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鹿鳴讀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鹿鳴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鹿鳴讀后感 1
呦呦叫的小鹿們在野地里邊吃艾蒿,一邊相互呼應。人們也在一片琴瑟鼓笙中,一邊宴飲,一邊招呼嘉賓。這是《鹿鳴》給我們展現(xiàn)出來的一片熱鬧卻一片典雅中和的氣象。
《鹿鳴》作為一首經(jīng)典的宴飲詩篇,頌揚禮樂精神,但是并不在意對具體綱紀的強調,擺脫了對維系一個王朝政治各項法則的陳說,回歸到了宴飲本身應有的安詳和快樂。而這種安詳和快樂,正是由宗族的團結支持,必要的武力支撐,以每一個參與者的品德支持形成的。宴會上的琴瑟合鳴,營造出一種熱烈和睦的氣氛,烘托出參與宴飲主賓都是高尚文雅之人。著意對一種生活境界的歌唱,而這種超越的生活境界就是禮樂和諧,人們世世代代不斷追求的理想。
宴飲是一種儀式。無論是交往、酬謝、慶賀,還是喜事、喪事,純粹滿足我們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突出的是,這種吃喝這種所特定形式表達的意義。人的飲食與動物的飲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于它已不單是為了延續(xù)肉體生命的必需。
從古到今,宴飲在中國從來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聯(lián)系,人們賦予它特定的內(nèi)涵,用它表達某種意義。盡管宴飲作為一種儀式,它的地位卻沒有祭祀那么正式和莊重,但宴飲卻是祭禮無法替代的。如果說祭托是以莊重方式進行的儀式,那么宴飲則是以輕松方式進行的儀式。
人們在觥籌交錯、大快朵頤、笙歌樂舞之中,制造出為了一種輕松快樂的氣氛,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人們借了飲酒吃肉這一機會,突破平時的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暫時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放松平日里緊張的情緒,讓受到壓抑的精神和肉體得到解放。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聚會通常選擇聚餐作為更進一步的溝通一個重要途徑。聚餐中輕松氣氛,更讓每一個人都融入其中,取得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在這個過程中,宴飲便達到了人自身精神與生理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理想。
據(jù)文獻記載,周代各種典禮都離不開樂器的伴奏,詩篇《鹿鳴》歌唱伴奏這現(xiàn)象,更體現(xiàn)和諧這一概念。“鼓瑟吹笙”音樂對人們精神振奮,為宴飲更添愉快氣氛,再加上適度飲酒對神經(jīng)的放松,人與人之間超越了等級的隔閡,個人更容易融入群體中,這個和諧的環(huán)境使每一個都沉醉在精神的共鳴之中。通過以上的品讀,《鹿鳴》所體現(xiàn)的和諧和理想之道對我們現(xiàn)代社會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啟示。正如美國人赫伯特所指出那樣,“精神不再是一種受到利益影響的外在存在;恰恰是在禮儀之中,精神得以生動表現(xiàn)并獲得它最大的靈性。”我覺得,這也能對《鹿鳴》解讀中,道出這首宴飲詩歌的精髓。
鹿鳴讀后感 2
麋鹿本有的生物習性和先民擬喻思維及圖騰崇拜的文化背景,孕育了鹿意象喻比君子和女性的人文意蘊。古代文化觀照下的鹿意象蘊涵著濃郁的母性文化特質,歌頌了西周君臣之間、群臣之間團結協(xié)作、和睦勤勉的深厚情誼。
詩共三章,每一章均以“鹿鳴”起興。既然說,鹿鳴是屬于詩經(jīng)之中最常見的比興手法,那么,它必定是以鹿鳴來比喻另一個客體的。很明顯,這首詩里的客體就是君王的國宴。而鹿鳴這一自然平實的意象與氣勢非凡的君主國宴又有什么共同之處呢?
