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精選19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1
正義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它既是構建合法社會制度的理論基礎,也是構建道德體系的理論基礎。它廣泛滲透在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和倫理學中,自古至今,歷久常新,成為哲學家、思想家探究的根本問題。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1971年),從公平正義入手,全面系統(tǒng)深刻地論證了自由與公平、個人與國家、機會與結果等廣泛的社會政治問題,力圖為現(xiàn)代西方社會重建“公平正義”的道德基礎。他的學說,對西方政治哲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引發(fā)了西方學界對“公共理性”與社會行為、個人權利與社會共同體要求、個人價值與社會正義、社會多元與社會統(tǒng)一、自由與平等、民主與秩序等重大理論問題的廣泛討論,從而形成了當今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大繁榮局面,以致人們將《正義論》的出版視為“羅爾斯時代”或“羅爾斯軸心時代”的開始的標志。筆者認為羅爾斯的正義觀,其視野雖然限于一種“國內社會”,但是對于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來說,回顧和探討他關于公平與正義、平等與效率等一系列觀點,并對我國的社會先行制度作出合理的反思,對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將大有裨益。
應該說,羅爾斯《正義論》的邏輯還是挺清楚的,而且論證也特別的仔細而清晰,從演繹的和經(jīng)驗的兩條路證明了正義的兩個原則,成為能替代功利主義的新的倫理觀。羅爾斯走的是一條契約論的路線,繼承而又超越了傳統(tǒng)的霍布斯、洛克的思想,并借鑒的吸收了康德的某些思想。他試圖恢復社會的正義,堅持公平正義的理想,這樣一種堅持而崇高的理想我是十分欽佩的,而且我覺得這是當下社會的每個人都應該堅持的理想,如果每個人都能堅持了這樣的原則,那么社會也就會治理的更好了。可是,當前在西方國家尤其是中國,人們的思想都太過于功利了,人們把人當做手段而不是目的,從而更加注重發(fā)展一些工具性的東西,賺錢甚至成為很多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整個社會成為了一個技術型工具型的社會,我深深的感到悲哀和無助。我總在想,這樣一種社會風氣的形成到底是社會體制的問題還是教育的問題還是歷史的必然呢?
羅爾斯的回答必然是社會體制的問題,因為正義的原則還沒有被人們普遍的意識到接受并貫徹:平等自由并沒有放在第一位,并且人們往往同意犧牲平等自由而換取更大的經(jīng)濟效益,或者國家打著和諧的旗號去肆意的踐踏人民的自由權,機會也不是對每個人都敞開,往往富裕的有權的人有更多的機會并且更容易取得成功,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出現(xiàn)了“富二代”“官二代”的現(xiàn)象,并不是具有相同才能的人就能獲得同等的地位,另外社會的發(fā)展也并沒有把最少受惠者的利益的提高放在重要地位,農(nóng)民,農(nóng)民工們作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并不安居樂業(yè),他們對于自己所受到的損失和不公平待遇往往表示極其的不滿和憤慨,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可以看到,在中國,正義原則的任何一條原則都沒有得到貫徹和落實,一個真正公平正義的社會在中國能建立起來嗎?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之路還有多遠呢?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而我也要為著中國的民主自由平等而不懈努力奮斗!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2
在讀完這本我自以為很難讀懂的書后,才發(fā)現(xiàn)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的難懂,相反,我讀懂了一些東西,一些我覺得很有用的東西——
在《正義論》的閱讀中,我感觸很深,想知道什么是正義,就要知道為什么需要正義。羅爾斯借鑒了啟蒙者盧梭的“確信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認為這是人類社會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這樣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維方式,提出了“正義的理想國”。羅爾斯提出,正義的定義首先需要三個前提,其實這也和盧梭定義社會契約的前提有點類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狀態(tài)和無知之幕。這自然也是一種純粹假設的狀態(tài),但也是得到真正正義必須的狀態(tài)。
那么,反省我們中國的現(xiàn)狀,又有什么感想呢?我突然想到了這一方面,。我們中國現(xiàn)實中的道德社會是什惡魔樣的呢?。例如,范跑跑事件中,中國人的道德表現(xiàn),指責范的人幾乎全部是建立在傳統(tǒng)道德基礎上混淪吞棗的道德觀念。很多都是僅僅在心領意會的共同道德認識基礎上做出。責任義務,權利自由,善惡公私等握在一塊。指責起來頭頭是道,但永遠缺乏社會根據(jù)和理論根據(jù)。沒有一定清晰的邏輯,如果叫他解釋,不可能解釋清楚的。那么他只有通過二條途徑來反擊。就是通過中國民眾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孝道和性善論來進行,即在把人同動物的區(qū)別中,而不是人同人的區(qū)別中進行認識,所以我覺得讀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對于我們的道德建設和道德理論也很有意義。
所以在讀完這本書后,雖然對于它的內容還不是了解得很深,但是我還是看到了正義的一種力量,一種反省,一種啟示,還是很有意義的!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3
羅爾斯的理論,也可以說反映了現(xiàn)代西方社會里政治事務日益世俗化的現(xiàn)實———政治過程逐步擺脫了宗教、道德、精神信仰等等的支配,開始尋求建立自身的目標與規(guī)范。多元社會要求政府嚴格按照公正規(guī)則與程序辦事。
除了程序和規(guī)則外,對于相互沖突的價值觀念之爭,政府必須嚴守中立。也因為這個緣故,羅爾斯的正義原則,在所有這些問題上都保持沉默,不表立場,或者講沒有立場。
可以這么說,政治自由主義的目標,就是以最低限度的道德觀念,來界定政府的角色,使自由主義的社會,能夠包容多種不同的價值理想和多樣化的生活形態(tài)。羅爾斯的正義論就是想達到這個目標。除了兩個基本點———基本自由權利不可剝奪、社會經(jīng)濟不平等必須照顧底層人民利益———之外,他的正義原則力圖與各種相互沖突的價值觀,保持最大限度的相容性。正是這一點,給了它自由主義的特色。
不過,這并不是說,羅爾斯的正義原則就是價值觀中立的。正如羅爾斯所說,雖然邏輯出發(fā)點是價值觀中立,由此所推導出的結果卻往往不是價值觀中立的。正義原則的一大功能,就是規(guī)范和限制可以被允許的價值觀的內容。任何行為,若是違反自由、平等、理性人基于公平立場所選擇的原則,都是一個該譴責的錯誤行為。相應地,要靠這類行為才能得到滿足的價值觀,也必須受到限制。這就是他的正義優(yōu)先性原則:個人的特殊價值觀,不得違背正義原則的要求,否則便沒有合法地位。
從《正義論》的觀點來看,機會均等是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它區(qū)別于功利主義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強調國家要實現(xiàn)正義,即某種程度上公平、公正、公益的實現(xiàn)。而機會均等規(guī)則是保障個體自致性的發(fā)展起點和過程的平等的基本準則。當前,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民階層的教育、就業(yè)和保障存在相當嚴重的機會不均等,這個問題的解決與否關系到我國能否從根本上消除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穩(wěn)定,關系到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成敗。
羅爾斯理論的另一個特點是:在他的公平的正義理論中,表現(xiàn)出一種試圖達到全面、綜合和平衡的傾向,從而使他的理論具有巨大的理論上的伸縮余地和回旋空間,以致具有相當不同傾向的理論家以致行動者都能從他的著作中找到證明自己觀點的思想材料或至少批評的對象。他的正義論既可以滿足那些仍緬懷和執(zhí)著于構造某種一般正義理論的人的思辨興趣,又可以為那些焦灼地面對社會現(xiàn)實中的嚴重不正義而絞盡腦汁的人提供某些理論根據(jù)或啟發(fā);既可以通過強調他的兩個正義原則的平等主義傾向、尤其是最關懷最不利者的差別原則來使美國意義上的自由主義左派獲得某種支持,又可以說通過強調設計社會基本結構要考慮到的穩(wěn)定性和可行性,具有保守主義傾向的人們也不難從中得到某些辯護和建議。當然,前一種傾向是更突出的。但無論如何,他是試圖為他所處的美國民主社會提供一個合適的、能最廣泛地為人接受的道德基礎;他試圖發(fā)掘這一社會的活力,建立這一社會的良性循環(huán);他直率地承認,他的正義論要通過一種反復比較、互相修正,達到與這一社會所流行的、人們深思熟慮和推重的正義判斷接近一致的狀態(tài),并且把這種“反思的平衡”作為證明他的正義論的一種方式。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4
約翰·羅爾斯是20世紀最著名的政治哲學家,他的《正義論》是當時哲學和政治學等專業(yè)學生的必讀書目,我讀過這本書,讓我對社會的認知深邃了許多。當我在一本雜志上看見他那張站在書架旁的照片,生發(fā)出許多感慨,他真的是哲學家,那雙深邃的眼睛,瘦削的身影,以及白發(fā)都是哲學和思想造就的,或者說逼出來的,他的骨子里都充滿了思想和哲學的質地。哲學是一只羊,它迷戀現(xiàn)實的青草地,而羅爾斯是牧羊人,他的身上不僅有哲學這只羊的膻味,也浸染著青草那思想的苦澀味。哲學不是抒情的曲子,或者說是一種孤獨,哲學充滿宗教的質感。
一種極端的思想乃是精神的疾患,絕對論是思想的悲劇,一旦進入社會體系,政治體系,就成為人類的悲劇。
我們不能只保留一種方式,一種姿式,一種形式,我們必須是豐富的,多元的,而豐富和多元乃是一種寬容,一種智性,也是一種從容。
不要消滅某種存在的東西,不要苛責地對待某種你還不理解的東西,讓它存在,給它空間,于是它就安靜了,否則那巨大的反彈力將使我們受災。相安則無事也。每一種事物、思想、觀念都有它存在的根據(jù)。
急什么,讓一切接受天擇。
我贊成阿多諾的識見:“個人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構成了人道主義的核心。現(xiàn)代社會生活已經(jīng)墮落為單純的消費,個人不過是工業(yè)社會機器的一部分,在這種普遍的異化中討論生活的真正意義已經(jīng)變得異常困難。自我已不再是自在自為的存在了。
