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有感
讀文化苦旅有感1
路,就是書。以足跡為筆,以學識為墨,以大地為紙,以山河為硯。去做一個行者,一個旅途上的行者,歷史軌跡上的行者,人生路上的行者,還愁無處可達嗎?
——題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边@句話一時火遍大江南北,正是因為它道出了無數(shù)人心中的愿望。而我此時,在讀了《文化苦旅》之后,真想沖出家門,去看一看這個世界,去尋一尋那沉甸甸的歷史,即便再“苦”,也義無反顧。而現(xiàn)在的我做不到,只能無盡地想象,想象都江堰那“壯麗的馴順”;想象攔下車隊時血色的殘陽,訴盡歷史的凄涼;想象陋室的老尼孤守沙原隱泉,秋雨先生的曲折領(lǐng)悟;想象凌厲荒原,王維溫厚傾訴友人的陽關(guān)古址;想象荒無人煙的喀什雪峰之上的人煙;想象“廢井的冷眼”;想象疏浚西湖的偉業(yè)……我的靈魂在沖撞,在突破,終于它找到了《文化苦旅》,找到了這扇門,它更加激動,攻勢愈發(fā)猛烈,想要帶上我的身體,撞破路的桎梏,不顧一切地去往那些地方!門終于被撞開,我的靈魂還在不顧一切地癡癡沖撞,突的沒了阻攔,它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沖了出去,仿佛一道看不見的光,它得償所愿,終于在那些地方好一番游覽,好一番驚嘆,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的身體還在門邊遙遙張望,而我的靈魂只是與秋雨先生一番共視罷了。我這才頓悟,行者無疆,即便只是靈魂。
那個黃昏,無盡的冗長,那抹晚霞,無盡的凄艷,“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到底,是怎樣的傷痛,以至于血染天邊,我一眼望去,只剩下觸目驚心。
那個不惑之年的秋雨先生,背對著如血的晚霞,伸出雙臂攔下了他們的車隊,夕陽將他的影子拉得老長,是那樣的無奈。他苦苦辯論,終于,斯坦因在他的說服下留下了車隊,那一行人離去了,卻一次次的回頭,終于消失在了黛褐色的山丘后面,其實他們也看出了秋雨先生的難處,我不知道那是否帶著一種嘲笑的憐憫,我只知道這一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這一批象征民族自信的經(jīng)文,注定要歷經(jīng)一場千年后的劫難,它的發(fā)現(xiàn)就是一個悲劇。我作為一個行者的“腳步”延伸回溯,仿佛看到了那千年后的人們永遠無緣目睹的場景,玄奘運回經(jīng)文的途中,部分經(jīng)文不幸落水,玄奘不分日夜地搶救補抄,終于有了這個藏經(jīng)洞的一切,然而,卻在千年后被一個愚蠢無知的守護者和兩個連哄帶騙的小偷把這批文物統(tǒng)統(tǒng)拔離了原生的土地,構(gòu)成一場掠奪。可憐秋雨先生,就連他在希冀中好不容易攔下了偷運經(jīng)文的車隊,處處混戰(zhàn)的中國也沒有一座城、一個人能夠保留他們,只剩下了覬覦和褻瀆。最后,換來的,只有沙漠里的痛哭,仿佛受傷的狼最后的掙扎、哀鳴,他在哭訴什么?是這個民族的傷痛嗎?
