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錄》讀后感
《品人錄》讀后感1
《品人錄》令人不由佩服易中天先生站得高看得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淵源剖析絲絲入扣,對古代官場倫理洞察秋毫分明。曹操的才與情,或許社會的變遷,更多年后人們會給他更高的評價。我私下喜歡曹操與喜歡蘇東坡的豁達、李白的詩意浪漫一樣熾熱。曹操詩作文學水平極高,意象清晰、襟懷開闊一揮而就,帝王口氣、超人文采一氣呵成!扒嗲嘧玉,悠悠我心”唇齒留香,“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警人心弦,“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嘆惜時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道盡心志。一生戎馬,倥傯征戰(zhàn),功名利祿真的在他心里重要嗎?一個人臨終牽掛或許就是自己視為最珍貴的東西。曹操臨終正有人性的光輝,幼子孤兒托付曹丕,言語哀切,安排妾婦分香賣履,眷戀親情。書中高度評價曹操,富有真性情,是個可愛的奸雄,生前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唯是智慧超群,愛才用才不計德行與出身,挑戰(zhàn)了中國傳統(tǒng)用人制度,得罪了中國文化對人才的評價系統(tǒng),一生以周公自詡,卻落得“篡漢”罪名,“亂世奸雄”為其批注,文學成就也難幫他洗脫一分一毫。
另一個品評人物是海瑞,得罪的卻是整個古代官場操作機制,幾次罷官,幾番啟用,次次都以失敗收場。幸虧海瑞自始至終為官清廉,人品才得以保全。曹操可愛,海瑞可憐,一生坎坷,早年喪父、晚年喪子,中年喪氣妻還惹來同僚彈劾。
海瑞以身作則倡導道德清除積弊失敗了,書中還提到張居正的考成法革新法令力圖振作也失敗了、申時行妥協調和安撫團結和稀泥充老好人也失敗了,那么怎樣的人物做怎樣的事才能成功呢?看來集團操作機制與利益不可挑戰(zhàn)不可得罪,每一個風氣形成的小團體不也是如此嗎?在這樣的團體里待人處事水深著呢,或許無為而治就是最好的辦法,不是說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嗎?
自幼認為海瑞是官場標榜人物,必定是優(yōu)秀的,青史記錄的定是褒揚之詞。記得兒時常陪奶奶看戲,戲里的海瑞多么睿智多么無畏,常常一襲青衣,微服私訪,調察民意,洗刷冤情,最后的勝利都是屬于他的,善惡有報,快意恩仇,演員與觀眾的情感都抒發(fā)得淋漓盡致、舒暢張揚?匆字刑烊绱藷o情批判人物性格與事情成敗,內心震撼,悲愴蒼涼夾帶絲絲失落,在酷夏里竟是心涼!
《品人錄》對劉邦項羽的評價看得我心灰意冷,劉邦的影子永遠存在于人群之中,項羽貴族式的教育敗給了地痞流氓般的劉邦的權術,劉邦的成功增加了教育者的難度,劉邦對人性功利的透徹理解是其成功的'原因,此時想起《道德經》對水的特性、對有與無的闡釋,在此不是一次契合嗎?知識才學再多有時不如善于爭斗的人,使人不得不承認爭斗更是非凡的學問與才能。
書中對武則天的品度全面,武氏九死一生,宮廷爭斗中獲得勝利。最精彩是書中對武氏革命成功后后繼何人的心理闡述部分,賦予侄子身后無人祭祀于己無利,賦予兒子還位李家心有不甘,賦予女兒權歸異姓更是荒謬,革命成功之后迷惘為何革命?于是退了帝位,歸稱皇后,立下無字碑,任人評說。無字之碑,彰顯武氏性格特征,時也、運也、命也,管了他人說些什么。
書中詳細分析了項羽性格特點,李治性格弱點,性格決定命運。當一個人認命時,命運是否能安然妥當把他安放在適當的位置。武氏由唐太宗才人到帝位,是命運使然,還是宮廷爭斗使然,或者兩者混合使然。
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謀其政,多么不易,常見和稀泥的老好人,總是圓滑溜過去,無為而治。若不在其位被逼要謀其政,唯有懷柔與鐵腕兼施,尋求中間道路行走,或許能把事情做好。人心多功利,自古使然。所以劉邦封賞手下,讓出生入死的下屬封妻蔭子頗得人心。徐敬業(yè)的“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卻以失敗告終,還讓武氏賞識洛賓王的文采留下愛才佳話。
讀書中就這樣邊讀邊思,給了讀書人無窮的樂趣!
《品人錄》讀后感2
最近,在看了易在《百家講壇》的精彩講演之后,還是感覺沒有到極限的過癮,于是就讓弟弟在學校買了他的書,我本以為弟弟可以在他的簽收會上拿回他的簽名。
我沒有他的簽名,原因還是因為他太火,其實想來簽名也沒有那樣重要,欣賞一個人,只要吸取他個人魅力給你最佳的記憶也就算了,要是追著跑,那又有幾層意義呢?