西奧多·阿多諾是德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社會學家。著作《啟蒙辨證法》《否定的辨證法》等。阿多諾的思想不僅深刻,撥開了現(xiàn)在社會的表皮,而且別具一格,別開生面,這正是哲學家、思想家的迷人之處。所以,我們可以說,一種思想,一種哲學體系,當它真的進入事物的本質,確實是美麗的。我們干燥的軀體,乃至靈魂,真的需要它的滋潤。
所以,在靜處,在夜深人靜的燈光下閱讀阿多諾也是快樂和幸福的,甚至是一種深度的快樂和幸福,他的思想觀點令人深味。你看:他認為孤獨是在一個完全異化的社會中顯示知識分子獨立性的唯一標志。不可侵犯的孤獨是唯一的顯示團結的方式。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去孤獨,現(xiàn)代的工業(yè)社會往往使我們抑制不住地孤獨。孤獨如霧,從潮濕的社會內部直逼我們的心靈,我們真的躲不開,繞不去。而且最是苦難的狀態(tài)乃是當孤獨長時間盤踞在我們頭上時,我們的行為,表現(xiàn)更多的是不被社會所接受,而且被歧視,這更加劇了一個人的孤獨感,這就危險了。
所以對待孤獨,對待一種另類的行為和思想,我們,不,更確切地說社會應予以寬容,這個社會才真格的是智性的,偉大的,正所謂不可侵犯的孤獨是唯一顯示團結的方式,孤獨時人共有的痛苦,向幸福邁出的任何一小步都會使其痛苦加劇。阿多諾還認為,“在強大的集體主義的總體性與脆弱的個人生活之間,不存在一條走出困境的道路,唯一負責的人生道路是自覺地抵制個體生存受意識形態(tài)的利用,在私生活上以節(jié)制和誠實的方式生活!彼f,“這不是出于好的教養(yǎng),而是出于自己在地獄中仍然呼吸的羞愧” 。
阿多諾本身就是一個孤獨的踐行者,他沒法不孤獨,因為他被思想利用了,仿佛病痛著身,所以他選擇流亡,不見國家,流亡不止。
工業(yè)社會,文明高度發(fā)展,一方面人的夢想初蕾紛紛綻成現(xiàn)實的繽紛的花簇,使人美好的愿望得以舒展,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的,古老的充滿芬芳的氣息的人性、道德,人格等枯萎凋殘,使更多的人陷入迷茫和迷惑,而人類又要生存,而且要幸福、美好地生存,這就有一個思想和精神如何突圍,走出沼澤地的問題。除了要加速改善社會制度、體制,剔除工業(yè)化社會的雜質,使其純凈,舒緩而悠揚,再就是個人的精神家園的尋找與創(chuàng)造了。阿多諾認為:人類需要一種精神性的補償來消除絕望,拯救心靈,拯救現(xiàn)實。他認為只有現(xiàn)代藝術能完成這一使命。而所謂的現(xiàn)代藝術,也是一種精神,靈魂,思維和思想的突圍,是全面的出新和創(chuàng)新,以解救人類疲憊的意識和感觀,給人以全新的心靈一振,眼前一亮,傳統(tǒng)消失的無蹤無影。
其實,也這是人類和人性的本質。我們必須到一個新的高地,靈魂的高原以舒展生命。我們精神的生命體需要新的營養(yǎng)。這是對的,但作為一個思想家,未來主義者也完全有理由,有能力沉潛于現(xiàn)代社會,充滿好奇和興趣。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體制和政治有著它迷人的一面,我們理應去參與,配合,支持,而不應抵制和反抗,更不能逃避。一個思想家,哲學家理應以張開的雙臂去迎接和進入新的時代,這是明智的,也是理性的,不僅陽光而且清新,而不是陰郁的孤獨者,讓思想潮濕和霉變。在我看來,阿多諾的精神和思想,哲學體系也有許多錯位和糾纏不清,他的心靈深處對工業(yè)社會充滿了抵拒的力量,是排它的,他的《否定的辯證法》提出徹底的辯證法是非同一性的,它懷疑一切同一性,但他理論和思想的姿勢是同一性的。
許多理論家思想家往往不能自圓其說,即使它的理論是干凈的,有條理的,但其存在的實際和他本人的行為卻是否定的,所以我很喜歡那句話:“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長青!蔽覀冊较胝f明白一件事,往往就越混亂,說不明白,而且理論追究的越深,離現(xiàn)實就越遠。我們需要理論,思想,但我們不能被理論和思想遮蔽。比如阿多諾揭露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是一個壓抑人,造成人性分裂,人格喪失的全面異化的社會,人類變成非人,F(xiàn)代社會是野蠻的,顯然這有一點悲觀和絕對化的意味,似乎我們的人類正在走向深淵,不可救藥了。其實哪里有災難,哪里就有拯救,人性,隨著文明與進步,社會的發(fā)展,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必然更顯其燦爛的一面。物質決定精神,物質成就其文明,也拯救人性,如果物質極度匱乏,人們都處于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階段,難道文明的光芒,道德的色彩還能燦爛和輝煌嗎?我不相信。要知道衣食足才知禮儀啊,而阿多諾提出的只有現(xiàn)代藝術才能拯救人性,拯救現(xiàn)實,這更有點矯情和夸大其詞。藝術是精神的產(chǎn)品,藝術不是一切,藝術絕不會達到獨領世界風騷,主宰世界的功力。至于阿多諾對現(xiàn)代藝術的表現(xiàn),本質,特色,我倒有一點贊同和相信,他把否定性作為藝術的本質特征,現(xiàn)代藝術就是反藝術等識見,倒是摸到了現(xiàn)代藝術的邊際。你聽,阿多諾說:“一件藝術品離現(xiàn)實生活愈遠,它的審美品位也就愈高!彼倪@些理論,觀點,或者主張,是走在現(xiàn)代藝術理論的刀尖上,有一點驚險,他的“藝術可以打破追求完美性和整體性的幻想,用不完美性,不和諧性,零碎性和破碎性的外觀實現(xiàn)否定現(xiàn)實的本性”,我倒有一點贊同,從某種意義上說,確是那么一回事?赡,這種觀點來自他的捕捉和持久的觀察和思考,也可能他對現(xiàn)代藝術推波助瀾了,也使一些異端的藝術家因找到理論的注腳而理直氣壯了,甚至愈來愈自信,愈張揚,因而也就走的愈遠了。但這不會使我們,使傳統(tǒng)的藝術驚悚和不安。
我們的軀體和靈魂受傳統(tǒng)藝術的浸潤時間太久了,對現(xiàn)代藝術形式有一點反應和不適,但是,這沒有辦法,我們枯燥的心靈,呆板的思維真的需要一種刺激,讓深陷其中的心靈得到營救。但真的它不是一切,也許對藝術是一切,但藝術不是一切。
無論怎么樣,我還是喜歡阿多諾,不是因為他正確,而是因為他深邃,深邃往往使我著迷,但我還是清醒的。
現(xiàn)實依然美好,未來依然充滿希望!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5
約翰·羅爾斯(JohnRawls1921-),美國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1921年生于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1943年畢業(yè)于普林斯頓大學,1950年在該校獲博士學位,以后相繼在普林斯頓大學(1950-1952年)、康奈爾大學(1953-1959年)、麻省理性工學院(1960-1962年)和哈佛大學(1962-)任教,現(xiàn)為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
《正義論》一書是羅爾斯積近二十年的努力思考的一部心血之作,它集羅爾斯思想之大成,把羅爾斯十多年來所發(fā)表的論文中表達的思想發(fā)展成為一個嚴密的條理一貫的體系——即一種繼承西方契約論的傳統(tǒng),試圖代替現(xiàn)行功利主義的、有關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理論。
羅爾斯有一句名言: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不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糾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每個人都擁有基于正義的不可侵犯性,這種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會整體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
如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理念層面)要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深入理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意義,要妥善協(xié)調、統(tǒng)籌兼顧社會各方面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及時化解各種社會風險。其次,(決策層面)制定法律法規(guī)、政策措施的時,要廣泛聽取各方面群眾的意見,要綜合考慮給群眾帶來的長遠利益和現(xiàn)實利益,要找準最大多數(shù)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具體利益的平衡點。第三,(操作層面)要高度關注民生,要把有限的財政資金更多地用于社會公共事業(yè)發(fā)展和解決低收入階層的困難和問題,對困難群體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第四,(制度層面)要建立健全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的長效機制,有關促進公平正義的改革措施必須整體推進,相互配套,要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jīng)濟與社會等多種手段,使絕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帶來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成果。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6
大一第一學期的時候,學院舉辦了一個讀書沙龍的活動,就是那時,我讀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一書。關于這本書,本人覺得很有深度,其實我多少有點看不明白的,或者我根本駕馭不了這本書。
《正義論》這本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正義的,我在讀這本書之前一直認為正義兩字只能跟道德聯(lián)系起來,正義是一種道德行為,但是羅爾斯所認識的正義確遠比我所認識的要復雜,它涉及了政治、經(jīng)濟、道德等領域。作者羅爾斯認為正義的主題就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者說得更準確些,就是主要的社會體制分配基本權利與義務和確定社會合作所產(chǎn)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
羅爾斯在《正義論》當中提出了關于正義的兩條原則:第一條是所謂平等的自由原則,即每個人應該在社會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權利;第二條原則包括差別原則與機會平等原則。前者要求在進行分配的時候,如果不得不產(chǎn)生某種不平等的話,這種不平等應該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們的最大利益,就是說,利益分配應該像處于不利地位的人們傾斜;后者要求將機會平等的原則應用于社會經(jīng)濟的不平等,使具有同等能力、技術與動機的人們享有平等的獲得職位的機會。我覺得這兩條原則既反映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現(xiàn)狀和廣大人民的需求,首先,現(xiàn)實中每個人都存在著各種差別,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公平的機會,而人們恰恰就是需要平等的自由權和公平的機會。