我好像在這里初嘗了“苦”,歷史明晃晃攤在你的眼前,“苦”得理所當然。
秋雨先生的文字何其犀利,他甚至未有言明,卻一語道破了這些行竊者的秘密。全書像這樣對歷史遺留下的深深傷痛而發(fā)出的憤懣并不僅僅只這一處。我細細思量,是啊,中國是一片多么遼闊的土地,它的歷史又是多么厚重,這里的苦,豈是輕易便能嘗完的?秋雨先生用他最難放下的筆,腳下永未停息的路,和從未有遺忘的歷史遺留,發(fā)出了最犀利的泣訴,句句直指人心,甚至可以說是口無遮攔,但凡是他認定的歷史罪人,便逃不出承受唾罵的結(jié)果,他寫到王圓箓,寫到斯因坦,寫到蔣孝琬,它是在一點一點撕破他們千奇百怪卻始終帶著罪惡的嘴臉,甚至不著痕跡的表達了對蔣孝琬所做之事的厭惡,又進而提升到對他本人的`不屑;他寫到烏臺詩案,更是對其中所涉及的人物愛憎分明,也在其他篇章中多次表達了對蘇東坡的敬仰,就更突出了那一伙告狀的人是多么的好笑善妒。
當然,并不僅僅只有歷史的沉痛是苦澀的,那些豐功偉績,那些美麗的文化背后也有著隱隱的苦澀。多少人的放棄與執(zhí)著才成就馬克·波羅眼中杭州稱甲的美景;被流放的文化人再多么悲哀煎熬的歲月里熬盡了希望,苦苦做工,終于發(fā)現(xiàn)了歷史遺跡卻因時日無多而無法深入探究……秋雨先生的筆觸寫到這些偉大的人們,好像替他們抒發(fā)了胸中苦悶,這苦悶是我們對于他們的苦而形成的悲傷,其實他們一直豁達開朗,心甘情愿,就像白居易、蘇東坡,他們甚至放棄詩文而投身西湖的疏浚,更有錢镠放棄了政治上的建樹,一心一意造福西湖;而流放的文人心知沒有明日的光芒,此時能找到遺跡并寫在筆記里留給后世,便已知足。這便使我們更加感懷。
豁達背后的苦,“苦”得如泣如訴。
秋雨先生在這場近乎宏偉的旅途中找到了歷史與文化的苦澀,那是作為一個行者的價值實現(xiàn),秋雨先生腳下的路,心中的路,都匯聚成眼前的這本《文化苦旅》。多久以前,我還是不明白這苦的。
想要明白歷史與文化種種的苦,似乎就只有兩條路。一條,來一場這樣宏偉的文化苦旅,深切體會;一條,讓心靈在文字中頓悟。而秋雨先生是文化苦旅的鼻祖,任何只有行走而沒有慨嘆的旅行都不算是真正走上過旅途,而無病呻吟的慨嘆是濫竽充數(shù)的天馬行空。是他,給予我們靈魂的“文化苦旅”。
我的腳步,穿行于大江南北,穿行于歷史,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一種無疆的境界,就是在秋雨先生的書中,不僅僅局限于土地的無疆,更是時空的無疆,思想的無疆,思想的無疆是多么的豪邁與奔放,是最遙遠、最廣袤的無疆!拔磥韺儆趦煞N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蔽ㄓ行凶撸ㄓ兴枷,才能帶給你無疆的未來。
土地的無疆讓我們領(lǐng)略時空的更迭變換;時空的無疆帶給我們獨立的思想;而思想的無疆讓我們忘卻了他們只是存在于歷史中的人們,與我們毫無關(guān)聯(lián),功臣也罷,罪人也罷。當我們有幸能夠得見那些歷史的遺跡一眼,就好像來到了他們身邊。
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總有一個,要去體悟行者無疆的境界。如果你此時正被年齡禁錮,沒有辦法來一場需要無限學識和勇氣的文化苦旅,那么,你便放空自己,在局促的房間也好,遼闊的山野也好,只要你翻開《文化苦旅》,你便成為了行者,能夠領(lǐng)悟無疆之境界。
秋雨先生是真正的行者。他在不惑之年受到了一位美國教授的影響,便毅然決然地辭去官職,走出書齋,踏上了旅途,開始了文化苦旅。最開始的黑白照片里的秋雨先生,發(fā)絲微亂,眼神中是沉重的向往、思索與追尋。我在他的眼里找到了一枚厚重的靈魂。
行者擁有無疆的靈魂。
讀文化苦旅有感2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重要作品,這部書描寫了祖國各地濃郁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歷史,美麗的自然風景,通過小小的字體來展現(xiàn)深刻的文化的濃厚的風韻。
我拿這這本書,心中涌起無數(shù)的感慨,文化苦旅苦在何處呢?是旅行的苦嗎,是對文化細細品位而產(chǎn)生的苦嗎,我想這都有吧。整個書都是作者在旅行中對苦難歷史文化的深思,穿越空間,穿越時間,在思考之中旅行,在體會中旅行。從古代到現(xiàn)代,從風土到人情,緩緩的流入到書中,跨越了時空和空間的界限,通過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行行精彩的文字。描寫了這苦難的民族的苦難歷史,展現(xiàn)了多姿多彩的文化。
最令人難忘的怕是這個悲劇的人物了,余秋雨在《信客》這篇里道出了信客充滿艱辛的一生,他是一個真正的默默的為人們奉獻自己一生的人。在當時通信極端落后的時代,信客是唯一連通這個小鄉(xiāng)村與外面世界渠道,就是這個小小的通道聯(lián)系多少期待的心,聯(lián)系多少漂泊的心。他在走南闖北的信客生涯中,遇到多少難言的辛酸,吃最差的飯,坐最差的車箱,甚至用自己的雙腳跋涉千里。作信客這個特殊的行業(yè),人們既需要他,又防備著他,使他倍感人生的無奈。他在作信客時,不忘同虛假與丑惡做斗爭,同時又以一顆寬懷博大的心原諒他人,他的艱辛贏得人們對他的尊敬。學校需要老師時,他又去了,他以自己的.巨大的人格魅力,使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而他自己呢?終身一人,同時因做信客而得的疾病摧毀了他的身體,我們在他的艱辛中看到他的偉大。他是我們民族的縮影,我們不是有眾多人們默默的日以繼夜的勞動,為著他人無怨無悔。