這不是因為我沒有拿到簽名而找的合理的借口,實在是我最原始的想法就是這樣,我的思緒是晚上分外清晰。于是每日深夜我都會和看寶貝一樣,看著一頁頁,能把歷史這樣鮮活的表現,只有易中天了,我很喜歡他品武則天的那一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武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她身上的優(yōu)點是可以征服很多人的`,不是單純的聰明,要是單純的聰明只是幫她可以在后宮衣食無憂的生活,她很懂得如何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還要讓別人感覺不是在被利用,王皇后的愚蠢,驕傲自大的認為,武只有做尼姑的命,把她放在李治的身邊,她其實不明白一個道理,一個有腦子的女人,很多時候是吸引男人最原始的動力,這也幫助她建立了最堅實的基礎和邁出了最有把握的一步,她順利的做了皇后。
武不忘本,這是很多男人皇帝也做不到的,易在書中也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敘述:人最珍惜的,就是他或是她在孤立時得到的支持,哪怕這種支持是非常卑微的人,不,正是因為支持者是那樣卑微,這種支持才更加彌足珍貴。在那個時間段內,武一直堅持重用這些人其中包括:許敬宗,李義符和狄仁杰。很多人說,武是殘忍和卑鄙的,她的皇冠是血染的,自己的骨肉,愛人,沒有幾個可以逃脫的了,人們總是以現象去衡量一個人,要是在別的朝代,也許還有更多的犧牲才可以換回一個位置,在皇位的爭斗中,本就是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競爭過程,她能保了自己又把國家治理有方,算是很成功了!
我個人認為女人應該去讀易先生的《品人錄》吸收精華,記住有幫助的對自己生活或是其它。
最后,我還是以易先生的一段話結尾:道德永遠是必須的,人之為人,就在于有道德,沒有道德,人就會變成獸。只有道德,人就會變成神,人不能變成獸,也變不成神,所以人不能沒有道德,也不能只講道德。真正的高尚道德只是一種理想境界。
這段話給人太多的思考空間了!
《品人錄》讀后感3
易中天的品人錄里寫了五個人,我看了一下出版日期,是1999,那時易中天品三國尚未紅火,所以這時學者的看法是可以采納的。
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和雍正。
說雍正,這些日子以來,穿越劇實在是紅得發(fā)紫。偏偏是沒什么演技含量的演員來幾段狗血的情節(jié),就如火如荼了。這也不是不可理解,如今娛樂圈都愛搞噱頭這玩意。雍正貌似和穿越劇結下了很大的淵源。穿越劇大多選定清朝,因為那特殊的后宮。像康熙下來的皇位之爭在歷史上也是迷霧重重,穿越劇的編劇正好可以為此定一個自己的說法。然而電視劇終究是電視劇,不是歷史,頂多有三分史實。我一個很喜歡看電視劇的室友總是喜歡拿電視劇的人物來說事,可見電視劇的威力,也見其可惡可悲。
說雍正吧,和曹操武則天一樣,是一個矛盾。拋開傳統(tǒng)的歷史觀,雍正是歹毒又仁慈,殘忍又布恩澤。反正這事兒如果你順著他的意,那么他是一個好皇帝,如果意見相左,那么臣子難過了。
清有康乾盛世?滴跏怯赫,乾隆是他兒。他夾在兩個歷史評價都比較高的帝王中間就顯得平庸。其實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業(yè)難,雍正能夠收得住康熙的江山,留到弘歷來大紅大紫實在不容易。何況,他也不是無所作為。只不過在群體意識的中國人眼里,渴望獨裁的`君主卻無法長久。盡管他們最終的路是對的。而做到這個份上,評價已經不是高度的問題,而是空缺的鉆研。然而無論如何,歷史記住了你。你并未因好言好語而升天,也為因歹言毒語下地獄。
李世民同樣是奪來的江山,因為唐朝大度,加上氣數正好,大家都可以輕描淡寫他的篡位。武則天因為有了明顯可挑剔的錯,何況她做的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雍正的皇位有爭議,因為明清不如唐宋,西方的資本主義已經試圖入侵中國,這是時代的遺憾,也是雍正的遺憾。
《品人錄》讀后感4
20xx年,在中國,有一位熱門人物。他作客《百家講壇》用詼諧,通俗,幽默的語言為觀眾精彩品三國。前日,得寬余,到書店,購得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人錄》一本。想看看歷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們一生的成敗得失。
《品人錄》中舉有五大歷史名人,有頭腦簡單的項羽;奸詐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則天;迂闊偏執(zhí)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這五大名人中有萬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儉樸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時的英雄。他們的人生跌宕起伏,我們姑且只看最先登場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
項羽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亂世,但項羽卻是一個心有鴻鵠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會嵇時,項羽便說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話,但最終沒有成功。他輸給了一個不學無術的混混――劉邦。
劉邦是混混,而項羽是貴族;項羽有蓋世武功,而劉邦是無力村夫;項羽有幾時上百萬的雄兵良將,而劉邦卻只有為數極少的士兵,這么一比,論身份,論實力。項羽都應該是坐上皇帝寶座的人,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劉邦他由弱到強。一步一個腳印的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總結項羽失敗的原因,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不冷靜,不虛心。
項羽在兵敗垓下后,一聽到四面的楚歌聲,還沒冷靜下來仔細想,就認為自己大勢已去,更沒有信心去與劉邦作戰(zhàn)。只是逞了一時之勇,殺了無數名漢將后逃到烏江邊上自刎而死。
項羽的如此不冷靜是斷送他一生霸業(yè)的最大的絆腳石。想想自起兵以來的八年間。項羽身經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從來就沒有打敗過?删驮谯蛳,項羽因為一次小失敗就慌了,穩(wěn)不住陣腳了。最終只有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讓給了一個自己瞧不起的混混――劉邦。
楚漢之爭的初期,在項羽的麾下聚集了陳平、韓信等一些頗有才智的人,但在行軍作戰(zhàn)是項羽總是認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將陳平、韓信等人的建議當作了耳旁風。長期不得項羽賞識的這些人自然就要另投他處了,只剩下項羽這位孤家寡人了。