羅爾斯把既存的主導西方社會的正義理論分為兩大類:功利主義的正義觀和直覺主義的正義觀。但是羅爾斯對功利主義和直覺主義都是不贊成的,而且尤其反對功利主義。認為在現(xiàn)代道德哲學的許多理論中,某種形式的功利主義始終占據(jù)上風。道德哲學是社會理想生活模式的基礎之一,不改變一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道德哲學,使不可能改變這個社會的各種體制。從這點出發(fā),羅爾斯便把功利主義的正義觀當作了批判對象。
根據(jù)《正義論》的內容,羅爾斯確信功利主義的正義觀存在著幾個弊端:
。ㄒ唬┧鼪]有揭示自由和權利的要求與社會福利的增長欲望之間的原則區(qū)別,它沒有肯定正義的優(yōu)先原則,正義否認使一些人享受較大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當?shù)模谓灰缀蜕鐣娌荒艹蔀榉恋K基本權利的理由;
(二)它假定一個人類社團的調節(jié)原則只是個人選擇原則的擴大是不足取的,這里沒有把人們將一致贊同的原則視為正義的基礎,其原則內容無法成為調節(jié)全體人的宏觀標準;
。ㄈ┧且环N目的論的理論,用最大量地增加善來解釋正當?shù)睦碚,而真正的正義原則是事先設定的,不能從結果來看正義與否;
(四)它認為任何欲望的滿足本身都具有價值,而沒有區(qū)別這些欲望的性質,不問這些滿足的來源和性質以及它們對幸福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如怎樣看待人們在相互歧視或者損害別人的自由以提高自己的尊嚴中得到快樂的行為。這里直接表現(xiàn)為對功利主義的批評,也間接地批評了西方社會存在的各種不公正現(xiàn)象,如分配不平等,欲望至上,種族歧視,貧困問題等。
雖然我并沒有了解到西方的功利主義的正義觀,但是。從這點中我的確認為羅爾斯是個正義之人,而且極具挑戰(zhàn)精神。所以我非常敬佩羅爾斯先生。
《正義論》作為經(jīng)典,博大而精深,基于它的難度,我也不能做太多的評價,并且我覺得自己有機會應該多看幾次。另外,關于正義,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中,正義變得越來越貧乏了,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堅持正義……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7
在寫讀書筆記之前,我想談談讀了這本書幾節(jié)之后給我的感受。拜讀羅爾斯的《正義論》,個人認為理論性太強,又太深奧,大多沒有讀懂,只是了解了許多新的概念,雖然有的是過去知道的詞語,但羅爾斯都有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諸如,正義,正義觀,公平的原始狀態(tài),契約論等等,很簡略地將書翻了一下,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了哲學,經(jīng)濟學,倫理學,法學等多門學科。初次接觸這本書的第一章的前幾節(jié),雖然就像之前說的看不太懂,但是很感興趣并且有耐心去研讀,也希望自己在讀書的過程中獲取豐富的知識,懂得很多道理。
羅爾斯在開篇論述正義的作用時就直接認為,人類社會的第一美德有兩個方面,一是真理,一是正義,并且二者是不可調和、決不妥協(xié)的。其中,社會基本結構是正義的主題,人們在達成其他協(xié)議之前,首先要就社會制度的原則達成協(xié)議。然而這種締約不是一種實際的歷史行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狀態(tài)中的選擇的結果,它是互相冷淡的個人在無知之幕背后的選擇。下面,我想就“公平正義原則的原始狀態(tài)和證明”進行簡要分析。
羅爾斯說過:公平的正義并不是一種完整的契約論。因為契約論的思想顯然可以擴大應用于選擇一種或多或少完整的倫理體系,就是說,擴大應用于一種把不但對正義而且對所有美德也同樣適用的原則包括進去的體系。也就是說,正義即公平觀以及它所體現(xiàn)的有普遍代表性的那類觀點所涉及的范圍是有限的。而且可能有人會提出類似的結論,這些結論可能更加吸引和新穎。然而要像羅爾斯一樣,要證明這些具有相當普遍性的道德常識,尤其是具有理性上的說服力,卻是異常艱難的。因此,我們只是在意羅爾斯的結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知道羅爾斯是如何證明的,即這些結論是怎樣得出的。只有這樣做,我覺得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羅爾斯的思想;亦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一些錯誤與批評,因為羅爾斯在正義論中的論證體系是非常嚴密的,邏輯性非常強。
首先必須對原初狀態(tài)要有正確的刻畫。原初狀態(tài)相當于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然狀態(tài),它在歷史上并不真實存在,它只是在思維中的一種狀態(tài),但是由它所得出的結論卻對現(xiàn)實有巨大的作用和參考價值,我想這就是羅爾斯要提出原初狀態(tài)的重要原因。羅爾斯是這樣定義原初狀態(tài)的:“它是一種期間所達到的任何契約都是公平的狀態(tài),是一種各方在其中都是作為道德人的平等代表、選擇的結果不受偶然因素或社會力量的相對平衡所決定的狀態(tài)!碑斎,原初狀態(tài)必須具有一定的背景環(huán)境,而且也會有一些可取的限制,使我們排除受到偏見指引的偶然因素的察知。
原初狀態(tài)目的在于建立一種公平的程序,從而使達到的每一個同意的原則都將是正義的,也就是試圖通過程序上的正義,達到實質上的正義!拔覀儽仨氁阅撤N方法排除使人們陷入爭論的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引導人們利用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以適應他們自己的利益!被诖耍_爾斯假定各方都在無知之幕之中。無知之幕中的各方并非一無所知,而是有所知有所不知。他們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也不知道他在先天的資質、體力、智力等方面的運氣;甚至不知道他們的特定的善的觀念或他們特殊的心理傾向,但是他們知道自己正在經(jīng)受環(huán)境的制約,他們也具有選擇正義原則所必須的一般知識。
因此,無知之幕的假設,使原初狀態(tài)擺脫了歷史和現(xiàn)實的性質而成為純粹理性的虛擬,也最終排除了訂約各方的特異性,使他們成為抽象的、一般的人,排除了一切會影響到原則選擇的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偶然因素,排除了一切會妨礙人們達到意見一致的沖突因素。這就使契約已完全不是現(xiàn)實的契約,訂立契約的行為變成了對原則的選擇,這種選擇實際上已不是在各方之間進行,而是在一個人的腦子里進行。也就是說,一個知道自己的人會明確的選擇對自己公平的原則。但是如果他們對自己的此一無所知,那么他必須代表全部人選擇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原則。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8
《正義論》這本書,越往后看,越晦澀難懂。但也因此,讓我越來越喜歡這本書。我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不僅收獲了書中的知識,也開始反思:哲學對我來說,有什么意義?可以說,王陽明的“心即理”或者說尼采的“權力意志”,磨練了我的毅力。而羅爾斯的正義思想,則逐漸鍛煉了我的思維能力?傊侥壳盀橹,哲學改變了我的內在。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哲學會給我?guī)砀。但實際上,“毅力”和“思考能力”,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就已經(jīng)很受用了。我也漸漸總結出了一些學習方法。知識就像水,探索知識的過程就像挖井。不一定要挖的很寬,但卻一定要挖的足夠深。
羅爾斯的“公平的正義”這一正義觀念,受了社會契約論很大啟發(fā)。社會契約論具體是什么,它具體包含了哪些內容,在此不做深究。雖然“公平的正義”與社會契約論一脈相傳,但我認為我們更應該看到“公平的正義”與“社會契約論”二者之間的差別。簡單來說,社會契約論是一種在歷史某一時期存在過的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而產(chǎn)生的理論。而“公平的正義”,則以假設為前提。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理想的正義觀念一樣,“公平的正義”這一正義觀念,即是理想的。我個人這樣理解“公平的正義”:這種正義觀念,毋庸置疑是理想的。但它卻不像社會契約論那樣,目標明確的要解決現(xiàn)實社會的問題。而毋寧說,“公平的正義”恰恰是要為那些解決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理論提供一種指導。
《正義論》當中的兩段話,大概可以支撐我的觀點。第一段話是,為一個暫時被理解為同其他社會隔絕的封閉社會的基本結構,概括出一種合理的正義觀來。這一特殊情形的意義是明顯的,無需解釋。我們可以很自然地推測:我們一旦有了一種對于這種情形的正確理論,借助于它,其它有關的正義問題就能比較容易地處理了。只需做出適當?shù)男薷模@樣一種理論便可以為別的正義問題提供鑰匙。第二段話是,我相信,我們從理想的理論(idealtheory)開始的理由是,這種理論能為系統(tǒng)地把握那些較緊迫的問題提供唯一的基礎。我們也許還可以做一個不太恰當?shù)谖铱磥韰s很形象的比喻。人是由干細胞分化而來的。由于干細胞的存在,我們才有了皮膚、骨骼、血液、五官、內臟等人體結構。似乎可以說,干細胞蘊含了一種可以變成人體各種成分的能量。于是,我似乎就可以說:“公平的正義”就好比干細胞,它蘊含了一種可以變成各種解決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理論的能量。在此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如果一種理論是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那么恐怕無論這種理論的目的是多么的好,其本身仍然存在缺陷。正如一種現(xiàn)實的正義觀念,無論它多么的想解決與之對應的現(xiàn)實社會的不平等,其本身仍然無法徹底消除這一現(xiàn)實社會的不平等。