還有《都江堰》,作者高度贊揚了她的歷史作用,認為只有她才是真正的造福于這個民族的偉大工程。作者通過她與長城比較,長城、只是這個苦難的民族給地球留下人類意志力的標志,留下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悲傷的傳說,留下千萬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而都江堰呢,給人們帶來的是潺潺的流水,滋養(yǎng)這博大的土地,造福于人民。正是這寂寞的堰,這脈脈的流水,日日夜夜的書寫著這真正的歷史。通篇文章以波瀾不驚的平靜談?wù)撝@苦難的民族近千年的大起大落,贊揚了真正造福人類的工程和造福于人類的人。
從個人到社會,從古代到現(xiàn)代,一個又一個曲折宏大艱辛的片段,構(gòu)成豐富多彩的文化,它是苦的也是幸福的。歷盡滄桑也許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也是一個造就偉大和美麗的可歌可泣的過程。
讀文化苦旅有感3
曾記得在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推薦我們?nèi)タ从嗲镉甑摹段幕嗦谩罚恢睕]有好好去實踐過,今年暑假趁著學院的讀書月的動力就把余秋雨教授寫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著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涌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天一閣的藏書曾令他迷惑,而終于有一天顯現(xiàn)了藏書的社會意義。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一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jīng)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歷久彌新,生生不息。文化是內(nèi)化于心的一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可以把原始的巨樹當成神廟,供奉著“大公伯”,然后進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著他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輩子也無法揮去。
悠悠五千年,浩浩文明史。若問古今同,莫忘語言一。博大厚渾,誕于孔子莊子,精妙含芳,李杜燦爛纖詩。黃沙漫卷絲綢路,難吞華語細細。駝鈴緩搖響中外,并隨華語襲襲。記否,塞北沙場,母語唱為淚。記否,江湖草澤,母語吟為詞。若留于異國,勿忘故鄉(xiāng)家族縷絲?v漂泊流浪,豈離始祖民族咫尺。曾是跌跌撞撞,穿時空越歷史。眾湮沒,惟華語傳今日。國人口齒噙香,輕吐,托起廣博文藝。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尤如一朵朵奇葩綻放著,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xiāng)情結(jié)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細體味其中蘊含的韻味。
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cè)面,令人為之汗顏。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于“天一閣”的描寫。一個家族背負著艱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一個擁有強大毅力和強烈的愛國精神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藏書樓,直到到現(xiàn)在都有它的痕跡,但是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風塵還是將它掩埋了。范氏天一閣之所以留下來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正式余教授所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是時間的意志力”而這種毅力有是什么呢?