可見冷靜、虛心對于一個想成大事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說到冷靜,我想三國時期的奸雄曹操應該算得上是冷靜了吧!
曹操在他早年就表現出了他超凡的政治手段。他“挾天子以令不臣”便是最好的證明。
那時,東漢的一大貴族子弟――袁紹,可以說是天下最有實力的.人。曹操為了招安他,便以皇帝的名義任命袁紹為太尉,封鄴侯時。袁紹在知道自己的頂頭上司是自己最瞧不起的曹操時,便斷然拒絕了,還說了些難聽的話。這話讓曹操知道了,曹操心里當然也氣,但袁紹太強了。曹操處理這件事時很冷靜,知道不能在這個時候和袁紹翻臉。便將職位讓了出來。這樣做不僅避免了與袁紹的直接正面沖突,也讓人覺得自己大度,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再說到虛心,我想武則天應該算做得不錯的吧!
武則天雖然在奪取皇位前用了不少慘不忍睹的手段,但在當上皇帝之后卻是一改高壓政策,以懷柔方針取而代之。她虛心納諫“有古賢王之風”。
就拿王及善來說吧。王及善原本是退休在家,但因契丹侵擾而被起用為滑州刺史。當武則天向他詢問朝廷得失的時候,王及善娓娓道來,提出十幾條改善意見。武則天馬上就改變任命留王及善在京中任職。
因為武則天的虛心納諫使她在做皇帝的幾十年間為天下百姓謀得福利,深得人心。她的政績被后人稱作:“治宏貞觀,政啟開元。”
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雍正。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讓我知道了很多。他們在歷史的舞臺上,或扮紅臉,或扮白臉,但他們都是這個舞臺上最耀眼的明星。
一眼千年,我們作為新一代的中國人,我們應該“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更加輝煌的明天。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品人錄》讀后感5
以前我總覺得研究歷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為歷史的事實真相總是撲朔迷離,讓人難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錄》才豁然開朗。有人說易中天的《品人錄》缺乏歷史的嚴肅,但在我看來他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去還原歷史的真相。
《品人錄》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品述幾個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劉邦、項羽、曹操。
劉邦,也許是小時候對劉邦的了解不夠深入,總覺得劉邦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因為他害死了曾經親如兄弟的項羽,慘死在烏江里。后來才逐漸懂得歷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劉邦是一個心高志遠的將相之才,雖然有很多行為不雅,但是在那個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劉邦與項羽相比更加的冷靜理智,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志向,殺死自己的'敵人也無可厚非了。或許正是因為如此,他才當上了漢高祖,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
項羽,從小耳熟能詳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項羽總是抱著一顆憐憫、惋惜的心情,感覺他的江山被他的結拜兄弟奪取,最后被逼得烏江自刎,《品人錄》卻告訴我,項羽之所以失敗,以前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項羽的性格原因,鴻門宴上有機會除掉劉邦,卻有著與劉邦的“婦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劉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漢朝王國,一個冷靜、有大智慧,一個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婦人之仁,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王,也就顯而易見了。
曹操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家,他擁有極大的度量,擁有自己的雄才偉略,精力旺盛、才智過人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謹慎又仔細、小心,雖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茍同,但是和以前盡是罵聲相比,很多人對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發(fā)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當時的年代幾乎無人能及,就連諸葛亮也忌憚三分。所以后人評價才曹操是三國亂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國亂世時代中的梟雄。
歷史的真相總是充滿著復雜和神秘,《品人錄》揭開歷史真相,使我對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雖然他們最終都逃不過生老病死,但正如書中所寫的,不管是劉邦、項羽、曹操都可以稱得上是英雄,因為他們都具備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們是不同類型的英雄,劉邦是時代造就的英雄,項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則是具有雄才偉略的“梟雄”。人們對于英雄是不會輕易忘記的。
《品人錄》讀后感6
以前我總覺得研究歷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為歷史的事實真相總是撲朔迷離,讓人難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錄》才豁然開朗。有人說易中天的《品人錄》缺乏歷史的嚴肅,但在我看來他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去還原歷史的'真相。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品人錄》之品項羽中,寫了當時項羽、劉邦、韓信等人的性格與特點。當時楚霸王項羽最后自刎烏江,劉邦就這樣一舉奪得天下。許多人奇怪,向項羽這樣的貴族為什么最后竟輸給了一個小痞子?因為項羽是貴族,不免有幾分貴族氣,認為自己是最厲害的。而劉邦一文不值,可他會用人,韓信、張良,若不是劉邦也不會有今天了。
一個人失敗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太驕傲,認為自己最有能耐。項羽就是擺在這一點!膀湵財!”
