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師》讀后感(精選8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課程與教師》讀后感(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程與教師》讀后感1
本學期,我們綜合組共度共寫的書籍是《課程與教師》,是由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所著,由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翻譯。全書分為26章內容,兩個主題,五個方面,一個方面探討課程,一方面探討課堂,一個方面是學校問題的思考,一個方面談論教師,一個方面談論信息技術與教學。我這一階段了解的是關于課程方面的一些論述與表達。下面簡單的說一說我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從課程方面,首先,我們可以發(fā)現該作者對課程的話語的轉換進行了譜系學的研究,從兒童中心主義、社會效率主義到社會改造主義,再到社會時應注意的變革。在此基礎之上,他進一步認定課程是學習經驗之履歷,學習為意義與關系之重建,教學為反思性實踐。但是,在美、日、英國等自由主義教育學的影響下,作為文化的掌握與消費的課程由于私事化而散失了他者性和協同性,因此需要超越自由主義教育學的局限。
其次,重新審視了課程,從兩者之間的對比,認為課程需要從傳遞中心課程到對話中心課程的轉換,擴大課程觀,著眼于兒童的課程,并探究課程開發(fā)和課程審議。傳遞中心課程注重實現人人平等,關注后天能力的發(fā)展,提高每一個兒童的認知能力。而對話中心課程注重實現傳遞中心課程所秉持的3項教育價值。不僅為兒童的將來做準備的被動學習,而且能動地學習他們所直面的此時得到課程的課程。在學校教育與教學中習得的知識,與其說是作為教師單向傳遞的結果,不如說是兒童同教師、家長雙向多向對話中創(chuàng)造的。此外,對話中心課程還注重提升每一個兒童和成人所擁有的知識的量和質的課程。
再次,對后現代主義與課程關系進行了研究,并對后現代話語的嬗變進行了譜系學的探究,認為后現代主義課程觀既不是否定現代,也不是超越現代,在此基礎之上批判了后現代的封閉式循環(huán)系統,倡導構建諧和的“微型敘事”。
書中課程的部分叫人難忘的部分對課程是經驗的厘定,由傳遞中心課程發(fā)展到對話中心課程的轉型。作者在書中要傳達的主要信息就是課程話語的變革。
在讀完這一章節(jié)后,發(fā)現在后現代語境下,課程話語發(fā)生了變化,今天更多的專家和學者重視“課程作為經驗”來看待,我以前看到北京師大叢立新教授在《課程論問題》一書中探討“課程作為經驗”的說法,因為,我一直受時施良方先生的課程總結的“六種定義”影響,一直不確定將課程定義為哪個方面更好,因為我們傳統的都認為課程就是教材或者科目。同時,關注對話的課程這個方面,因為理解對話課程觀是對技術工具課程觀的顛覆。
《課程與教師》讀后感2
近年來,隨著世界整體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我國整體經濟的增長,教育事業(y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各學科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由此,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為適應整體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要求陸續(xù)出臺。在讀完整個《標準》后,我對其有了深刻的認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共同發(fā)展"表述了教師的自身價值。數學教學活動,不僅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教師自身也得到了發(fā)展。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是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反思和研究,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使自己的教學更適合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
一方面,教學是一種科學。教學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科學基礎上。因為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促進人的身心全面而充分的發(fā)展,而人的身心發(fā)展有它的規(guī)律,所以要完成教學的根本任務就必須對這種發(fā)展規(guī)律有充分的認識。
另一方面,教學又是一種藝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這就決定了教學要涉及人的感情、精神、價值觀等。教學過程充滿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認知、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沖突。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勇于實踐,不斷加深對數學規(guī)律及學習心理的研究。
新的課程呼喚創(chuàng)造性教師,新的課程也必將造就大批的優(yōu)秀教師。
《課程與教師》讀后感3
《語文課程標準》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的變化和教育目標的轉化,它提得要比過去任何一個大綱更為完善、先進。學習了新的《課程標準》,老師們拓展了視野,更新了理念,有了新的收獲。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笨梢,作為一個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必須遵循這一“標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成為一切教學活動的主體,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下面談談自己學習與實施《課程標準》的一點體會。