范欽曾經(jīng)頂撞過擁有巨大權(quán)勢的皇親國戚,而因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還進過監(jiān)獄。但他毫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一個古代藏書家,而且讀書為的盡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為那黃金屋或是顏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對自己要求很低對別人則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萬事大吉,毫不顧慮別人,更不用說是監(jiān)守崗位和保護民族的歷史文化了,一點都沒有范欽那樣的奉獻精神。
對我們來說范欽的意志力乍看之下,顯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們的毅力呢?可以說連他的二分之一都沒有。我們讀書,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么辦呢?學成之后又為了什么呢?等等這些尖銳的問題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去深思。
繼續(xù)往下說,時間的流逝,光陰的短暫,80歲高齡的范欽中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連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監(jiān)守崗位。他將自己的財產(chǎn)分成兩部分,一份是他監(jiān)守一生的藏書樓,另外一份是一張萬兩銀票。他讓他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拿的一份。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現(xiàn)在,有誰會愿意繼承藏書樓,又不能賣而且不但沒好處還要惹得一身的麻煩。然而有范欽這樣偉大的父親,就會有像他一樣偉大的兒子。他的大兒子范天沖毅然的'選擇了子承父業(yè),他繼承了藏書樓。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因為有了像范氏父子這樣的真正的讀書人而保存到現(xiàn)在的,應該得好好感謝他們父子兩為中華文化瑰寶所作的貢獻,正是有了像他們這樣有民族歷史責任感才得以讓華夏文明代代相傳,一脈相連,經(jīng)久不衰。
相比之下那些可惡致極的貪婪官員污吏,他們絲毫沒有一點職業(yè)道德,為了個人的利益竟不惜犧牲整個國家民族的利益,簡直像行尸走肉一樣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叵胛迩甑娜A夏很多文化瑰寶就是因為這些人以賤價流失于海外,現(xiàn)在國家每年都要花巨額資金從外國人手中買回來。哎,有時候想想真是國家的不幸,歷史的悲哀。咱們民族的瑰寶豈容他人踐踏呢?一直以來都蠻喜歡看《國寶檔案》,每當看到這些節(jié)目就有一股憤怒感,一方面為國寶流失感到惋惜,一方面為曾經(jīng)那些盜賣國寶的人感到無比的厭惡和不屑。范欽好比是天使,而這些貪婪官員,濫用職權(quán)的人就是惡魔,總有一天這些惡魔,會被天上的那些像范欽這樣的天使給帶去,進化那骯臟的心的。
他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行狀:我就這樣邊走邊想,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邊地旅舍的小桌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聽郵筒的所在,把剛剛寫下的那點東西寄出去……我想,古人讀書時所崇尚的那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然會使他心旌神搖、羨慕不已。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而且我們所學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換來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艱難的,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自不意的文化,不虛度光陰,真正的領(lǐng)悟中華民族的優(yōu)異文化,并且發(fā)揚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堅決不做學成之后,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為搓責和困難而放棄學業(yè)的人。
一個人擁有了良知和強大的毅力才能領(lǐng)悟到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炎黃子孫數(shù)千百年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導航船,她將帶領(lǐng)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史。我也會將其細細品嘗的。
讀文化苦旅有感4
千百年來,許多人物一個中有所作為或無所不為的姿態(tài)、頂著萬千寵愛或集罵名于一身而長流歷史長河中、或名留青史或遺臭萬年。而他,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目光呆滯是一個在那個時代隨處可見的中國平民,卻在歷史上添了重重的一筆,他就是"王圓箓"。
他是一介草夫,卻成了莫高窟的主人,他是一個文盲,卻發(fā)現(xiàn)了可以讓無數(shù)學富五車的書生為之耗盡一生的學問,他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卻讓歷史也為他而嘆息。這是巧合還是天意?
