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時間:2023-02-09 13:32:14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的身體暴力都源于語言,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帶來的不同感受,一定會發(fā)現(xiàn),有些話的確傷人竟然不自知,這些傷害不露聲色,僅用只言片語便使我們遍體鱗傷,進而激怒受害者時,馬上將小問題發(fā)展成“身體的暴力”,使他們情緒失控、難以自已,做出無法挽回的事。

  對方的“暴力”反擊時,讓我們才覺悟到自己說話的得失,傷害了對方自尊、面子、情感,同時也造成了自己情感和精神上的傷害,彼此之間變得冷漠、隔閡、敵視。真是說者無心聽者難受,不會表達真實感受和愿望,不能傾聽對方的需求,困于暴力溝通之中,百思不得其解,令人痛苦不堪。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讓我們學會轉變談話和聆聽方式,不再條件反射地說出傷害人的話,學會了好好說話溫柔以待,言語上不再批判、指責、詆毀、猜忌、比較、命令、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口不擇言等無心或有意的暴力,刺穿我們堅硬的盔甲,直至內心深處。

  非暴力學會創(chuàng)始人阿倫.甘地說,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它的無情。

  而改變溝通方式則是轉變生活方式,改變無情世界的最佳途徑。

  《非暴力溝通》教給了我們一種溝通方式,通過表達與體會觀察、感受、需要,以及作出具體請求,明確表達內心,提醒我們覺察和內省,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與需要。

  只說自己看到的和聽到的事實,不要妄加評判,不要用有色眼鏡看人看事,憑主觀意識下定義;

  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連同自然而來的情緒,不要試圖影響他人判斷,而將感受與想法混為一談;

  在表達需要之前,先擯棄自己的情緒因素,不要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刻意扭曲他人行為,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

  出于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希望對方做些什么,清楚表達出來,請求而不要命令。

  用心傾聽他人的感受與需要,詢問和反饋,有效地幫助對方。

  不要吝于表達感謝與贊美,大方表達與接受。

  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都是友善的,那些看似不友善的溝通方式,多來自于生活中的不經意的習慣。非暴力溝通源于愛,讓我們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迎刃而解遇到的難題,讓愛、關懷與歡樂融入我們的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沒有認識和理解,想著肯定是本雞湯書,看看總是有好處的。讀完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tài)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斗潜┝贤ā愤@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了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并清楚地描述下來。要成功地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于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著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其次,“愛自己”的觀點給我很大的震撼。

  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有一點完美情結的緣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氣,自我糾結。作者的疏導,確實讓我很受益。當我們的表現(xiàn)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生活。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為不再是為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避免感到內疚和羞愧。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

  讀完這本書,我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蛟S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看來這本書還是要多看?矗〞懈羁痰母惺。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

  為什么費盡心思教育孩子,卻視你為“仇人”?

  我家女兒剛滿一歲,親戚朋友都夸她乖,不哭不鬧很為父母著想。說這些的同時,還會列舉自家孩子的各種不省心的行為,比如,要什么不給就大哭,一直要抱著做童車都不行等等。其實我想說,并不是我家女兒不哭,而是我了解她的需求,在她哭之前就滿足了她。

  只要有孩子的父母聚在一起,總會聊一些孩子的話題,大多會抱怨孩子讓自己生氣的種種行為,常用形容孩子的詞語也多是,皮的很、不聽話、煩人等,歸結一個詞就是“熊孩子”。而孩子也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反抗防御是常用的交流方式,仿佛和父母有仇一樣,非要對著干。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熊孩子呢?我們的教育到底出現(xiàn)了哪些問題?

  1.單向“教育”

  很多父母認為育兒的主體應放在孩子身上,重在“教育”子女,要求孩子學習好、懂禮貌、多才多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一點——育兒的主體應該是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我們才是更應該關注的人,因為我們負責教。中國古語云,“子不教父之過”,又有身教遠勝言教的說法,可見老祖宗早就參透了這個道理,只不過我們在繼承的過程中變味了。想讓孩子學習刻苦,首先父母要愛學習,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先讓孩子培養(yǎng)興趣,父母自己沒有興趣愛好,又不愿意花精力去培養(yǎng),那么教育子女還有什么說服力。

  還有的父母把自己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你自己都做不到,為什么要逼孩子去做到?這種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使之產生逆反心理。

  2.一味認為孩子不聽話

  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就說孩子不聽話,卻沒有想一想孩子為什么不聽話。當孩子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時,不是去詢問傾聽孩子的需求,而是批評孩子,久而久之會有兩個結果:要么孩子什么都聽你的,變得沒有主見,要么不在和你說自己的想法,拿你的話當耳旁風。

  3.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孩子是老人在帶,相對于父母而言,老人更注重孩子的物質需求,在他們的觀念中,吃飽穿暖就是帶孩子。而真實情況是孩子不僅有物質需求,還有情感需求。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留守兒童會有心理問題,長時間的和父母分離,孩子沒有歸屬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4.過分的嬌慣

  現(xiàn)在,有一種新的情況出現(xiàn)了,父母太嬌慣孩子,孩子說怎樣就要怎樣,不然就大哭大鬧,父母顯得很無奈。特別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在孩子小的時候認為某些行為好玩,不加以制止反而鼓勵,形成了模式即使長大了也很難改過來。

  另一方面,孩子為什么喜歡哭?一個是他的需求沒被滿足;另一個是,他習慣了用哭的方式來讓你滿足他的需求。孩子很敏銳,在幾個月的時候就能記住奏效的行為方式,一旦他覺得哭很有用,就會反復使用這一策略。

  5.暴力溝通方式

  看到很多家庭的溝通方式,沒說幾句話火藥味就上來了,很多時候問題很小,但是溝通的結果很嚴重。那些因為雞毛蒜皮的事而想去的離婚的,多數(shù)是溝通出了問題。

  父母通常都有一個習慣,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比較,別人的孩子都是優(yōu)秀的、聰明的、乖巧的,自家的總是笨的、不聽話的、讓人擔心的。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和敏感的,你的比較、批評、責備和命令在達到目的的同時,也會引起孩子的反叛和自閉。