我們有學習劉邦能忍的精神,當時韓信有謀反之心,劉邦忍著,反而對他有利。做事不能驕傲,不能沖動。只有這樣,才能笑到最后。
《品人錄》讀后感7
近日,隨手翻開床頭一本許久未讀的書,這是由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所著的《品人錄》。自閱讀過易教授的《品三國》之后,我迷上了三國,也希望通過閱讀其他書籍了解三國人物的方方面面。
千百年來,世人對曹操評價的褒貶不一,甚至貶過于褒。因為一說到曹操,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戲劇里面白臉的奸雄形象,他也為此背了上千年的罵名!镀啡虽洝防镆捉淌趯Σ懿龠@個歷史人物從所處的背景環(huán)境,人物性格,文學素養(yǎng)等方面進行了深度的剖析,將曹操完整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我們大家面前。當時,東漢末年這個大的背景環(huán)境和曹操人物性格等方面在這里就不展開來說了,我主要想談談他的詩詞。曹操的文學地位一直以來都被其政治、軍事方面的才能所掩蓋,但是他對中國文學的`進步,特別是對建安文學有開創(chuàng)之功,值得后人歌頌。
曹操的詩詞在文采方面雖然并不華麗出眾,但給我們讀者的感覺卻顯得大氣而不粗俗,尤其是為后人所熟知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边@樣的詩句,非大手筆而不可為。曹操的詩歌除了大氣之外,有時也會寓含一些哲理。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的第四章《龜雖壽》中有這么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作這首詩時已經五十三歲了,他將自已比作千里馬,雖年老體衰,但依然有著馳騁千里的豪情。
品酒,品茶,品畫,品詩,何如品人?自讀了《品人錄》后,讓我深深感嘆:曹操雖然上了年紀,但充滿立志要作一方大事,他那一顆永不會消沉的雄心,對我們現代人是一種最好的啟迪和激勵。
《品人錄》讀后感8
從公元前兩百余年的項羽至清朝雍正年間!镀啡虽洝
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雍正--這五個都是中華三千多年歷史記載中的名人,他們的故事世代傳說,他們的魅力至今猶存。然而,他們又無一例外地都是悲劇性人物。
這五個人究竟哪一個有好運氣或者或好結局呢?不是身敗,就是名裂,不是生前受打擊,就是死后背罵名,沒有一個功德圓滿。就連與他們有關的一些人,比如韓信、允禗,也都沒有好下場。不可否認,悲劇結局的造成,與他們的.性格和為人不無關系。項羽失之頭腦簡單,曹操失之奸詐狡猾,武則天失之手段狠毒,海瑞失之迂闊偏執(zhí),雍正失之猜忌刻薄。
但這些正是我們要品評這些人物的目的,我們既要發(fā)現他們的價值,又要避免他們的錯誤。為古人正名,就是為今人正名。只有客觀評價古人的功過得失,今人才有一種激勵去為自己正名,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自己在身前活的端正,那就不必擔心自己的身后名。
品,不光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價值。作者:徐景峰
《品人錄》讀后感9
我們總習慣把王朝的興衰、事業(yè)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為個人的原因,歸結為某個領域人物或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yōu)劣好壞。與此同時,歷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種簡單的善惡二元論而無一例外的'臉譜化了,中國歷史則變成一個大戲臺!镀啡虽洝窂钠吩u人方面來解讀時代造就的必然。
《品人錄》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作品,有人說易中天把嚴肅的學術變成了低俗、庸俗的胡謅。在我看來,其實不然,他的《品人錄》尊重史學的真實性,只是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對人物的品格、心理加以揣測,用現代人的觀點加以解讀,這在學術界應屬常見吧!并且,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才是現如今精神文明建設之所需。文化反作用政治,要有健全的制度,就要有健全的文化。
我認為《品人錄》的開創(chuàng),不應僅僅局限于學術領域,引入大學改革,因為在大學里不管是文學系、藝術系,還是哲學系、歷史系都離不開人物品評課。報刊和刊物也只有文物品評、藝術批評而沒有人物品評;蛘咧挥腥宋飩饔、人物故事,沒有人物鑒賞。其實,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鑒賞價值的。品酒、品茶、品畫、品詩,何如品人?