因此,在羅爾斯看來,一種現(xiàn)實的正義觀念,如果能最大限度上解決某一現(xiàn)實社會的不平等,這種正義觀念就是有存在的價值的。那么在這層含義上看,“公平的正義”,作為這種現(xiàn)實的正義觀念及類似于這種現(xiàn)實的正義觀念的其他正義觀念的抽象,在羅爾斯看來,就必須是絕對的平等的。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種絕對的平等,羅爾斯假設了一種原初狀態(tài)作為輔助。這種原初狀態(tài)如同社會契約論里所講的自然狀態(tài),但二者仍然存在差別。正如《正義論》中所提到的那樣,這種原初狀態(tài)當然不可以看作是一種實際的歷史狀態(tài),更非文明之初的那種真實的原始狀況,它應被理解為一種用來達到某種確定的正義觀的純粹假設狀態(tài)。這一處境(situation)的基本特征是:沒有一個人知)他在社會中的地位——無論是階級地位還是社會出身,也沒有人知道他在先天的資質、能力、智力、體力等方面的運氣。我甚至假定各方并不知道他們特定的善的觀念或他們的特殊心理傾向。正義的原則是在一種無知之幕(veilofignorance)后被選擇的。這可以保證任何人在原則的選擇中都不會因自然的機遇或社會環(huán)境中的偶然因素得益或受害。在這一原初狀態(tài)下,由于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和他人處在社會的什么位置,因此每個人不僅希望自己是處在社會最頂層的那一個人,同時也都會擔心自己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那一個人。每個人都這樣想,那么人和人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共識。在這樣一種共識的基礎上,人們在選擇正義原則的時候就都不會考慮社會地位(包括階級地位、個人天賦等因素)這一條件。因為社會地位這一概念對他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不確定的。由于他們每個人都會這樣選擇,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他們共同的確定了一個考慮到所有人的正義原則。亦即羅爾斯所說,這說明了“公平的正義”這一名稱的性質:它意示正義原則是在一種公平的原初狀態(tài)中被一致同意的。概括的說,羅爾斯在原初狀態(tài)中,建立的平等是一種從出發(fā)點就開始的平等。
如果在一開始人們就確定了一種正義原則,并且這種原則是被普遍接受并且是絕對正義的,那么由這一正義原則所選擇的社會制度,就是絕對正義的。由這一社會制度所決定的社會結構,也是絕對正義的。《正義論》中提到,在選擇了一種正義觀之后,我們就可推測他們要決定一部憲法和建立一個立法機關來制定法律等,所有這些都須符合于最初同意的正義原則。我們的社會狀況如果按這樣一種假設的契約系列訂立成一種確定它的規(guī)范體系,那么它就是正義的。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9
羅爾斯的這本《正義論》,一方面因為中外文化思考方式的不同,一方面由于翻譯的語言差異,的確讓人讀起來顯得生澀。要理解這本著作的影響力,便需要了解其出版的背景,當時美國社會的現(xiàn)狀以及社會的激烈矛盾,以功利主義占主控地位的社會價值觀引發(fā)了美國社會的動蕩。對于羅爾斯思想的深度,其思辨能力以及能對身處的社會敏感地反思,本人是深深佩服的。也深知就我個人的知識結構體系,對于這樣一個宏大的命題是很難掌握的。 觀其文章,我對于正義之思反而混沌,便想念小時僅憑直覺主義的對錯之分,又一想,那便應是我們最初擁有的正義觀吧,何其簡單。所以當我們長大經(jīng)歷了更多的事物,欲求更多之時,何為正義,在各種利益權衡面前,為了社會能繼續(xù)維持穩(wěn)定發(fā)展,我們不得不對其進行深思。按照一般的理論研究,大家都習慣將某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推至最初,希望能從已有的人類起源,群居的形成,社會契約的成立然后一直向后推理,希望從這個過程中得出正義的基本原則,并作為普遍指導,從而可以作為判斷一種既定行為是否正義的最簡單標準,就像1=1一樣。然后再以這樣的標準構建規(guī)則,羅爾斯認為正義的主題就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者說得更準確些,就是主要的社會體制分配基本權利與義務和確定社會合作所產(chǎn)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我是非常贊同的,最后正義通過一種分配制度來體現(xiàn),但是,僅僅只是分配制度,我想于人類對于正義的需求已是不足夠。
對于其運用無知之幕下的原始狀態(tài),首先抽象得出社會所共同能于接受的正義原則,而后將其與社會基本物質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得出基本的正義感和善的觀念,以此為基礎構建各種社會規(guī)則,并逐漸擴展搭建社會框架。利用這樣的演繹方式,是并無多大問題的。但在與這些原則得以選取的過程,并沒有一個合理的論證,羅爾斯基本上是以一種直觀上的感受選取了作為正義的兩個原則。
其后,羅爾斯基于兩個正義原則構建的社會分配體系等等,這樣的邏輯順序自然是合理的,也是很好的演繹過程。
但是正義的原則就如建造房屋的地基,每個奠基處的距離是有所最優(yōu)幾何分布的,從而決定了上層建造的穩(wěn)定,但我們所知道的常識是,任何最優(yōu)的地基分布都只能負擔一定的上層建造。在今天的科技時代,萬層大廈也許也并非不可能,但必定存在一個限度。正義的原則亦如此,而我們的社會形態(tài)之所以一直延續(xù),表明正義的某些準則也是在一直得到修正或是改變的,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并不存在一種既定的正義原則?當然,我們有些人可以認為后天的正義準則,在于那些根本的、既定的、不變的、在原始狀態(tài)必定為大多數(shù)人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所認同接受的正義原則基礎上擴大及演變而來的,所以那些稱之為正義原則的東西是必定存在的,譬如一些觀念,生命是不可以被剝奪的,譬如應當滿足他人因自我的付出而產(chǎn)生的合理期許等等。但,我并不認為這些已經(jīng)可以說是被我們現(xiàn)代社會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正義觀,從一開始便是所有的個體所贊嘆或是意識到的。換言之,我認為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已經(jīng)是在一定的社會基礎上得出的,與他的原始狀態(tài)前提,其實是不符的或是自我矛盾的。
羅爾斯提出的“原始狀態(tài)”中的某種“善”以及“正義感”,其實應是在趨利避害的原始環(huán)境中不斷條件反射形成的,從而形成了真正處于原始狀態(tài)中個人的某種直觀感受,而這些感受也正是排除了一切偶然,排除一切政治、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也正是各種需求之間的沖突以及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內在沖突所必然產(chǎn)生的。那么在這樣的信息反饋中,主體必然知曉個體的行為所帶來的外界反應。如果這樣的話,其實這種意義上的對外界的感知才是個體締結契約的目的或說是內在動因,其在選擇某種“正義原則”前就已存在。
我便認為羅爾斯對于原始狀態(tài)的假設是處在偏差的。其認定無知之幕下的不互知,是原始狀態(tài),而事實是正因為互知才決定了個體愿意締結契約,選擇某種正義感,這才是選擇的基礎。個人選擇接受或說要求存在一種正義原則,正是因為存在著個人融入社會希望得到發(fā)展的意愿,也就是同意締結社會契約的動機,若其選擇遠離人類社會,便無所謂正義之所訴求。當然,以不互知為前提是極其簡便地進行研究的,但前提的偏差是否在論述中得以修正?
我認為正義原則是基于一定時期的社會物質條件的,也就是說它只是得到了暫時的穩(wěn)定,存在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規(guī)程,可以說是螺旋向上的,當然,已經(jīng)在歷史中存在過的各種正義觀達到了那個時刻的標準,所以得以承認,而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其中的某些正義觀已經(jīng)逐漸低于后一時期所訴求的標準,便被擯棄,若是以此推論,是否對于時間盡頭的那端所能剩下的正義觀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正義的原則呢?其實如果進行這樣的推論,基于歷史是各種偶然與必然的集合,我們得出的潛在結論就是:實質的正義原則其實是并不確定的,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這樣的想法是不是錯的呢?又錯在何處呢?
麥金太爾有句話:“道德本身是一個戰(zhàn)場,因為每一個道德行為都以有效的推理形式作出結論,而并非認同人們進行推理時的前提。”
對于什么是真正的正義,其實我給不出一個確實的答案。我對于生活中的正義之思也僅憑個人人生經(jīng)歷中逐漸形成的人生觀,社會觀,而且我也感知到這些感念是在逐漸改變的,并且是向一個更包容的姿態(tài)演變,但每個人的演變的姿態(tài)應該都是不一樣的吧。如果我們可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即使我們之間的觀念存在一些不同,但一些基本的東西總是不變的,那些就是我們的正義原則,那么它應該就是我們共同的訴求點,我認為就是生存二字,最原始的沖動,最理性或是感性的追求。而后所討論的種種,包括正義,都是為了生存,或者更進一步,是在生存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這個時候才需要為了限制他人對自我的不利行為,以限制自身的一定行為為讓渡,也就是這樣的一種考慮,才有了稱之為正義的尺度,我個人可以認為最初的正義原則也許僅僅就是只要你不侵害我,我就不侵害你的,你若侵害我,我便也可以侵害你的同態(tài)復仇規(guī)則。既然正義的出現(xiàn)是基于生存的需要,在我們對于生存的含義不斷變化的歷史社會中,正義的要求便也如此隨之變動。
而這樣的推論也許僅僅才是對于各種社會形態(tài)中正義訴求的第一步思考,而后的擴展是極其龐大的工程,更不用說跨越到社會制度、分配規(guī)則這一層面,對于我來說,也許是能力所不能及的。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10
約翰·羅爾斯,美國政治哲學家、倫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哈佛大學教授.《正義論》是他代表作,他被譽為西方最好的政治哲學家之一。正義論,是他針對現(xiàn)在西方主流政治價值觀——功利主義而作的。
在文中的第一句話就表達出了作者的核心觀點:正義是社會制度的第一美德。他認為公平就是正義。公平的正義在這些著作中被詮釋為在一個憲法民主制社會中人們關于一個健全的、持久的社會合作體系的條件的共同觀念,因而是一種內含于關于一個健全持久的社會合作體系的觀念中的正義觀。
在我看來,正義的實現(xiàn)首先要保證人們都能了解到什么是正義,如果人們都不認可正義,那么我們所說的正義是第一美德也只是空中樓閣。所以在書中,他以盧梭,康德的社會契約論為基礎,在此之上建立發(fā)展,強調自由的力量。自法國啟蒙運動以來,西方國家一直在強調人性的自由和人自身的能力的發(fā)揮。以自由為基調的正義論在先天上就被西方社會所認可。
在當今的中國,我們被物質欲望所迷惑,無止境的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人們內心的道德觀、正義觀已經(jīng)開始變的扭曲。當看見老人摔倒之時,想的不是趕快上去幫助老人,而是抱著一種看戲的態(tài)度,冷眼相看。當問及為什么不上去幫助時,給出的答案卻是:我怎么知道他會不會敲詐我的錢?