一、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敢于自主學習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親自實踐的過程,沒有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的發(fā)展是徒勞的。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為中心來體現素質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基本思想。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友好、平等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和教師溝通,在教師面前,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而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潛能。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面帶微笑,用真誠而親切的目光面對全體學生,而決不能僅僅把這種目光留給那些所謂的“尖子生”,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視和關注的。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引導學生主動發(fā)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就會喜歡你這位任課老師,喜愛你所教的學科,就能產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二、引導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善于自主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組學習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學生在開放的小組群體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談,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爭辯中,思維呈開放的態(tài)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發(fā)、相互點燃,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息對話,因此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合作交流,特別要鼓勵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也參與合作交流。同時在合作交流中,教師不應袖手旁觀,要善于發(fā)現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產生的問題,及時進行適當的指出和幫助。如在理解蘇教版第九冊《給予是快樂的》一課中“他們三個人一起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這句話時,我就引導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為什么這個夜晚對他們三個人來說都是難忘的?”學生各抒己見,氣氛活躍,經過討論,他們對這句話理解得全面、透徹,他們知道了這句話實際上包含了三層意思。保羅、小男孩及小男孩的弟弟一起坐車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圣誕之夜,三個人都感到難忘,但三人感受到的“難忘”的內涵不同:對保羅來說,難忘的是小男孩的言行,讓他明白了“給予是快樂的”的深刻哲理;對小男孩來說,難忘的是他做了一件能夠讓小弟弟開心、快樂的事;而對小男孩的弟弟來說,難忘的卻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坐上了汽車,第一次欣賞了圣誕之夜的美景。正是這種開放的學習過程,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余地,引發(fā)了不拘泥于一種的認知結果。
三、激發(fā)學生生疑質疑,使學生樂于自主學習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為了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常給學生講一些科學家如何發(fā)現問題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小故事,講只有發(fā)現才能學得更好的道理,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但學生并不都是善于發(fā)現問題的,大多數學生習慣于老師講自己聽、老師問自己答的學習方法,而不善于自己去發(fā)現問題,因而創(chuàng)設“生疑”的情境就很重要。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滴水穿石的啟示》這一課,在精讀第1、2自然段后,學生對這兩個自然段基本理解了,但我并不就此作罷,而我引導學生抓住“水滴鍥而不舍,日雕月琢,終于滴穿了這塊石頭,成為今天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這一重點句深刻領會、感悟。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我安排了這一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生疑、質疑,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剛才的朗讀、品味,你還有什么疑問嗎?因為備課時,我估計有的同學膽小,不敢發(fā)問,有的找不出疑問,還有部分學生有“濫竽充數”的毛病,我抓住兩個重點詞語,準備用另一種提問的方式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文中有這樣兩個詞語‘鍥而不舍、日雕月琢’請你讀一讀,看看自己還有沒有疑問,如果有,請?zhí)岢鰜!痹诮虒W過程中,我先用第1種方式提問,結果沒人提出來,緊接著我用第2種方式引導學生發(fā)問,果然有人就提出了疑問:“鍥而不舍、日雕月琢”這兩個詞是講(用刀)不斷地雕刻一件東西,而水滴怎么能雕刻呢?問題提出后還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答不上來呢!我就讓學生再讀課文,共同討論。學生在自我學習中知道了這里主要指太極洞里的水滴滴石不止,領悟到了我們做事要像水滴那樣有恒心、有毅力,堅持不懈,并從中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之精妙,從而產生了成功的喜悅。