  正是父母的這些教育方法,讓更多的“熊孩子”出現(xiàn),是時候反思我們的教育方式了!斗潜┝贤āH子篇》給出了這些問題的解決思路,它提出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是尊重和合作,給出解決合作問題的七把鑰匙,并分享了大量的故事。我是看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書里建議的溝通方式解決了我多年人際交往的問題,當我有了孩子之后就買下了《非暴力溝通—親子篇》這本書。它果然沒讓我失望,書里不僅有理論知識來端正我們的理念,還有方法剖析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和很多外文譯書一樣,它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工具,讓父母們實踐起來有章可循。難怪會被《正面管教》、《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非暴力溝通》三大暢銷書作者同時推薦。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是由蘇拉·哈特和維多利亞·霍德森合著的,兩人從事了40多年的`小學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寫著本書之前,曾一起合著過《教室里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兩人一起合作寫作了20多年,既是摯友又是合作伙伴。蘇拉·哈特更是CNVC(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的認證培訓師,為將非暴力溝通融入家庭和學校教育做除了重大的貢獻。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來闡述理念,認為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就是尊重和合作,并提出合作出現(xiàn)的問題;第二部分給出七把鑰匙來解決合作的問題,這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第三部分是關于家庭合作的大量案例分享。修正觀念提出問題、給出方法、案例證明,這樣的內容安排符合我們的思維方式,一步一步給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育兒解決方法。

  1、尊重和合作是根上的問題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沒有“尊重”和“合作”的概念,家長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行動,如果孩子不能滿足自己的期待,就會覺得孩子是錯的、不好的,然后就使用父母的權利讓孩子屈服。

  在小的時候,我們看電視的時候常常會問“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而現(xiàn)在我們不會很在意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小時候有這種想法是因為,那時我們常常被告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父母很少有時間和精力來了解我們想法,更不會顧及我們的感受!斑@是為你好”是最常見的說辭,以此來硬性塑造我們的是非觀。所以,好壞就成了我們判斷事物的標準。這就是“控制型育兒方式”,父母長提出一些要求和命令,當孩子反抗時,就會使用威脅懲罰、獎勵承諾的方式來讓孩子服從。這種育兒方式沒有尊重和合作,只有要求和命令,父母主導一切,帶來的只有爭吵、傷害。

  “合作”就是要一起完成某件事,強調一起而不是單方面的;“尊重”是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們的需求。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時,常用哭泣來傳達他的需求,大孩子可以用語言和行動來表達他們的需求。但有時候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這時候父母的耐心和關注是至關重要的。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事,讓我重新認識了老人帶孩子的弊端。一個大概2歲的小姑娘,在奶奶抱著進小推車時,腳踩在了小推車前面的扶手上,老人照著小姑娘的腿啪啪打了兩巴掌,小姑娘疼的哇哇大哭。在老人眼里就是小孩不聽話,為什么不好好坐,但對于孩子而言,她就是想用腳踩著玩一玩,本性使然她沒有這么做不對的概念。如果時間緊,老人完全可以和她溝通要早點回家,或者重新抱著腿塞進去。這種打罵的方式,只會讓她更想這么做。

  如果想讓孩子和你“合作”,我們就需要更科學的育兒方式“賦權型育兒方式”。當父母提出的要求孩子不同意時,父母應通過傾聽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感受,找到孩子真正的需要,然后和他們一起尋求讓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用這種方式讓孩子融入進來,化被動為主動,同時學會解決問題、決策以及承擔責任。這兩種方式,“控制型育兒方式”短期內更有效,后期弊端較大;“賦權型育兒方式”前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利于孩子的長期發(fā)展。

  2、摒棄壞習慣,非暴力溝通

  一天晚上,你正在看球賽,兒子在旁邊玩。你正看得激動的時候,兒子也玩嗨了,各種叫喚你非常生氣。

  “你該去睡覺了。”

  “不嘛,我再玩一會。”

  “那你小聲一點,我聽不見電視的聲音了。”

  “好。”一會孩子又控制不住大叫起來。

  “已經很晚了,現(xiàn)在就去睡覺!”

  “你怎么不去睡覺,我就不!眱鹤永^續(xù)玩的起勁大叫。

  你抱起孩子就往臥室里送,孩子哇哇大哭,你錯過了一個精彩進球,兒子也沒有玩的成。

  換一種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你該去睡覺了!

  “不嘛,我再玩一會!

  “兒子,我知道你玩的正盡興不想結束,我也想看電視,這場球賽對我很重要。所以可不可以想個辦法讓我們都能如愿!

  “好吧,我同意你的提議!

  “你再玩10分鐘就去睡覺,或者去臥室玩,你覺得怎么樣?”

  “嗯,那我我去臥室玩吧。”

  客廳清凈了,你看到了喜歡的球賽,兒子玩到自己的玩具。

  這兩種結果無疑你更喜歡第二種,這就是非暴力溝通。但是生活中我們常常按照第一種來行事,因為當別人與我們意見不一致時,我們會失去耐心被自己的情緒所操控。很多時候爭吵,只是想證明別人的錯誤,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這已經違背了溝通的初衷。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針對溝通問題,提出了兩種語言“長頸鹿語言”和“豺狗語言”,兩者代表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其中,長頸鹿語言就是基于尊重和關心每個人的需要的非暴力溝通語言。他強調先傾聽對方的意愿,在了解對方需求后誠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請求,是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激化沖突的語言。

  長頸鹿語言: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舉個例子,你的另一半最近經常出差,回到家不陪你和孩子還打游戲,你知道他這是在解壓,但是你很氣憤。這個時候為了不發(fā)生沖突,你可以用長頸鹿語言來表達。

  “親愛的,非常開心你能回來,但當我看到你這么久回來后還在打游戲的時候,我很難過很孤獨。因為我和孩子都需要你的陪伴。我希望你回到家可以多和我們交流,和我們在一起你同樣可以緩解壓力。”

