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讀后感
本書在1931年首先由柳其偉譯為中文名為《羅素教育論》;后又出版過一個經過刪節(jié)的中譯本;本譯本則嚴格按照原版譯出,保持了原書的全貌。為了幫助一般讀者理解本書,譯者作了一些注解。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讀后感1
《教育與美好生活》是英國哲學家羅素關于早期兒童教育的一本書。書中字里行間充滿著辯證的色彩。這本書雖是理論性的,但讀起來絲毫不覺得無趣,反而有種令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又讓人感覺如飲甘露,如沐春風的感覺。作者對任何一種理論、觀點的分析都未全盤否定或肯定,而是抽絲剝繭般地細致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作者指出的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今天仍然普遍存在,F將精彩之處做摘錄:
人類只有通過想象才能領略未來世界的模樣,否則“進步”將變成機械的和不足掛齒的。
書中有個故事令人深思,契科夫的叔叔教小貓捉老鼠,小貓不會捉老鼠,對老鼠不理不睬,于是叔叔打了小貓一頓。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最后小貓見了老鼠就直冒虛汗,顫抖不已,逃之夭夭。小貓是正常的一只貓。而我們每個人,都和這只小貓是一樣的,一味的懲罰只能使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正確的約束并非產生于外部的強制,而是產生于使人自然地去從事那些喜歡的而非厭惡的活動的心里習慣。
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安定與藝術,卻不能產生進步與科學。這是將近一百年前的判斷,現在看來,中國還是有變化的,而且已經截然不同,甚至倒過來了。
中國的文人墨客顯得過分多疑和懶散,而日本的教育產品又顯得過分教條和強悍。
須知教師愛學生應當勝過愛國家或愛教會,否則他絕難成為一名理想的教師。要把學生當人看。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
戰(zhàn)戰(zhàn)兢兢與勃然大怒是極為相似的情緒,那種表現出激怒的人何曾具備最無畏的勇氣。
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礎是好奇心,即使在動物身上,我們也可發(fā)現好奇心的最原始形式的表現。
從一開始起,任何時候都不能將孩子看作是家里圈養(yǎng)的小動物。從最早時候就應將孩子當作潛在的成人。
我們通常認為屬于本能的恐懼,其實大多是后天的,如果未經成人渲染,它們根本就不會產生。本來沒事,經常嚇唬,孩子就害怕了。
對危險的合理理解是必要的,而恐懼則大可不不必。
戰(zhàn)勝恐懼的經驗是令人心醉神迷的體會。它易于喚起孩子的自豪感:當他因勇氣而博得贊許時,將終日喜形于色。
害羞是膽怯而令人沮喪的一種表現形式,起因部分是因為同陌生人交往太少,部分是因須堅守社交禮節(jié)。在中國,這兩種原因兼而有之。
游戲與裝扮在兒童時期乃是生命攸關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須為他提供玩耍和裝扮的幾乎。
如果孩子所有的時間都須有嚴肅的追求,他的精神很快就會崩潰。
殘忍是以將本人的意志強加于人為樂,勇敢則是對個人的不幸不動聲色。
如果教育只是以避免錯誤為主要目的,它只會制造智力上的冷血類動物。我們的考試不正是如此嗎?
真實和坦率能夠化解困難,而壓制性的道德訓練的企圖則只會使困難增大。
兒童不是通過痛苦的經歷,而是通過幸福和健康的體驗去掌握美德的。
不誠實幾乎都是恐懼的結果。從小未遭到恐嚇長大的孩子必定誠實,這不是由于道德約束之故,而是因為他壓根就不會想到有別的做法。
懲罰智慧增加孩子的恐懼,從而增強說謊動機。
永遠不要裝作一貫完美無暇和超乎常人;孩子不會相信你,即使相信,也不會過多喜歡你。
對孩子以懲罰相威脅,實際上則無意實行,這種謊言對孩子影響極壞。
懲罰應當是你希望過失者感到厭惡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歡喜之事。
關于懲罰與夸獎,需要一定程度的的謹慎:
第一,無論夸獎或責備,都不應采取比較的方式。不宜對一個孩子說他比某某孩子做得好,或某某孩子從不淘氣,前者產生鄙視,后者產生怨恨。
第二,責備的應用應遠比夸獎少,生效后,不應繼續(xù)使用。
第三,對于理所當然之事不應夸獎。
不要泛泛的說:“要勇敢,要友愛”,而要鼓勵他去做一件足以體現勇氣的工作,然后再說“好極了,你真是個勇敢的孩子!
