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Giver》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yīng)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TheGiver》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想象一下,在一個被同化的社區(qū)里,只有一個人能夠感受快樂,愛戀,饑餓與痛苦,如果可以選擇,你會選擇獨(dú)自承受,還是共同承擔(dān)?
在《TheGiver》中,美國作家洛伊絲勞里就對這個問題進(jìn)行了深刻的探討。男孩喬納斯從小生活在一個同化的理想世界中,九歲可以得到自己的自行車,十歲剪成短發(fā),十二歲被指定工作。他們的社會為了避免差異,從而失去了顏色,婚配與生子都是得到了指定的。當(dāng)出生雙胞胎或老人老到無法再為社會效力時,亦或是違規(guī)三次時,要接受“解放”——即安樂死。然而,在十二歲之際,喬納斯卻被分配到了一個最為重要的工作——記憶傳授人。
接受記憶的過程是苦樂并存的,在久遠(yuǎn)的記憶中,喬納斯體會了戰(zhàn)爭、饑餓等痛苦,但同時,他也看到了被他們遺忘的家庭結(jié)構(gòu)——兒女,父母與父母的父母;鹈缭跔t中歡躍,這是危險的,但也是溫暖的。在記憶的長河中,他首次體會到了愛的味道。
“你們愛我嗎?”喬納斯曾這樣問過他的父親,但得到的只有不解。
失去了選擇權(quán)與差異的社會,也同時失去了愛的能力。
文章的最后,喬納斯帶著加波逃離了,去尋找愛,也解放那個囚禁人天性的所謂的烏托邦。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書中的社會與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甚至儒家所崇尚的大同社會有著相似之處。這個社會沒有壓迫,剝削,人人平等,人與人之間沒有什么差異?此埔磺腥硕己芸鞓贰5@本書也讓我們看到了這種所謂的理想社會的可笑與殘忍。為了維護(hù)平等與共享,人們失去了選擇的權(quán)利,不能選擇愛誰,關(guān)心誰,不能選擇自己未來的工作,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衣服,甚至于不能選擇生命的長短。他們的人生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復(fù)制,而失去了人生最美麗的顏色——莫測的暗紫色。
再看小說的結(jié)尾,喬納斯與加波的'生存逃亡,這是不可避免的?从洃泜魇谌诉@個工作,上一任的女孩毅然選擇了“解放”,讓記憶再度回到了社會中,而喬納斯更是在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樣子后,毅然決定了讓本真與選擇權(quán)回到社會中。因為傳授人的接班是少年,他們被同化的程度最小,也能更加直觀的發(fā)現(xiàn)這個現(xiàn)行制度的漏洞,更因為接班人所需“勇氣”,使逃離成為了可能,最后就算喬納斯不逃離,也終會有一個接班人深刻領(lǐng)悟到改變的必要而去嘗試。社會的制度總是一次次被推翻,并向一個更符合人性之天性的價值觀發(fā)展。這種壓抑人天性的烏托邦制度,也終有一天會被覺醒的人性而推翻。
“喬納斯仿佛聽見他遠(yuǎn)離的那個地方響起了美妙的音樂,不過,也許那只是回音罷了!”美妙的音樂是一個漏洞百出的烏托邦倒下的聲音,更是自由,選擇與愛再一次進(jìn)入人心的聲音。
我們很幸運(yùn),至少我們還有選擇的權(quán)利。也許,這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烏托邦,現(xiàn)在的世界也并不完美,但也已經(jīng)夠好。
把握選擇權(quán),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是在為多變的社會涂一抹色彩。
如果可以,我想同社會嘗盡人生百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