此后,莫高窟在他的精心"改造"下變得面目全非,大片壁畫在他的`面前哭喊、哀嚎、低聲求救,可王道士卻將哭喊視為了鼓舞,在完成之后還沾沾自喜。
當讓世界轟動的門戶轟然開啟之時,他"淡定自如、視名利如糞土"再加之中國官員的昏庸無能,是這些文化瑰寶毀于一旦。而當王道士發(fā)現(xiàn)這些經(jīng)文之時、列強決定聯(lián)合出兵——攻陷北京。這僅僅只是時間上的巧合么!這時便不得不提起另一個人——蔣孝琬。
他乃一個清瘦文弱白面書生,他亦是一個另類,他在文化外流之時沒有"華夷之防"的敏感,在將經(jīng)卷送出之時幾乎沒有感受任何心靈煎熬。百無一用是書生,從聯(lián)絡(luò)、刺探到勸說交易完全是他一個無用書生做的,他以王圓箓愚昧無知及對《西游記》的特殊情感為突破口,拿到了進入這片洞天福地的鑰匙,并將讓無數(shù)人為之瘋狂的經(jīng)卷翻閱、譯文、更以四塊馬蹄銀換到那些珍貴的文物,當被夸獎之時還有幾分得意!這種得意我不知道源于何處,視為保護了連昏庸無能的中國官員都無法保護的文化瑰寶而自鳴得意么?他在歷史中雖無王道士的濃彩卻也輕抹了一把。
讀文化苦旅有感5
很早就有同學跟我強烈推薦《文化苦旅》這本著作,但是一直找不到機會靜下心來認真去品位這本書,上了大學,終于有機會細細地去體會這本書所帶來的深刻內(nèi)涵。 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這本書的自序中寫到“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山水集,它還把歷史解剖在人們面前,踏著歷史的腳印,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傾聽其講述的中國歷史文人,回到那真實的場景,去感受文化帶來的震撼。所以,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只有慢慢地去品位,才能真正理解,真正領(lǐng)悟。 手捧著《文化苦旅》,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游,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旅行本應是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走過汨羅江,我們看到了汨羅,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去參觀長城,我們感嘆她的雄偉與壯麗,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shù)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于“廢墟文化”的描寫。余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鐘。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并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
無論什么墳,都標志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凄慘黯淡,也許風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么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流”吧。或許他認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就是人類的大明智。”沒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比現(xiàn)實更高的殿堂,繼續(xù)新的輪回。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鐘,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兒人生之真諦,因為只有在現(xiàn)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xiàn)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
這本書里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chǎn)的范欽的后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cè)面,令人為之汗顏。看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感受了中國歷史的苦澀與堅強,也讓我領(lǐng)悟了人生之路的得與失!
讀文化苦旅有感6
匆匆地讀過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這書里寫的,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chǎn)的范欽的后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
日記
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cè)面,令人為之汗顏。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于“廢墟文化”的描寫。余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鐘。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并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無論什么墳,都標志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凄慘黯淡,也許風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么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流”吧。或許他認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
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沒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比現(xiàn)實更高的殿堂,繼續(xù)新的輪回。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鐘,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兒人生之真諦,因為只有在現(xiàn)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xiàn)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生死間的事,沒有人說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徑是可以改變的。死可以逆轉(zhuǎn)嗎?若有一智者活過百旬,他會做什么?若一個庸人活過百旬,他又會做些什么來?至于一個惡人就更不用說了。推而廣之,人口必會猛增,地球要超載了!若這個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減,就太缺乏趣味了,沒有推陳出新的'人,這個地球豈不停止轉(zhuǎn)動了。