當然,學生的提問難免是五花八門的,我們教師切不可用簡單粗暴的話來扼殺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如“你提的這個問題連低年級的小朋友也懂了,你還不懂!”、“這個問題剛才有人解答了,你怎么沒聽見!”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們要從兒童的好奇、好問、求知欲望等特點出發(fā),積極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善于解決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投以贊揚的目光、熱情的鼓勵,同時,要耐心細致的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他們明白應該怎樣提問題,提些什么問題。只有這樣經常性地鼓勵和指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質疑,學生才敢大膽質疑,才會得法善問,并能從生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開放了自己,鍛煉了自己,也展示了自己,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語文課程標準》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新標準、新要求,使我們在教學生涯中又邁開了新的一步。我堅信,只要我們依據課程標準,潛心地鉆研教材,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事半功倍的。
《課程與教師》讀后感4
假期中我讀了《新課程教師必讀》這本書,起初只是隨意翻翻準備拿它消磨時間而已?墒钱斘覞u漸讀進去,走到書中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教育教學故事中時,我真是對這本書愛不釋手了。我覺得我應當把它當作一本很重要的書來讀,因為他對我們教師來說太重要了。讀了它真是使我受益匪淺。
每一個教育故事,教育啟示集錦都發(fā)人深思。文中的作者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的不同事件,而他們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決。而且他們都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學。例:《讓人性的光芒在課堂閃爍》中一文案例的作者朱聰在給學生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課時,要求學生講一個“給比拿愉快”的故事。他費盡口舌啟發(fā)學生:“比如說,你有沒有幫助過別人,別人因為你的幫助而感謝你時……”講堂中一位學生打斷了他的話,讓老師給他們講“給比拿愉快”的故事,老師卻一時語塞了。致使老師課中不知如何是好,正在這時下課鈴聲響起。老師及時給了自己一個臺階下。老師說了實話,只準備如何啟發(fā)大家來說,卻沒想到自己來準備一個故事,明天我上課時給大家講。雖然作者的態(tài)度是真誠的,但絲毫卻沒有感覺到剛才過關的慶幸。反而感到一股深深的自責從心底涌起。作者在課后及時反思著自己在課堂中的表現,覺得提的問題對學生來說根本不是一個難題,但要真正聯系自己的生活來談,可能就有點困難了。光靠教師的啟發(fā)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活生生的例子作引導。在課堂中,如果講關于自己的故事,肯定比講聽說來的、讀到的故事更能吸引學生、更能打動學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說話的欲望。但自己是沒有想到這一點嗎?是準備不充分嗎?仔細想想這里雖存在著客觀問題。那就是自己心底還深深潛伏著“師道尊嚴”的意識。
是啊,要與學生“零距離”接觸,一定得放下架子,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課堂上不至于這樣。本文作者及時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多么令人值得學習呀。確實我們教師曾幾何時,兩點一線成了我們生活不變的軌跡。早晨上班,晚上回家,路上匆匆而過,無心顧及周圍的人和事;在學校里忙忙碌碌,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無暇真正了解學生。晚上回到家中,忙完家務,又要督促孩子寫作業(yè),再沒有能力和時間去關心鄰家的事……就在這忙碌中,我們真的漸漸忽視了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漸漸失去了對他人的關心和幫助。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教師,才會有這樣的學生。在學校里,課課都重要、門門皆基礎。星期天,各門興趣班排得滿滿。孩子們馬不停蹄的趕場子,節(jié)假日也是這樣,他們知識越來越豐富、技能越來越強的同時,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卻慢慢地枯竭。與人交往不再默契。他們說不出、教師說不出“給比拿更愉快”的故事的原因,不是不說,是沒有話可說!因為沒有看過,更沒親身體驗過。
作者的反思是深刻的,一個小故事的確暴露了我們在當下的教育經驗中忽略了很多生活中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我想,這樣的故事、這樣的反思是發(fā)人深思的。我們真的應當醒悟了。我們不能埋怨本文的教師和學生缺乏故事和體驗,這背后有著深層次的因素。我們的教育真應關注生活世界,這不僅僅是個理論話題,它確定有現實意義,當我們去掉教育人為包裝,以一顆淡然的心平靜地看待像花蕾一樣漸次綻放生命活力的孩子們,在生活中體驗意義、在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
本書中一個個案例無不釋然的說明了我們應當多多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多用他們的眼光看待他們的世界,多用他們的思維去思考他們的所想。這樣孩子們的世界將是一個多么絢麗多彩的世界。
從本書中我看到了很多作者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他們的教學機智,與學生心靈的溝通,自己的教學反思等等。作為一名教師我想真的應該不斷學習新的課程理念了,決不能用灌輸的思想去教學生了,決不能再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了,真應當多動動腦筋,注意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教育再不能培養(yǎng)“標準件”統一模式化的學生了,要了解其個性,以求健康發(fā)展。
從教了十三個年頭,真的感到還有很多知識需要我去學習,去重新更新觀念。為了我們的教育,我真應當審時度勢,認真學習新的課程理念。
《課程與教師》讀后感5
