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后感1
再次讀干國祥老師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對理想課堂的收獲又多了幾分:
收獲一:框架主體由五部分組成:教材及教材解讀;確定教學目標;有明確方向的預習;嚴謹的教學板塊;對課堂上的學生個體學習的預設與規(guī)定;教學反思。其中,教材及教材解讀,確定教學目標,嚴謹的教學板塊重點在于教材和教師,主要是“教什么”和“怎么教”這兩大問題。有明確方向的預習,對課堂上學生個體學習的預設與規(guī)定是對學生獨立學習的關注,預習是確保學生擁有真正的獨立學習機會,有方向的預習是確保學生的學習是朝向高處的。教師在課堂上要清楚每個環(huán)節(jié)中每個學生應該如何做,只有這樣,才是進入了真正的學習狀態(tài),而不只是旁觀者。
收獲二:有效教學框架,可以視為一個理想課堂的工具。它是地圖,可以引導我們穿越最初的教學途徑;它是支架,可以使我們的工作更有效率;它是工具,可以努力改善我們的教學。它提醒著教師關注重要的課堂元素,確保有效教學,也可以提供給參與課堂觀察的教師一個觀察課堂的框架。
收獲三:小貼士。有效教學框架是一個基礎模型。它將教學過程細化為六個部分,精細到每一分鐘。它針對每一堂課,而非某一堂課。它的作用是讓所有參與課堂的人:教學雙方,教課者與評課者都有統(tǒng)一體系可以參照。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后感2
干國祥在書中提到理想課堂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實現“有效教學框架”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課堂教學過程細化成若干步驟,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讓師生有條不紊,循序漸進。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
課堂,是真理呈現之處;教學,是知識散發(fā)出魅力之時。在靜態(tài)的教材下面,蘊藏著人類最偉大的奧妙:發(fā)現宇宙與人類,書寫宇宙與人類的整個過程,課堂教學,是這一發(fā)現與書寫的重溫和延續(xù)。而如果沒有將“問題-知識-真理”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那么教師的精彩表演時淺薄的,學生的小手林立是膚淺的,教育教學的真諦,將沒有被師生在課堂上把握,課堂用表面化的熱烈,替代了緊張的腦力勞動,而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正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才能打動學生,讓學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讓學生達到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獲得求知的快樂。
第三重境界:實現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
課堂教學,在實現人與知識深刻共鳴的同時,也實現著人際之間、自我之間的深刻共鳴!我們才能說,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學生與教師生命的復活。理想的課堂教學,需要實現最后一個維度: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通。我們希望:在我們的課堂,與其粉碎任何剛剛覺醒的意識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詢:什么是人類、生命、社會、世界真理?(埃德加、莫蘭)也唯有如此,課堂的師生關系,或者說學習共同體關系,它已超越了以親密為依據,超越了以知識多寡為標準,共同體成員已成為一群為人類,也為自己的存在追尋著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實現了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才能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所在。只有這樣,學生不再為當前的一次期考或畢業(yè)考試而苦苦死記硬背,而是激發(fā)了他們對今后探尋世界奧秘、為今后人類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學習。
現實中的課堂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學將不會給學生帶來持久性的發(fā)展和影響。葉瀾教授曾經批判“把課堂教學目標局限于發(fā)展學生認知能力,是當前教學論思維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現,這樣就是把生命的認知功能從生命整體中分割出來,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體當做認知體來看待。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fā)揮,才能有助于新人的培養(yǎng)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變現有課堂上,見書不見人,人圍著書轉的局面,必須研究課堂教學師生狀態(tài)的眾多因素,研究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全部豐富性,研究如何開發(fā)課堂教學的生命潛力”。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后感3
今天有幸讀到《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一書,收獲頗豐。作為老師,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怎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我相信,這也是所有執(zhí)教人員永恒不倦的一個討論話題。本書以扎實的教育理論為基礎,從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當中歸納總結,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教學過程細化,具體到課堂的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收獲快樂:第三重境界: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即課堂的升華,實現課堂知識、師生生活與生命的和諧統(tǒng)一。
有效教學的三類目標,是在新課程理論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基礎上,在具體操作上將目標分為層次井然的A類(基礎性目標)、B類(教學核心目標)、C類(附屬及延伸性目標)。新課程三維目標強調了目標的整體性、統(tǒng)一性,而新教育理想課堂的三類目標則強調了目標的細分,強調了每一個目標的獨特性,強調了用幾類目標對整體教學進行分解、細化以及落實。確定三類教學目標是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的幾個核心關鍵之一,因此如果沒能在此方面有所突破,那么教學只能流于表面的效果,很難做到上好每一堂課,更別說落實有效教學框架,以及構建理想課堂。