我想那些墳應該有其特殊含義。尤其在墳前一種靜穆的氣氛追憶或沉痛?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縈繞在心頭。古人的墳,秦王陵聞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為風流,多少也給旅游業(yè)帶來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婦女置于水深火熱的貞節(jié)牌坊,也不知走過它時應該嘆息還是贊嘆?“白云飄過來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飄走的。
晚霞升起來了,紅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還高,黑陰陰的,像要壓下來。閉一閉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變成長長的腳,有扁長的頭,有狹狹的嘴。一骨碌爬起身來,奔逃回家!彼跁羞@樣寫道。從某種程度上,那時人們的封建思想愚昧、守舊,卻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無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踐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個時代已離我們遠去。盡管“生”不算很美,要考慮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魯迅的偉人們讓他們的人生終結(jié)在那一剎那,凈化了悲劇,同時給人以更深的思索,這樣的離別或許更深刻吧。關(guān)于墳的故事還沒有結(jié)束,就讓余先生繼續(xù)寫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體驗我遠遠還沒有體驗完的人生。
讀文化苦旅有感7
近日,初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沙原隱泉》是我讀的第一篇。心中的感情就像驚濤拍岸,洶涌澎湃,F(xiàn)在無論如何都覺得有些興奮。見到了真正的行者,立起了標桿,甚至已經(jīng)有些期待下一次的出游了。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
這不是一篇簡單的寫景文章,每一個看似平凡的景物,經(jīng)他這么描述,卻有了情感。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柔軟的諷刺。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作者的人生感悟,從上沙山到尋清泉,我在跌宕起伏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節(jié)奏與韻律。
余秋雨用他細膩而粗獷的筆觸將他的行山走水用不修邊幅、自然隨意的筆觸譜寫了一曲屬于大自然的神奇樂章,用他苦澀而真實的親身經(jīng)歷宣泄了世間萬物的機緣玄妙,用他平實而優(yōu)美的文筆完成了一次令人深思的文化之旅。
余秋雨慢慢地走著,我靜靜地閉上眼睛,跟著他的腳步,感受世界的精致與歷史的風韻。
然而,他要走的是一條無人踏過的路,但我從來就不大喜歡荒無人煙的地方,何況是在沙漠中。
沙漠的白天,若是沒有狂風,就是被烤得發(fā)燙的金色的沙子與遠處瘦湖的幻象。而風暴更可怕——山丘霎時間就可能變?yōu)槠降,平地霎時間就可以變作沙丘。在沙漠中,沒有什么可以立得住腳。
到了晚上,這片酷熱如火爐的大沙漠就會變得奇寒徹骨,再加上那種無邊無際的黑暗,在無聲無息中就能扼殺天地間所有的生命。無邊無際的黑暗,死一般的靜寂,沒有光,沒有聲音,沒有生命。
——天地之威。在茫茫大漠中,所有的凌云壯志都如同沙粒一般渺小。但這些都是我一個外人的一面之詞。
當大多數(shù)人選擇在高山上探求真理,他卻選擇在沙漠中慢慢地走,緩緩地寫。他承擔著看不到成功的煎熬與行走的苦澀,心中卻已容下了大漠的廣闊。他向沙丘的頂峰攀爬,筆下流淌著獨到的文字。當虔誠的教徒來到這里,終于發(fā)現(xiàn)了與他們信仰的宗教同樣純粹的沙漠時,就逗留了下來。
就這樣,他與黃沙廝磨著,步伐愈加沉穩(wěn),即使山頂顯得遙不可及,他也能在攀爬中道出了人生的另一種境界,“再不理會那高遠的目標了,何必自己嚇自己!辈诲e,山頂總實在的,不看也在。有的人望著高原的目標先憚怕三分,有的.人望著高原的目標卻蹉跎于世事,其實目標總是能達到的,當你因為前方的路途遙遠而失去信心時,不妨看看后方綿延不斷的腳印。
“無論怎么說,我始終站在已走過的路的頂端。永久的頂端,不斷浮動的頂端,自我的頂端,未曾后退的頂端。沙山的頂端是次要的!币虼,當別人享受著唾手可得的成功,請不要為希望渺茫而放棄,不要為時間耗費而惋惜,當你猛然發(fā)現(xiàn)前方是萬頃綠洲,當成功的曙光終于呈現(xiàn)在你眼前,你將比別人多一份艱辛跋涉的成熟,你的身后
將多一行深深的印記。
也許你現(xiàn)在無法站在成功的最高點,只要你的旅程沒有因為任何的羈絆與桎梏而停滯,你將永遠奮斗在戰(zhàn)斗的前線,戰(zhàn)場的每一次向前推移,腳步的每一次向前推進,都見證著你與成功的距離。
“一咬牙,狠一狠心。一腳,再一腳,整個骨骼都已準備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沒有發(fā)生。才兩腳,已嗤溜下去好幾米,又站得十分穩(wěn)當。再稍用力,只十來下就到了山底。實在驚呆了!想想剛才伸腳時的悲壯決心,啞然失笑?档滤f的滑稽,正恰是這種情景!逼鋵,任何一個生命都有它生長的艱難和成長的艱難和成長的痛苦,這些磨難仿佛是種子,在日后的生活中成長為堅忍,執(zhí)著。于是,生命便在這許多的歷練中愈見成熟。生命的成長過程比避免不了掙扎和傷痛,而生命之美就是在痛苦與挫折面前,以最快速度站起來,繼續(xù)前行,且行且歌。
讀文化苦旅有感8
一直很喜歡余秋雨先生,喜歡看他的《文化苦旅》、《行者無疆》、《霜冷長河》,而最讓我愛不釋手就是他的《文化苦旅》。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作為一名教師,在讀完這本書后也從中找出了絲許的感覺。
作者余秋雨先生從九三年開始從上海戲劇學院辭職后,便慢慢地行走在青史曾經(jīng)駐足的角角落落。用他獨具的慧眼和感悟纂寫著一段段親身感悟;蛟S作為我們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去嘗試這樣的一種體會,這種苦行僧般的高尚,我們只是以另一種特殊的方式在傳承著這樣一種精神。