  當你這樣說的時候對方會有什么反應?想吵起來都難吧。

  需要注意的是,在表達的過程中要區(qū)別開“批判”和“觀察”,“想法”和“感受”,“請求”和“要求”這幾組概念。比如上面一個例子,如果在說感受的時候說成了“我覺得你很自私,一點也不顧及我和孩子的感受”結果會是怎樣?對方一定會覺得受到了攻擊,立馬拉起防御系統(tǒng)并對你進行反擊,以證明自己不自私,沒有不顧及你們的感受。這時候只是情緒的碰撞,無法再解決問題了。在你提請求時,也不要提不明確的或無法執(zhí)行的要求,這會阻礙你的目標。書中也給出了其他幾組詞語判斷的方法,供讀者參考。

  03營造家庭氛圍,善于利用工具

  有一天,我不滿老公的一些做法,一直叨叨的抱怨他。有一瞬間,我感覺這個情形很熟悉,這是幼年時我媽媽對爸爸做的事。我是不贊同這種做法的,但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我也有這個習慣?梢,童年的家庭氛圍,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知不覺就進入了你的潛意識。

  從孩子會模仿開始,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比起諄諄教導,孩子更容易受“父母做什么”影響。所以,很多長輩會給小輩們講自己的經驗教訓,小輩們照著做的少之又少,反而會按照長輩的行為方式形式。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另外一個亮點就是給出了很多工具,家庭會議、長頸鹿和豺狗游戲、豐盈生命之體驗等等,都是可供實踐的。家庭會議是比較常見的一個工具,有些家庭每周都會舉行一次,在會議上分享最近的成就或故事,提出問題,全家共同討論解決方案等,是家人交流溝通的好機會。

  和《正面管教》類似,書中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并不是記住就行了,都需要在生活中反復的練習和總結,如果不實踐對親子關系的現(xiàn)狀并沒有什么改變。所以,在書的最后分享了很多真實的故事,在故事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痕跡。

  很多朋友都有這么個現(xiàn)象,朋友都說他性格很好,但是和家人在一起就很暴躁,沒有說幾句話就要跳腳。這類朋友和家人生疏,和朋友親密,把刺對著家人,把溫柔給別人。這是因為在家里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只能轉向外界尋求這方面需求的滿足。父母自認為的好的物質環(huán)境、好的學校、優(yōu)質的資源,卻不能讓孩子感到你對他的好。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告訴我們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也是家庭必要提供給孩子的,給與尊重,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共同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有主見、有責任、有愛的優(yōu)秀孩子。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4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希望我們達成的是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lián)系。

  “我覺得導致溝通失敗的原因是不懂得換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溝通方式,語言的表達沒有以尊重對方為前提!潜┝贤ā瘧摻⒃谄降鹊'基礎進行對話。接納并理解別人的質疑,理解他人,但這絕不是軟弱的代名詞”

  《非暴力溝通》向讀者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非暴力溝通》強調,首先必須專注于自己的需要。我們有時會責備他人,這其實反映了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被責備的那個人恰恰是我們自己,那么言下之意便是“我們已經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們的需要“。

  很多時候我們在溝通的時候總會比較激進。至少我之前是這樣的。但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后我會先問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溝通。尤其是有人說我不好的時候。后來發(fā)現(xiàn)當你真的聽進去思考了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家給你的批評其實是你內心想要提升的道路。當你了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后去聆聽(不管好壞)這樣你們才能真正的做到意義上的“溝通”而不是自說自話。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5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于惡語相向、爆發(fā)激烈沖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后了。

  在教育部頒布試行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yè)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為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yè)能力。提升溝通品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為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方面卻是一本經典之作。

  你是否以為拳腳相加才是“暴力”?或許你知道“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但是否意識到自己對當事者陳述不當行為時卻把“觀察”與“評價”混為一談了?你是否經常會給孩子以“道德評判”、說張三卻拿李四來比較以及慣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讓我”這類口頭禪?你與學生或家長交流時,是否只顧自己說話而忽視了“傾聽”對方?你是否喜歡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駁式”“辯解式”“建議式”等等方式向傾訴者作出反饋?

  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對種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讓我震驚了。原來,一直為伶牙俐齒而自得的我其實常常像在公園里丟了鑰匙、卻因為光線比公園里好而趴在街燈下尋找的醉漢,由于表達方式不當而偏離了溝通的初衷和方向。

  許多老師認為自己依法執(zhí)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系。但實際并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fā)生的概率也比較低。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政策法律更管不到,發(fā)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yōu)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語言的確經常會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半[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沖突,但它同樣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對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實際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當我讀到本書的相關章節(jié)時,不由自主地想起20xx年10月,一名女教師在家訪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慘痛事件。在對學生丁某逃課去網吧的違紀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后,這位敬業(yè)負責、新學期剛調來的優(yōu)秀班主任還努力爭取家庭的配合。因電話聯(lián)系家長未果,她便騎自行車載著丁某一同家訪。途中,17歲的丁某謊稱父母不在家、只有爺爺在果園干活將毫無防備的老師騙至山上……(詳見浙江頻道10月28日《麗水縉云縣一名中學班主任家訪竟被學生殺害》等報道)用“隱蔽的暴力”分析不難看出,被充當“向導”的丁某對班主任會怎樣向家人“告狀”、自己將會面臨怎樣的“家法”有著難以預料的恐懼。同行中,源自身邊這名女教師的恐懼和焦慮不斷在發(fā)酵、不斷折磨著丁某的神經。終于,在即將到家、讓自己顏面掃地的一幕出現(xiàn)之前,心理崩潰的丁某轉而對“恐懼源”實施了暴力反抗。假如這位女教師懂得“隱蔽的暴力”的危害,慘劇也許就可以避免。

  所謂大道至簡。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模式并不復雜深奧,關鍵在于有意識地在實踐中依次運用好以下四個步驟:

