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南渡北歸》讀后感

時間:2024-07-04 14:21:24 夏杰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南渡北歸》讀后感(通用21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南渡北歸》讀后感(通用21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南渡北歸》讀后感(通用21篇)

  《南渡北歸》讀后感 1

  岳南的《南渡北歸》三部曲,全景描繪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與民族精英多樣的命運和學術追求,全景了再現(xiàn)中國最后一批大師群體命運的劇烈變遷。慢慢讀來,不知不覺被大師的情懷所感動。

  各大院校師生紛紛南下西行之際,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趙忠堯突然來到梁家,對梁思成說自己剛從外地潛回北平,有約50毫克放射性鐳還在清華實驗室的保險柜中。如今北平淪陷,日軍已經(jīng)進入清華園,如果這個東西落入日本人之手,后果不堪設想。為此,趙忠堯想起梁思成這位“鐵桿”校友有一輛雪佛蘭牌小轎車,決定找梁幫忙,一同進入清華園。二人冒著生命危險,趁著夜色,潛入清華園,搶救出這關乎國家民族未來發(fā)展的科學珍寶。趙忠堯把盛滿鐳的鉛筒放在一個咸菜壇子里,夾雜在逃難的人群中奔向長沙。他一路風餐露宿,蓬頭垢面、破衣襤褸,丟掉了所有的行李,只有手中的咸菜壇子與他形影不離,雙手磨出了道道血痕,如乞丐般到達臨時大學辦事處時,梅貽琦校長熱淚盈眶……這是怎樣的信念。

  “九一八”事變之后,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職演講,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特別提醒師生“中國現(xiàn)在的確是到了緊急關頭,凡是國民一份子,不能不關心的!覀冏鼋處熥鰧W生的,最好最切實的救國方法,就是致力學術,造成有用人才,將來為國家服務”……這是怎樣的理念。

  自離開北平南下,輾轉近萬里逃難,梁家?guī)缀跞俊凹氒洝倍紒G光了,戰(zhàn)前梁思成和營造學社同仁調查古建筑的原始資料——數(shù)以千計的照片、實測草圖、記錄等,被他們視為最寶貴的`財富,緊緊地帶在身邊,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在李莊上壩月亮田幾間四面透風的農(nóng)舍里,梁思成和患病的林徽因,一面討論,一面用一臺古老的、噼啪震響的打字機,撰寫并繪制向西方世界科學地介紹中國古代建筑奧秘和成就的《圖像中國建筑史》。這是怎樣的堅守。

  1935年主持殷墟侯家莊西北岡發(fā)掘的梁思永,肋膜炎病愈不久,白天里,他騎著自行車在各工地到處奔跑巡視。對于各工地在發(fā)掘中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和產(chǎn)生的新問題,他隨時都加以注意,加以解決。有時詳細地指點助理員去做,有時甚至下坑親自動手。晚上油燈下,他有時和工作人員談論當天發(fā)覺中的新發(fā)現(xiàn),有時查閱各人的田野記錄簿,有時看著助理員們剔花骨等,有時整理當天出土品……常常忙碌到深夜。這是怎樣的敬業(yè)。

  68天的長途跋涉,“湘黔滇旅行團”的11名教師和290名學生,真正走出了象牙塔,進入到書本以外的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地質學家袁復禮教授,結合湘西、黔東一帶的地形地貌,講解河流、巖石的構造形成,以及黔西巖溶地貌和地質發(fā)育理論。聞一多指導學生收集當?shù)孛窀、民謠,研究不同民族語言,并對當?shù)仫L土人情進行寫生。北大化學系教授曾昭掄,每天自清晨走到傍晚,不走小道捷徑,沿著盤山的沙石公路走,每當休息時,就坐下來寫日記……這是怎樣的言傳身教。

  這樣的大師在書中比比皆是,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大師遠去,再無大師”,但是我要說:大師雖去,情懷永在。

  《南渡北歸》讀后感 2

  今年暑假跟隨敘事者共讀了南岳老師寫的《南渡北歸》三部曲,它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起筆,止筆于大陸文革后。近四十年光景,中國烽火連天,風雨飄搖。最后一批大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胡適、傅斯年以及卷滾在大潮里的眾生學者,從歷史的蒼茫中走來,又消失在那幽暗盡頭。這樣情形下,一大批知識分子、學界精英奔波向祖國西南,從長沙到昆明,從昆明到蒙自、李莊,在幾近食不果腹時,仍專心學術,不忘民族復興,用知識去觸摸那“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

  一個月的時間,僅僅看完了第二部,感慨頗多,我感受最深的還是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精神。從知識分子身上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精神,許多富有才華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國外取得學位后,大多選擇回國,即使當時的中國非常落后,生活條件比現(xiàn)在差很多,但這些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國,為國家服務,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從民國知識分子那一代身上我看到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這正是我們當前最缺乏的,當前社會,拜金主義盛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國的留學生大部分選擇在國外,中國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國家。

  大師們求學所為中華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計個人得失而從容投身祖國懷抱,且在條件非常艱苦前提下,做出偉大功績和壯舉,將以八股論優(yōu)劣的時代,翻開中華民族的新篇章。他們從海外歸來,譜寫歷史,創(chuàng)造輝煌,這二三十年代產(chǎn)生我國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學,甚至在抗戰(zhàn)的艱苦時期,由清華、北大、南開組建的西南聯(lián)大仍是中國大學史上的光輝。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赫然印在封面最顯眼處的幾個大字,貌似決絕地滲出那時代下的萬般無奈與凄涼。曾離我們很近的'大師們,當時光逝去,他們生命是遠去了,但其卓絕的貢獻和高貴的靈魂卻卻與年輪共生,“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讀罷《南渡北歸》,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大師們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光輝深邃的文化造詣,起伏多舛的命運轉折,無不讓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難以釋懷!

  《南渡北歸》讀后感 3

  正如標題,南渡北歸這本書,因某些原因只是略讀,但依然有不少感觸。從此看出凡劉老推薦的無不是好書,奈何時間緊迫,無法細讀,只能日后慢慢品味。可能很多同學和我一樣,當我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第一個感想便是這本書好難讀。許多關于大師的瑣事基本上都一一的展現(xiàn)在這本書上。讓人應接不暇,如此繁多的細節(jié)鋪天蓋地地捐過來,的確讓人喘不過氣。

  但當我略讀完第一本后,又翻過來看到封面上的一行大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币磺袇s又似乎明澈了起來。這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東西,清華的四大導師,魯迅一派與胡適一派的紛爭,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出現(xiàn)。無不是這個時代才會出現(xiàn)的事件。這本書總體的時間背景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文中講了許多在這個時期各個大師做的事情以及貢獻,但我發(fā)現(xiàn)當作者再講關于大師們的學位時卻鮮有人是真正的“海龜”,許多大師在出國留學時都沒有拿到學位,不是說大師們拿不到,而是大師們根本沒有時間或者那個心思。

  很多大師出國留學只是為了知識,學到了知識便又去學其他的,所以很少有人拿得住學位,并不是說大師們半途而廢,只是因為他們想更早的回到祖國加以報效,所以花了更少的時間將國外的知識學到手,僅此而已。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很多人也許不理解,不是還有句話嗎?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比一代人強,怎么會沒有大師呢?其實這句話很容易理解,所謂”大師”是指這個時代特有的人物,他們是必須在這個時代的影響下才會出現(xiàn)的偉大人物,我們現(xiàn)在處于一個和平的時代我們也有我們這一代的.大師,但是那些大師他們活在過去,給過去的人們乃至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甚至連現(xiàn)在都有它們的影響。誰敢說自己的語文課本上沒有魯迅先生的足跡,誰敢說北大的校園沒有蔡元培老先生,依然會有現(xiàn)在的輝煌?都不可能,他們是那一個時代的大師,是存在于人們心里的大師,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南渡北歸》讀后感 4

  中國人素來注重家風,注重家族的傳承!凹绎L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鼻f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的好,整個社會風氣才有好的基礎,也只有每一個家庭的家風好,千萬個家庭才能成為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在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文中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生遠。自古以來中國人對于子女的教育一直是重視。盡管對于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方式,現(xiàn)在有很多批判的說法,但是對于子女的成人、成才的重視程度自古至今始終如一。