《品人錄》,品自己,我屬于實用主義者,也屬于性情中人,我也追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君子之勇。
經典句子:一、成為人物,素質必然;處于何世,則是運氣。
二、要網羅人才,首先要以誠待人,其次要以信待人,第三要以寬容人。
三、在一個說假話的時代,最好的武器就是說實話。
四、柔弱的人往往倔強,正如剛毅的人往往豁達。
五、人最珍惜的,就是在孤立時得到支持,哪怕這種支持微不足道,哪怕這種支持來自非常卑微的人。不!正因為支持者是那樣的卑微,這種支持才更加彌足珍貴。
六、小人的作用無非四種:幫忙、幫閑、幫腔、幫兇。
七、人之為人,就在于有道德。
《品人錄》讀后感10
最近剛讀完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的《品人錄》,當我合上最后一頁,細細地回想著讀過的每一個章節(jié)。其實人們總是慣于把王朝的興衰,事業(yè)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為個人的原因,歸結為某個領袖人物或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yōu)劣好壞。與此同時,歷史人物也都按照這一種簡單的善惡二元化論而無一例外地臉譜化了!镀啡虽洝窂奈幕慕嵌绕吩u了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雍正,獨具風格。易中天先生新穎的評說以及生動的文筆都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嶄新的人物內心世界。品評人物是中國文化詩性智慧的一種表現,而《品人錄》則生動有趣地為我詮釋了詩性智慧的真正含義,《品人錄》真的是一本滋味十足,令人百讀不厭的好書,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讀書感受與心得吧!
讀完這本書,其實最多的感受是有關制度的問題。人們都成為了權力斗爭的工具和道具,《品人錄》通過對特定歷史環(huán)境的.分析,發(fā)現有些帝王的“喜怒無常”也是有章可循的。比方說,曹操愛才有妒才,容人有整人;武則天打心底里討厭酷吏,但出自政治上的需要又不得不與“小人”攪在一起,這種兩難的境地都促使他們做出了不明智的選擇。同時專制政治還使人們對人格追求的熱情度大大下降,但是,在口頭上卻要信誓旦旦,小人必須全部得而誅之,結果卻留下許多高尚的記錄。這些記錄為后人提供了發(fā)問的機會,然而,追問有時卻徒然。比如說:不懂政治、意氣用事的海瑞除了作為清官和硬漢名垂史冊外,并沒有實現什么。再不可能做到限制權力的專制體制下,他清除腐敗重振道德注定是不現實的。還有就是不想做“等閑之帝”的雍正費盡心力聚斂起來的江山財富,到頭來還不過是為了子孫的揮霍和的貪墨做了基礎。
對于以上闡述人物們的悲劇,其重要原因在于他們身處在如此一個專制體制的社會,身處在如此一個文化傳流時代,盡管他們個個才華出眾、膽識過人,但憑單槍匹馬,是終究不能戰(zhàn)勝文化與制度的。
品完那一個個歷史人物,我發(fā)現中國歷史就是一個大戲臺,可不知何時戲臺上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的白臉和白鼻子,也不知何時會出現紅臉和黑臉,因為我們不知道編劇和導演是何方神圣。我們只能寄希望于運氣和等待,卻不肯承認每一次的“善報”,往往也意味著下一次“厄運”的降臨。
《品人錄》讀后感11
書名深深的吸引著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腦海里時常不能離去,以至于我時常會想起那書應該不錯,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來這本書《品人錄》一覽。
在寫這部書讀后感之前,我想寫寫我以前對學習的感受,以前對書沒有感覺,看全的書沒有一本,想來也挺慚愧的,都不知亂費多少光陰,兒時的“一寸光陰一寸金”也拋于腦后,什么“少壯不努力老大除悲傷”也沒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顧著玩,滿腦子的是那部電視劇里的打斗場面,有時也蠻讓人討厭的,專門制造桃色新聞,說某某同學花前月下談論著什么,時不時的搞搞惡做劇,讓人哭笑不得。自從踏入社會的`好長些時日也在虛度光陰,根本也沒想到自已以后的發(fā)展路程,更沒有想到知識的重要性,一心想著的是她,想到怎么討好她,怎樣才能讓她開心,怎樣才能讓她接受我……等等,日復一日,年復
一年,也就這樣過罷,反證自已還年輕,從來沒有時間的緊迫感。想來這跟當時的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從小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從而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在不知不覺中溜過。