  觀察——明了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對方在干什么并客觀加以陳述(比如,本周三次數(shù)學作業(yè)你兩次沒交也沒有說明理由);

  感受——表達“難過”“開心”“氣憤”“害怕”等基于觀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滿意);

  需要——告知那樣的感受是出于內心何種需要( 比如,因為我需要每個學生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請求——明確告知希望對方怎么做(比如,請補交前兩次的作業(yè)以后要按時完成)。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這“四要素”的察覺,運用時則可以根據需要作出調整而不是固定不變。借助這“四要素”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還要借助這一溝通模式學會傾聽,用心體會對方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幫助。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模式的第一個要素,但不幸的是我們平常在溝通中往往將觀察和評價(包括批評、歸類、比較等)混為一談。我們自以為在表達觀察的結果,實際上卻是主觀評價、甚至武斷地給對方貼“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簽。

  比如:學生做錯了2道題目。有的老師會說“這種題目還做錯,真笨”。這樣的表述并非是在指出學生的錯誤(觀察),實際表達的是老師主觀的感受(連不該錯的都做錯了,我很不滿意)和評價(你是個笨家伙)。對觀察結果的正確陳述是“這次布置的N道題,你做對了N-2道,做錯了2道”。非暴力溝通模式并非要求我們不作任何評論,而是強調區(qū)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即使要評價也要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環(huán)境而不要絕對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層面上去。如果不能將評價從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察”中剝離出來、哪怕評價中包含著我們的需要和請求,那么對方將傾向于關注批評等評價性信息而可能對我們的需要和請求棄之不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摩提說得好:“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數(shù)人在不順心時習慣于考慮別人有什么錯;聽到批評時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抗;在溝通中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考慮問題。非暴力溝通則非常強調通過觀察和傾聽體會雙方的感受和需要。當別人批評、指責自己時,不是條件反射式地反駁對方,而是通過傾聽,幫助對方從雜亂無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實的感受和需要;同時也能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樣,雙方的真誠和愛就會自然流露,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沖突和暴力。

  《非暴力溝通》還涉及到如何避免過分自責、合理地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自己遭受傷害、解決內心沖突以及正確表達感激等內容,視野廣闊、論述獨到。在作者看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方法,也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提醒:“讓愛融入生活”,讓每個人實現(xiàn)既豐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賞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標。這也是本書的宗旨所在。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6

  這本書的主要結構是相對比較明晰的,前兩章作者主要提出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即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并闡釋了一些帶來負面影響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即“異化的溝通方式”;第三到六章作者更將詳細地闡釋了四要素的內涵,向我們辨析了一些相似的概念并提供了一些模板與練習;第七到八章主要講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來傾聽他人;第九到十三章主要講述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來愛自己。在開始之前我們先就前言的內容進行一些討論。需要注意的是,前言提出了“什么樣的人應當來看這本書”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內容,而他給出的答案其實是“面對生活中的某些事和人感到憤怒”的人們。這個說法似乎有點抽象,因為聽起來好像每個人都被包涵進來了。但事實上,前言指出了全書,也就是“非暴力溝通”之所以能夠完成的前提條件,也就是化解自己的憤怒。這本書的作者始終以一種相當平和的姿態(tài)來敘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諸多問題,他在教會我們溝通技巧和交流方法之余,其實也在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平和的人”。

  前言作者提到的另一個需要我們注意的問題是: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很多潛藏著的暴力。我們總是以為暴力以為著肢體沖突,而往往暴力以更加多樣化的形式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比如網絡商家已經把各種節(jié)日變成了購物節(jié),比如垃圾食品廣告和店鋪充斥著大街小巷,比如我們打開手機看到的各種形式的推送廣告,這些都和言語暴力一樣,是一種幾乎壓制性的行為。因此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非暴力”不是溫順或者聽話,而是積極進取,是一種對待生活的選擇和一種清醒的態(tài)度。

  說完了前言,我們正式開始第一章的內容。作者在一開始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與理論基礎:作者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而非暴力溝通理論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而像我一樣的讀者在這里會遇到根本性的問題:我們面對的現(xiàn)實很可能是,不管我們相信或者不相信人性本善,都會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讓我們感覺很受傷的事情,周圍總是有一些不考慮他人想法()的人。宿舍中我們可能經常感到憤怒,而當我們想要融入某個團體的時候也不總是受到歡迎。那我們是否還能使用書中的內容和溝通技巧?一個相對個人化的理解是,非暴力溝通,或者是用愛溝通是我們面對世界的一種方式,而不是世界本身的樣子。就像哲學會同時討論“世界應當是什么樣”和“世界是什么樣”,政治學會同時討論“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樣”和“我們當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樣”那樣,這本書其實也在同時討論“我們應當如何與人相處”和“現(xiàn)實中我們會遇到哪些與人相處的境況”這兩個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進入現(xiàn)代社會之后宗教不再能夠撫慰人們的心靈,因此才有了心理學的巨大發(fā)展。但我想,心理學和宗教之不同在于心理學對于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重視,也就是說,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極端重要的。這比哲學領域的理想和政治學領域的'理想實現(xiàn)起來要容易得多了。因此,我們對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為的“自知”和“自覺”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平時和人溝通的時候可能經常會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但是每個人在說話的時候通常覺得自己是對的。比如“熊孩子”的家長們,是真的認為全世界都應該讓著自己的孩子。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他們沒有反思過。這也是一種對于自己的想法不自知的表現(xiàn)。

  另一個有意思的內容是,作者說“當我們真誠助人時,我們豐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滿足”。也就是說,非暴力溝通也可以讓我們得到某種快感,并不是一味地容忍。這和我們一開始說的“非暴力不是軟弱”的觀點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非暴力溝通”和我們所說的圣母心和老好人是非常不同的。我們幫助他人,但并不喪失自身的邊界和原則,不以損害自身利益為代價,這是一種平等的溝通方式。