缺少游戲,孩子就會變得呆滯和神經質,他失去人生的樂趣,并增長焦慮的情緒。
正確的愛應是恰當對待成長的孩子的自然結果,而不是貫穿在各個階段所刻意追求的東西。
如果你告訴孩子,他們必須富有愛心,你就是在冒制造騙子想、小人的危險;但若你使他們幸福自由,如果你對他們和藹可親,你就會發(fā)現,他們是自然地善待他人的,而他人也同樣會投桃報李。
關于性教育有兩條規(guī)則必須貫徹始終:第一,永遠要真實地回答問題;第二,要完全像對待其他知識一樣地對待性知識。
缺乏科學,愛是軟弱無力的;缺乏愛,科學便是充滿破壞性的。
所傳授的周四應為智力目的而傳授,而不可以為證明某些道德或政治的結論而傳授。不盲從,堅持真理。
這種知識性知識本身并不壞,壞在只是沉溺于某個特殊話題的習慣。癡迷的毛病不是在一開始通過粗暴分散注意力的努力所能消除的,然而通過對有關問題的耳熟能詳,卻可奏效。禁令和道德只會使之更加惡化。
智力的美德包括:好奇心,虛心,求知雖難畢竟可行的信念,耐心,勤勉,專心及精確性。好奇心是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強烈,并指向正確的目標,其余的品質便會隨之產生。
應當鼓勵年輕人將一切問題都視為尚無定論者,且能將任何意見都當作爭論的結果而予以拋棄。也就是培養(yǎng)批判精神,我們的教育太多的死記硬背,不允許出錯。沒有批判精神,民主情懷,只是活動的書柜。
追求準確的知識易使人厭倦,然而這對于一切完美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一事實可以通過適當的方法向兒童挑明。令兒童背誦詩篇,可以培養(yǎng)這種重要的精確性。通過調動興趣及重復獲得精確性,則為上策。
在一切可能的情況下,要讓學生主動,而不是被動。這是使教育成為一種幸福,而不是一種苦惱的秘訣之一。
開始就能引起兒童興趣的話題有兩類;一是從地質學到人類及從野蠻人到文明人的概觀及進程,其次是扶弱濟危的英雄豪杰充滿戲劇性情節(jié)的故事。
文學作品若缺少背誦,便不能充分獲得良好效果。
早期的教育工作是:調教本能以使之產生和諧的品性,這種品性是長于建設的,而不是破壞性的;是充滿愛心的,而不是冷漠陰沉的,此外有事勇敢、坦率和聰慧的。
總之,教育應是充滿愛心的,有批判精神的,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培養(yǎng)出來的人也應是有這些品質的。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讀后感2
經同事推薦,有機會讀了《教育和美好的'生活》這本書,頗有一番感受。
作者羅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潛能的教育。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循循善誘,對待每一個學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課,當我們的小孩回到家,我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是“今天都有哪些有趣的事情?”不是問“今天考了多少分?”;當高三學生在備考的日子里還能高高興興,對學習和生活充滿激情時,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和生活達到完美的結合。
“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yǎng)學生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無論是所謂的基礎好的基礎差的學生,多年之后可能會忘記老師傳授的知識,而如果能時常的傳遞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可能會受益終生。我意識到這句話是告訴教育者一種正確的心態(tài),不光是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幸福和快樂,還有老師自己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老師心中有愛,我們的學生才能在感動中收獲快樂,才會激發(fā)上進心,優(yōu)異的成績也會在上進中取得。
文中有一句話我記得尤其深刻:“兒童不是通過痛苦的經歷,而是通過幸福和健康的體驗去掌握美德的。”教師應該學會賞識學生,經常稱贊和鼓勵學生,給學生以信心,讓學生自信。雖然他們不一定會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師適時地加以稱贊,必要時給予指導,就會增加學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師在課堂上要多創(chuàng)造機會,在每位學生的心底里種下一顆自信的種子,讓他們成為自信的人。
無論用什么方法,老師的目的只有一個:教育好學生,使他們有健康的思想、有遠大的理想、有正確的人生觀、有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教育的途徑也只有一條:愛。惟有平時對學生愛的累積、愛的責任、愛的奉獻,才能讓學生真正的佩服你,愛戴你,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教師應該學會關愛每一名學生,成為學生心中的太陽。作為一線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機會,讓他們感受教師和同學們的關愛,使他們都能幸?鞓返貙W習和生活。一個幸?鞓返慕處煟艜幸蝗盒腋?鞓返膶W生。教師的幸福是一種精神享受。教師的幸福體現在游刃有余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課堂上融洽的教與學的互動中,體現在單位同事的互助互學中。