  《南渡北歸》浩浩蕩蕩地書寫了一大批中國舊時代的文人大家的經(jīng)歷軼事,可歌可嘆,這些風流人物自然是一位位大師,隨著那個時代遠去,他們已經(jīng)在史界、文學界留名,對于他們的是非功過自不是我輩所能評說的,在這里不再贅述。

  作為普通的讀者,不妨就從一個教育者(家長)的角度去讀去體會這本書,這樣話,偌大的一本書,我找到了一個思考點來梳理自己的感受。既從家庭教育,家風傳承方面入手。在作者洋洋灑灑的文字中,有不少篇幅都提到了這樣一個輝煌的家族—————梁啟超的家族。梁啟超的子女后代可謂是人才輩出。大女梁思順是文史學家,次女梁思莊,是著名的圖書館學家,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長子梁思成是建筑學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學家,三子梁思忠,西點軍校畢業(yè)后擔任炮兵校官,早逝,四子梁思達經(jīng)濟學研究者,五子梁思永著名的火箭控制學家。這一長串的名字可見梁氏家族所不同凡響的家族影響力。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看,盡管梁氏子女在發(fā)展上有梁思超作為文壇大咖顯赫地位有關,但除此之外,梁啟超在對于孩子教育的用心也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岳南的廣泛羅列資料的《南渡北歸》中可以讀出一些事例。在梁啟超為孩子梁思成和梁思永選擇將來所學專業(yè)的時候,作為父親的他進行了精心策劃與安排,面對外國強而中國弱的現(xiàn)狀,抱著以學術薪火傳家立業(yè)的目的,為梁思成和梁思永選擇了建筑和考古專業(yè)!敖允菫榱俗尞敃r不受中國學術界重視的冷僻專業(yè),能夠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fā)芽,成長壯大。為中華民族在這一專業(yè)學問領域爭一世界性名譽。”梁啟超從國家的高度,為國家的前途命運、為國家的學術發(fā)展考慮?梢娏簡⒊劢绮煌镜母叨纫簿筒灰话。

  另外他讓思成和思永走同一條路(建筑和考古),提出了將來可以互得觀摹之意,真是最好沒有了?梢娏簡⒊鳛榧议L也并未只是為孩子指了一條路就算完了,而是考慮到自家孩子之間將來的相互照應,相互幫助,畢竟古話“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此方面考慮也不謂不周全。在兩個孩子在國外學習期間,梁啟超也不斷的為他們?nèi)チ粜挠^察找尋鍛煉的機會。他打算讓梁思永“豐富古文化的知識,多參觀幾個新成立的博物館,然后再去歐洲深造幾年,那時再回國于田野考古這門學科一世身手!弊鳛橐幻议L,盡管我們反對說包辦孩子的未來路途,但是我們又不能放棄做家長的責任,因為一個家族的發(fā)展,一代人是站在另一代人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作為我們承載著的后輩的家長來說,應該盡自己能力為孩子們?nèi)フ覍ぐl(fā)展的機會,提供鍛煉的機會,這一點梁啟超可謂是表率。

  而一旦選定了目標,我們就要為孩子的發(fā)展不斷加油鼓勁,為他們指點迷津,做好引路人。文中提到,在1927年梁思成曾向父親梁啟超寫信詢問,“自己與弟弟所學的專業(yè)與國家民族進步到底有沒有用?”梁啟超回答,“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試問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其貢獻于國家者孰多?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么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又有語,“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fā)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于社會,人才經(jīng)濟莫過于此。思成所當自策厲者,懼不能為我國美術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則開元、天寶間時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

  “知子莫若父”,梁啟超正是熟知兒子的脾氣秉性,才為他們選擇這樣的未來。但是教育孩子成長的歷程中,一代大儒也無不在滲透著梁家拳拳愛國之心。為振興祖國落后的科學,并在這門科學上為祖國爭得世界性名譽和地位。受此影響,梁氏兄弟一生都在為這個理想而奮斗。他們在自己的專業(yè)所能之處,為國家及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也應了那句“書生報國無他物,唯有手中筆如刀”。

  說了梁家,再說說曾家。曾家,我們會不約而同的想到曾國藩。的確《曾國藩家書》太出名了,曾家的名望在曾國藩時代算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曾國藩講求耕讀持家,并以此作為家訓提出了“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痹鴩苍跁杏涗浀,予生平于倫常中,惟兄弟一倫報愧猶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盡教諸弟,是不孝之大也。曾國藩一生崇尚功名,更重視修身齊家之道。常說科名有無遲早,總有前定,絲毫不能勉強,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修德之事,一者修業(yè)之事。勤奮好學,知書達理,吃千般苦讀萬卷書,不為圣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獲,但問耕耘。這類家訓名言比比皆是。

  在這種家風的一代代傳承下,曾家的發(fā)展可謂蒸蒸日上。在本書中提到了曾昭掄和曾召燏兩位。算得上是曾國藩后代中代表。前者是中國化學學科和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后者考古學界的翹楚,南京博物館館長。他們的成長歷程得我們?nèi)ニ伎,兩位人物的杰出成就除了自身努力學習外,還有一點不得不單挑出來說一說。他們的成長離不開當時曾家里的一位大家長即曾國藩的次子曾紀鴻的夫人郭筠,也就是二位的奶奶,這老太太是一位不簡單的家長,雖是女子身份,在嫁入曾家后更是讀書不輟,郭曾坦言,自己的大部頭的書都是在曾文正公指導下完成的,因為郭的努力,自己在文學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曾國藩對兒媳的培養(yǎng)同樣在曾家后輩的身上得到了印證,郭筠在曾家家風的傳承上有過之而無不及。她提出了家訓六條:兒孫要謀求自強自立,不要求女子纏足,不贊成八股,不愿孫輩去考秀才,卻學習英文接受新式教育。這些教育理念上在今天看來也是相當?shù)亻_明。何況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的名門望族呢?

  還有一點要緊地,就是郭大家長提出每房的長孫不論孫男孫女,她都要帶到身邊,以便接受教育。書中提到一件事很有意思,“在1920年,曾昭掄與其兄曾昭承同時考上了庚款留學生,即將赴美國讀書時,家族姑母大表反對,對陳母說:“他們將來在番邦招了駙馬,你怎么辦”。曾母表示招駙馬事小,留洋事大,堅決讓兒子放洋!惫木辰缬忠娨话。

  古人一直有“閨闈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與“妻賢夫禍少,妻貪夫招罪”等之說。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也說過:“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手中!碧K聯(lián)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斷言:“如果你在家教育兒子,就是在教育公民了,如果你在家培養(yǎng)女兒,那就是在培養(yǎng)整個民族!

  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對于母親的重視也尤為重視,“婦女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沒有婦女,就沒有人類,就沒有社會”。在曾氏家族的家庭教育中,郭筠把母親的作用、祖母的作用詮釋的淋漓盡致。

  當然書中的兩個家族只是中華民族百家姓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從這兩個分支的昌盛來看,我們作為各自家族中的一份子,有必要汲取優(yōu)秀的教育經(jīng)驗,為子孫的興旺做出該有的貢獻。再往長遠一些看,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國是千萬家,每個人都有讓自己家族昌盛的義務和責任,只有這樣,千千萬萬的家興旺起來,我們的國家才能富強起來。

  《南渡北歸》讀后感 5

  《南渡北歸》共有三部,但由于時間問題,我才看完第一部《南渡》!赌隙伞分v述的是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中國知識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從敵占區(qū)流亡西南的故事。說實話,以往我是不愿看描述抗戰(zhàn)時期的書籍,因為不愿去揭開那段歷史。

  但如今,合上這本書,我只覺神清氣爽,一位又一位大師的經(jīng)歷在我腦海中回蕩,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不同的抗戰(zhàn)歲月。

  《南渡北歸》的作者名為岳南,《南渡》所述時間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始,繼之平津淪陷,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南渡西遷,先長沙后昆明、蒙自辦學的歲月,同時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在抗戰(zhàn)烽火中艱難跋涉的歷程。突出地描寫了蔡元培、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濟、林徽因、金岳霖、梅貽琦、馮友蘭等大知識分子的生活、學術、精神與情操,搜羅宏富,規(guī)模宏大,意旨宏遠,堪稱中國知識分子抗戰(zhàn)時期的群雕。