接著,第二章具體闡述了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的第二、三重境界,以及三重境界之間的關系。第二重境界指出,理想的課堂并不僅僅是兒童中心主義的過度推崇,而是以全體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圍繞在“問題—知識”的周圍,共同發(fā)掘知識,共同經歷問題的提出、理解及解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全體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愉快的獲取體驗。
第三重境界是基于前兩重境界之上的一種教學中的頓悟。它很少可以達到的,不是說很難,而是意識不到。教師意識不到自己在課堂上的作用,或者說沒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人與知識的對話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而理想課堂不會僅僅停留在人與知識的對話這一維度,還應該考慮兩種幾乎同時發(fā)生的對話即人與他者(教師、學生、其他讀者)的對話、人與自己(反思的、歷史性的、生長行的)的對話。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大多數時候,教師理解的高度就是課程及課堂能夠達到的高度。通過對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一理論的研究表明,如果課堂上沒有能夠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沒有參與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對話,那么無論是個體學生與知識的對話,還是學生群體之間的對話,都有可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要讓課堂教學實現學生與知識的共鳴,重現知識的魅力,其前提是教師自己首先要認識到知識的內在魅力,并意識到自己在參與知識重現過程中的角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真誠的探索者,一個智慧的求知者。理想的課堂教學還需要實現最后一個維度:課堂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通。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后感4
讀了《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后,感受頗多,結合平時的教學也進行了很多反思,通過反復越多新教育理想課堂我認為要做到如下幾點:
1、課前明確清晰的目標,即課后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于能力,哪怕掌握的部分知識是感受性質的,教師的心中也要能夠獲得清晰的描述。
2、依據掌握的其他信息制定出課堂藥方,盡可能在課堂上及課下進行檢測,用檢測的結果,來檢測我們的目標、策略是否合理及有效。
3、形成一種反思習慣,要持續(xù)追問:為什么我的估算正確率如此之低?哪些方法能夠得到更有效的課堂反饋?
干老師所提出的課后反思他的出發(fā)點是學生學習的效果,他的方法可以是自我的,也可以是同行之間進行的,更為直接的方法是在教學設計上做批注,對解讀、目標、預習等各個教學板塊進行條思縷析的反思。
另外,干老師所提倡的這種錄像回放法,或者說課堂的文本細讀及批注法很有效,但也很耗時,目前我還難以真正的做到。
讀《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我真正走近了新教育實驗,了解了干老師們的一些教學策略,但它是否對我的課堂有效,我想還是邊學邊實踐,取其有用的學之,力爭讓自己的課堂也能成為有效的課堂。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后感5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無不期待我們的教學如行云流水,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干國祥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便是這樣一本好書。
理想課堂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即第一章所指之有效教學的基本框架,它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第二重境界是發(fā)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的內在魅力,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思”。第三重境界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詩”。干老師他證實了這樣一個真理:只要用心體察,任何一個漢字,任何一個詞語,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課文,因為系前人匠心所運,所以,都并非是平淡無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靈的一次次運籌,是思維的一次次錘煉,是漫長字詞史的又一次獨特運用。
怎樣構建我們的理想課堂?
一、理想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而不只是教師展示授課技巧的表演場所;理想課堂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而不只是教師呼風喚雨的場地;理想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美麗,而不必一切都遵循固定的線路;理想課堂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最顯眼的標志,沒有人會被無情打擊,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理想課堂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種,而給予火種的是一個個只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偠灾硐胝n堂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
二、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對學生而言不見得是統(tǒng)一的、相互印證的,學生之所以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而不是自己應盡的責任,課堂之所以沒有生機和活力,變得如同一潭死水、波瀾不驚......