如今我換了個環(huán)境,看到我與別人的差距,我雖然說什么也是大專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里我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從談吐里我知道我的知識面非常的狹窄,我也是人!怎么就不如他們呢?當然我不能就這樣自甘墮落,現在悔時還不晚,我現在只要把過去的補回來,跟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才有資格同他們談古論今,所以啊我必須得學會看書,并且還得愛上看書,只能這樣才能讓自已進步;只能這樣才會縮短與人的差距。
顧名思義《品人錄》是寫關于古人的故事,通過作者的理解和詮釋,鮮明的刻劃了古人,從全面的歷史資料加上作者的分析,從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來有著不同的見解,當然了,仁都見仁,智者見智。
《品人錄》讀后感12
書名深深的吸引著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腦海里時常不能離去,以至于我時常會想起那書應該不錯,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來這本書《品人錄》一覽。
在寫這部書讀后感之前,我想寫寫我以前對學習的感受,以前對書沒有感覺,看全的書沒有一本,想來也挺慚愧的,都不知亂費多少光陰,兒時的“一寸光陰一寸金”也拋于腦后,什么“少壯不努力老大除悲傷”也沒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顧著玩,滿腦子的是那部電視劇里的打斗場面,有時也蠻讓人討厭的,專門制造桃色新聞,說某某同學花前月下談論著什么,時不時的搞搞惡做劇,讓人哭笑不得。自從踏入社會的好長些時日也在虛度光陰,根本也沒想到自已以后的發(fā)展路程,更沒有想到知識的重要性,一心想著的是她,想到怎么討好她,怎樣才能讓她開心,怎樣才能讓她接受我……等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就這樣過罷,反證自已還年輕,從來沒有時間的緊迫感。想來這跟當時的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從小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從而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在不知不覺中溜過。
如今我換了個環(huán)境,看到我與別人的差距,我雖然說什么也是大專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里我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從談吐里我知道我的知識面非常的狹窄,我也是人!怎么就不如他們呢?當然我不能就這樣自甘墮落,現在悔時還不晚,我現在只要把過去的補回來,跟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才有資格同他們談古論今,所以啊我必須得學會看書,并且還得愛上看書,只能這樣才能讓自已進步;只能這樣才會縮短與人的差距。
顧名思義《品人錄》是寫關于古人的故事,通過作者的理解和詮釋,鮮明的'刻劃了古人,從全面的歷史資料加上作者的分析,從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作。我相信很多人看來有著不同的見解,當然了,仁都見仁,智者見智。
說說我讀完此書之后的感覺吧,前車之鑒,也許是我最大的收獲,當我看到武則天這一節(jié)時,從中不能不提到李治,沒有李治也就沒有武則天的今天,在書中作者把他刻劃得淋漓盡致,怕老婆是他最大的破綻,故此武則天才會凌架于皇帝之上,也許歷史也是盟盟之中自有天數,其中的奧秘無人知曉。然而古人玩弄政治的手段真讓人目瞪口呆,為了自已的一已私欲,而不故親人,朋友……不達目的誓不罷修,真所謂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想必他們活在一個仇恨之間,也不知他們累不累,如今我們看來是無法想象他們的生活領域。雖然如今沒有戰(zhàn)火連綿,但是如今的生活也是到處洋溢著血腥味,少了幾分和諧和感情,這也許是人類進化論吧!俗話說得好,“人不為已,天誅地滅!”社會向前邁進時人類也跟著社會的進步隨之進化,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再此我就不做太多的論述。說到底只有一句話:“通過本書讓我明白的很多,但是只能意授不能言傳!