  盡管作者對大師們的敘述有時是批駁,但這反而展現(xiàn)出大師們別樣風采。正如王安石所說:“不以其善而非其善!笨陀^而全面地評價他人是了解其為人的基礎。作者的客觀敘述更讓我對曾經(jīng)知曉的大師們產(chǎn)生了別樣的感受,感受到大師們的人性光輝。作者參考浩繁的資料,引經(jīng)據(jù)典,治學嚴謹,讓我充分的了解大師。

  在那樣一個戰(zhàn)火連天的時代,大師們拖著沉重的書籍紛紛南渡。他們沒有為自己的安逸去接受敵人的糖衣炮彈,出賣祖國,而是奮力保護祖國文化,那是一個時代的幸事。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中華文化的血脈才被保存下來。

  在這些大師的故事中,我最為印象深刻的便是“梁啟超和李濟的友誼”這一部分。梁啟超對李濟的推薦與鼓勵不僅是對人才的重視,更是對中華文化的保護。更有甚者,梁啟超為科學犧牲自己,更是讓人肅然起敬。

  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讀完這句,讓人不免扼腕嘆息。雖然那個時代的大師已經(jīng)離去,但他們的`精神和學術成果仍被有幸保留下來,供后人敬仰。而且我相信在這些精神的引領下一定會有新一代的大師出現(xiàn)來帶領下一代人。讀完這本書,我感嘆于大師們的堅守與執(zhí)著,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缺少的,這本書也許會在我的思想上產(chǎn)生一些觸動,讓我再次面對挫折時,有勇氣去戰(zhàn)勝它。

  正如岳南在采訪中所說:“希望讀者看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種,是歷經(jīng)苦難而不悔的那種,是生活的勇氣和精神得到了張顯的那種歷史溫情!贝髱焸兯鶐Ыo我們的歷史溫情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

  大師已遠去,風范猶長存。

  《南渡北歸》讀后感 6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稱日南渡!眹⑽髂下(lián)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如是寫道!赌隙杀睔w》便記載了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中國知識分子和民族精英從敵占區(qū)流向西南的故事。所謂“南渡”,實際上便是逃亡?谷諔(zhàn)爭期間,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南渡西遷,先長沙后昆明,蒙自辦學,后又遷至李莊,隨同的還有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國營造學社等機構組織。

  多次浩浩蕩蕩的逃亡與南遷,本就是無可奈何之舉,也曾遭到學生的質疑與反對,有人甚至想上前線為國捐軀而非怯懦地一逃再逃。然而,歷史的長河證明,這逃亡,正是促使中華民族復興的智慧之舉。這引發(fā)了我對于“逃亡”的思考。

  逃亡,自古以來便象征著狼狽與落魄,是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杜f唐書》中也道:“丈夫不死,當立大功,豈可為逃亡之虜也!睘榱搜谏w自己的罪行、保全自己的逃亡之人為眾人所唾棄,然而,《南渡北歸》中所述的逃亡卻并非代表貪生怕死,更非暗示著窮酸書生的軟弱無能,反而是一種忍辱負重式的以退為進。悲痛的知識分子面對敵寇狷獗肆虐的局面,沒法身體力行地給予敵人有力回擊,只有發(fā)出“衰淚已因家園盡,人亡學廢更如何”的悲嘆,然而抹去淚痕,理性而冷靜地分析著自己可以提供給國家的最大幫助,發(fā)現(xiàn)自己的使命,即是為了民族復興,防止“人亡學廢”的局面發(fā)生,將國家的學術水平提高,將民族的精神發(fā)揚光大。為了正義而逃亡,必然是悲壯卻又智慧的選擇。

  的確,姑且不論所有北方知識分子,只舉蔡元培先生一人的例子,便足以證明這一觀點。蔡元培先生被公認為北大最偉大的校長,樸素謙抑的他,骨子里又有北方梁山好漢造反舉事的志氣與血性。出任北大校長之職時,他提出了“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十六字箴言,用“知識革命”革去原京師大學堂里傳統(tǒng)保守的迂腐氣,使北大逐漸成為一塊民族文化的“精神的圣地”。好景不長,如《五月四日那天早上》中記載的那樣,沖動的學生未聽從他“以學術救國”的勸導,一腔熱血地發(fā)動學潮,致使多名學生被逮捕,北洋政府甚至將大炮對準了北大。頂著重重壓力韻蔡元培,已成了北洋政府欲秘密懲辦的目標,他卻不顧自己已淪為眾矢之的的身份,出面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隨即,為避其鋒與消除北洋政府的怨氣,他于5月8日夜提交辭呈,喬裝打扮后悄然離京,遠走他鄉(xiāng)。他的逃亡,絕不是畏懼的表現(xiàn),反而是一個強者面對如何同時保護自己與他人的難題時的最佳抉擇。

  房龍的《偉大的逃亡》記載了瑞典人民在瓦薩王朝的建立者——古斯塔夫·瓦薩的帶領下,建立起獨立國家的歷史過程。與《南渡北歸》相似之處便是,瑞典人民不愿淪為臣虜?shù)臓幦—毩⒌念B強精神決定了“逃亡”之前可以加上“偉大”這一形容詞?v然知識分子流離失所,甚至與摯愛的親人失散,但外表狼狽悲痛的他們,舉手投足間仍是一種倔強不屈的高貴氣質,一種中華兒女必勝的信念,而非茍且偷安的提心吊膽,這正決定了此次大逃亡的正義性。

  其實,這次南渡的成功不僅在于知識分子是為民族大業(yè)而逃亡,而且在于它還是一次為時多年的旅行。

  《難以企及的人物》的作者蔡天新先生曾在接受采訪時如此給旅行者下定義:“一個旅行者除了通常的游覽觀光和增長見識以外,還帶有另外的目的,或者說懷有某種特殊的使命。雖然每個人本質上都帶有浪漫的情懷,但一個旅行者通常更愿意細細品味旅途中的每個細節(jié),而一個旅游者則希望一切都安排停當!憋@然,南渡的師生們不是旅游者,但卻是不折不扣的旅行者,其使命便是為中華民族復興之大業(yè)保存知識界的精英力量,邊行邊學,推進學術研究及教育事業(yè)的進步。

  正因如此,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時,“湘黔滇旅行團”誕生了。1938年2月20日,旅行團大隊人馬離開長沙,一路經(jīng)湘西穿越貴州,翻山越嶺,夜宿曉行,跋涉1600余公里,日夜兼程68天,受到了沿途百姓的熱烈歡迎與關照。岳南先鬻生如此評價這次旅行的意義:“68天的長途跋涉,旅行團師生們真正地走出了象牙塔,進入了書本之外形形色色的.大干世界。一路上,師生們拜訪苗寨,調查社會與民眾生活,切身感受到國家經(jīng)濟的落后與百姓生活的艱辛!鼻鲙r溶地貌,云貴民間歌謠,甚至是鴉片的種植背景和危害,這些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卻讓走近群眾的師生們因禍得福,踏上了另一片自己不曾熟悉的土地,讓南方的楚漢浪漫主義文化滲透于自己滿是北方的理性主義的肺腑之中。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說“逃亡”所帶給我的啟發(fā)僅限于以退為進的謀略與忍辱負重的毅力,那么,相比之下,“旅行”的現(xiàn)實意義更為深刻!短焯秒娪霸骸防铮珹lfredo說,年輕人要出去走走,不然他會以為,他眼前所看到的,就是全世界。旅行旅行,之所以有一個“行”字,我認為是代表了自己的“修行”,不論是肉體還是精神上,邊行邊學,邊行邊成長。有句話說得好:雙腳放在地獄,眼睛擱在天堂。我覺得這便是對有意義的旅行的最佳詮釋。有意義的旅行,因為不是一味享受放松,而是需要全身心投入與體驗,不斷地吸收與借鑒,所以必定是艱苦的,但真正的旅行者正是透過這苦,覓到了收獲的甘甜。也許只有這樣,知識分子才能徹底丟開身上的迂腐氣和“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嘲謔,深入實際,深入人民,深入社會,讓自己的學問為老百姓所受益,也才能真正了解到一個國家所需要的民族精神,從而造福于社會。

  南渡,實乃中國歷史上大規(guī)模的一次逃亡旅行,卻為中華三千多年的歷史留下了最后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

  《南渡北歸》讀后感 7

  讀別人的人生,寫自己的感悟?吹酱蟛筷牰甲x完了《南渡北歸》,我很汗顏,并沒有讀完,才到第六章。

  看來我暑假時間利用率有點低,不給自己找借口。雖然只是閱讀到第六章,感受還是深刻的。閱讀《南渡北歸》讓我對民國到新中國建立之前這段歷史有了更詳細的了解;也對那時候的偉人有了更仰慕的敬意;更對那時候的苦難有了更醍醐灌頂?shù)耐春臀颉碛泻推侥甏奈覀,該何去何從,該為自己和社會做些什么。先輩們用血淚打造給我們的和平安穩(wěn)社會,我們該怎么珍惜并也做出些什么。

  常常為文學大師的思想震撼,到底是怎樣的情懷才可以不顧自己個人而為大家,為后代留下什么。

  偉人和凡人的不同,因為他們的思想境界不同;而偉人又和凡人相同生活的愛恨情仇,又多了份真實感。他們也會因為意見不合而不合,也會因為性格不合而不來往。但他們最終的目標是為國家而奮斗!