今天,再一次拜讀了華南師大劉良華系列專欄“關于教師成長”(一)《成為有課程智慧的教師》,結合三年來的新課程改革實踐有很多感悟。
在改革教育傳統的過程中,總會提出一些教育隱喻或教育口號,新課程改革也不例外。這些教育隱喻或教育口號耳熟能詳、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往往使教育工作者津津樂道。要成為有課程智慧的教師,從一下教育口號談起。
(一)“做正確的事”比“正確地做事”更重要。
中國曾經有多次教育改革(或教學實驗),其中很多教育改革實際上只是“教學改革”,也就是“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方法改革的實驗是很重要的,但教學方法改革的實驗抵達一定程度之后就會遭遇一個障礙:原有的教材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教學方法,舊教材成為新教學方法的瓶頸。如果教材錯了,教學方法無論如何調整,終歸是一種“微調”,甚至會“助紂為虐”。也可以說,如果只改變教學方法而不改變教材,至多只有“正確地做事”的效應,而且很可能是正確地做錯誤的事。
真實的教學改革總會引起教材改革及相關的課程改革的渴望,有效的`教學改革原本應該是課程改革,應該使教材和教學方法同時發(fā)生改變。教材改變意味著首先保證“做正確的事”。顯然,“做正確的事”比“正確地做事”更重要。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跟上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更新觀念,與時俱進,用“正確的方法”去做“正確的事”。
(二)“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新課程理念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個優(yōu)秀的課程工作者。所謂課程工作者,就是說,他不是一個簡單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個“調整教材”、“補充教材”、“開發(fā)教材”的人。優(yōu)秀的教師一直在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三)“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課程標準”。
前幾天,北京大興縣教育考察團到泰安考察新課程推進情況。在長城中學座談交流時,我發(fā)現他們非常在乎教材選擇問題,他們認為,如果兩個地區(qū)、兩個學校選用的教材不同,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競爭。比如,他選“人教版”我選“北師版”,如果高考偏重“人教版”的話,我們豈不是吃大虧了。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理念問題,也就是說,新高考“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課程標準”,大可不必為教材的選擇而耗費過多的精力。要結合自身實際,根據課程標準用好教材,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1)整合教材。即保持教材的總量不變,根據教學實際適當調整教學單元的順序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比如,泰安的數學教學,必修階段的學習在04、05級是按照必修1-3-5-2-4的順序學習的,06級根據學習的效果調整成了1-5-4-2-3更加符合泰安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如,現在高一數學必修5——“3、3、2簡單的線性規(guī)劃問題”這一節(jié),學習必修5時由于“直線的方程”沒有學暫時擱置。學完了必修2第三章“直線與方程”后再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學生感到得心應手、水到渠成。
。2)補充教材。補充教材實際上使用“加法”的態(tài)度對待教材。他并不改變原有教材的內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和高考的要求,適當增加相關的內容。使現有的“課本”與課外的教材互為補充,既能保證教師不至于“照本宣科”又能增加學生應對高考的自信心。比如,立體幾何中“二面角”,課本內容較少且沒有求二面角的例題(僅在課后習題中出現了2題),而此知識點又是高考的重點,有經驗的教師一般要在這里補充例題,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定義的理解,初步掌握簡單的二面角的求法。
。3)更新教材。如果教師發(fā)現現有的教材絕大部分內容已經過時、落后;或者教材雖好但不適合自己學生的具體實際;或雖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但與高考的要求還有差距等。那么,教師可以考慮用另外的教材替換現有的教材,以便更好的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應對高考。更新教材時一般先做“減法”后做“加法”,目的是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fā)展。
總之,教師只有積極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才能成為有課程智慧的教師,才能跟上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成為新課程改革的研究者、實踐者、引領者。
《課程與教師》讀后感6
在辭舊迎新的時候,我讀了一本對體育教學幫助很大的書——《小學新課程與體育教師談心》,讓我知道實施體育和健康新課程改革后的教學轉變,首先是教學觀念的轉變,讓我知道了四條基本理念,分別是:(1)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2)激發(fā)運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堅持鍛煉的意識和能力;(3)關注地區(qū)差異和個別差異,保證每一個學生受益,讀后感轉載。有了這個教學觀念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教師在上課時能融入在學生之中,與學生共同進行各種游戲活動,有了這個轉變,教師和學生一起游戲時,教師在游戲中失敗了,也認真的執(zhí)行游戲的規(guī)則,接受處罰,這樣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例如:我把武術教學從單純的技術傳授轉向身心愉悅的活動,充分展現武術的魅力,把整節(jié)課用武術活動、游戲的方式貫穿起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課后,95%以上的學生表示滿意,反映出這樣的課在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方面獲得了成功。