如此可笑的邏輯,讓我們的社會價值觀變得丑陋、扭曲。我們一直在強調制度上的失衡,要從制度層面對中國進行改革。羅爾斯的《正義論》中就對制度提出了兩個原則,其中第二個原則就是對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應作如下安排,即人們能合理地指望這種不平等對每個人有利,而且地位與官職對每個人開放。對個人來說的正義原則,首先也是公平的原則,即如果制度是正義的,個人自愿接受并能從中獲得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就應當遵守這種制度。
其次,在法律的角度上,我們要保證法律的至高無上性和強大的執(zhí)行力。不能讓法律僅僅是針對平民階層的,對那些官員,富商的約束力小的可憐。在現(xiàn)在西方的觀點中,法律正是對理性的人所發(fā)出的公共規(guī)則的強制命令,目的在于調節(jié)人們的行為,提供社會合作的結構。正義要成為社會的第一美德,除去要在道德、制度等層面上營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還要有強大的法律為其保駕護航。
中國古代所提倡的忠義孝悌、廉恥誠信不正是對羅爾斯所最求的正義的另外一種體現(xiàn)嗎?所以,對社會健康,正確的發(fā)展的觀點以及健康人性的追求。古來今往都是大都一致的。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11
正義是社會的首要價值,正象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羅爾斯:《正義論》
花12天讀完這部巨著,對我觸動還是挺大的。剛逛下豆瓣,發(fā)現(xiàn)給這本書作評論的人特別少,而且很多人反應這部書難度,我就突然對自己的信心倍增,因為我沒有覺得它難度,只是覺得羅爾斯是個太謹慎的學者,總是不斷給自己設置理論上的限制,并且從先驗和經(jīng)驗兩條路徑來系統(tǒng)而仔細的論證自己的正義原則。
在第一編“理論”部分,羅爾斯主要從原初狀態(tài)出發(fā),為讓原則更加的簡單而且易于推出,他還預設無知之幕,由此,他論證處于無知之幕狀態(tài)下的人們會傾向于統(tǒng)一兩個正義原則,第一原則即自由平等原則,第二原則即機會均等及差別原則。雖然主要內容只有這么多,但是謹慎的羅爾斯花整整一編來說明這些問題,包括對無知之幕的限定,對原初狀態(tài)的說明,以及為什么要假設這樣一個前提,通過與功利主義、直覺主義的對比,說明人們?yōu)槭裁磿x擇正義原則(最大最小值推理),正義原則有著什么樣的特征,而這兩個正義原則之間以及內部又有怎樣的詞匯序列,這種詞匯序列是如何形成的……總之,羅爾斯在不斷的與各種功利主義對比中,詳細而又全面的說明正義的兩個原則是如何被選擇的。
第二遍“制度”部分,羅爾斯主要是描述滿足兩個正義原則的社會基本結構并考察它們給個人所帶來的義務和職責。應該說,這是理論應用于現(xiàn)實的制度和個人的部分。這也是使理論不至流于形而上的思考的重要一環(huán)。在應用于制度時有四個階段的序列,即接受正義原則、立憲階段、立法階段、法官和行政官員把指定的規(guī)范應用于具體個人階段,這四個階段也是去無知之幕的過程。而正義原則的第二原則即機會均等和差別原則在經(jīng)濟分配制度中也將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羅爾斯還考慮用儲蓄正義來解決代際間的正義問題。至于在個人的責任和義務部分,羅爾斯基于正義原則推導出許多個人的義務和責任,如忠誠、承諾等。另外,羅爾斯還特別考察社會出現(xiàn)不正義法律的情況,他強調這種情況是可能發(fā)生的,而且人們還必須去遵守,因為這是過半數(shù)原則所通過的,但是人們也可以通過非暴力的反抗和良心的拒絕等方式來表示抗議。總之,在這一編里,羅爾斯更多的是將理論上的正義原則和現(xiàn)實情況結合起來,從而為政治制度和經(jīng)濟體制的安排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案。
第三編“目的”部分,羅爾斯主要是對正義原則的一些補充說明,解決其穩(wěn)定性以及和善的一致性的問題,這涉及到討論什么是善,在選擇善時所需要的合理選擇原則及審慎合理性原則,正義感與善的一致以及它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正義感如何獲得等等。我感覺這部分的條理不是很清楚,但是主要論述的還是關于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的問題,而其中牽扯到很多道德哲學的概念。
應該說,羅爾斯《正義論》的邏輯還是挺清楚的,而且論證也特別的仔細而清晰,從演繹的和經(jīng)驗的兩條路證明正義的兩個原則,成為能替代功利主義的新的倫理觀。羅爾斯走的是一條契約論的路線,繼承而又超越傳統(tǒng)的霍布斯、洛克的思想,并借鑒的吸收康德的某些思想。他試圖恢復社會的正義,堅持公平正義的理想,這樣一種堅持而崇高的理想我是十分欽佩的,而且我覺得這是當下社會的每個人都應該堅持的理想,如果每個人都能堅持這樣的原則,那么社會也就會治理的更好?墒,當前在西方國家尤其是中國,人們的思想都太過于功利,人們把人當做手段而不是目的,從而更加注重發(fā)展一些工具性的東西,賺錢甚至成為很多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整個社會成為一個技術型工具型的社會,我深深的感到悲哀和無助。我總在想,這樣一種社會風氣的形成到底是社會體制的問題還是教育的問題還是歷史的必然呢?
羅爾斯的回答必然是社會體制的問題,因為正義的原則還沒有被人們普遍的意識到接受并貫徹:平等自由并沒有放在第一位,并且人們往往同意犧牲平等自由而換取更大的經(jīng)濟效益,或者國家打著和諧的旗號去肆意的踐踏人民的自由權,機會也不是對每個人都敞開,往往富裕的有權的人有更多的機會并且更容易取得成功,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出現(xiàn)“富二代”“官二代”的現(xiàn)象,并不是具有相同才能的人就能獲得同等的地位,另外社會的發(fā)展也并沒有把最少受惠者的利益的提高放在重要地位,農(nóng)民,農(nóng)民工們作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并不安居樂業(yè),他們對于自己所受到的損失和不公平待遇往往表示極其的不滿和憤慨,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可以看到,在中國,正義原則的任何一條原則都沒有得到貫徹和落實,一個真正公平正義的社會在中國能建立起來嗎?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之路還有多遠呢?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而我也要為著中國的民主自由平等而不懈努力奮斗!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12
1971年,哈佛大學的哲學教授羅爾斯發(fā)表他的《正義論》,在西方國家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該書被西方學術界譽為20世紀政治哲學、法哲學、道德哲學和社會哲學的“最偉大的成就”和“劃時代的理論”,還被推崇為與洛克《政府論》和密爾《論自由》相并列的“自由民主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著作”。
《正義論》之所以蕏如此巨大的影響,根本原因在于其中所提出的關于社會正義的完整體系實現(xiàn)兩個重大轉折:第一,實現(xiàn)從實證主義和相對主義向規(guī)范理論的復歸,從而使西方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得以承續(xù)和弘揚;第二,實現(xiàn)從功利主義向“社會契約”論的回歸,強調個人權利對于福利總量的優(yōu)先性、正義對于功利的優(yōu)先性。
羅爾斯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義包括社會正義和個人正義,而羅爾斯所論述的正義主要是指社會正義,即社會制度的正義。在他那里,“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更準確地說,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產(chǎn)生的利益之劃分的方式!币虼耍恼x論也被稱為分配正義論。
一、對羅爾斯“正義”概念的解析
羅爾斯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正義是分配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劃分由社會合作產(chǎn)生的利益和負擔的主要制度。而且正義意
味著平等,因此提出正義的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涉及權利和義務的分配的平等自由原則: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二是涉及到地位、收入、財富包括權力的分配的差異原則:在社會的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出現(xiàn)時,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或者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
。ㄒ唬┝_爾斯“正義”概念提出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社會面臨著種種矛盾,諸如陷入越戰(zhàn)泥潭,黑人爭取權利的斗爭等。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建立與社會發(fā)展相一致的價值觀念來化解沖突,這就為羅爾斯提出“正義”的概念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在學術領域,美國當時深受分析法學的影響,大多數(shù)人深陷語義和邏輯關系的爭辯之中。為挽救政治哲學的蕭條局面,必須要有一種理論來取代功利主義思潮,這也促使羅爾斯“正義”概念的產(chǎn)生。
。ǘ┝_爾斯“正義”概念的基本內容
羅爾斯作為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其“正義”的概念是為維護社會的正義、針對分配的正義而提出來的。它將洛克、盧梭和康德的社會契約論作為理論基礎,進而論證西方民主社會的道德價值,反對西方社會傳統(tǒng)的功利主義,提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主要美德;非正義的法律制度即使有效,也應加以修正和清除。他還認為正義與社會合作密切相關,制度層面的正義原則和個人層面的正義原則應當有所區(qū)別。
制度層面的正義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最大的平等自由原則,即每個人都有權擁有與他人自由相一致的最廣泛、最全面、平等的基本自由權,包括公民的各種財產(chǎn)權利和政治權利;二是差異原則,即應當使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安排,既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又符合公平的機會均等的條件,使之與向所有人開放的地位和職務聯(lián)系在一起。
。ㄈ┝_爾斯“正義”思想的思考與小結
