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母親的最后約定讀后感
周末我在翻閱在2010年18期《讀者》偶讀《和母親的最后約定》這篇文章內(nèi)容深深觸及了我內(nèi)心深處的柔軟....一生操勞的母親,從沒有走出過塔河這個偏遠的村莊,在行至人生終點時,她漸漸燃起一個愿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母親展開的地圖上,母親用瘦弱手指畫了一條斜線,從塔河到拉薩............這是兩個老人的旅行,這是年過七旬的老人對百歲母親的約定,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真實故事,這是作為一個兒子陪母親完成最后的心愿。
第一次旅行,王一民老人74歲,他的母親99歲。一輩子生活在塔河這個山區(qū)沒走出一步的母親想去西藏,這是她最后的愿望。王一民老人決定用自制的一輛裝了車篷的小三輪車,帶著母親,從中國最北端的塔河出發(fā),去西藏。用了近3年的時間,單憑一輛三輪車,他們到達了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
為了母親的身體健康,他們在眾多好心人的幫助下,飛回了黑龍江老家。這個極之奢侈的夢,被極之樸素地實現(xiàn)了,用一輛腳踏三輪車,用900多天的時間,用餐風雨露,饑寒交迫,汗水淚水,艱難而壯麗地實現(xiàn)了。第二次旅行,是在母親去世之后,王一民老人已經(jīng)80多歲。為了老母親在去世之前留下的遺愿——要把她的骨灰撒在西藏的土地上,老人再次上路,帶著母親的骨灰盒,放在三輪車上,就像當年他和母親的.第一次旅行一樣。有人說,王一民老人是“本世紀最后的傳奇孝子”和“現(xiàn)代大孝子”。而老人自己卻說,“我不知道什么是孝,可我知道什么是不孝。我只是不想做一個不孝之子。僅此而已!蔽蚁耄瑢τ谕跻幻窭先藖碚f,能讓母親走出大山,親眼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就是幸福的。艱苦的旅途中,能親手做母親愛吃的刀切面給她吃,能讓母親在小小的車篷中遮風避雨,哪怕自己在車外淋得瑟瑟發(fā)抖,就是幸福的。能看到母親臉上的笑臉,再遠的路程都是值得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是為人子女最大的遺憾。王一民老人在母親生命的最后時刻,陪母親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愿望。5萬多公里的路,留下了支支呀呀的三輪車的痕跡,留下了兒子對母親的愛的痕跡。
【和母親的最后約定讀后感】相關文章:
《和母親的最后約定》閱讀原文及答案04-20
我和母親的約定作文12-03
最后的約定作文500字12-27
最后的約定作文1000字10-05
最后的約定400字作文03-18
我和狗狗的約定讀后感06-29
《我和狗狗的約定》讀后感09-22
和外婆的約定12-19
我和狗狗的約定讀后感范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