  文學大師諸如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傅斯年,胡適,蔡元培等。他們的`思想真的是永垂不朽。梁啟超的育兒觀讓我記憶深刻。西南聯(lián)大遷移的難和保護文化遺產(chǎn)而犧牲的偉人都讓人敬佩不已。我已無話可說,文字言語都太無力,表達不出那時候的難。

  覺得自己太渺小了,感受也很淺薄。我只能表達對那時候付出生命犧牲小家而成全國家的敬意,而讓自己對民族有更高的敬意,民族毅力永傳承,平時個人生活的挫折困難算得了什么,簡直渺小至極!

  感受也只能到這,我的閱讀分不及格!我沒有閱讀完暑期任務,后期時間利用率應該提高了!赌隙杀睔w》我連一半都沒讀完,要趕緊迎頭趕超了,否則新書又開始閱讀了。

  加入組織閱讀還真是特好,沒完成也如學生般,羞愧不已,也會警醒自己,下次要加速了。拖延只會讓自己吃虧。九月份兩本書要一起開讀完成。

  《南渡北歸》讀后感 8

  時隔六年,花51小時重刷,仍遺漏許多腳注,不知是因為自己真的老了還是交叉資料接觸多了,沒有第一次讀時的激動。六年來,多次向朋友推薦此書,而本次閱讀,只想給自己的民國情結做個了結。應該說,中國歷史上的三個時期,留給后人太多的眷戀與遐想:先秦的諸子,魏晉的名士,民國的.教授。不知道該感謝那些時代的統(tǒng)治者給予他們的包容,還是該贊美這些前輩們的水平、思想與個性,不論怎么說,當我們接觸到跟他們相關的文字時,心無疑被揪住了。

  岳南先生以考古學的深厚功力、結合歷史學的起伏跨度、貫穿文史通行的春秋筆法,真可謂洋洋灑灑,蔚為大觀。勉力總結幾句話,括而言之如斯:《南渡》關乎民族存亡,悲憤中暗藏激勵,鋪陳開闔,諸大師交相輝映,國家危亡之際,軍事為文化教育撐起半片天空,逃亡之中不忘國恥,奮發(fā)圖強以期自救,可謂用血寫就;

  《北歸》之際,本當摒棄嫌隙復興中華,怎奈糾結于政治之漩渦,文人本夾縫,無奈又相輕,陣營本無義,偏偏說渭涇,此謂之以淚寫也;《離別》時令本傷感,偏讓書生站隊忙,見證時代的大師們被政治撕扯,或駐守,或流亡,或偏安,或旁觀,最終都輸給了歲月和紛爭,大師們不按排名先后相繼落幕,大師之后無大師,我輩徒勞為感傷,此可謂血淚相和而寫。

  《南渡北歸》讀后感 9

  關于民國,我最先了解的資料應該是年幼時的電視劇,對民國的印象也很刻板:衣香鬢影與紙醉金迷;軍閥與戲子。短見。

  后來再看民國,印象最深的是文人。與我的理解,民國是一個宗師輩出的時代,“宗師”而非“人才”。似乎民國的文人總有一些特殊氣質。我想最典型的是西南聯(lián)大。

  那是一個多么輝煌而理想的學校啊?v使外界炮火連天,校內(nèi)的師生們?nèi)匀蝗硇牡?奉獻于知識。看過汪曾祺的散文集《跑警報》里面的內(nèi)容生動有趣中又讓我開始思考:為什么他們可以在炮火中,淡定的學習,而如今的我們卻連上課安靜有時都很難做到。

  我想起電影《無問西東》中的一幕,學生與老師一起在漏水的教室中靜坐聽雨,多么美好的一幕。那是舊時代的留影。

  我對陳寅恪在王國維悼文中的一句話印象深刻“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我想這也是民國文人的立身要訣。不可否認,民國文人中也有類似于胡蘭成者,在中日問題上,由于自己的思想問題,選擇了錯誤的道路。但更多的是類似于章太炎、朱自清等人的清高。

  這些文人,日子過的很不好,他們在名韁利鎖中閃躲,在槍炮戰(zhàn)火中挺身。可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卻不會感到他們的艱難。他們精神的高大讓他們那戰(zhàn)火中晦暗不明的生命在歷史長河中閃爍。

  我對于文人們的了解是很淺薄的,大多是在一些記錄文學中了解。但實際上只有通讀他們的作品再結合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才能真正了解他們。林語堂先生前期作品大多是半文半白,我很難通讀,更別說陳寅恪、辜鴻銘等人。我較喜歡的文章還是朱自清、梁實秋、魯迅等人的散文和小說。

  我比較喜歡吃,對民國文人的關于吃的文章也看了很多。大家都說汪曾祺先生關于食物文化寫的好,我卻更喜歡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梁實秋先生從小生活在老北京,家里比較富裕的他對于北京幾個階層的食物都很有一番見解。果然,文學藝術來自于生活。

  我是比較羨慕那個年代的文化氛圍的,但我又想,若我真的存在于那個時代,卻未必有那樣的精神在戰(zhàn)火中學下去。或許,民國文人們的偉大正在這里。他們身處黑暗,卻創(chuàng)造出光明。

  《南渡北歸》讀后感 10

  《南渡北歸》讓我從另一個視角看歷史。在沒讀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傅斯年、梅貽琦、陳寅恪等這些人的名字。如果不讀這本書,我不知道在這些人名字的背后所散發(fā)出來的人格魅力和厚重的歷史。如果不是讀這本書,我會認為用偉大來形容一個人的人格似乎太矯情。但讀了《南渡北歸》這本書,我知道,用偉大形容這一顆顆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珍珠,實在不夠。我甚至為自己以前不清楚這段歷史而深感羞愧!

  掩卷長思,感觸最深的是那一代人的信仰。那個年代的留學生,沒有一個人想在國外長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沒有人想做這樣的夢。那時的海歸與幾十年后的新生代“海龜”有較大的不同,在當年海歸的夢想里,有成就一位學術界大師的心愿,沒有撈個大官或弄個百萬富翁的追求。心中裝滿的是科學救國、振興民族的理想與抱負。在他們回國后選擇職業(yè)的時候,也沒有人會考慮到地域、薪資、職稱的問題。那一代留學回國的知識分子身上的高尚品格喚醒了失落的靈魂,這讓我明白了,簡單而執(zhí)著的人在任何逆境中都有充實的人生,而抵不住誘惑的心靈,終究沒有依托。

  《南渡北歸》第三部“離別”中有的部分寫得過分實在,怒氣和怨氣都躍然紙上,有點兒像中國的.工筆畫,重彩。相比之下楊絳先生寫的《干校六記》,更像是中國的水墨畫,寫意,叫讀者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去體會平淡中的慘痛。