  第一章中最主要的內容還是作者提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第一個是留意發(fā)生的事情,也就是觀察。觀察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客觀的態(tài)度。第二個要素是表達感受,這兩點我們可以結合起來討論。當咨詢師或者溝通者問到“(針對某個人或某件事)你怎么看?”的時候,我們通常聽到這樣的回答:“我覺得他做的不對/我覺得他是個讓人討厭的人”;我們也可以這樣回答:“我覺得很憤怒/我覺得很受傷!边@兩種表述方式雖然很可能說的是同一個負性事件,但前者顯然是評價,而后者是相對客觀的描述。第三個要素是說出哪些需要導致了這些感受!罢f出需要”是我們需要聯(lián)系的意向技能,在我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人(包括我在內),他們覺得自己的需要是不值得被滿足的,說出自己的需要就意味著麻煩別人,就意味著會受到責備,因此說出“我需要你的關注與照顧”、“我需要個人空間”這樣的話對我們是需要勇氣的,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們拒絕的能力,說“不需要”的能力。

  第四個要素是具體的請求。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和對方溝通,但其實我們只是在抱怨,把消極的情緒和我們的憤怒傳遞給對方。抱怨會激起對方的防御機制,而明確的需求表達和請求則更容易讓溝通順利進行。我們可以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當我產生了憤怒的情緒或者當我想要進行溝通是,想想“我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分別是什么。非暴力溝通模式適用于各個領域之中,更具體地說,這其實這是一種站在同時站在雙方角度考慮問題的態(tài)度。

  另外我想補充的一種個人經驗是,當我們學會了溝通技巧想要學以致用的時候,我們要做好時常遇到阻礙而導致溝通失敗的準備。除了技巧運用不夠熟練的原因之外,當我們面對特定類型的人群,如邊緣型人格障礙等等時,與心理健康人群溝通的方式往往不能奏效。我國目前的心理咨詢行業(yè)還不完善,選擇接受咨詢的人相對較少,有大量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的人群往往對于自身狀況沒有自知,并伴隨強有力的防御機制。我有一個朋友,自身性格兼具驕傲和自卑,和她聊天的時候你經常能感覺她在否定你。我和她的溝通經常是無效的,我和她說“我因為你的某種行為而感到很難過”,她會回答“我都是逗你玩的呀”或者“我沒有這樣做過呀”。那面對這樣的人,非暴力溝通其實也是有效的——是內部有效。掌握非暴力的溝通方式會讓你對雙方的行為、心理都有相對明確的認知,也就是說,即使溝通無效,你也不會因此而生氣。這也是非暴力溝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提到,在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這大多是我們下意識的自我防御行為,且往往伴隨著憤怒。而當你接受了來自他人的攻擊和痛苦表達,因為深刻理解對方而完全不覺得憤怒的時候,你就已經消解對方的情緒并開始為進行有效溝通做準備了。

  在第二章中,作者為我們列舉了幾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異化了的溝通方式也就是指看起來是非常普遍的,我們經常遇到的溝通方式,可實際上這些語言不是溝通,而是暴力,是阻礙溝通進一步展開的原因。第一個異化的溝通方式是道德評判。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我們在評判的時候,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道德框架,我們評價那些出了我們心里道德框架的人。而這些道德框架多數(shù)從成見中來。成見也可以叫做常識,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積累的關于所謂“社會規(guī)范”的知識。成見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有其好處,它可以使我們遠離生存危險(“比如陰天要帶傘”、“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但成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非?梢傻。比如八九十年代,我們管穿喇叭牛仔褲的人叫臭流氓,這就是一種成見。如果多說一點,我們在哲學層面講非常善于基于感受然后跳過感受,直接形成意見,這種意見就是成見的來源。我們通常不會說“咖啡是苦的”,而是直接說“這個咖啡太難喝了”,其實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只對你個人是成立的。所以其他的道德判斷某種程度上也是這樣。

  第二種是進行比較。大家或許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或許經常被父母念叨“別人家的小孩怎樣怎樣”,這就是我們這代人經常會面對的關于比較的場景。另一個而我們經常會遇到的相近的語言暴力是來自老師、家長甚至自己的“別人都可以,怎么就你不行!被钤谂笥讶χ械奈覀兩踔两洺䦟ψ约哼M行比較然后對自己說“別人活得都那么好,怎么就自己不行”,這也是一種比較。

  第三種是回避責任。比如我“不得不”、“你讓我”難過/操心、“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丈夫說“不是我不做家務,是我太忙了”這些表達都屬于這類。書中對這一部分有比較詳盡的舉例,這里我就不多做介紹了。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在不少犯罪案例中,殺人犯都會說“都是他們逼我的”,這算是程度最嚴重的回避責任了吧。選擇承擔責任,面對自己的內心而不是逃避,這也是我們成長中的重要一步。第四種是強人所難。我們有時使用威脅的方式與人溝通;蛘咴噲D使用獎勵和懲罰的方式來控制他人的行為。在戀人之間女生有時候會用這樣的句式:“你要是愛我就應該…”這就是一種強人所難。對方不是萬能的,這個句式也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另外需要注意和反復申明的是,作者認為異化的基礎是性惡論。個人認為即使對于性本善的觀點保持懷疑,這些方式也不應當是我們與人溝通的方式。畢竟沒有對人性加以明確定義的孔子也教會了我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章的內容是區(qū)分觀察和評論。關于觀察和評論的辨析我們已經討論得比較詳細了所以這部分我們可以比較簡略地討論。作者在這里舉例說明了幾種混淆的方式,其中比較吸引我的是“把推測當做事實”,我自己受到過這樣的語言暴力。大家也可以說說你們在生活中對別人做出的評價或者受到過的由于混淆了觀察和評價所遭到的語言暴力,看看有沒有哪一條比較讓你印象深刻。

  另外一個想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總是”和“從不”的句式,這在心理咨詢中也叫“絕對化”。當我們自己說出絕對化的語言,或者面對他人對自己說出的絕對化語言的時候,可以試著從這里出發(fā)進行分析。當妻子說“你從來不做家務”的時候,我相信并不是丈夫一次家務也沒有做過,妻子想表達的內容是“我經常一個人做家務,這讓我感覺很累。我希望你能增加做家務的頻率表,以幫助我減輕負擔!弊髡咴谶@一章結尾也列出了一些可以進行練習的語句,大家可以試著完成并進行拓展。