個人權利不可侵犯是本書的立論基礎。有些事情是任何他人或團體都不能對他人做的,做就要侵犯到他們的權利。這些權利如此強有力和廣泛,以致引出國家及其官員能做些什么事情的問題。個人權利為國家留下多大活動余地、國家的性質、它的合法功能及其證明,構成本書的中心內容,而一系列廣不同的論題亦在這種探討中涉及。
。1)人類是理性的、文明的、自利的個人集合體。他們的權利與福利應該成為社會政策的核心關注對象。盡管人類必須在一起過商業(yè)、共同體和道德生活,但是,一個人不必為另一個人的利益犧牲他/她自己的利益。
。2)私人企業(yè)與私人財產(chǎn)是基本的,必要的。不僅他們持有相當可觀的社會財富,而且他們對個人自由與自主也是不可或缺的。
。3)市場機制不論具有何種明顯優(yōu)勢,其本質上對于社會資源的分配不是一個充分的向導。它在分配資源時經(jīng)常不考慮公平、道德沙漠與人的尊嚴。
。4)私人財產(chǎn)盡管重要,但它不是絕對的權利。它是在一種共同的社會生活背景下被擁有的,因此,為達到重要的社會目標,它可以被調整和限制。
(5)我們對于社會中弱勢成員的責任是基本而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對于其弱勢成員的幫助與關心是一種道德必然——并不僅僅是一種個人慈善行為。
(6)出生和天賦的優(yōu)異并不是應得的,它們不是通過個人努力后獲得的。
(7)私人商業(yè)是逐利的組織,他們不一定追求公共福祉。私人商業(yè)必須被監(jiān)管,而且必要的話,應該受到限制,以保護公眾免受其貪婪的傷害
(8)能夠跨越黨派利益、并且擁有整體社會視角的唯一機構是政府。政府不是敵人。
二、羅爾斯正義論的現(xiàn)實意義
羅爾斯的正義論的兩個原則暗示著社會基本結構的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公民的政治權利,一方面是社會發(fā)展和經(jīng)濟利益。中國經(jīng)濟在快速發(fā)展,必然導致一些不公平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而這些不公平現(xiàn)象與政府制定政策時的價值取向息息相關。如何在確保經(jīng)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保證的社會的穩(wěn)定是中國當下的必然命題。羅爾斯的公平正義理論,為這個命題提供解決的理論基礎。
。ㄒ唬┳杂善降仁敲裰髡蔚谋举|屬性
人民行使公民權利的實質意義在于選擇具體的政治模式,從而使該政治模式能夠真正地、最有效地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發(fā)展,最終能夠真正地實現(xiàn)政治公正、公平的實質目標。羅爾斯正義論的最大平等自由原則可以為民主政治制度的設計提供參考。
(二)加強程序正義建設
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在經(jīng)濟體質和政治體質的改革中,應當從程序正義的角度出發(fā),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合理、公正的社會制度體系,保障公民的平等權利,實現(xiàn)公民在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各方面平等參與的機會。
。ㄈ淞⒐秸x的價值觀,培養(yǎng)公民美德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總要求,“公平正義”就是要切實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正義,是和諧社會的主旨之一!肮秸x”包含“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分配公平”等幾個方面的內容。羅爾斯的正義論,其“正義”的概念是為維護社會的正義、針對分配的正義而提出來的,和諧省會需要公正的秩序以保證公民享有平等的機會。構建和諧社會需要良好的外在制度約束,也需要內在道德的提升。
。ㄋ模┻\用差異原則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
社會弱勢群體是指創(chuàng)造財富、積累財富能力弱,就業(yè)競爭能力、基本生活能力差,生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差,社會權力缺失、社會地位地下、生存狀況差的人群。弱勢群體已經(jīng)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如何應對和解決中國的弱勢群體問題,已經(jīng)成為中國必須面對的問題。羅爾斯正義論提出的差異原則,其本質就是通過制度的傾斜,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公平正義,雖然羅爾斯提出這一原則時,更多的是代表資本主義社會中弱勢群體的利益與正義的要求,但該原則在我國弱勢群體利益保護問題上同樣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就我國而言,弱勢群體的出現(xiàn)包括信息不對稱、經(jīng)濟力量差距、不良的制度影響等諸多方面,其中制度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社會地位和個人發(fā)展的機會。羅爾斯的差異原則,就是在最大的自由平等原則下提出的。根據(jù)差異原則,我們在制定制度時,應當充分考慮到弱勢群體承擔的社會成本、抵抗風險和變化的能力,讓制度向弱勢群體傾斜,讓表面看起來不平等的制度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讓社會進步的成果得到全社會的共享。從制度層面給予弱勢群體充分的保護,減少弱勢群體對強勢群體的仇視,可以減少社會沖突,化解社會矛盾,從而促進社會穩(wěn)定,構建和諧社會。
羅爾斯的正義論涉及多個領域,既研究社會制度層面的正義,又研究關系到個人利益的正義,它是對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存在的反映,對于今天我們深入研究中國社會正義問題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羅爾斯的正義論中的平等自由原則和差異原則,既要讓每個人都有權擁有與他人自由相一致的最廣泛、最全面、平等的基本自由權,又要通過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安排使社會最不利的人的利益得到最有利的保護。結合我國的現(xiàn)實而言,就是既要讓每個人最大自由地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又要照顧弱勢群體的利益,力圖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平等現(xiàn)象,以保持社會的公平公正,推進我國的法制化進程。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13
讀完了這部巨著,對我觸動還是挺大的。剛逛了下豆瓣,發(fā)現(xiàn)給這本書作評論的人特別少,而且很多人反應這部書難度,我就突然對自己的信心倍增,因為我沒有覺得它難度,只是覺得羅爾斯是個太謹慎的學者了,總是不斷給自己設置理論上的限制,并且從先驗和經(jīng)驗兩條路徑來系統(tǒng)而仔細的論證自己的正義原則。
在第一編“理論”部分,羅爾斯主要從原初狀態(tài)出發(fā),為了讓原則更加的簡單而且易于推出,他還預設了無知之幕,由此,他論證了處于無知之幕狀態(tài)下的人們會傾向于統(tǒng)一兩個正義原則,第一原則即自由平等原則,第二原則即機會均等及差別原則。雖然主要內容只有這么多,但是謹慎的羅爾斯花了整整一編來說明這些問題,包括對無知之幕的.限定,對原初狀態(tài)的說明,以及為什么要假設這樣一個前提,通過與功利主義、直覺主義的對比,說明人們?yōu)槭裁磿x擇正義原則(最大最小值推理),正義原則有著什么樣的特征,而這兩個正義原則之間以及內部又有怎樣的詞匯序列,這種詞匯序列是如何形成的……總之,羅爾斯在不斷的與各種功利主義對比中,詳細而又全面的說明了正義的兩個原則是如何被選擇的。
第二遍“制度”部分,羅爾斯主要是描述滿足兩個正義原則的社會基本結構并考察它們給個人所帶來的義務和職責。應該說,這是理論應用于現(xiàn)實的制度和個人的部分。這也是使理論不至流于形而上的思考的重要一環(huán)。在應用于制度時有四個階段的序列,即接受正義原則、立憲階段、立法階段、法官和行政官員把指定的規(guī)范應用于具體個人階段,這四個階段也是去無知之幕的過程。而正義原則的第二原則即機會均等和差別原則在經(jīng)濟分配制度中也將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羅爾斯還考慮用儲蓄正義來解決代際間的正義問題。至于在個人的責任和義務部分,羅爾斯基于正義原則推導出了許多個人的義務和責任,如忠誠、承諾等。另外,羅爾斯還特別考察了社會出現(xiàn)不正義法律的情況,他強調這種情況是可能發(fā)生的,而且人們還必須去遵守,因為這是過半數(shù)原則所通過了的,但是人們也可以通過非暴力的反抗和良心的拒絕等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14
如果把法律和幸福放在一起,很多人會疑惑,這兩者有什么關系呢,其實我們很難用只言片語來解釋清楚什么叫做法律,什么叫做幸福,前一段看了幾本倫理學上的書,書中有關“幸福和法律的關系”這一讓人頭疼的問題作了很多引導式的解釋,那么什么是法律呢? 說道法律,我們這些不學法律的人往往想到了法院高高的大樓,檢察院,警察局,穿著正裝的律師,高高在上的法官,等等。解釋什么叫做法律,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那就換種思路。我們人類賴于肉體而生存,肉體帶來無盡且不斷增長的欲望,欲望使我們具有兩面性,正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著魔鬼與天使的兩面性,才需要法律和道德的規(guī)范來約束我們。法律、道德和宗教史三種最主要的約束。與其他二者相比,法律是社會對某種行為的道德價值評價作為基礎的,是一種調整社會關系的規(guī)范,應當與否的標準則是社會的公共利益,調整的是一種涉他的行為。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 幸福是對外在環(huán)境和自身產(chǎn)生的一種主觀上的偕同。從倫理學的角度上來看,幸福不僅僅是主觀感受,而且是人們對于客觀需要得到滿足的主觀感受。在我們的生活中,生理和生存的需求是幸福的低級階段;相愛。被愛與施愛是幸福的高級階段。
在這些書中,倫理學上的法律是以道德判斷為基礎的。法律觀取決于社會觀,社會觀取決于人生觀,人生的目的就是社會的目的,社會的目的就是法律的目的,所以說,人生的目的就是法律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在倫理學上叫做“至善”,“至善”分為工具性的善和目的性的善。而我們所討論的幸福,就是目的性的善中的一種。共同善是存在于法律的最高目的,規(guī)范的背后總有一種制裁力量在彼此幫助的關系上實現(xiàn)我們個人的需要,既然幸福的實現(xiàn)需要合作,那么幸福就需要有共同善和基本善作為基礎才能存在。法律的目的就是對每個人的基本尊嚴和平等權利的維護,是對自由、正義、平等、效率的追求,作為一種行為的規(guī)范和行為的約束機制,法律約束一切掌握優(yōu)勢資源的人濫用資源的權利?傊诜傻谋姸嗵卣髦,限制和約束權力的濫用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通俗地說,只有在法律的約束和限制下,普通人的尊嚴以及平等的權利才能真正實現(xiàn)。