  也許是家庭與年齡的原因,我讀《南渡北歸》第三部“離別”更加有感觸,也更想走近那個時代了解那段歷史。

  家父郭可信1941年夏考大學時也曾趕上空襲,不過招考的大學和考生都有準備?荚嚂r間過半趕上空襲,試卷有效,否則在警報過后用第二份考題重考,考生也都分配有躲警報的防空洞。家父就是在這隆隆的炸彈聲中考上當時在遵義的浙江大學化工工程。當時的浙大找不到一個地方可以容納一千多名師生,只好在遵義、湄潭和永興場三處。那時遵義都沒有電燈,更別說是湄潭和永興場了。當時一年級的學生上課住宿都在永興場的江西會館及楚館。二年級學生理、農(nóng)在山清水秀的湄潭,文、工、師范在歷史名城遵義。黔北比較偏僻交通不便,好似遠離戰(zhàn)火的一塊安樂土。加上風景優(yōu)美,更有名師授業(yè),難怪劍橋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來到湄潭后說浙江大學很像劍橋,有一種田園詩般的鄉(xiāng)土生活和寧靜的學術空氣。

  家父1946年夏從浙大化工系畢業(yè)后考上公費留學,去瑞典學冶金。九年后,學成歸國。

  出國前家父在杭州靈隱寺留影

  這三個月的時間,與大時代完全交融在一起,忘卻了自己,也忘記了整個世界。所謂安靜,那是真正安靜的三個月,自己仿佛是一粒穿越時空的浮塵,在那戰(zhàn)亂頻發(fā)、炮火紛飛的年代,跟著那一個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穿梭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感受著他們的感受,呼吸著他們的呼吸。情慟難抑之處,淚水長流,不能自已。

  我通過《南渡北歸》這本書,走近那個年代,走近父親……讀完已兩月有余,靈魂似乎還在那段歷史中徘徊,深感與父親同在,不愿歸來……

  《南渡北歸》讀后感 11

  《無問西東》是今年很值得一看的一部電影,觀影之后,我有了一股強烈的沖動,去走近和了解那個時代,那些人的生活和故事。恰好發(fā)現(xiàn)了《南渡北歸》這套書,讀后感觸很深,借這次讀書交流的機會,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同時也談一談我讀此書的體會。

  《南渡北歸》講述的是抗戰(zhàn)時期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以及學校、科研機構從被侵華日軍侵占的淪陷區(qū)遷往大后方,并在抗日戰(zhàn)爭前后的艱難歲月里,執(zhí)著于學術與教育,待抗戰(zhàn)結束后北歸復校的故事。書名來自于馮友蘭撰寫的《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紀念碑碑文》:“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愿。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蔽髂下(lián)合大學的流離遷轉,篳路藍縷,在烽火硝煙中弦歌不絕,大師學子共赴國難的故事,正是本書敘述的那個時代學人中濃墨重彩的代表。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眰人所經(jīng)受的磨練與苦難,往往是鑄就偉大事業(yè)的熔爐。而個人的苦難和時代的悲劇相契合,若不是被更深重的苦難擊倒,只能效窮途之哭,便是于絕地求生,綻放更迷人的光彩。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那些滾燙的熱血,那些強烈的愿望,那些忠誠的情懷,帶給個人的,帶給民族和國家的',正是苦難之后的輝煌,以及更加燦爛的未來。

  今天我們再讀那段歷史,再讀那一些人,盡管很多事情我們已經(jīng)知曉了結局,但是我們再讀再看時,依然會為個人的命運揪心,依然會為家國的淪亡嗟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汲取力量、勇氣和熱血,那是可以激勵我們在任何艱難的環(huán)境下,都保持樂觀和希望,努力繼續(xù)向前的力量。

  那時的人們,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現(xiàn)在的我們,長風破浪,更有凌云之心。

  《南渡北歸》讀后感 12

  《南渡北歸》講的是民國時期中國大師的群體命運變遷歷史。資料夾雜了各類官方文獻和野史趣聞,和作者愛憎的感情交織在一起,勾勒出悲愴又真性情的一個個人物。亂世成就英才,各種挑戰(zhàn)人性的底線的事情,讓人更加多思而復雜?嚯y,是不幸,也是幸運。

  選擇——從盧溝橋事件說起

  故事:第一個故事是關于張自忠將軍,盧溝橋事件開啟了這段顛沛流離的歷史,當時北平守軍是宋哲元、張自忠。盧溝橋之前,張自忠認為能夠和平解決與日本的沖突,撤防撤軍,私下簽訂《香月細目》。被社會視為“準漢奸”、“自以為忠”。

  后參加多場對日戰(zhàn)爭,1940年,張自忠在對日的棗宜會站中全軍覆沒,戰(zhàn)死。

  別人做的選擇,是基于他當時所獲得的信息而做的確定。上帝視角來審判他人的選擇時,你在局內(nèi)未必會做的更好。

  傳聞——從一個風流韻事說起

  故事:廣為流傳的版本中,林徽因將徐志摩失事飛機殘骸懸于臥室,彼時至今各類小文章?lián)擞辛烁鞣N猜測,演繹,腦補一系列的故事推測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不和睦,熬成一碗碗的雞湯。

  在另外一個版本里,林徽因保留的飛機殘骸有兩片,另一片是其胞弟林恒對日空戰(zhàn)陣亡的飛機殘骸。

  真相到底是什么樣貌,感情這種事或者當事人也講不清楚。別人告訴你一些事情,是為了論證他的道理。你信不信他的論據(jù),你的`道理是什么?

  資歷——陳寅格的那份學歷

  故事:陳寅格太有才華,也許他的大腦就是一個超級電腦。閱歷豐富——多國游學;超強記憶——引文據(jù)典,涉獵廣泛;邏輯嚴謹——從《琵琶行》推斷歌女家鄉(xiāng),所嫁人情景等;簡直是天生的學問家,被稱為“教授的教授”。

  陳寅格游學多地,哈佛、柏林轉了一圈,卻沒有拿一份博士文憑回來,完全為求職而求職。也正是這一點,讓好友吳宓聘用他做教授時費勁力氣。

  要么讓自我擁有陳寅格那份出色的才華,要么就腳踏實地一步步做事情。

  《南渡北歸》讀后感 13

  《南渡北歸》講了民國時期大學教授和學生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隨圖書,文物轉移到西南地區(qū),抗戰(zhàn)勝利后再北上的故事,全冊分為《南渡》、《北歸》、《離別》三部。書中,一個個堅韌絢爛的生命,在歷史的豐碑上,刻下記憶。

  全書開始于淪陷后的北平,屈辱與尊嚴,征服與抗爭。每一個人,都是毫無杜撰有血有肉的人。這批人,他們護送中國文物和大學圖書在烽火下南渡。在軍閥混戰(zhàn),中日戰(zhàn)爭的硝煙中描繪出中國最初的考古,建筑輪廓。也在山區(qū)的艱難環(huán)境下完成生物科學實驗。本該在優(yōu)越實驗室中完成的任務,他們在顛沛流離中仍不放棄。他們,讓“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在這古老的大地上生根萌芽。

  正因為有這批堅守信念的大師們,當我們再去凝視這段沉浸在深淵的歷史時,才會看到屈辱不堪之外的風骨凜然,這是中國式的風骨,是對家國情懷的深刻詮釋。

  在逃亡路上,為了不丟棄人才培養(yǎng),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成的西南聯(lián)大。在艱難的日子里講課聲常伴隨敵機的轟炸,師生們卻把躲防空洞的事兒風趣地寫成對聯(lián)“人生幾何,戀愛三角。見機而作,入土為安!蓖砩贤k姇r,劉文典就一襲長衫,對月講《月賦》。但卻這么艱難的日子里,它為祖國培養(yǎng)了多少人才。

  解放戰(zhàn)爭時,梁思成焦灼地在樓上轉圈,一看到有飛機在北平上空飛旋,就喃喃道:“完了完了,這些古建筑要全完了。”羅哲文回憶,梁思成在二戰(zhàn)末期經(jīng)常抱著日本地圖標注古建筑所在,并把地圖交給美軍請求他們不要轟炸這些人類共同的遺產(chǎn)。日本知曉后極為感激——梁思成此時卻早已死去多年。

  看過一張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他們坐在檐上,并肩笑望鏡頭,林穿著合體的旗袍,腳下踩著一雙平底布鞋,他們正進行維修測量工作。那時候,所有的笑容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欣然?凑掌娜岁P心的不會是林徽因的.臉蛋長得美不美,也不會是照片拍的模糊而沒有色彩。它展現(xiàn)的是中國大師們的堅定信念,在一個古國的土地上,用生命的時間搶記建筑的記印。