  第四章的內容是體會和表達感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我們常常善于壓抑自己的感受,因為我們被教育認為集體更重要,個人不重要。事實上在前現(xiàn)代中國,我們每個人都是以“集體”為單位生存的。在大家庭中,每個人都承擔不同的職能,比如一家?guī)讉兒子,有的負責賬務,有的聰明就被送去讀書,女人們負責持家和生兒子,等等,甚至在西方的前現(xiàn)代社會也是這樣,只不過西方世界的現(xiàn)代比我們開始得要早而已。在那樣的社會里,我們談論個體甚至個體感受是沒有用的,人們最重要的目標是繁衍和生存。

  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凑f心理學是現(xiàn)代社會的學科。在現(xiàn)代社會中,“個人”和“主體”的概念被不斷提上日程,關于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也被反復討論。在這一章中,我們要學習兩種技能,一個是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一個是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觀念,我們在日常溝通中,尤其是社交場合中往往會避免示弱,或者表達我們的擔憂和相對“柔軟”的感受,因為在這個競爭壓力非常大的社會中,示弱就意味著被欺負。但事實上,示弱很多時候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技巧。作者在書中給出了表達情緒的詞匯表,我們可以試著用這些詞匯來所謂“造句”,也就是用他們來表達我們面對不同事物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7

  作者還列舉了四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來看看我們自己有沒有踩過雷:

  a.道德評判: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警惕對他人進行分類和評判,比如“地域歧視”、“貼標簽”。

  b.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蒙蔽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薄狣anGreenberg《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

  c.回避責任:成長環(huán)境、他人行為、上級命令、同伴壓力、規(guī)章制度、無法克制的沖動等等都是回避責任的借口。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同樣我們也不用對別人唯命是從,要意識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d.強人所難:可以提出請求,但不要威脅或強迫他人。如果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的請求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所以要確保我們清楚地傳遞了并不想強人所難的信號。

  “如果一個人選擇新的生活,是為了追求幸福,而非逃避懲罰,那他的行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8

  學習如何表達憤怒對我來說特別重要。以前表達憤怒時,對親近的人會怒吼,因為我知道他們會包容我,他們知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對不太熟悉的同事同學,我通常會不理睬,橫豎看不慣他,也不敢表達憤怒,因為怕引起更大的沖突不好收場,只能敬而遠之;對于陌生人,在我的定義里是“不道德、沒教養(yǎng)”之類的,我通常安慰自己這輩子可能遇不見了,息事寧人,就當沒看見或沒聽見。

  不管是“忍讓”還是“發(fā)泄”,我都會在事后責怪自己“膽小怕事”或“沖動幼稚”,每次都在心里默默的罵別人和自己千萬遍,仍不解恨,快憋出內傷了。

  其實,憤怒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與其指責自己和他人,不如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意識的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代替“我生氣是因為他們”。因為指責一個人時,絕大多數(shù)人都無法靜下心來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需要和感受上,我們的愿望就更難得到滿足。

  其次,我們也盡量不要給任何人貼標簽,這也會帶來暴力。負面標簽帶來的傷害,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正面標簽也是要不得的。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對著別人夸我是一個上進心極強的孩子,一臉的驕傲,只因我有一次考試,數(shù)學考了98分,全班第二,爸媽都挺滿意?晌乙豢丛嚲,發(fā)現(xiàn)錯誤的那道題是馬虎錯的,要是認真檢查,我肯定是全班第一了,我心里遺憾,難過,哭的稀里嘩啦的。從此我就被貼上了“上進心很強”的.標簽。從此,不管大小考試,不管自己是否有遺憾,我都會大哭一場,因為我不想讓我媽媽覺得我“上進心強”這個“優(yōu)點”是枉然,不想讓她失望。

  說白了,充分表達憤怒,是在認真傾聽,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基礎上,不帶任何指責的表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從而達到互利互贏、互諒互解的理想狀態(tài)。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光是在憤怒時強壓怒火,靜下心來就很難做到,也許“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真的能幫助到我們,這還是需要不斷練習強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油,親愛的同學們!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9

  1、體會和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

  我在讀這些書的時候一直在試著練習,因為我之前在感到悲傷、生氣等情緒的時候,總是會強調我本來是怎么樣的,因為你做了什么而導致我怎么樣,我以前一直以為這樣會得到理解或者憐憫,當然事實證明并沒有,然后我接著在意的點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我根本就沒有表達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達我的看法,人對自己都是格外寬容的,所以錯誤總是別人比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實也是一種指責,但是當你指責的時候,并不會如你想象的`那樣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駁、。

  我看前三章的時候感覺還挺難寫讀后感的,因為我看完了還是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我覺得像作者那樣,對所有人都充滿愛,實在是太難了,因為我是一點就著的性格。

  但現(xiàn)在我大概知道怎么表達感受了,有個語句公式:你(事件表達),讓我很(感受),因為我、、、。比如:你這一分鐘內叫了我三次,我很煩,因為我想要專心煮飯。而不是:你怎么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飯!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總是想著“人們期待我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要怎么做”。我剛生完我兒子的時候,身體不好,月子里一直感冒發(fā)燒,奶水也不夠他吃,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里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喂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飽,不能立即喂飽他他就會一直哭,我很糾結,想放棄母乳,但是覺得如果我不堅持母乳,我就不是個稱職的媽媽了。那時候婆婆建議我喂奶粉,我很自責,后來寶寶長濕疹,我就越發(fā)的愧疚,覺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許就不會這樣了。

  我總是怕負了別人對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總是先想一下,別人看到這件事是什么感受。