以我的看書感受來看,我們把基本善作為法律的目的,把共同善作為社會的目的,把至善作為人生的目的,并且至善不能成為到達其他善的手段,那么就可以像“階梯狀”一樣,將基本善作為所有善存在的基礎。法律作為一種制度的保障,讓我們大家在有共同利益的時候可以進行合作、建立契約,而幸福的實現(xiàn)通常需要合作的存在,所以法律史幸福的基礎和保障,當然,倫理學意義上的法律與幸福往往是理想狀態(tài)下的,畢竟幸福作為一種主觀感受很難確切地進行論證。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15
在《正義論》的第二篇中,羅爾斯主要講了正義論在社會制度的形成與建設中的運用。羅爾斯認為正義的社會的社會制度的建立遵循以下過程:在原初狀態(tài)中完成正義原則的選擇—制定憲法—制定法制—在正義原則的指導下規(guī)范的使用,羅爾斯并且認為完成這樣一個過程也是逐步排除無知之幕的過程。接著羅爾斯給自由下了定義,并討論了平等自由的三個問題:良心的自由、憲法的正義以及關于自由的優(yōu)先次序。
羅爾斯對自由的定義談了很多,他認為自由是一個體系,由各種基本的自由組成的,但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話是:人做或不做某事,會受到保護并免受其他人侵犯時,可以說他是自由的。關于羅爾斯定義的自由正好反映出他的左派色彩。他的自由觀可以通俗的這樣說:在合法的前提下,人可以為所欲為。這是典型的左派的觀點,這也是后來各類解放運動的思想基礎。對于自由的理解在此之前很多思想家的觀點要深刻得多,托克維爾曾說,如果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那是動物的自由;洛克說自由是指人類的自我管理,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皇帝或者氏族首領或其他什么人的管理。
接著羅爾斯重點談論了良心的自由,其實羅爾斯的良心的自由更多的指宗教自由或信仰自由,羅爾斯明確的指出一個正義的制度必須保護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我認為關于宗教信仰的自由最根本的還是要明確對于人類而言是先有正義的思想還是先有宗教的信仰,這個先后次序決定了誰更起主導作用。
關于憲法的正義羅爾斯說憲法的正義體現(xiàn)在對于正義的兩個原則的遵守上,體現(xiàn)在一部正義的憲法會產(chǎn)生一個正義的程序,這個程序會產(chǎn)生一個正義的法制。
關于自由的優(yōu)先次序依然是正義原則優(yōu)先次序的體現(xiàn),就是首先保證所有人具有最廣泛的平等的自由。同時羅爾斯又補充說,如果有一種不夠廣泛的自由,那這種自由必須加強所有人分享的完整的自由體系才能存在;如果有一種不夠平等的自由,那這種自由必須可以為那些擁有較少自由的公民所接受。
接下來羅爾斯談論了正義論在社會分配中的作用,總而言之要滿足他的正義論的優(yōu)先原則。值得注意的是羅爾斯較多的談論了代際分配。也就是每一代應該為下一代儲存社會財富多少為合適的,羅爾斯顯然不同意為下一代盡最大努力儲存的思想,他認為代際之間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儲蓄率,換句話說就是一定的充分的現(xiàn)時的享樂是可接受的,這和西方近幾十年的思想觀點是一致的。
在第二篇的最后羅爾斯談了關于義務和職責,關于義務,羅爾斯說當正義的制度存在時我們有義務服從和維護正義的制度,當正義的制度不存在時,我們有義務建立正義的制度。而對職責要求的強度則小于義務,羅爾斯認為,如果一個人同意了正義的原則,并享受了正義制度帶來的好處,那他就有責任擔負正義制度給予他的職責,但職責是以自愿為前提的,而義務是不管是否自愿都必須履行的。
羅爾斯接著談論了當你覺得這個制度不正義或有一部分不正義時,你是否還對這個制度存在職責和義務。于是羅爾斯提出了非暴力反抗和良心拒絕這兩個觀點,也就是當面對不正義時你至少可以做到這兩點。羅爾斯認為這兩種方式可以促進一個正義的制度健康發(fā)展。
本書的第三篇名為“目地”,在本篇中羅爾斯主要闡述了什么是善,正義感以及善與正義之間的關系。
什么是善,在這之前羅爾斯已經(jīng)定義過,所謂善就是人的理性的欲望的滿足。在第三篇中他進行了更充分更詳細的論述,他認為一個人的善是由在合理有利的環(huán)境下他的合理的生活計劃決定的。要形成這個合理的生活計劃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與合理選擇的諸原則一致,這些原則包括有效手段原則、蘊涵原則和較大可能性原則;另一個是要在充分理解有關事實和仔細考慮后做出的謹慎合理的決定。要明確的是這里的善不是正義,正義是人們在原初狀態(tài)中選擇的結果,是相對而言絕對的不變的,是衡量社會其它制度的是否正義的標準,而善只是人們根據(jù)環(huán)境做出的合理的計劃。
接下來羅爾斯談論了道德與正義感,他認為在一個正義的社會,會自然而然的促進社會道德的成長,使道德從一個威權的命令式的道德逐步發(fā)展為根據(jù)原則自我發(fā)展的道德。在這樣的社會中同樣可以產(chǎn)生相應的正義感,而且這種正義感比其它不是正義制度的社會的正義感更加穩(wěn)固。
關于正義感和善之間的關系,羅爾斯認為,一個符合兩個正義原則的組織良好的社會中,一個人的合理生活計劃支持和鞏固他的正義感,也就是在一個正義的社會中,其正義感和善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到這里《正義論》終于介紹完了,說實話本書的第二篇、第三篇很難讀,因為這位老先生將大量的篇幅糾纏于一些不重要的議題,而主要的思想反而講的不夠充分。
總體而言,我認為《正義論》最大的價值在于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就是存在一個優(yōu)先的正義原則,對于任何一種社會制度建立和社會行為的施行都需首先進行正義的價值判斷,以確定這種制度或行為是否正義,這就排除了一個社會為了某一個看似正義的目標而使用不正義的手段的可能,這樣也使一個社會能始終保持是正義的。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16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民權運動、戰(zhàn)爭等因素促成了這本《正義論》的問世。
正義論總共分為三大部分,作者羅爾斯由純粹理論發(fā)展為實際操作,進而證明自己的構想的正確性,關于正義的主題,作者主要研究的社會正義問題。即研究社會基本結構在分配基本的權利和義務、決定社會合理的利益或負擔之劃分方面的正義問題。羅爾斯以一個哲學家的身份,站在道德的角度徹徹底底地研究并深入探討了社會基本結構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倫理學、政治學、法學、經(jīng)濟學等諸多領域,可謂是相當詳細地闡述了他的“正義的公平”,試圖達到一種全面、平衡的狀態(tài),使得他的理論具有最大限度的可實施性以及擁有最大空間和回旋的余地。這也是《正義論》一書的初衷,為當時的美國民主社會提供另一種可能,能最大限度地為美國公民所接受的新的道德基礎,以期能擺脫長期占據(jù)領導地位的功利主義,保障與實現(xiàn)個體的自由、權利。
在書的第一編中,著重闡述了基本的幾種理論,主要的是正義原則。一為平等自由原則,一為差別原則和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這一思想繼承傳統(tǒng)的西方契約論,試圖代替大行其道的功利主義。從整本書及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這些理論還是過于理想化,并不能涉及任何現(xiàn)實的制度和政策?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論,例如羅爾斯他假設存在一個穩(wěn)定的“良序社會”,所有人具備大致相同的道德信念,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很明顯與現(xiàn)代社會存在著較大差距。但也并不完全是那種老式的、陳舊的、充滿幻想的烏托邦理論,書中蘊含的思想的光芒和一種全新的證明方式和標準則為后世之人提供了無限可能。整本《正義論》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高度結合,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方面都能擦出思想的火花。“反思的平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通過反復、來回地修改契約環(huán)境的條件或是及時修改、調整我們的判斷,以此來符合原則。這種“深思熟慮的判斷”就是羅爾斯諸多論證中的一種有力方法。
同時,羅爾斯擺脫前人的窠臼,注重思辨及對現(xiàn)實道德問題的關注,開始偏重實質性的問題,在單純的分析中加入了思辨的成分,使得當時的倫理學有了新一步的發(fā)展。
書中最大的亮點或許并非是那些理論,但是羅爾斯嚴密的、條理一貫的邏輯論證確實是讓人折服,層層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通過與他人理論的反復對比,互相修正,證明自己理論存在的合理性、優(yōu)越性以及科學性。
邏輯論證的嚴密性、科學性、新穎性只能依靠閱讀原著才能深刻體會,三言兩語并不能概括出精彩之處。那就對第一編中的理論部分進行簡單的議論。
整本書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正義原則。原文如下:“第一個原則: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平等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個原則: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 ⑴ 被合理地期望適合于每一個人的利益;并且 ⑵ 依系于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焙唵胃爬ㄒ幌,就是“平等自由原則”,“差別原則和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正義的兩個原則是按照詞典序列排列的,也就是“優(yōu)先性”,第一原則優(yōu)先于第二原則。第一個原則保障了所有人的自由,這點很容易理解。第二個原則則是希望達到均富的狀態(tài),即對于一種機會而言,每個人都能公平平等地得到分配。從字眼上看,可能與“差別原則”背道而馳,但“差別原則”的本質并不是主張平均,恰恰相反,羅爾斯默許甚至主張差別的存在,只是用了一個嚴格的條件去約束這個差別原則。這些差別必須有利于最不利者。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種機會如果是以不平等的方式存在的話,那么它勢必是有利于增加那些機會較少者的機會。允許這種差別的存在是為了達到補償原則的目的。由于出身、天賦等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勢必會產(chǎn)生兩種境況的人,最不利者和最有利者。差別原則即是為了縮小這兩者之間的距離而特意提出的,力求確保一種“最大的最小值”。這僅僅還只是一種理論,在實踐的過程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還是那句話,過于理想化。
為了保障正義原則的實行,羅爾斯不遺余力地闡述“原初狀態(tài)”這種理想的社會環(huán)境!皼]有一個人知道他在社會中的地位——無論是階級地位還是社會出身,也沒有人知道他在先天資質、能力、智力、體力等方面的運氣”,這些就是原初狀態(tài)的基本特征。而一切的目的——正義原則——則是在一種無知之幕后被選擇的。通過建構“無知之幕”,最終使得所有公民在原初狀態(tài)中處于同等的地位,天賦等因素無法為個體進步提供任何便利。即使假定了一個原初狀態(tài),人們本有的理性也并未因此消失殆盡,各方都有理性,對于各種“善”,人們都能以“無知之幕”為背景,以正義原則為基礎,遵照最大的最小值原則,理性地、不偏不倚地進行選擇。至此,就是《正義論》的理論部分的論述。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17