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在游歷山水之間,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諦。我們?nèi)サ搅四骋粋地方參觀旅游,總是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發(fā)生過的一切,曾經(jīng)在我們所站的這個地方有誰走過,又發(fā)生過的什么樣的歷史事件呢,又是誰在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這樣的一瞬間里,那所有的一切都會很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會油然而升,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重燃而生,使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了一般。那我們的教書育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與學生們做著不同的互動,在同他們的交流中,我感覺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此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覺自己是無比的自豪。我們在默默耕耘的同時,看到學生們快樂成長,在知識的海洋中暢快的游歷著,我感覺到無比欣慰,感覺我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讀《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賞山水風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洗滌著我們的心靈。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讓我們得到一種啟迪,一種精神的寄托。文化的傳承,歷史的見證在這里留下了最真實的寫照。歲月的流逝,讓歷史的滄桑在人們的記憶中早已經(jīng)是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人們的生活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或許也只有當我們身臨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將這些詮釋出來。
作為新老師,由于經(jīng)驗的缺乏和能力的不足,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教學是一種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們看不到吶喊聲,沒有歡呼聲,更加沒有掌聲。我們所做的就是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學生教好,把自己所知道的傳授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fā)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要立足于學生的成長。因此教書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從大處著眼。更不能因長久以來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而習慣于只看眼前,不顧將來,以剝奪學生個性為代價換取教師的師道尊嚴,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過分苛求學生的成績,換取暫時的高分。教學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讀文化苦旅有感9
如果你沒有讀過文化苦旅,也一定知道這本散文集的作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余秋雨,作為散文大家的作品,我非常喜歡這本書,讀過之后給我?guī)淼膯l(fā)也是很深刻的',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中國的文人在歷史上經(jīng)歷著滄桑的巨變,承受了很多壓力,然而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卻是非常寶貴的。
讀文化苦旅有感10
曾經(jīng)聽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毕肫疬@段話時,我想努力揣摩出作者當時的心情 。是愉快還是悲傷?是興奮還是寂寞?
慢慢咀嚼著這些似景非景的文字,慢慢滲入其中,用心聆聽著作者的心聲,用心去理解作者的精神深處,.用心去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感觸。
只身一人,期望著踏遍那些古人曾走過的地方,追尋那若隱若現(xiàn)的人文光輝,曾感傷過莫高窟,曾怨恨過道士塔,曾懂得了陽關(guān)雪。而更多的卻只是對那些殘破不堪的歷史的無奈與惋惜。
作者也曾迷茫過,也曾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他無法在腦中找尋到能更好形容這些景的詞,因為他無法擺脫那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對他的長期熏染。他每走到一個地方便會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他的全身,使他感動使他喟嘆。
作者看到的僅僅是景嗎?我想,人文精神才是他所感受到的最深的東西。文化的靈魂牽動著坐著的靈魂。他看到了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炎黃子孫的悲哀和那人文精神的沒落。
他幻想著自己能夠挽回,自己能修補好那千瘡百孔的華夏文明。但是事實卻是殘酷的,作者也只能以此方式來抒發(fā)出自己捏性壓抑已久的情感。
踏著前人走過的路,懷揣著與前人截然不同的情感,游歷著眾多古跡。也曾感悟,也曾哀傷,也曾釋懷,也曾迷惑。一幅幅景,一點點文明。景中寓著情,心中懷著痛。努力修補著被摧殘的中國文化靈魂,努力找尋著失落的人生真諦。
合上書,腦中勾起了一幅幅充滿著情的景。閉上眼,深深感悟到了我們五千年華夏文明包涵這的那充滿神圣光芒的人文精神。
【讀文化苦旅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文化苦旅有感文化苦旅讀書感10-17
心路苦旅 ——讀《文化苦旅》有感05-22
文化苦旅讀書感文化苦旅閱讀體會12-13
讀文化苦旅有感09-25
讀《文化苦旅》有感06-11
文化苦旅散文08-29
讀《文化苦旅》有感模板10-11
讀《文化苦旅》學生有感10-09
讀《文化苦旅》有感范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