  3、請求幫助

  需要請求的是具體的活動,并且使用抽象的語言還會是我們無法深入了解自己。

  分清請求和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如果批評或者指責他,那就是命令。這就讓我想起我們拆的第一本書《男人來自火星》里說,向對方提出請求后,如果他不愿意,不要生氣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時候就像小孩子一樣,腦回路是直的,你是請求的語句問他,他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是有彈性的,但當你把請求也當做了命令的話,就違背了這項規(guī)定,會讓他產生抵觸心理。

  溝通是一門藝術,說得對了能加分,說錯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練達、世事洞明,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拒絕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對方的角度,聽一聽他的聲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0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在于作者提出了標準化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易于實踐。

  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a.觀察:只表達你對他人所做事情的觀察結果,而不進行判斷或評價。

  如何區(qū)分觀察與評價呢?觀察即事實,評價即意見。比如小明喜歡睡懶覺,A說“小明是個懶惰的人”,B說“小明今天上午11點起床的”,那么A是在發(fā)表評價,B是在描述觀察。

  將觀察和評價混為一談,他人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如果我們還不慎表達得言過其實,他人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更加不愿作出友善的回應。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薄《日軐W家hnamurti

  b.感受:表達你自己的感受,如受傷、害怕、開心、生氣等…

  在表達時要注意區(qū)分感受和想法,只描述自己的感受,避免輕易給自己或他人下定義。比如“我覺得自己是個loser”和“這項工作我一個月都還沒有完成,我感到有些挫敗。”,前者就是想法,后者才是觀察與感受。

  心理學上有“投射”和“投射性認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別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己度人”,就是投射效應的一種表現(xiàn)。

  后者是指一個人的潛意識,會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比如一個對自己小孩缺乏信任的母親,總是擔心孩子出事,于是對待孩子總是小心翼翼、緊張兮兮,孩子從而受到影響,下意識地常常將自己處于危險之中,印證母親的擔心是“正確”的。

  當我們表達想法而非感受時,就容易讓自己或他人掉入“投射”的陷阱。

  c.需要:告訴對方是什么需要,導致了你的感受。

  網絡上常流傳關于男女思維不一樣的段子,比如女生想:“他今天怎么對我愛答不理的,是不是不愛我了?,男生想的卻是:“今天意大利隊竟然輸了!

  雖然是搞笑段子,但也能分析一二。女生與其自己猜來猜去,不如告訴對方:“今天你沒有和我聊天,我很失落,因為我很期待你的陪伴!敝挥挟斘覀冮_始談論需要,我們才更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對方的需要。

  d.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即你希望對方怎么做,但避免變成要求或命令。

  關于如何提出請求,有以下幾個要點:

  告訴對方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否則對方可能依然無法明白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滿足你的需求;

  提出具體而非抽象的行動請求,更可能得到滿足。因為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具體是什么,別人就更難知道了;

  請求對方的反饋,以免我們表達的意思和對方的理解不一致,造成誤解;

  了解對方的反應:此刻的感受、正在想什么、是否接受了我的請求。

  “我相信,提升溝通品質有助于建設一個有愛的世界!

  運用以上四個要素的前提,是我們發(fā)自內心想要關愛他人。實際溝通中,最重要的是對四個要素的覺察,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提醒,使我們更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

  這幾周參加讀書會學習《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最開始想要學習這本書是因為老師在給我們做導讀時,提到要了解對方內在的需求,你才能更好地與對方溝通,而這又是在工作生活中非常需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

  比如客戶拿了一個圖給你說:你幫我稍微修一下。其實他的需求是,你認真看一下,用心把圖改好看。而我們經常理解成稍微改一下就好。這就容易導致需求與解決方案不一致,出來的效果會讓客戶不滿意。當然更直接的例子就是現(xiàn)在常說的直男癌,這是需求的發(fā)出與接收差距太大的典型。

  所以了解對方的'真正需求是非常的重要,學習了這本書,我經常把“對方的需求是什么”掛在心上,從近期的效果看,給自己的工作帶了比較多的幫助。

  上周剛從書上學到的另外一點溝通用語:觀察與評價。

  我們往往喜歡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給人下定義,在定義中又很容易把對方的缺點放大,讓人難以接受。

  如果我們的上司或者家人對我們說:你很不細心。∵@是對你的評價,我們聽了會很難過。如果他們說:這周工作中你在這里,這里還有那里都做錯了,你很不細心啊。這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羞愧,想一下確實不細心,心里就接受了,下次就不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了。只是換一種說法,給人帶來的感受卻是如此巨大的不同,因此學習非暴力溝通是多么有必要啊~

  學無止境,《非暴力溝通》確實是一本非常值得學習的好書,希望老師們一起參加,提升自我,讓生活工作中的溝通更加順暢。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2

  我們想好好溝通:

  最近讀完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對于溝通的認知完全是轉了一個方向。原以為認真的傾聽、誠摯的交談、平等的對話,達到交流信息和增進情感的目的,就是有效的溝通了?墒窃趯嶋H工作和生活中,溝通和交流卻并非如我們想象的那樣輕松自如。當遇到無法暢快溝通的對象,或者雙方都有溝通意愿,溝通過程卻不愉快,甚至不歡而散。

  我許多年前曾讀過一本《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書,這本書介紹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情感世界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以至于嚴重影響到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順暢溝通。男人和女人要想建立親密關系,女人需要讀懂火星的語言才能理解男人,男人也只有明白了金星的表達方式你才不會錯怪女人。

  可見溝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為什么會我們想好好的溝通卻總是詞不達意呢?如果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是一本偏理論性指導你更好地溝通的書籍,那么《非暴力溝通》則是一本可以指導你去實踐的溝通練習手冊。

  對“非暴力”的理解:

  在打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非暴力”就是不運用武力來解決問題!耙谎圆缓稀本蛣邮,這在生活中是常見的情形。你肯定也經常聽到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常說的一句話:“你再不聽話,我就揍你了。”這些情形就是我理解的暴力溝通方式,但是看完這本書后,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暴力的理解太膚淺了。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身體暴力”外,還有一種“隱蔽性的暴力”是經常被我們所忽視的。這種隱蔽性的暴力對精神造成的傷害是不易察覺的,除非我們表達出來。隱蔽性暴力往往是暴力的根源,言語上的傷害可能沒有身體暴力那么直觀,但它的累積效應往往以身體暴力的形式體現(xiàn)。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有些話真的很傷人,但我們常常以一笑而過的方式將真實的情緒掩藏了起來。卻不知道傷害已經造成,只是我們采取了無視的態(tài)度而已。

  當明白了隱性暴力才是暴力真正的根源,要想避免隱蔽性暴力對精神的傷害,我們需要修煉非暴力溝通的交流方式。那什么是非暴力呢?

