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讀后感范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兒童心理學》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1
關于教育的三個常規(guī)問題,我想教師重在思考怎么教的問題。因為,教什么的問題有課程綱要和教材的明示,為什么教的問題那是職業(yè)的使命,為國家培養(yǎng)建設人才,滿足社會需要,只有這怎么教的問題,才是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根本所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怎么學,怎么學得更好,是教育研究和行動的出發(fā)點和主要依據。其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機,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而不讓孩子錯過教育良機,又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命題。
邊玉芳等人編著的兒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年4月版)中,列舉了許多中外今昔的經典實驗,從實踐到應用分析,我感受到教育契機十分重要,許多例證都指出了一個大略的時段(年齡段),顯得有些宏觀,談到的啟示和建議也較抽象。者能夠提醒讀者,啟發(fā)思考,引發(fā)相關聯想,從而指導和影響實際。那么,陷于日常瑣碎事務中的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能否達到要求,積極抓住契機給予適當的反應施教,很耐人琢磨。
首先,教育肯定存在教育契機的問題,其中不乏實例,教師也都認可,不必贅述。
其次,教育契機是否要激發(fā)創(chuàng)造,自然是應該的。只是,教師積極自主地引發(fā)教育良機是上策。這是責任所在。該如何創(chuàng)造教育契機呢?如果能夠把創(chuàng)造契機和實施教育并行同時完成,肯定是上上策。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要有意無痕地創(chuàng)造,然后在水到渠成時引導學生達到我們的教育目標。所以,教育契機的出現,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這樣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能夠順應并接納對方的終極的或階段性的狀態(tài)。如果要向下猛藥,那有風險,要慎之又慎。我認為,“塑造”如此,“矯正”亦如此。例如矯枉過正的策略,最好作為創(chuàng)造契機的策略,而不好作為矯正的辦法。因為,給教育對象一個心理上的舒緩的過渡階段,是以人為本,否則容易出現逆反的現象。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抓住契機施教。最好的辦法和途徑是教育對象能夠自我教育,其次是同伴互助,再次是師長引導,在活動中實現教育目標。
盡管兒童心理學一書談得更多的是兒童的教育,其實有許多觀點和策略也適合青少年。本文前半部分好像主要針對德育方面,其實教學方面也同樣存在契機問題。在每節(jié)課、每周教學安排中都有教育契機問題要解決。在聽課時,常有這里的異議。他或她怎么不這樣說呢?要是那句話能夠這樣說多好,那樣教學情境肯定就又是一番模樣,效果會大不一樣的。如此之類,遺憾多多。排除其中個人風格的原因,其實這里有許多遺憾,都是身在其中的授課人沒有抓住教育良機的遺憾。
那么,如何處理才能夠避免或者少些遺憾呢?教師加強學習,多反思多實踐,做有心人,在相互學習中不斷積累教育智慧,提高專業(yè)化水平,是正確的道路。學會創(chuàng)造良機,抓準契機施教,是其中重要的內容。這一直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優(yōu)秀的重要指標。
別讓孩子錯過受教育的良機,是責任,是使命。我們要努力提高相關專業(yè)技能,不辭使命,加強自主實踐研究十分重要,這是可以自己獨立去做的一件事情,得來也比較實在。加強教學反思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2
一、讀懂幼兒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
任何一個孩子,他的任何一種言行,你再無法理解,他的背后必定存在某種原因。隔壁班上有這么一個孩子,每到中午明明就故意發(fā)出各種怪聲,在老師多次的說教下他還是屢犯不改,我總覺得他的這種故意搗蛋行為和他的家庭有關。經過多次和他接觸后,我問他為什么午睡的時候總是發(fā)出怪聲呢?他說:“睡不著!薄盀槭裁此恢?”他哭喪著說“我想媽媽了,媽媽不要我了,老師也不喜歡我!焙髞砦伊私獾剑且粋離異家庭的孩子,從小缺乏母愛,幼兒階段的安全依戀沒有得到滿足,試圖通過發(fā)出怪聲這種行為來緩解內心的焦慮、不安,并引起他人對他的關注。對于這樣的幼兒,教師投入必須更多的關愛,讓他感受到母親的溫暖。
通過此案例可知,在教育崗位上,兒童心理學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教師對幼兒行為的理解、評價,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應該建立在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水平的基礎上。但是,在我從業(yè)的過程中,正真能把兒童心理學運用到兒童的學習生活中的教師還是有所欠缺的。孩子在生活、學習中存在的一些現象諸如:破壞性行為、注意力分散、遺尿等現象,我們不能簡單地從表面來分析孩子身上存在著哪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本源來自于孩子的心理問題。所以,作為一個教師,一定要尊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切忌脫離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進行施教,只有建立在幼兒心理發(fā)展特點上的教育才是正真適宜兒童的教育。讀完皮亞杰的《兒童心理學》,我更加認識到了兒童心理學的重要性。