與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相割裂不無關系。
教師在備課活動中,應仔細思考一下學生,在有關課本知識點方面已經積累了哪些生活經驗,現實生活中哪些經驗可作為教學的鋪墊,讓學生從哪些實踐活動可以強化對這些知識的掌握。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不可忽視學生的生命價值和活力。教師在課堂上要建立寬松的課堂氛圍,充分考慮學生發(fā)展的各種要求,精心設計各種活動,給學生以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以最大限度地處于主動的激活狀態(tài),主動積極地動手、動腦、動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成為自主的活動。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要點燃學生激情,讓學生成為過程的體驗者、問題的解決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致力于創(chuàng)設情境、巧妙設計,創(chuàng)設對學生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或問題情境,將靜態(tài)的知識傳授轉化為動態(tài)的問題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命體驗,激發(fā)學生充滿靈性的感悟、樂此不疲的探索、充滿激情的創(chuàng)造,顯現學生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后感6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骋!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人間詞話》
——題記
閱讀《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歡前言中的那一句:放棄漫步,練習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約束自己、規(guī)范自己,以期達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讀了干國祥老師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其書,如聽其課,其語文課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閑適愜意,又如雷霆萬鈞般敲醒我?guī)缀醭了撵`魂,聽生命開花的聲音,聽生命歡唱的聲音,仿佛這不是課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畫卷在孩子們的心靈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諧,潤物無聲,水到渠成。干老師深厚的文學積淀,對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對課堂的駕馭、對學生的引領,讓我嘆服。
一、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
我們老師聽課時往往會看到這樣的課堂:課上老師激情飽滿,學生小手如林,興趣盎然,一節(jié)課的教學就在這樣的氛圍下落下帷幕。這樣的課堂成了老師和學生共同的才藝展示會,那么像這樣的課堂是不是理想的課堂呢?這種課堂只能稱之為流于形式的表演課。而怎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呢?干國祥老師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實的教育理論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養(yǎng)料,以大量真實的課堂教學案例為土壤,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實“有效教學框架”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課堂教學過程細化成若干步驟,具體到每一分鐘師生同步該做什么,怎么做,讓師生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第二重境界是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是學生重現探索知識的神奇過程。第三重境界是實現課堂知識、師生生活與生命的深刻共鳴。
二、三重境界的闡釋給我的啟示
1、實現三重境界的基礎——有效的教學框架
教學框架體現了教什么和寫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學的兩大教學元素,是一個既能幫助我們有針對性地描述課堂,又能幫助我們反思課堂、討論課堂的基本結構模型,它的作用是讓所有參與課堂的人——教學雙方都有一個統(tǒng)一體系可參照,所要實現的,是一個極為遠大的理想:讓教學扎實、有效、有生命活動。它將課堂教學清晰地劃定為若干板塊,并在每一大板塊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塊敘述后,注上本板塊的要解決的目標序號及可能所需時間。讓每一分鐘都有所計劃,都不被老師隨意的、漫不經心的講解所取代。最影響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學”的教學板塊,真正體現了課堂大容量、小步子、快節(jié)奏的特點,使我們課堂的每一分鐘都有計劃、有目的。尤其是右手攔的學生學習清單,改變了以往教案只寫教師教的部分,讓每個教師在思考教學的時候,去思考明確學生的`學習,確保在教學中每個學生擁有足夠的、完整的、有序的訓練,真正體現“教”為“學”服務的教學思想。
2、找準文本在教材中的坐標——“教什么”和“怎么教”
拿到一篇課文,大多數老師已經習慣于一開始就想“怎么教”,而忘了這個問題是服務于“教什么”,而“教什么”又是服務于“這個文本有什么可教?”要了解這個文本有什么值得教,需要教師首先把自己當成一個讀者盡可能全面、深入地去解讀文本,對文本進行再度創(chuàng)造,自覺地把它轉化成有清晰教學內容的語文教材,最終確定教學目標和內容。文本解讀的能力,是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
3、定向預習課堂不再從零開始