  書本仍在讀,它在慢慢展現(xiàn)更完整更浩瀚的中國,我想,這就是梁思成和《南渡北歸》的意義吧。

  《南渡北歸》讀后感 14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終于將厚厚的一大本書,《南渡北歸》第一部看完了。

  這是一部寫大家,大師的書,太應該看了,而且應該早點看。我看的雖晚了,但終歸是看了,并收獲滿滿。

  《南渡北歸》一共分三部,第一部是《南渡》,第二部是《北歸》,第三部是《離別》。《南渡》應該是最難的吧?因為后面兩部還沒有看。《南渡》是因為日本侵略的原因,整個政治,經(jīng)濟和教育都向南方轉移,稱為南渡。

  戰(zhàn)爭,本身就很可怕,在戰(zhàn)爭中逃難,就更難了。知識分子,拖家?guī)Э,前途未卜?作為讀書人,授課人,走到哪里都會帶著書。最慘的要數(shù)陳寅恪了,從日軍鐵蹄下?lián)尵瘸鰜淼臅慌谶\輸途中被換成磚頭,一批被燒成灰燼,陳寅恪一次次被打擊,昏厥過去。這些書,是陳寅恪經(jīng)過批注的書,傾注了他的心血和智慧,稍加整理便是一部部驚世駭俗的大作。

  作為世界級的大家,三百年僅此一人的陳寅恪,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研究員職稱,還被牛津大學聘為教授,請陳寅恪去牛津大學主講漢學。這是牛津大學創(chuàng)辦三百年多年第一次聘請中國學者為專職教授。全歐洲的漢學家聽說陳寅恪要去講課,紛紛跑去準備聽課。由于二戰(zhàn)的爆發(fā),陳寅恪未能成行,被困在香港。

  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蔡元培,胡適,梁啟超,蔣夢麟,梅貽琦,朱家驊,葉企孫,李濟,陶孟和,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徐志摩,魯迅,冰心……數(shù)不過來的大師,大家和名人?此麄兊娜松砷L經(jīng)歷和學習過程是一種享受,佩服的同時,也有對自己的激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解和學習這些大師太有必要了。

  過去,對其中的一些大師盲目崇拜,看了《南渡北歸》知道了很多,也開始學習甄別了。因為這是一部關于歷史的書籍,包含了很多歷史記錄和資料。歷史,除了記錄,還是一面鏡子,形形色色的人留在了里面。

  這些被稱為中國最后一批的大師們,在《南渡》的過程中書寫了新的'歷史篇章,而且都是實實在在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最能看出每個人的本質和特點,非常珍貴。

  特別喜歡這本書,特別是關于陳寅恪等大師的部分,還有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和徐志摩,這些人之間的關系,與傳說中的有所不同,是很值得羨慕的那種高尚的品格和關系。

  接下來的兩部《北歸》和《離別》也是厚厚的,慢慢看吧。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這樣的書,看不夠,還想看。

  《南渡北歸》讀后感 15

  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爲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

  書的封面有個副標題(大師遠去再無大師)吸引著我一本本的讀下去,來探索驗證這個答案。

  此書共有三本,分別是南渡—北歸—離別,越讀到后面越沉重,它呈現(xiàn)了從日本侵略中國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20世紀中國最后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在劇烈的歷史變遷中的結局。處處引證、各處搜羅,相對真實地還原了梁啟超、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梁思成等等知識分子的生活、學術、精神與情操,全景描繪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流亡西南的大師們感傷的'命運。

  讀第一本的時候,印象深刻的是,中華民國初年學風極盛,海龜眾多,大師輩出,辦學恪守學術之自由獨立之精神,學術研究蔚然成風,真可謂人才濟濟,但隨著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大師們只得嘆聲無奈地踏上那悲壯而浩大的南渡之旅。在西南聯(lián)大那么艱苦的教學環(huán)境下,依然激情四射地給學生們講課,連“跑警報”跑的都很浪漫,苦難讓師生們變得更加堅韌,讓中華文明的血脈得以延續(xù),并相繼走出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而對比我們今天的年輕人,這么好的學習條件,生活衣食無憂,卻少有大師們的成就,真是要感到慚愧!

  經(jīng)全國軍民與知識分子的共同奮戰(zhàn),終于贏來了抗戰(zhàn)的全面勝利,南渡之后的北歸,本可以快慰人心,可誰又想到不出三年,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大師們的命途依舊多厄,又需做出一次無奈地人生抉擇,忍痛別離,自此天各一方,海峽兩岸遙遙相望,命運從此不同。

  最后一部離別,是一個不堪回首的年代,百廢待興需重建,而在大陸的知識分子則需要迎接一場又一場的運動,人性的貪婪展現(xiàn)的是和戰(zhàn)爭一樣的殘暴,讓我們在運動中送走一位位大師;而在臺灣的傅斯年、梅貽崎、胡適等也紛紛駕鶴西去,相繼離別。

  大師們雖已遠去,但其卓絕的貢獻和高昂的靈魂是永存的,面對國難、國亂,他們所呈現(xiàn)出來的那種勇氣和力量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堅守信仰,無問東西。

  《南渡北歸》讀后感 16

  今年暑假跟隨敘事者共讀了南岳老師寫的《南渡北歸》三部曲,它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起筆,止筆于大陸文革后。近四十年光景,中國烽火連天,風雨飄搖。最后一批大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胡適、傅斯年以及卷滾在大潮里的眾生學者,從歷史的蒼茫中走來,又消失在那幽暗盡頭。這樣情形下,一大批知識分子、學界精英奔波向祖國西南,從長沙到昆明,從昆明到蒙自、李莊,在幾近食不果腹時,仍專心學術,不忘民族復興,用知識去觸摸那“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

  一個月的時間,僅僅看完了第二部,感慨頗多,我感受最深的還是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精神。從知識分子身上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精神,許多富有才華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國外取得學位后,大多選擇回國,即使當時的中國非常落后,生活條件比現(xiàn)在差很多,但這些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國,為國家服務,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從民國知識分子那一代身上我看到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這正是我們當前最缺乏的,當前社會,拜金主義盛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國的留學生大部分選擇在國外,中國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國家。

  大師們求學所為中華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計個人得失而從容投身祖國懷抱,且在條件非常艱苦前提下,做出偉大功績和壯舉,將以八股論優(yōu)劣的時代,翻開中華民族的新篇章。他們從海外歸來,譜寫歷史,創(chuàng)造輝煌,這二三十年代產(chǎn)生我國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學,甚至在抗戰(zhàn)的艱苦時期,由清華、北大、南開組建的西南聯(lián)大仍是中國大學史上的光輝。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赫然印在封面最顯眼處的幾個大字,貌似決絕地滲出那時代下的萬般無奈與凄涼。曾離我們很近的大師們,當時光逝去,他們生命是遠去了,但其卓絕的貢獻和高貴的靈魂卻卻與年輪共生,“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讀罷《南渡北歸》,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大師們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光輝深邃的文化造詣,起伏多舛的命運轉折,無不讓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難以釋懷!

  《南渡北歸》讀后感 17

  《南渡北歸》一本書能讓讀者如此不知不覺中陷入思索之陣,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書中的吉光片羽,則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南渡北歸》這本書是寫現(xiàn)當代漸漸遠逝的大師群體。在這里有光環(huán)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隨意地信手拈來,有褒有貶、有莊有諧、有血有淚、有喜有悲,讓讀者在大師們巨大的光環(huán)底下,仍能瞥見他們最真實的一面,最溫暖的一面,最可愛的一面。