其次,在教與學的方式上有所轉變,與傳統的體育教學相比,現在傳授式的教學方法已經減少了很多,教師也比較愿意使用如啟發(fā)式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例如:在對投籃的方法進行介紹時,我并不直接地告訴學生所有的知識點,而是采用先讓學生分別介紹自己習慣的投籃方法,最后再匯總解釋投籃方法。
再次是教師在行為、語言上的轉變。在平時的教學和生活中,教師已經非常注意縮短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例如:從組織教學的形式到講解示范的位置上來說,許多教師采用的是讓學生圍在教師周圍自由站位的形式,使自己始終與學生成為一個整體,改變了過去一貫使用的學生在教師對面整齊排列的隊伍,這一顯著的改變,意味著師生已經成為一個教與學的共同體。在語言方面,教師對自己使用的教學語言也同樣做出了積極的變化。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采用最多的教學語言是口令式的語言,在完成教學任務時,始終是處于命令中,因此學生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現在,教師基本上都改變了這種教學語言,除了必要的隊伍調動之外,教師已經把自己的教學語言轉為一種與學生學習環(huán)境相和諧的方式,采用了與學生對話的形式進行教學,因此學生感到非常的親切,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更加的融洽。
讀了這書我學到了很多,受益匪淺,使我跟學生之間的關系融洽,在教學中,跟學生能溶于一起,與學生同樂、同學,在平時學生也很樂意的圍著我轉,如在上跳繩課的時候,學生會跑過來跟我說,老師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跳的多,我說可以啊,這時其他學生就幫我們數數,還為我們加油,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氛圍很好,很輕松愉快。
《課程與教師》讀后感7
最近通過閱讀《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一書讓我深有感悟。這本書在教師行為的層面上,讓我們看到了新課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了它的沖擊力。它的真正來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師實踐經驗的升華,是教師課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師教學反思后的新變化,在新課程中教育理念的變化是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聯系,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作者在本書中采用訪談錄的形式,通過對優(yōu)秀教師的優(yōu)秀教學案例的介紹,將新課程的理念和教與學的方式作了情境化處理,每一個案例前有教師小傳,案例后是問答形式的訪談錄;卮鸬膯栴}鮮活的、切實的、訪談錄之后還有詳細的案例分析。書中描述的全國各地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教學實例,給我感觸良多。發(fā)現這里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師都是學生們所愛戴、尊敬的;都能讓學生心悅誠服的;都能與同學們交心的;都能點燃希望的老師。他們的人格是那樣的讓人敬佩,他們的教學理念是那樣的讓人浮想聯翩,他們的教育教學機智讓人心服口服。下面談一談我讀后的一點點體會。
首先,我認為“新課程”這個概念,并不是憑空得出來的理念。它是從前輩教師們通過辛勤的勞動,在工作中摸索出來的教育經驗,教學心得中吸取精華,而同時也借鑒了國外教育研究成果,才得出來的。從書中我們可見到,這些教師們的經驗心得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得到的,也不是在新課程提出后才有的,是通過總結過去的工作,加上個人創(chuàng)造性的加工得到的。其實早在80年代末就已經有類似的觀點的文章在報刊、雜志上刊登過。而新課程正是把這些前輩的經驗整合起來形成的。
其次,新課程雖然源于教學研究中的成果,但不是簡單地“舊酒換新瓶”,提出了許多先進的教學觀念。在書中提到了,在新課程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注重學生終身學習比被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了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學生評價體系不再是分出等級的`篩子`,而是激發(fā)前進的`泵`。”等觀點,可見新課程以人為本,體現了教育的“人性化”的理念,教育不應該是讓孩子們去適應教育,而是教育去適應社會,適應孩子,引導孩子們學會終身受益的技能。書中還提到“不需要學生人人升學,但要人人`成材`”,這是教育對于社會發(fā)展的一個使命。我們的教育不一定要把孩子們都培養(yǎng)成“碩士”,“博士”。
因為我們的社會需要方方面面,各個層次的人才,需要的是對社會有貢獻,有使命感,能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人才,而不是掌握了高科技技術卻用到不法途徑上的“危險品”。所以,教育要去適應社會需求,重視學生綜合素質,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而新課程要培養(yǎng)的正是這方面的人才。
《課程與教師》讀后感8
最近,我閱讀了新課程與教師成長叢書之《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一書,使我感到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新課程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我將與新課程同行,將與學生共同成長。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中說:從課程觀的角度看,對學生的關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關注學生的長期發(fā)展;關注學生發(fā)展的需求;關注學生發(fā)展中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關注學生中的個人尊嚴。教師對學生關注的不同,所引發(fā)的后繼活動和教育后果也不同,通過教師的教育關注,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教師的心靈世界。