《品人錄》讀后感13
易中天先生用一種幽默的表現手法去講述歷史,講述人性,將項羽、劉邦、曹操、武則天等等,這些歷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尤如他們親口在向我們娓娓道來那些已經逝去的歷史。
易先生用得都是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得我們可以和歷史人物進行一次親密接觸。易先生對這些歷史人物看似隨意的品評中,包含了他自己對于這些人物的深入剖析和解讀,細細讀過這本書之后,我有下面幾點感想:
首先,在書中提到的歷史人物都是歷史上有名有姓,叫出來名號響當當的人物,他們在歷史上都曾經留下過濃重的一筆,暫且先不管這一筆是紅色還是黑色,但他們畢竟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這就說明他們一定有過人之處。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十分明確的剖析了這些人物的性格及他們?yōu)槭裁闯晒蛘呤。比如說項羽和劉邦,處在同一時代的他們更有可比性,以前項羽給我的印象應該說是一個“霸王”,失敗的原因應該是因為“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其實書中提到,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生性多疑,且有婦人之仁;而與項羽處在同一歷史時期的劉邦則不光是依賴自身的武力,而是懂得怎樣去利用手下的人成就漢朝的霸業(yè),相比之下,劉邦的方法顯然要聰明得多。從中得到的很重要的一點啟示我覺得就是如何利用好團隊的力量,一個人的力量就算再強,也畢竟會有限,只有把團隊的力量利用好,學會在工作中學習他人的長處,協調好自身和團隊的.力量,才能更好發(fā)揮自身的能量。
其次,另一個給我深刻印象的人物是武則天,書中講述了她如何從一個不起眼的宮女變成權傾天下、中國第一位女皇帝,這中間的過程其實很復雜,但經易先生的評說,我覺得可以概括為這么幾個字:“審時度勢、量力而行”?v觀她一生的權力爭奪生涯中,無論她處于什么樣的權力等級上,她所做的事情全都是求以“穩(wěn)”字,形象地說就是有多大的腳穿多大的鞋,腳代表能力水平,而鞋代表著所做的事情,所做的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那么一定會力不從心,也就是“大”了,反之,如果”“鞋”小了,那么前進的步伐必然就會變慢,正是由于武則天能夠不斷適應自己的能力變化去調整自己的目標,所以她做出了前無古人的成就。敢于在適當的機會去煅煉自己,這樣才能更快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質。
第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易中天先生對歷史人物的敏銳和細心。關于歷史人物的傳記或都歷史類的書籍,我之前也讀過一些,而易先生的書在于能夠從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中讓我們了解人物的性格,通過某一件小事情反映這個人物的處世態(tài)度。易先生的這種敏銳的洞察力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對事物應該進行反反復復地細節(jié)上的分析,從每一處細節(jié)上來發(fā)現問題。
《品人錄》讀后感14
最近在讀,易中天《品人錄》。品說了歷史上幾個焦點人物,當然文章值得一讀,畢竟在眾多“百家講壇”露臉的教授中,他是受批最少的,盡管網上最近也有頗多微詞的,但我個人還是欣賞他的學者風度的。
之所以引出易中天,也不單單對書作妄加評價,最終還是為了引出本文的觀點——品人易品己難。這幾年文化界真正的好作品沒出幾件,倒是涌出一大批所謂的知名評論家。只要有些須作家或者非作家稍稍振臂,要么會被這層人浪捧向天際如履云端要么就是被死死地卷入海底不得超生。這些所謂的評論家們,品作品的同時,總要見縫插針的.評下作品背后的東西。當然文學評論要對作品作者有至深的理解滲透,還要有獨到的見解,也許是這個隊伍太龐大了,當你剛理好思路寫下所謂的"獨到見解"的時候,不經意發(fā)現這些東西已經炒的爛熟,誠然“狼多肉少”,要出彩你就要會挖掘,用個新新字眼就叫做“暴料”。于是普天下涌現一堆堆的“猛料”,讓人找不到北。
這些文化界的批評人事,揮動著判官的大筆行走于江河草澗之中,一面仰頭抱怨著“文化的蕭條”“文學的墜落”,一面摸索著路邊剛剛萌生的嫩芽,瞪著眼屏著氣作千鈞一發(fā)狀,觀察之細致無人能及!捌芬环u一翻拼一翻”,每一次的出擊不致命則死不罷休,誓有打落水狗的氣勢,卻不知“品人易品己難”,若何先品說下自己,在去振作精神去品別人呢?說到這里有些人可能要反駁我說,“品品古人但不妨吧?!”當然李白杜甫曹雪芹魯迅決不會從故紙堆里爬將出來和你爭辯個是非曲直,古人的后人們也不會拿著尖刀厲刃和你拼命。但我們能不能做到基本的尊重,即使不作為智人也要做為先人來對待一翻吧!
品人易,品己難!這句話不單單對于上述的廣大的評論家們,之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先品己,再評己,而后品人再之評人。不妄為一次惡語,不吝惜一句善言!