如果說教學目標本該是一切課堂教學的統(tǒng)率性概念,那么對預習的重視,以及采取的特殊處理,則是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的一大特色。如果說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是針對教師自身的預習,那么定向預習則是針對學生,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唯一機會。只有兩者的扎實有效的落實,才能實現第二、第三重境界。新教育預習的設計有別于我們傳統(tǒng)的讀文識字的簡單操作,是在確定三類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直指教學重難點而設計的全面、立體的預習單。它的目標是通過預習引導學生細讀文本,讓學生帶著獨立的觀點進入課堂,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直接地接觸問題與知識,因此,這樣的課堂就不再是從零開始,而是成了學生思維碰撞的場所,課堂是學生能力展示及提高的地方,能有效地對學生獨立學習效果進行檢測。
4、訓練有素——行為上和思維上的專門訓練
新教育所倡導的“訓練有素”,既指學習行為上的訓練有素,包括上課的某些程序,學習的一般流程一節(jié)對話規(guī)則等,也指學生思維上的訓練有素,就是養(yǎng)成一種比較專業(yè)的敏感,能夠迅速對問題進行歸類,搜索出最接近問題解決的工具和方案,嘗試解決。從定向預習的布置、運用、檢測、評估,到課堂小組研討的分工、主持、效度評估,課堂對話的聆聽與應對以及做筆記,課堂練習的時間、準確度、評估,尤其是課堂上思維漸進過程、到課外獨立完成某些延伸作業(yè),新教育無不在強調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專門訓練。
5、理想的課堂是什么樣的——探索知識的神奇旅程
課堂的中心,應該是一個問題的提出、理解以及解決的過程,優(yōu)秀的課堂教學要重視這一神奇的創(chuàng)造過程,是師生圍繞著一個“問題——知識——文本”(由教材、考試所提出,與背后深廣的學科,以及更為深廣的人類生活相聯系),展開一段發(fā)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旅程。這段旅程將充滿著懷疑、困惑、挑戰(zhàn),也不能完全沒有機械記憶、挫敗感、羞辱感。但它的核心是智力的挑戰(zhàn)、思維訓練,是知識作為問題解決的工具而涌現時的驚喜和喜悅,是對復雜問題形成新的理解時的豁然。
這是理想課堂的第二重境界,閱讀此章節(jié),感受到了干老師的神奇,他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帶領孩子們探索一片他們未知的領域,而這片領域或許是大多數老師都認為孩子們無法達到的境界,而他做到了!比如,他可以將《月光啟蒙》中母親的形象與月光的意象疊加,讓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月光”與“母親”、“母親”與“故鄉(xiāng)”之間和諧的統(tǒng)一,能細細體味這詩樣的意境下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與崇敬,感受故鄉(xiāng)文化對作者的滋養(yǎng)。他借一根哨棒,就能喚出一位真實的民間英雄——個性鮮明的武松;一池荷花,就將《論語》中“君子務本……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儒家的“孝”、《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自強精神”以及《愛蓮說》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這些抽象的概念淺顯地還原在王冕的個性中……
6、理想課堂的終極追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在干老師看來,理想課堂的終極追求,應該達到這樣的境界: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是一種教學中的頓悟,這是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甚至深刻的修煉。干老師所理解的課堂終極目標需要實現的最后一個維度是:課堂于社會生活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通。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用高超的應對在組織課堂教學,他還要能夠認識到知識內在的魅力,并以一個真誠的探索者,一個智慧的求知者的形象把學生帶向一個至少他領略到的理想境地,他理解的高度也就是課堂以及課程所能達到的高度,從而產生師生間、生生間、學生和文本間了共鳴,實現真正的對話。我膚淺地理解為教育應該有一種人文關懷,教育應該更過地關注人精神生命的成長。
課堂上,他能讓詞語復活,讓文本復活,讓課堂是一池生命泛活的春水。他與學生的對話是那么天然去雕琢,又處處牽引學生走向更高。這種牽引,沒有絲毫痕跡,似乎學生的領悟本來就在那里,毫不費工夫,自然天成。始終關注學生是他課堂最大的特色,他的智力挑戰(zhàn),他的現場性與對話能力,均與始終關注學生密切相關。他能夠審視整個課堂,迅速地判斷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并隨時做出反應與調整。他是將課堂從關注“教”轉移到關注“學”的觀點真正落實到實處的人。而且這種關注始終緊密結合著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使得學生在他的課堂上很不容易分神,而是始終保持一種輕松愉悅。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這個例子能夠說明哪些“道理”(語文知識)?課文不僅僅是某個道理的舉例,它還是一個語文全息圖,它包容了幾乎全部層面的語文問題。我們真正關注的,不是一堂課,而是整個課程。課程,就是我們行走的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計劃、資源、行動、反思、建構下的經驗。課程就是“道”,就是被我們用腳走出來的道路。課程,就是通過這條道路,走到道路終端的那個人。反思自己所走過的教育之路,對照《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我渴望在教育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學積淀,通過自己的學習與努力去練習屬于自己的教育舞步。即便過程艱苦,但我愿意付出努力,不為別的只為向世界開一朵屬于自己的花。在那朵花里或許有笨拙的模仿、或許有不成熟的實踐,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我努力去經歷、去實踐我終歸會收獲那朵屬于自己的花。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金剛經》的三重境界08-22
淺悟人生《三重境界》-五年級01-13
理想課堂作文02-25
英語教研組構建理想課堂的計劃范文03-16
理想課堂作文(8篇)02-25
實用的理想課堂作文九篇03-02
實用的理想課堂作文7篇02-24
我的理想課堂作文5篇02-23
我的理想課堂作文6篇02-16
實用的理想課堂作文10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