《新課程與教學改革》發(fā)人深省的新觀點觸及我的靈魂,讓我意識要與時俱進,虛心向其他教師、學者、專家請教,通過長期的、艱苦的學習探索過程,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等方面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獨特的完整的教學體系,創(chuàng)出自己的教學特色。
一.更新觀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對行動具有統攝和指導作用。在課程改革中,我們需要強化課程意識,更新知識觀、教學觀和學生觀,把課程改革的過程當做一場思想解放、觀念更新的過程,切實把自己的教育觀念統一到素質教育的要求上來,統一到新課程的方向上來。為此,我要積極參加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舉辦的各種培訓,認真學習新課程,鉆研新教材使自己對課改有明確的方向。每天抽出一小時的時間讀書、上網學習,觀摩名家的教學,并做好讀書筆記、反思等等,使之成為自己的第一手資料。
二.大膽實踐,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革課堂
1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我嘗試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人人都能學好,個個都能成才。能善于發(fā)現和及時贊賞學生的成功及其閃光點,要學會寬容和等待。要堅持以下“七個不”:即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不冷落學生;不隨意向家長告狀。同時,對學生的發(fā)展和評價保持適度的寬容,要善于把對學生的批評轉化為期待,避免過多地苛刻地評價學生的“對”與“錯”,從而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2建立新型教學關系
上新課程為教師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提供了保證,在教學中我將盡量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幫助學生檢查和反思自我;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發(fā)現他們所學的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引導學生完成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驟。強調師生間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的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加強師生的對話、交流,力爭完成從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盡可能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解決問題的形式進行學習。首先教師自己就要下功夫,研究新教材,吃透新教材,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問題的設置上,根據學生認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且觀點新穎的問題進行設疑,置學生于問題情景之中。教學后了解學生的意見再反思,看看他們是否察覺到了教師在期望上的偏差,隨時審視,隨時修止。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不斷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識和增強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一是在教材處理上:要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也就是要針對教材、學生心理特點作一番科學的藝術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二是在優(yōu)化教法上:進行教法的設計和加工,克服組織形式上的模式化。三是在個性風格上:遵循教學規(guī)律,并結合自己教學實踐進行突破和創(chuàng)新,這樣方可實現“模式化”向“個性化”的轉變,真正做到“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的教學。
下面是我個人對于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觀點和認識
一.具備五個品質:合作、思考、研究、實踐、執(zhí)著
合作:這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關鍵是教師要學會合作。新課程計劃的實施,新教材的推行,新課程理念的逐步滲入,不同學科的相互融合、以及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等等這些都要求教師間彼此合作;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相互合作,在這個系統工程的運行過程中,教師要與家長合作,以形成教育合力;教師要與學生合作,以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與媒體合作,以贏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要與外界合作,以獲得最優(yōu)的教育資源。
思考:關注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以反思和校本培訓為特點的在崗培訓已經成為國際教師教育的趨勢,其中,“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睂<艺J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經驗十反思=成長已成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公式。