學生是成就名師的最好專家,而教師的反思促進了這一過程的實現。教師存有“反思之心”,就會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就會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就會走向教育的幸福之路;教師不斷反思,給自己更多的積極心理暗示,“我是能干的,我是快樂的”,那教師必然是幸福的。
人,應該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只有我們的心態(tài)是積極的,我們才會感到生活達到了圓滿,我們才會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我們才能生活得快樂,才能工作得幸福,才能成長得順利。一個人只有擁有樂觀的心態(tài),才有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也才能跨出邁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學會寬容別人、幫助別人,學會快樂別人、幸福自己。只有教師是幸福的,才能創(chuàng)造出幸福的課堂,教出幸福的學生。教師的心態(tài)決定著我們幸福的感觸,教師的心態(tài)應該是寬容的、平靜的、陽光的、熱烈的。平日里,我們應時常反思自己的內心,享受美好的;不快時,更要反思自己的心態(tài),快速調整自己,保持一顆好心情。
快樂是一種美德;微笑是一種力量。“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弊屛覀兪冀K以陽光的心態(tài)、感恩的心情投入工作、感受激情,我們的人生才能充滿陽光和幸福。生命其實就是一種心境。當我們用積極的心態(tài)主宰自己的心境,用光明的思維去看世界,我們會發(fā)現一切是那么美好,學生又是如此的可愛。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讀后感3
讀完英國作家伯特蘭·羅素的《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書后,使我感受深刻。
假如我是學生,我喜歡有愛心、有耐心、有責任心,懂得賞識學生的老師;假如我是學生,我喜歡生動有趣,真實自然而學有所得的音樂教學課堂。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正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作為教師,我們對學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身為音樂教師,我們更應該利用所任學科的特點,賞識那些后進或處在困境中的學生,賞識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樹立自信,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音樂所獨有的情感藝術中的得到陶冶。
書中伯特蘭·羅素充滿了懷疑精神和向傳統(tǒng)觀念挑戰(zhàn)的勇氣,通過評估現有的各種教育制度,批駁了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他分別站在學生、家長、教師和社會的角度上觀察和思考問題。他還詳述了學校和專業(yè)的選擇,課程安排、學習方法、授課技巧和美感培養(yǎng)等具體問題。道德教育從嬰兒期一直講到青春期,智育則從幼兒園一直講到大學畢業(yè)。立論有據,極富哲理,處處表現出哲學家思想的深刻性。給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一、在教育過程中要給學生以信心,讓學生自信
懂得欣賞學生的老師才會被學生欣賞。音樂課上,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唱、滿意的回答、漂亮的表演之后,心理的感覺是美好的。作為音樂教師,要懂得欣賞,及時發(fā)現、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并巧妙的運用鼓勵藝術,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
記得上學期帶了一名學生,在班里學習很差,每次考試都是班里的倒數幾名。正因為如此,性格也變得特別膽小。在一次音樂課上,偶然間我發(fā)現她唱歌不跑調。抓住這個閃光點,我及時的表揚她并對她說:“你唱得不錯,如果聲音再大些會更好!甭犃宋业姆Q贊她又唱了一遍,與第一遍相比她有了很大的進步。在以后的音樂課中,我便時常為她創(chuàng)造展示自己的機會。再后來我又鼓勵她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音樂活動,幫她樹立了自信心,讓她充分發(fā)揮自己的音樂特長,漸漸地我發(fā)現她的性格不僅變得開朗、大方,在學習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所以,應該學會賞識學生,經常稱贊和鼓勵學生,給他以自信心。在指出他的錯誤之前,首先表揚他好的方面。當學生出現了錯誤,不應一味地責罵,而應該告訴他們下次怎樣做得更好。因為每個學生最初都是一張空白的試卷,我們每一筆書寫都是未來的答案。愛學生就要及時發(fā)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行賞識教育。
二、在教育過程中要給學生以愛心,讓學生能時時感受到真摯的師愛