  我看到,在紛繁復雜的政治面前,大師們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爛漫。當隆隆炮火燒到北平城墻之下的時候,朱家驊、傅斯年等學界精英積極奔走,力爭盡量多的“搶救”學人,“投奔”臺灣?v然拼盡全力,朱、傅二人在臺灣的境遇卻讓人唏噓不已,前者被老蔣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長的官帽,而后者則是在連一條棉褲都買不起的境況下,貧病離世。這二人的窘境是遷臺學人的一個縮影。胡適雖然是著名的學界“大鱷”,過得卻同樣不甚風光,要忍受臺灣同行的明槍暗箭,還要忍受小兒胡思杜的.檢舉揭發(fā),精神上的悒郁可想而知。在胡適迷人微笑的背后,其實是一顆千瘡百孔的心。最終,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會上溘然離世,總算死后備有哀榮。我想這份哀榮是以胡適為代表的具有獨立治學精神的學者應有的。在胡適死后若干年發(fā)動的那場浩劫中,在紅衛(wèi)兵歇斯底里的打斗聲中,曾經(jīng)積極揭發(fā)過他的學生、朋友、親戚,不知道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是懊悔,是自慚,還是惱恨?上天確實開了個冷玩笑——這一出鬧劇明明已有前車之鑒,很多自以為得計的學術精英卻依然唯恐落伍。政治的翻云覆雨,他們哪里來得及看清。當那一記響亮的巴掌打下來,痛的不止是這些老者的臉,還有時代的心。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這幾個字赫然印在封面最顯眼處,貌似絕決的含義透露出特定時代下的萬般無奈與凄涼。那些曾經(jīng)離我們很近的大師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遠去了,但其卓絕的貢獻和高昂的靈魂卻不是時代可以抹殺的。亂則隱,治則現(xiàn)的大賢處世法則,我想在任何時代都是奏效的。那么意思已經(jīng)很明顯,大師是有,但他們是否愿意出現(xiàn)在聚光燈下,就要取決于他們對這個時代的看法了。

  我曾經(jīng)看到過有一些活躍在各大媒體上的知名學者,自封大師。那時,我跟絕大多數(shù)人一樣,疑惑“大師”這一大多數(shù)情況下屬于得道高僧的稱謂,怎么會用來給大學者冠名。那么看完《南渡北歸》,我想我對真正的“大師”有了一個具象的認識。他們學高身正,難道不就是得道之人,不就是“大師”嗎?和尚修道在寺廟,大師修道在紅塵。他們,其實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們是一群可愛的普通人,分解出來就是可憐、有愛。身赴臺灣的胡適,臨死都不知道曾經(jīng)謾罵他是“美帝國主義走狗”的小兒胡思杜已經(jīng)自殺,還饒有深情地在遺囑中提出給小胡分遺產(chǎn),其狀堪憐。一心關心國家命運的梅貽琦,雖然在臺灣新竹完成了重建清華的夙愿,但直到生命彌留之際再也沒有見過愛子梅祖彥?脊沤绲木揠⒗顫,因為海峽兩岸的政治對壘,因故舊凋零、思親情重,最后也郁郁而終。臺灣之于中國,是領土的割裂;而大陸之于臺島上的異鄉(xiāng)人,則是整個思念的寄托。這份家國情懷,可能是大師們都有的一種普世情懷吧。1946年,林徽終于結束了九個年頭的顛沛流離,跟家人回到了一直以來念茲在茲的北平,滿懷深情地游故地?箲(zhàn)結束之時,雖然已受盡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選擇了放棄赴美治療的機會,選擇了“和祖國一起受苦”。在生命的最后九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祖國的建設事業(yè)。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樣與病魔作著斗爭,緊緊守護在祖國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對得起金岳霖對她“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哀挽,以及終生未娶的癡情的。

  當下,有人不乏嘲諷地說,現(xiàn)在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卻少了,而大師的故事卻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誠地期待:《南渡北歸》不會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師故事的一個變奏,是開啟大師時代的一把小小的鑰匙。

  最后說一說這本書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我想這也許是欠妥的,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人才,現(xiàn)在也有著很多為發(fā)展而努力奮斗著。但這句話也應該作為對后世的一個警示,在爭著評教授職稱為金錢所迷惑雙眼的現(xiàn)在,更應該有些人能夠一心撲進科學,把全部生命奉獻給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

  推薦這本書,就如作者岳南說的這樣,希望你們能在這套書中讀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種,歷經(jīng)苦難而不悔的那種,生活的勇氣和精神得到張揚的那種”歷史溫情。

  《南渡北歸》讀后感 18

  看過《南渡北歸》后,只想再悲嘆一次:21歲了,我才明白真正的中國歷史。

  小學到高中,我花了12年時間學習歷史。高中時,歷史成績常常全班第一,也是文科班的尖子生。可是,上大學四年,我才發(fā)現(xiàn)之前學的歷史教材,錯誤的知識占到一半,甚至還多。這是什么樣的感慨呢?生在這樣的時代,年輕人,繼續(xù)努力吧。

  該著作分三部,約180萬字,包括《南渡北歸—南渡》、《南渡北歸—北歸》、《南渡北歸—離別》。書的封面寫著一段話,頗具震撼力,“首部全景再現(xiàn)中國最終一代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封面下半部分寫著八個大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然后就是9個大師的肖像,有胡適、蔣夢麟、傅斯年、張伯苓、魯迅……樂哥在第一頁批了八個字,“大師遠去,專家橫行”。

  回想起高中和大一大二時期讀紅色—小說,《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紅日》、《小二黑結婚》……這些所謂的名著都是歷史書上推薦的,它們花費了我好久的時間,讀完之后也帶來了許久的感動。

  可是,當看過《南渡北歸》后,突然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原先民國期間還有這么多偉大的科學家、教育家、哲學家、文學家,為什么中學時期的教材不向我們著重推薦他們,而單單選擇介紹郭沫若、沈從文、何其芳、吳強、孫犁這些人。

  梁啟超、王國維、胡適、傅斯年、李濟、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朱家驊、吳宓、陳寅恪、曾昭掄、董作賓、曾昭橘、葉企孫、劉文典、俞大維……可嘆這些人物竟然不能夠在中國歷史書中占據(jù)一些地位。還有盧作孚、張自忠、方先覺……看著這些感天動地的事跡,我想抹眼淚。總有一天,他們會走出歷史的角落,成為受人們尊敬的人。

  西南聯(lián)大數(shù)百人旅行團,從長沙到云南,徒步3000多里,這樣的壯舉令今日的大學生汗顏。更發(fā)人深思的是,過路百姓,甚至土匪也主動對他們加以照顧,為民族之未來保存期望。跟隨保衛(wèi)學生的軍隊官兵,在完成任務后婉拒了學校的酬謝。如此義舉,怎不動容。

  作為史語所所長兼臺大校長的傅斯年,臨死前急著寫文章拿稿費,讓其妻買一條棉褲御寒;董作賓主持史語所建造辦公大樓和宿舍工程,一晃幾年過去,眼看一座座樓舍立起,而董家生活依然極其艱難。當時建筑業(yè)與學術機關的知識分子,很少搞建筑拿回扣。比較今世“站起一座樓,富起一群狗”或“建成一條路,倒下一群狗”,往事實不堪回首。

  梁再冰最初報考清華大學,未被錄取。林徽因曾懷疑清華判分有誤,當經(jīng)過有關人員調看女兒的試卷之后,認可無誤,遂讓梁改投北大,并被西語系錄取。梁從誡報考清華建筑系,因2分之差未被錄取,不得已改為歷史系。后世很多人認為憑借梁思成夫婦的地位和權力,遂兩個孩子心愿是件并不難辦的事,但梁思成夫婦沒有這樣做。就當時的情形而言,清華乃至整個教育界的風氣尚屬清廉,還沒有太大的歪風邪氣,教授們的思想差不錯都是這樣,特殊的例子倒是少見。

  當知識分子一個個被打成“右派”時,當他們一個個走上絕路自殺時,當后清華要為吳晗立雕像旋即遭到質疑時,我只想在說一句:歷史終將還世人公道,即使需要一百年。

  《南渡北歸》讀后感 19

  《南渡北歸》最后一冊終于看完了,不簡單地說兩句。

  持續(xù)一百多年斷斷續(xù)續(xù)的戰(zhàn)爭(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1953年抗美援朝勝利),別國在發(fā)展,我們在打仗,而且還是中英、中法、中日、中俄、中美,除日本外,聯(lián)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一個都不少。有實力的國家在全世界搶占地盤,發(fā)動戰(zhàn)爭,中國很被動,畫面太沉重不敢看→_→。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國共雙方為民族獨立都做出了重要貢獻。了解一下主戰(zhàn)場淞滬會戰(zhàn)、衡陽會戰(zhàn)的慘烈程度,就覺得每個人的付出都應該被正確評價。

  戰(zhàn)爭年代犧牲的人很多,對我們來說可能沒有實感。相比之下,和平年代有犧牲就太令人難受了,畢竟每個個體是自己又不完全屬于自己,有夫妻、子女、父母等各種各樣的身份,那種感覺很破碎。