《品人錄》讀后感15
這幾天在看完奧運會節(jié)目后,回到屬于自己的床上時,感覺都是那么的親切和自然。老公那里的世界暫時還不可能真正屬于我,紫色蚊帳里的那個小桌估計每天晚上也在期待著我的撫摸。
從央視易中天品三國開始。我就覺得他真的是個大師,把人性和歷史都研究的很深,很透。這個品人錄記錄的是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還有雍正的故事。每個歷史人物的`描寫在大師的筆下都是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項羽的自刎烏江,曹操的奸雄形象,武則天一代女皇的狠毒,海瑞清官的不易,雍正英明的寂寞。通過一些事情和人的對比,讓我看到了各種不同偉大人物身上所有的氣質,個性,特點以及在不同環(huán)境下這特質所散發(fā)出來的魅力。
凡成就一番事業(yè)或者堅持自己原則的人都是要做出很多犧牲的,有失必有得。特別是做一個對別人有影響力的人,F在這個社會,至少在中國還是單元化的。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就是看他所取得的財富和名利。所以即使想過平淡的生活,在這個物質社會,我們時刻都要保持一個年輕的心態(tài),活到老學到老。保持激情和斗志,未來父母和家庭有個更好的品質生活而不斷努力,取得進步!小玉兒,命運只會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相信女人不是天生的弱者,只要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在這個大集體里吸取大家的精華。相信你在內務崗位上一樣可以做的很出色。不善于表達和思考是由于積累太少。以后要多寫多想。有沒有主見只有自己清楚。作文
《品人錄》讀后感16
看過《品人錄》之后,我覺著這個人是個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就是他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全官道德,但是專制獨裁的權力必然不能讓海瑞實現他的理想,海瑞是個成功的人么?是,他在后世留下了清官的好名聲,同時他也是失敗的,他為了實現他的理想,只在他母親過生日的時候才有兩斤肉吃,可想而知她的母親平常過的是什么樣的日子,他的孩子全部夭折,我想和他家的營養(yǎng)條件有關系,那么這個人他不能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的'生活,想必不會幸福,他也不能看見老百姓過上不被封建專制殘害,不被腐敗官員盤剝的生活,他也不能讓江河日下的明王朝振興,于國于家,他都沒有成功,這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雍正,我讀出來兩個字:孤獨。他在前45年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謹小慎微,不能夠表現他的真實性格,他聽從康熙的教導,書寫“戒急用忍”來強制自己壓抑自己,他不能表現自己的才華以免遭到康熙的質疑和兄弟的猜忌,他不能和兄弟放心地接觸,這種日子過一兩天可以,一兩年可以,但四十多年,性格難免不扭曲。當上皇帝后,更是高處不勝寒,雍正最需要的,就是“誠”,所以他行事非常乖張,他既希望能夠和人真誠相待,又從心里猜忌別人,既對他人表現大愛,又在翻臉時讓對方永世不得翻身,這正是孤獨者有的表現。一個孤獨者,最渴望的就是有人真誠待自己,然而也最怕自己最愛的人辜負自己,雍正即是這樣。
在中國這個重群體輕個體的文化環(huán)境,一個人越是有才華就越孤獨,因為他很容易“不合群”,破解之道,我認為,關鍵在于兩個字:開放,只有開放了,互相間的交流就會增加,志同道合的人就會彼此吸引,不同的觀點的人也會彼此影響,從而讓一個人更加進步。要充分地尊重個人,讓每個人的價值都有體現,這樣,英雄也不會只是顯得悲壯了吧。
《品人錄》讀后感17
到書店,購得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人錄》一本。想看看歷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們一生的成敗得失。
《品人錄》中舉有五大歷史名人,有頭腦簡單的項羽;奸詐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則天;迂闊偏執(zhí)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這五大名人中有萬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儉樸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時的英雄。他們的人生跌宕起伏,我們姑且只看最先登場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
項羽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亂世,但項羽卻是一個心有鴻鵠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會嵇時,項羽便說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話,但最終沒有成功。他輸給了一個不學無術的混混――劉邦。
劉邦是混混,而項羽是貴族;項羽有蓋世武功,而劉邦是無力村夫;項羽有幾時上百萬的雄兵良將,而劉邦卻只有為數極少的士兵,這么一比,論身份,論實力。項羽都應該是坐上皇帝寶座的人,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劉邦他由弱到強
《品人錄》讀后感18
看似幾個孤立的故事,刻畫還原了從秦漢到清朝的幾個代表性人物,直到尾聲才用一條隱形的線索將他們全部串聯起來,這條線索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重群體輕個人。這種文化的終極意義就是為君主獨裁制服務,用三綱五常之類的偽道德標準打壓抹滅個性,使群體自發(fā)臣服于一個偽道德化身——君主,維持社會的集權、穩(wěn)定,代價就是低效率、麻木、人格不平等、個性消亡。
這種糟粕文化明顯已跟不上當今時代潮流,遺毒已造成了越來越明顯的.并發(fā)癥。對比,易先生提出了振聾發(fā)聵的觀點——要想民族進步,屹立于世界之林,前提是包容、承認、倡導、激勵個體人格的自由發(fā)展,為其如此,人格才能平等,人格平等才能促成法治建設,徹底擺脫人治的死循環(huán),才有可能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舍此途徑,別無他法,指望個別“有道明君”既不現實,也不可靠——所謂人亡政息,再偉大的個人,也敵不過一整個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文化。況且,偉人崇拜就是特權崇拜,特權從來就是法治的天敵,依靠特權(君權)促進民主改革(法治建設)根本就是緣木求魚。改造文化,唯有從千千萬萬個個人著手,從鼓勵個性發(fā)展入手。舍此無它。
【《品人錄》讀后感】相關文章:
品人錄讀后感06-11
關于品人錄讀后感07-07
關于品人錄讀后感范本06-14
《品人錄》 讀后感三篇06-11
關于品人錄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01-23
品人散文04-14
品書品人作文07-15
如何做到品人與品文兼顧12-05
品茶如品人散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