首先,就來看看“鹿鳴”這一意象有什么特點。從“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焙汀斑线下锅Q,食野之芩!边@三組意象里,不難發(fā)現(xiàn)鹿之所以鳴叫,是因為它發(fā)現(xiàn)了食物。并且,這鳴叫之中,不僅僅有享用食物時心情愉悅的叫聲,還有呼喚同伴來一起享用這些美食的目的。這與后文之中君主與群臣良民共同享用美食佳肴,沐浴禮樂的'情景是相符合的。再有一點,三句詩中,鹿所食的具體實物由“蘋”(一種野草),到“蒿”(一種香草),再到“芩”(一種草藥),是逐漸往高級發(fā)展的。結合后文中君主宴請臣民,尋求治國之道,樹立治國典范,到最后舉國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之中的發(fā)展進程來看,這也是往高級發(fā)展的。
再仔細一點看,詩中三次寫到了宴飲場面,雖然同為國宴,但情況也不盡相同。第一個宴飲場面,在用樂方面,記錄的是“鼓瑟吹笙”;宴客方面,記錄的是“承筐是將”。古代,笙屬于俗樂,與雅樂相對。既然,宴會上出現(xiàn)了“笙”,那就有理由猜想,這宴會還不算是“大雅之堂”的級別。而且,宴客也只是選擇了當時最普遍的形式。雖然也是君主的宴會,但可能由于當時其統(tǒng)治期間的各種矛盾和原因,天下雖是太平,可也不見得升平。因此,有宴,而無雅。到了第二個宴會場面,宴客之物已經(jīng)有了“旨酒”。旨酒就是一種非常好的酒。在古代詩詞之中,酒的意象不可小覷。古人都說“飲酒作詩”,可見,酒的點綴對當時詩歌的創(chuàng)作有著多么大的影響。而且,不同詩人筆下的酒也不一樣。唐朝詩人李白筆下就是“金樽美酒斗十千”,“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都是好酒!而且還是千金不換的好酒!這與李白豪放的性格也是不可分割的。而再看看與李白同一時期的另一位憂國憂民的大詩人杜甫。他筆下的酒則是“樽酒家貧只舊醅”等,大多為“濁酒”,這也很符合杜甫沉郁的風格;氐健堵锅Q》中的酒——旨酒。這也能很好的體現(xiàn)襯托宴會的盛大,氣氛的濃烈和諧,還有當時君王對人才的重視。到第三個宴會場面,不僅有旨酒,還有“琴”。琴有別于瑟,屬于雅樂,體現(xiàn)的是莊重正式。在這個國宴之上,無論是從宴會宴客的內(nèi)容,還是演奏的禮樂,都有明顯的發(fā)展。讓人從這一個小小的宴會之上,就能一窺當時國家逐漸繁盛的景象。
朱熹《詩集傳》云:“此燕(宴)饗賓客之詩也!庇衷啤柏M本為燕(宴)群臣嘉賓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鄉(xiāng)人也與?”也就是說此詩原是君王宴請群臣時所唱,后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在鄉(xiāng)人的宴會上也可唱。朱熹這一推測該是符合事實的,直到東漢末年曹操作《短歌行》,還引用了此詩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賢才的愿望,說明千余年后此詩還有一定的影響。整首詩的比興手法,有輕有重,有雅有俗,回環(huán)往復。意象淳樸自然,意喻深遠。這首樂歌被后世廣泛用為宴飲賓客之曲,更被曹操引入《短歌行》之中,為后世廣為流傳。
鹿鳴讀后感 3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初識這首詩,還是源于青蒿素的發(fā)現(xiàn)者屠呦呦的“呦呦”二字。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與“蒿”同句,真是上天注定的緣分。就此詩而論,《鹿鳴》是很有詩經(jīng)特色的一首小曲,描述的是統(tǒng)治者大宴賓客的融洽場面,朗朗上口!斑线下锅Q”被冠在每一詩節(jié)之初,鹿發(fā)出呦呦的鳴叫聲,這是多么寧靜優(yōu)雅的的景象。
“呦呦鹿鳴”映襯“我”和“嘉賓”之間同娛共樂、和睦融洽的氛圍,讓我們讀來感受到這種自然和人與人交往中這種平淡、純凈的美好。
《鹿鳴》把這種君臣之間的關系寄托在“鼓瑟吹笙”“鼓瑟鼓琴”的音樂演奏中:君主舉起酒杯大宴賓客、共襄盛舉,臣子則對君王忠貞不二、像和老朋友攀談交心那樣輔佐君王!堵锅Q》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君臣和諧的理想圖景,幾千年前的這個場面,讓現(xiàn)在的我們?nèi)匀粐K嘖稱奇。上級和下級之間究竟應該怎樣相處?讀過這首詩,我們就能明白:領導者和下屬之間應當是“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而不是勾心斗角、相互猜忌。宴席間,主人表現(xiàn)的彬彬有禮,把遠道而來的`賓客嘉賓安排得很周到,開誠布公,以誠相待,讓賓客們看得出主人的真心實意;客人們則開懷暢飲、吐露肺腑之言。這正是上級和下級之間最理想也是最本真的關系。要做好現(xiàn)實的工作,領導者就不要僅僅紙上談兵,把責任推給下級,把功勞留給自己,下屬則應該和領導者融洽相處,敢于用正確、平和的方式和其他人發(fā)表和討論對問題和工作的觀點和建議。
《鹿鳴》帶給我們的更是一種交友的智慧。賓客來了,我拿出最好的禮樂招待,拿出美酒大家一起喝;客人來了,也從不拘謹,暢談暢飲,親如兄弟。這是只有真心朋友才能做到的。怎樣交到真心朋友?同樣是“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交朋友,就要講分享、講奉獻,甚至于“為朋友兩肋插刀”。我把最好的給你,你把真愛的給我;我把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告訴你,你也絞盡腦汁為我出謀劃策。交朋友就是要推心置腹、互相尊重:這是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適用的真理。
【鹿鳴讀后感】相關文章:
《鹿鳴》譯文及鑒賞07-22
《鹿鳴》譯文及鑒賞01-26
詩經(jīng)小雅鹿鳴賞析08-15
詩經(jīng)小雅鹿鳴全文03-19
詩經(jīng)鹿鳴全文閱讀03-10
詩經(jīng)·小雅《鹿鳴》介紹12-02
詩經(jīng)鹿鳴原文鑒賞10-19
小雅·鹿鳴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4-19
詩經(jīng)·小雅·鹿鳴之什·常棣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