  寫出這種打打殺殺的`文字,此刻感覺自己很MAN。

  故事一:

  主人公A,今年60歲,據(jù)說上學時經(jīng)常被組織起來喊口號“打倒這個”“打倒那個”,還有各種大字報,總之就是學生該干的正事都不干。A所在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老師大多來自北上廣等大城市,超級、無敵的優(yōu)秀。

  圖片

  另外有來自書中的故事,有一幫小鬼逮不著被批判者本人,就把人家祖墳給炸了,我天啊,這是什么神仙操作?還有些事件,描述本身就讓人生理不適。那樣一個群體作妖的時代,拿著雞毛當令箭,人性如此之惡,細思極恐,不寒而栗。

  平生第一次覺得知識多了是一種煩惱,不如神經(jīng)大條,頭腦簡單,更容易開心快樂。

  故事二:

  主人公B,灣灣人,56歲。一次,有位姑娘見洗手間需要排隊,隨口對朋友說了一句“沒坑兒了”。我們看來,這句話聽起來是有點別扭,也還好,可在這位灣灣人聽來,絕對不是還好,而是有很大的問題。

  她覺得年輕女孩子應該是Young Lady,言行非常重要,不應該說出這樣的話,所以義憤填膺地和我理論了半個鐘頭。第一次和灣灣人聊女孩子該怎么說話的問題,感覺好奇妙。

  回到事件本身,可能是雙方的生活環(huán)境不一樣吧,說的人認為很正常,聽的人覺得太隨意,都沒有錯,真正遇到了,就理解萬歲吧。

  不過,我確實希望將來的女兒是一個Young Lady(這個不存在的女兒被多次提起,我是多么想生閨女啊~( ̄▽ ̄~)~

  人物群像:

  書中的大師不愧是大師,確實異于常人。

  讀完他們的故事,就感覺太苦了。如果是和平環(huán)境下,嘔心瀝血的著作也不至于因為戰(zhàn)爭而不知所蹤、或毀壞殆盡。也能夠更加長壽,還能培養(yǎng)出特別多優(yōu)秀的人才,大師的精神也會傳承下去,會涌現(xiàn)更多的大師。

  所以說戰(zhàn)爭造成的影響不僅僅是人力、物力等有形的損失,還有特別多隱形的東西。大師是真正的國家財富,再無大師好可惜,社會整體氛圍倒退豈止是十年二十年。

  《南渡北歸》讀后感 20

  遇到好書,就像遇到一見鐘情的戀人。

  近日整理書架,翻到自己三年前遇到的一本愛不釋手的好書,與君分享。

  待產(chǎn)期間,參加完專業(yè)考試,便無所適從。心靈和腳步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一位老師推薦岳南先生的《南渡北歸》給我,與此書結緣。半年的時間里,連讀三遍,意猶未盡。32100經(jīng)典之處,提筆抄寫,待到去醫(yī)院生產(chǎn)的那天中午,記滿完了整個開頁的筆記本。清洗鋼筆,合卷,孩子次日出生。

  8作者岳南先生對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有獨特研究,其耗時年創(chuàng)作《南渡北歸》三部曲(分別為南渡、北歸、離別),出版后得到海峽兩岸讀書界的高度評價,稱其為“首部全景再現(xiàn)中國最后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

  隨著抗戰(zhàn)的全面掀起,北平、天津各高校的知識分子開始了大遷徙,由北平到長沙再到昆明組建西南聯(lián)大,前方戰(zhàn)火紛紛,后方的中國知識界在抗爭中維持著國家的科研、考古、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為中國原子能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物理學家趙忠堯在大撤退中冒著生命危險,從清華園實驗室搶回五十克放射性鐳,喬裝乞丐一路逃到長沙,校長梅貽琦看到這一幕,淚水奪眶而出。這批知識分子可謂大師云集,其中有恃才自傲的“狷介”之人劉文典、有數(shù)學天才華羅庚、有一代“學閥”傅斯年、有建筑學家梁思成,不勝枚舉。物質匱乏、戰(zhàn)亂四起,每日在“跑警報”中維持學術研究的教授們依然能做出令世界為之側目的科研成果,依然培養(yǎng)出李政道、楊振寧、朱光亞為代表的這一批青年棟梁。童第周在四川南溪李莊的茅草屋中完成青蛙卵細胞剝除手術,震驚歐洲生物界;華羅庚在昆明陳家營半間黑屋子里完成的《推壘素數(shù)論》這部數(shù)學領域豐碑式的巨著。

  這是一個艱苦的戰(zhàn)亂時代,也是一個偉大時代,知識分子在優(yōu)美學風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孕育下,碩果累累。對于學者們當時艱難的生活狀況,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曾感慨道:這個曾經(jīng)接受過高度訓練的中國知識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樸的農(nóng)民生活,一面繼續(xù)致力于他們的學術研究事業(yè)。學者所承擔的社會職責,已根深蒂固地滲透在社會結構和對個人前途的期望中了。

  讀這部書,可零距離接觸大師感受戰(zhàn)爭年代中國學者的治學精神,可開闊眼界,可從側面了解抗戰(zhàn)那段歷史。限于本人才疏學淺,雖書讀三遍,猶不能表達作者之意萬分之一。

  《南渡北歸》讀后感 21

  第一章一開始便描述了北平戰(zhàn)火紛飛的歷史背景,作者是以寫實的語氣敘述的,許多文人學者被迫集體南下。第一次對蔣介石這個人物有了新認識,以前一度認為他是一個“壞人”。1937年12月13日,放下武器的國民官兵被日軍集體屠殺,30萬無辜市民被殘暴的日軍屠殺,連續(xù)40天的大屠殺,這就是引起公憤的讓我們國人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南京大屠殺”,我要把這點講給孩子聽,讓他們不要忘記日本人對我們中國人犯下的這項滔天大罪!澳暇┐笸罋ⅰ敝螅Y介石提出和談條件其中有“與其屈服而之,不如戰(zhàn)敗而亡”,讓我對蔣有了更新的認識。而張學良這個人物,之前都是從父親嘴里聽來的,后來又是從一些電視劇中看到的,書中對他的描述卻和我了解的不一樣,有疑惑。

  書中大多筆墨都是敘說一些文人志士的,提到王國維,現(xiàn)在提起都是大師級的人物,他是我國第一個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教育理念的人,可惜最后墜河自殺。梁啟超由于腎病在協(xié)和醫(yī)院做手術,主刀大夫的助手是一位外國人,竟然誤將梁先生的那個健康的腎切除了,這也為他日后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埋下了雷,但梁啟超先生卻并沒有埋怨和責備醫(yī)生。梁啟超的兩個兒子分別叫梁思成和梁思永,林徽因是梁思成的愛人,兄弟二人秉承父愿分別學了建筑與考古專業(yè)。李濟是當時學成回國后較年輕的,在考古方面很有研究,后來在同樣年輕有為的傅斯年的.邀請下,去了廈大,專門研究考古,后來梁思永學成歸來后也加入了考古工作,為我國的甲骨文發(fā)現(xiàn)等考古工作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清華的趙忠堯在大家撤退后又冒著危險返回來拿鐳的事件很感人,F(xiàn)在聽來很有名的一些學者當時都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等知名大學的老師。最初主張不戰(zhàn)的胡適后來還被蔣介石派去美國當了“外交官”,日本人的日漸猖狂與侵略最后讓胡適也改變了原來的主張。由于戰(zhàn)事吃緊,日本人的先進武器,國軍節(jié)節(jié)敗退,文人們不得不南下,撤退圖書資料,考古文物等等,梁思成夫婦決定去昆明,長沙臨時大學也撤退,“十大金剛”分離告別的場面……葉公超給女兒和兒子起名源于《詩經(jīng)》里“管彤有煒”,突然產(chǎn)生了想看《詩經(jīng)》的念頭。

【《南渡北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南渡北歸讀書筆記01-28

南渡北歸名著讀書筆記范文05-17

關于岳南《南渡北歸》的讀書筆記19篇10-26

南渡北歸讀后感11-07

南渡北歸的讀后感03-16

《南渡北歸》讀后感04-14

讀《南渡北歸》有感02-23

《南渡北歸》讀后感范文04-18

《南渡北歸》讀后感(精選18篇)07-14

《南渡北歸》的讀后感(精選24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