學生是最需要老師關心的,這能帶給他們巨大的鼓舞,形成一種學習的動力。書中作者伯特蘭·羅素說:“沒有科學,愛是無力的;沒有愛,科學是破壞性的。”他又說:“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是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fā)展。”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要熟悉班級的每一個情況;要事先摸清學生的底細,哪些是音樂積極分子,那些是調皮搗亂“專家”,要能隨口喊出部分學生的名字;下課后,可以與學生多聊聊天,多了解一些他們的想法。同時,作為新教師,應充分體諒、愛護學生,不要動不動就發(fā)火。對學生不懂的問題,唱不了的段落,要耐心講解,反復范唱;學生回答錯了不要挖苦諷刺;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應樂于接受,給予鼓勵、表揚;對調皮搗亂的學生應沉著,不慌不亂不怒,以禮相待或作冷處理。讓學生能時時感受到真摯的師愛,樂于在你愛的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
三、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創(chuàng)新,讓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伯特蘭·羅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潛能的教育。通過對兒童的身體、感情和智力上的“恰當的處理”,可以使這些品質得到普遍的培養(yǎng)。
中小學生,就像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充滿了活力,往往喜歡明快的音樂,這是他們所處的這一時期的心理特征所決定的,必須遵循這一心理規(guī)律。所以在課堂上可以別出心裁地引入一些經典流行音樂最為切入點,啟發(fā)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中小學生還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好動。結合這一特征,在音樂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動態(tài)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心理動態(tài)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動態(tài)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習興趣、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潛能。例如:不妨讓學生講一講,引導學生為音樂編寫一則動人的小故事;說一說,讓學生展開想象,談談自己內心的感受,對音樂的理解;演一演,讓學生按照自己對音樂的感知,用幾個富有創(chuàng)意的肢體語言或舞蹈表演來演繹對音樂的理解;跳一跳,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還可適時引入一些舞蹈片段,以點燃學生心中躍躍欲動的渴望;畫一畫,啟發(fā)學生運用視聽聯系,用色彩渲染對音樂形象的印象。這樣讓學生在動態(tài)的學習中,可以避免學習的單一和枯燥,又能啟發(fā)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充分享受快樂的學習過程。
我想,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循循善誘,對待每一個學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課都認真地、巧妙地設計,在教學中真正想到學生,從學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點出發(fā),融入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們在游戲中,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得到潛能的發(fā)揮,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為此讓我們教師一起努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自信、有愛的成長環(huán)境吧!讓學生都能在藝術的滋養(yǎng)中健康成長,讓教育與美好生活同在!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讀后感】相關文章:
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讀后感08-12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讀書心得04-16
《教育如此美好》讀后感04-19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讀書心得范文10-10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的讀書心得范文10-15
《教育和自我教育》讀后感10-26
《教育可以更美好》讀后感03-31
生活的美好03-24
美好的生活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