在書中,羅爾斯跟我們描述的卻是如何建立一種公平的社會制度。書中說, “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 定由社會合作產(chǎn)生的利益之劃分的方式。 ”看到這里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正義的理解真 的過于幼稚和天真阿。羅爾斯還說“一個社會體系的正義,本質上依賴于如何分 配基本的權利疑問, 依賴于在社會的不同階層中存在著的經(jīng)濟機會和社會條件。 ” 論述完羅爾斯心中的正義論之后,他開始介紹如何構建這樣一個他心中的 公平社會制度。
在我們所在的社會里,要如何建立一種公平的制度呢。我自己也 有想過這個問題。但發(fā)覺,自己的想法肯定時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上想的。要是 資本家,或許他就會想如何盡力剝削工人們剩余勞動力。而如果讓工人選擇自己 心中的社會公平制度,或許又是另外一種境況了吧。因此,我覺得如何建立構造 這樣一個社會制度,真的讓人傷透了腦筋。然而,羅爾斯提出了“無知之幕”這 樣一個概念。開始我是不大理解這個概念的。后來上課聽老師提到過,就有點了 解了。羅爾斯認為,我們都應該處于無知之幕之后來構造我們的制度。原因是功 利的原則與平等的社會合作觀念沖突了。人們應該在原始的狀態(tài)中選擇。
對于原 始狀態(tài),譯者前言中介紹到的要點有:選擇對象(包括兩個正義原則、古典目的 論觀點、直覺主義觀念、利己主義觀念、混合觀念) 、正意的客觀環(huán)境、各方的 主觀動機和理性、知識的限制、對原則的形式限制、選擇兩個正義原則的論證 、 其他選擇對象的被排除。 其中我對知識的限制這一要點很感興趣。羅爾斯假設各方處在一種無知之 幕之后進行選擇,他們不知道他們的身份地位、階級出身、天賦和氣質,以及他 們善的觀念的具體內容, 也不知道他們所處的世代和所處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狀況和 文明水平;他們只知道他們所處的社會是處在正義的環(huán)境之中,只知道有關人類 社會的一般事實、 政治和經(jīng)濟理論原社會組織基礎和人們的心理學法則。
換言之, 一切會引起人們陷入爭紛不已的特殊信息都被排除, 無知之幕的假設就是為了達 到一種全體一致的契約?吹竭@里我真的很佩服羅爾斯的緊密思維,想到用無知 之幕來達到這一達成契約的絕妙方法。讓我想起分蛋糕的公平方法,就是一個人 切蛋糕另一個人選蛋糕的方法。因為分的人要想到選的人想法,所以他必須用最 公平的方法分蛋糕。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阿。這只是我的一個小感受。前言中寫 到羅爾斯認為, “無知之幕+互相冷淡”的假設勝過“仁愛+知識”的假設,它簡 潔、清楚、合理,而且是一種弱的條件,后者則太強要求太高。原始狀態(tài)的假設 要盡可能少而弱市羅爾斯原始狀態(tài)解釋的一個基本思想,也是一種簡化的手段。
是的,大多數(shù)人在為公平制度假設條件是,常常是出于美好的意愿,本能的假設 所有的人們都是充滿善意的,所有的人都是高素質的知識分子。但是顯然,這種 假設的確強人所難了,條件太過于苛刻。這樣的話,要實現(xiàn)公平的契約關系便是 難上加難了吧。相反,如果,從相反的思路出發(fā),無知之幕+相互冷淡,這樣情 況便是大不想同了,這樣就可以較為輕松的避開可以引起紛爭與爭吵的因素,因 為每個人都不知道,在穿過無知之幕后,自己會處在什么樣的一個狀態(tài),或許會 使會是有錢人,或許會使乞丐,或許是殘疾人,因為無知,說一必須為自己假設 一個最壞的情況,按照這個情況去建立契約,以防出現(xiàn)不利于自己的社會制度, 這樣,我們就可以顧及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制定出一套最為公平的制度了吧。
剛開始不理解無知之幕的時候, 的確讓我很困惑為什么要這樣假設, 但了解以后, 真的讓我為這位哲學大師所驚嘆,凡他人思維而行,推出一種如此精妙的假設。
接下來, 羅爾斯則考慮到正義原則怎樣應用于制度和 適應于我們目前所考 慮到和腿腫得正義判斷。 在后來的篇章中羅爾斯就通過描述一種滿足兩個正義原 則的社會基本結構和考察兩個正義原則所帶來的義務和職責來展示兩個正義原 則的內容。 這是我對這本正義論的小小感受。因為初次接觸大師作品,覺得很難懂, 也借助了一些其他資料。盡管難懂,但是收獲很大,覺得值得花時間去看。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18
在讀完這本我自以為很難讀懂的書后,才發(fā)現(xiàn)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的難懂,相反,我讀懂了一些東西,一些我覺得很有用的東西。
在《正義論》的閱讀中,我感觸很深,想明白什么是正義,就要明白為什么需要正義。羅爾斯借鑒了啟蒙者盧梭的“確信每個人都就應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認為這是人類社會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這樣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維方式,提出了“正義的理想國”,讀后感《讀后感》。羅爾斯提出,正義的定義首先需要三個前提,其實這也和盧梭定義社會契約的前提有點類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狀態(tài)和無知之幕。這自然也是一種純粹假設的狀態(tài),但也是得到真正正義務必的狀態(tài)。
那么,反省我們中國的現(xiàn)狀,又有什么感想呢?我突然想到了這一方面,我們中國現(xiàn)實中的道德社會是什惡魔樣的呢?例如,范跑跑事件中,中國人的道德表現(xiàn),指責范的人幾乎全部是建立在傳統(tǒng)道德基礎上混淪吞棗的道德觀念。很多都是僅僅在心領意會的共同道德認識基礎上做出。職責義務,權利自由,善惡公私等握在一塊。指責起來頭頭是道,但永遠缺乏社會根據(jù)和理論根據(jù)。沒有必須清晰的邏輯,如果叫他解釋,不可能解釋清楚的。那么他只有透過二條途徑來反擊。就是透過中國民眾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孝道和性善論來進行,即在把人同動物的區(qū)別中,而不是人同人的區(qū)別中進行認識,所以我覺得讀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對于我們的道德建設和道德理論也很有好處。
所以在讀完這本書后,雖然對于它的資料還不是了解得很深,但是我還是看到了正義的一種力量,一種反省,一種啟示,還是很有好處的!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 篇19
《正義論》一書是羅爾斯積近二十年的努力思考的一部心血之作,它集羅爾斯思想之大成,把羅爾斯十多年來所發(fā)表的論文中表達的思想發(fā)展成為一個嚴密的調理一貫的體系——即一種繼承西方契約論的傳統(tǒng),試圖代替當時流行的功利主義的、有關社會基本結構的政治理論。
《正義論》出版之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很快就被譽為“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倫理學、政治哲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理論著作”,甚至被認為將列入經(jīng)典之林。一般大學的哲學、政治、法律等相關學科都把它列為最重要的必讀書之一。
在羅爾斯的正義論中,正義的對象是社會的基本結構——用來分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劃分由社會合作產(chǎn)生的利益和負擔的主要制度。羅爾斯認為:人們的不同生前景受到政治體制和一般的經(jīng)濟社會條件的限制和影響,也受到人們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會地位和自然稟賦的深刻而持久的影響,然而這種不平等是個人無法選擇的。因此,這些最初的不平等就成為正義原則的最初應用對象。換言之,正義原則要通過調節(jié)主要的社會制度,來從全社會的角度處理這種出發(fā)點發(fā)面的不平等,盡量排除社會歷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因素對于人們生活前景的影響。為此,羅爾斯通過進一步的概括以洛克、盧梭、康德為代表的契約論,使之上升到更高的抽象水平而提出了他的“作為公平的正義”理論。在此,契約的目的是為了確立一種指導社會基本結構設計的公認的根本道德準則(正義準則)。
羅爾斯的正義論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即理想部分,確立了那些在有利的環(huán)境下組織一個良好的社會的原則,即那些處理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自然限制和偶然因素的原則;第二部分即非理想部分,主要由解決現(xiàn)實中的不正義問題的原則構成。這兩個部分基本上和《正義論》中的第一編和第二編重合。但是也不完全重合,因為,總體上,《正義論》講的都是一種理想的狀況,即使在其所謂面向現(xiàn)實的部分之中,其講述的也是一種設想的“符合基本正義”的狀況,而不是真正的現(xiàn)實的狀況。
單個的人力量是弱小的,而結成一個合作體系則又有可能更好的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合作增益效應。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一個因合作而構成的社會體系會不利于維護其成員的利益,甚至出現(xiàn)合作損益效應,所以一個社會合作體系并非必然會產(chǎn)生好的效果。這就是羅爾斯說的“合作的冒險”。但是只要人們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想辦法去規(guī)避合作體系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現(xiàn)象,人們會通過訂立一些所有人都必須維護的標準來達到這個目的。
顯然,只有能夠平等的維護每個人的利益的契約才能夠為人們所共同認同。因為合作體系是人們自愿結成的,并不存在強制關系,這之中的每個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所以一種損害某些人達到其目的的契約不會得到一致的認同。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看出,原初狀態(tài)對這個邏輯本身并無實質性的意義,只是起到了一個加強這個邏輯的作用。因為,原初狀態(tài)的目的在于促使人們隊有利于所用人的選擇成為必然。但是,上面的邏輯本身就是成立的。不過,確實,加上原初狀態(tài)之后,確實更為嚴謹,不容易出現(xiàn)不必要的問題。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通用7篇)01-31
《羅爾斯正義論》讀后感(通用8篇)01-06
正義論讀后感06-20
羅爾斯國際正義的發(fā)展現(xiàn)狀詬病及演進論文02-11
正義論讀書心得03-28
讀《正義論》有感10-27
《正義論》讀后感(通用5篇)01-26
正義論的讀后感(通用13篇)07-13
有關正義論讀后感(通用6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