛一樣,我把他暴躁的脾氣也一并繼承了。母親的消極情緒在我身上也表露無遺。毫無例外,我父母的童年也遭受過類似的情況,他們的父母也是把言語當作武器。到我這已經是第三代了,我會繼續(xù)把童年不幸經歷的影響繼續(xù)傳遞下去嗎?
答案是否定的。
我無法解決整個鄉(xiāng)下人群體所存在的問題。但是我可以從點滴做起,先改變自己,改掉一些陋習。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際關系仍是我最難處理的事。
3.窮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在社會上會產生多少不適?
快速向上流動總會引發(fā)一些不適,比如一種全新的生活準則。作者帶耶魯的朋友去吃飯,小時候,去這家店吃飯是最高的用餐享受,而和耶魯的朋友在一起,它就成了一家油膩膩的破店。作者意識到自己在這個新世界中是個文化異客。面對機會,不清楚如何利用,不知道怎么處理人際關系,就選擇避而遠之…不過,作者消除了這樣不適和迷茫,學會了培育自己的社會資產。
鄉(xiāng)下人的生活中充滿了矛盾。
鄉(xiāng)下人必須覺醒。但是,我所看到的是逃避,不去思考自己的命運。鄉(xiāng)下人的悲歌是一個社會學上的問題,但也與心理學有關,與文化和信仰有關。
【《鄉(xiāng)下人的悲歌》讀后感1500字】相關文章:
雪豹悲歌讀后感03-02
《雪豹悲歌》的讀后感06-17
《丹頂鶴悲歌》讀后感06-22
《雪豹悲歌》讀后感12-28
雪豹悲歌的讀后感03-29
《沙漠悲歌》讀后感05-20
雪豹悲歌讀后感6則06-16
《沙漠悲歌》讀后感范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