研究:“教師即研究者”是國際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理念。教師既是課程的消費者,也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和設計者,這就要求教師應以研究者的身份進行教學實踐;不同的學生也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育,這也需要教師具備較濃的科研意識;還有,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拓展、專業(yè)能力提高和專業(yè)情意的發(fā)展,都離不開研究。所以,教育科研是教師使自己逐步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由“教書匠型”向“專家型”轉化的孵化器。通過研究,我們才能轉變教育思想,構建新的教育理念。
實踐:實踐是教師發(fā)展的基礎和生命,反思與實踐是一組相輔相成的關系,教育教學實踐是反思的平臺,反思又是實踐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橋梁。我們對教育問題的思考與研究只有回置于實踐當中,才會體現出思考的價值,這樣的反思才是有價值的反思,這樣的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研究;反之,教育教學實踐,也是反思與研究的航燈,我們應該反思什么、朝哪個方向研究,都應該以教育教學實踐為基點,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為根本。
嚴謹:嚴謹是一種科學的工作態(tài)度,是達成目標的保障。所謂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師無小節(jié),節(jié)節(jié)皆楷模。我們應以一種嚴謹的態(tài)度傳承人類文化,啟迪學生智慧,它不是刻板和單調,而是一種認真、執(zhí)著的精神,它不是教師的師道尊嚴,也不是對學生的斤斤計較,而是神圣地對待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任何一件小事,它不是沖動、隨意責罰,而是追求完美,考慮周全,計劃完善的一種工作態(tài)度。
二.做到五個學會:學會等待與分享、學會溝通與寬容、學會選擇與放棄、學會學習與總結、學會傳承與創(chuàng)新
學會等待與分享:等待,是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學生,用從容的心態(tài)對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氣躁,不指望一次活動、一次談話,就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當我們學會用等待的心情看學生時,我們就能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失望和冷漠,多一份理解、信心和親切。分享,是展示,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給予,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學會分享,是要學會傾聽,學會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學會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也是努力學會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和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他人。
學會溝通與寬容:溝通,是我們與他人心靈交匯的基點,溝通能使我們的教育理念得以落實,教育策略得以實施,同時,也能為我們的教育研究積累素材。寬容,是努力使自己變得胸襟開闊、氣度恢宏,是心智不那么閉鎖,頭腦不那么固執(zhí),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狹隘,是盡可能地尊重多樣化,珍視個性,盡可能地從多種學會選擇與放棄:我們要學會選擇教育的內容點亮希望,祭奠生命,當研究進入死胡同時,當某種教育方式遭遇失敗時,當新的教育理念得到實踐證明時……我們都應該及時地放棄老路,也許轉一個彎,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學會學習與總結: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早已成為各個領域和單位的一種發(fā)展理念,學習,也是教師發(fā)展的源泉,總結,則是教師提升自我的一種積蓄,也為教師的后續(xù)發(fā)展提供一個加油站,通過總結,我們才能規(guī)劃新的發(fā)展方向,制定新的學習計劃,也才能為下一次出發(fā)儲備能量,通過總結,我們審視先前的學習、反思、實踐的意義,通過總結,我們才能調控好下一次征程的步伐,掌好新航線的舵。
學會傳承與創(chuàng)新:這要求教師不斷探索和改進工作,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們曾經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釋,學會對我們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情抱以重新的審視,學會對那些似是而非、以訛傳訛的種種說辭予以警示。學會傳承與創(chuàng)新,才可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
也許,大家又要問了,這些道道誰不懂呢,關鍵是時間呢?我們沒有時間啊,整天備課、上課、批作業(yè),還要應付這應付那,我又不是神,哪來的時間?告訴大家一個好辦法:在核定的時間里做該做的事,再加上自己的思考,不要空耗,浪費時間,消耗生命,不要天真地以為牢騷和抱怨可以改變現狀。
最后,送大家一句話: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擴展它的寬度;我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可以好好掌握自己;我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課程與教師》讀后感(精選8篇)】相關文章:
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的讀后感范文06-29
教師《英語新課程標準》讀后感10-01
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初中讀后感范文06-23
山中訪友原文與課程實錄12-15
高中教師新課程培訓方案08-09
精選傲慢與偏見讀后感02-25
成語活動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09-17
新課程設計與評價學習總結01-12
膠黏劑與涂料-課程論文要求與注意事項07-29
教師課程標準培訓心得大全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