二、尊重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
皮亞杰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學家,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在《兒童心理學》中提出了兒童發(fā)展的認知要經歷的四個階段,分別是:感覺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7歲以上)。通過以上的四個階段,兒童從最初的反射性探索行為的小嬰兒逐漸成長為具體的的、符合邏輯思維的成人。兒童只有在前一階段完成的基礎上,才能開始后一階段的學習。兒童應當順著這四個階段的順序發(fā)展自己的認知能力。
1、象征性思考階段(2~4歲)
這一階段的幼兒主要是運用象征符號進行思考,主要特征就是象征性游戲,如娃娃家等。在這類游戲中,幼兒能通過一些代替物進行思考,如把洋娃娃當做是自己的小寶寶,把放了泥土的水當做是咖啡、把繩子當成是自己的尾巴等等,幼兒的思維已經超越了當前的實際情況。在此類游戲活動中兒童的想象力、語言能力、社會性都都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2、直覺思維階段(4~7歲)
這一階段的幼兒主要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直觀感受來學習的,如客觀事物的形狀、大小、輕重、顏色等,但是還不能進行抽象的概括、歸類。根據皮亞杰的研究,在這一階段的幼兒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思維泛靈論,物質不守恒,把不在眼前的說成是看到的,把不存在的說成的是經歷過的。比如:今天老師打我了、我們學校里的大樓要倒下來了、我家里有一艘很大的飛船、小紅花傷心地哭了等,現實是老師輕輕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以引起他的注意力、幼兒園里的教學樓在加固、游戲的時候用積木搭了一架飛機、早上老師給小紅花澆了水。
三、在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施教
1、在幼兒成熟的基礎上開展教育
成熟主要是指幼兒大腦神經的發(fā)育程度。皮亞杰認為,幼兒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是建立在幼兒成熟的基礎上的,幼兒能否完成某項任務,還要看幼兒的成熟度,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同樣也證明了成熟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深刻地體會到了成熟的重要性。在大班上半學期的數學活動課上,我教孩子們認識數字5、6,我發(fā)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5個或者是6個蘋果,基本上每一個孩子都能用小手指指著蘋果正確數完,但是當我最后問孩子你數到有幾個蘋果的時候,他們像猜謎語般地回答我有8個、4個、9個等等。這個現象在大班上學期的幼兒中普遍存在著,這些孩子他們只是會機械地數數,還沒有達到理解數的含義的水平階段。此外,現在社會上開設的很多的幼小銜接的補習班,教授幼兒拼音、漢字,甚至有些教英文的`,這些現象嚴重超出幼兒的成熟水平,拔苗助長是不科學的。
2、取材于幼兒的經驗
皮亞杰提出,經驗是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獲得的,隨著新的經驗不斷地獲得,幼兒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完善,美國教育家杜威也強調了經驗的重要性,他認為,幼兒的課程應當以幼兒從環(huán)境中自己探索得來的經驗為主,只有取之于幼兒生活經驗的,才是幼兒感興趣的、真正適宜幼兒的。此外,《綱要》和《指南》中也提出了教學內容一定要貼切幼兒的生活經驗。因此,經驗是幼兒心理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兒童對源自于自己生活經驗的的教學內容更感興趣,注意力也集中,他們能七嘴八舌地說出很多讓你出乎意料的事情來,如:秋天里的樹葉、可愛的小螞蟻、種子發(fā)芽啦等等。相反的,當我給他們講郵票的來歷、古代的通信方式等,孩子們根本就不喜歡聽。
3、不可忽視的社會環(huán)境
幼兒不僅需要從環(huán)境中獲得經驗,也需要社會交往。社會交往中的規(guī)則、文化、語言、數學等加速著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正確的、適宜的社會經驗加速幼兒的發(fā)展,不正確的、不適宜的社會經驗會阻礙幼兒的認知發(fā)展。班上有一個叫小夕的幼兒,她的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較差的,活動中我向她提問的時候,她總是支支吾吾地不敢說什么,非常緊張。經過了解,原來是因為她體質比較弱的原因,她媽媽從小把她關在家里不讓她出去。后來通過和她媽媽的溝通,讓她了解了孩子社會交往的重要性。
作為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自我發(fā)展的本能,對于幼兒的教育,一定要在熟知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才能真正明白幼兒需要的是什么!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勵志讀后感范文06-29
《天意》讀后感范文02-19
《蘇軾》讀后感范文03-04
《蝶戀花》讀后感范文10-01
《觀潮》讀后感范文11-18
離騷讀后感范文09-06
詩經讀后感范文10-01
英語讀后感范文09-25
林清玄讀后感范文11-11
暑假讀后感作文范文:背影讀后感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