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別《藤野先生》的讀后感
《藤野先生》是魯迅反復強調,補充在《朝花夕拾》中的一個篇章。避開其中的愛國情不提,也充溢著師生之情。這感情,沒有甜言蜜語,沒有熱血沸騰,甚至連一句“謝謝”都不見蹤影,卻如醇酒一般,散發(fā)著歷久醉人的香氣。
藤野先生為什么會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魯迅先生呵護備至?是因為北京白菜南為“膠菜”的稀缺嗎?是他又像忘記系領結一樣犯迷糊嗎?是為了弄明白裹腳后腳骨的形狀嗎?不,都不是。恰如魯迅先生所言,這種感情更準確的表達是——“偉大”。
這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的重視,重視他的學習、重視他的態(tài)度、甚至重視他的文化背景可能會給他帶來的心情變化。不僅如此,在當時的背景下,日本作為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戰(zhàn)勝國、作為八國聯軍的.參戰(zhàn)國,是高高在上的,藤野先生沒有像其他日本人那樣,認為中國人考試高出60分就不是自己的能力,歧視、俯視、漠視中國人,反而希望將新醫(yī)術推廣到弱國,并且繼續(xù)推行下去。藤野先生超越民族和國家的大愛、重情重義,又何嘗沒有給魯迅先生帶來影響呢?
魯迅先生學醫(yī)的初衷就是為了曲線救國,可是當他毅然決然地中止學醫(yī)的歷程,從“醫(yī)治國人”到“醫(yī)治國魂”的轉變,也離不開藤野先生的引導和愛心的滋潤。他讓魯迅先生悟出,如果國人不覺醒,可能永遠沉眠,就仿佛那根畫錯位置的血管、自欺欺人,于是魯迅先生下定決心,以筆為刀、以苦心為良藥,走上一條布滿荊棘的不歸路。
魯迅先生心中有志、有情,希望中國騰飛,然而當他毅然放下醫(yī)學、離開日本,也以為著辜負了老師細心呵護、殷殷期盼之情。一個“偉大”、一聲“惜別”,就是他們最后的牽連。
當魯迅先生年齡漸長,更深地理解老師對他的拳拳苦心時,已經故人杳無音訊,讓他忍不住心生悔恨。這篇《藤野先生》,是他夾雜了淚與恨,仿佛一只殷殷的鴻雁,卻沒能尋到它應有的主人。在中日關系越來越緊張時,一向大膽的魯迅先生卻只能暗暗打探恩師的消息,只能在無數個夜晚,在煙霧靄靄中凝視恩師的照片,感恩、祈福、自我鞭策。原來那個文風犀利的迅爺,也有如此柔軟謹慎的一面。曾經的年少輕狂、冰冷如鐵,無法體味老師的苦心,錯過太多;經過時間的蒸煮,成熟的魯迅先生仿佛烈火、滿腔深情,卻無處訴說,只余白駒過隙空嗟嘆。
《藤野先生》出版后,翌年,魯迅先生逝。當藤野嚴九郎先生看到文章時,他的得意門生卻已與恩師陰陽兩隔,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藤野先生特意叮囑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對兩人都深具意義的“惜別”。
透過藤野先生和魯迅先生的背影,我們似乎看到許許多多被戰(zhàn)火生生分離的師生、父子、兄弟、戀人……又有多少句“惜別”,才換來難能可貴的和平。魯迅先生用他平和質樸的筆觸,在一貫肆意辛辣之余,飽蘸深情地譜寫了一曲離歌——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
【惜別《藤野先生》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藤野先生讀后感10-24
《藤野先生》讀后感01-08
藤野先生讀后感07-26
《藤野先生》讀后感05-20
《藤野先生》讀后感01-05
《藤野先生》的說課稿06-03
《藤野先生》教案04-11
《藤野先生》課件04-01
《藤野先生》 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