  “非暴力”是指,當一個人內心沒有暴力時,自然而然的友愛狀態(tài)。彼此感到的是尊重、理解、關注與愛。運用非暴力方式溝通,我們會去聆聽自己和他人深層的需要,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深度聆聽,讓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對生命深深的愛。如果暴力代表黑暗和恐懼,那么非暴力就代表光明和溫暖。

  是什么蒙蔽了愛?

  是什么讓我們難以體會到彼此心中的愛?盧森堡博士認為是一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蒙蔽了愛,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造成了心靈之間的隔閡。

  哪些是異化的溝通方式呢?

  首屈一指的是道德評判。舉幾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就使用的道德評判句式:

  “你太自私了。”

  “你太沒良心了!

  “你太不負責任了!

  “你太沒擔當了。”

  ……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會被我們看成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這種評判方式中隱含著我們的價值觀及需要,但是卻難以使我們真實的愿望得到滿足。如果對方出于恐懼或者內疚來迎合我們的評判,遲早會發(fā)現(xiàn)對方不再那么友好。屈服于內在或外在的壓力,會心懷怨恨或者厭惡自己,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和溫暖。

  每個人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道德理論和價值判斷,不要將道德評判和價值判斷混為一談。對于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行為,輕易地將其上升為道德評判,語言的暴力在無意識的行為中就產生了。

  學會用愛的語言來溝通,我們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的價值觀,但是不要去指責他人。

  第二種異化溝通的方式是進行比較。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如果想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我們的生活中總存在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公”……當你在做這種比較時,先捫心自問一下,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是關愛、是孩子的自律,還是其他被我們忽略的需求。不要讓比較掩蓋了我們的真實需求,卻將怨恨和責怪的雜草撒在了愛的田野里。

  第三種異化溝通的方式是回避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墒,我們卻在廣泛使用“不得不”、“你讓我”等這一類短語。

  比如說,“不管你喜不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

  “你讓我傷透了心!

  這種說話方式在淡化我們的個人責任,其實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做出選擇的權利,對,我們有選擇的權利。那為什么習慣這樣說呢,是為了推卸責任,不想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責。

  第四種異化溝通的方式是強人所難。許多人都認為,教育的職責是改變他人并讓他們循規(guī)蹈矩,如果不配合,就要受到懲罰。

  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用各種各樣的規(guī)則來要求孩子,如果做不到就用懲罰來教訓他們。實際上,孩子們總會想出別的辦法來對付我們。我們最終還是無法強迫孩子們按我們的期待生活。

  如果一個人有選擇的權利,且是為了追求幸福,而不是為了逃避懲罰,而選擇他想要的生活,或許他的行為就符合了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

  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仔細觀察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的結果。

  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于特定時間和環(huán)境的`觀察。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任何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笨梢妼τ谖覀冞@些普通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可是區(qū)分觀察和評論卻是我們使用非暴力溝通需要具有的能力,不帶評論的觀察是我們開始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就像是打開那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各種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引導著,個人的感受是無關緊要的。

  體會不到自己真實的感受成了普遍的現(xiàn)象,我們常用“我覺得……”這個句式說出的并非是自己感受,往往是我們的想法。當接著追問真實感受是什么時,我們茫然不知所措,真實感受去哪了,被我們忽略了。

  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卻是我們敞開心扉與人順暢溝通的關鍵一步。在溝通過程中道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是在卸下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的鎧甲。

  如何區(qū)分感受和想法?“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你認為這句話是在表達感受嗎?不是,這是發(fā)言者的自我評價,他沒有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我覺得我吉他彈的不好。”這一句同樣沒有表達出感受,而是用自我評價代替了感受。

  想法已經習慣穿著評價的隱形衣卻以感受的角色擾亂了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卻不自知。我認為感受是真實實在的,想法是虛無飄渺,感受能讓情感流動,讓愛自然揮發(fā)。想法往往讓我們無所適從。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是需要。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自責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或者厭惡自己。責備他人常常會引起他人的申辯反駁,這兩種做法都不利于真實的需求被解讀。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表達了我們尚未被滿足的需要。體會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將它準確表達出來,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會認識到所謂的將心比心,我們無法犧牲他人的需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們要說出自己的請求。當我們與他人進行溝通時,總是期待有所回應,對自己的需求認識的越深刻,提出的請求就越明確,越具體,這樣就越可能得到稱心的回應。

  在生活中,我們如果會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想勉強他人,在表達自己的愿望時會習慣使用請求而非命令的句式。

  如何區(qū)分請求與命令呢?請求如果沒有被滿足,如果緊隨其后的就是批評和指責,那么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如果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的愿望就越容易被看作是命令。

  一旦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就越不愿意滿足我們的愿望,這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lián)系。

  學會傾聽,傾聽自己或他人內心真實的感受和需要,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融入我們的生活,而非是指責、命令、內疚、自責、恐懼、強迫、無視等主導我們的生活。當暴力消退,自然流露的愛會使心靈的創(chuàng)傷痊愈。當發(fā)生矛盾和沖突時,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讓傾聽和理解代替指責、命令和強迫,讓由衷的互助自發(fā)產生。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3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地看完本書,感覺自己對于本書的理解還有有許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這里就簡單地寫下自己看完本書之后的一些心得體會吧。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以充滿愛的方式去和他人溝通,加強聯(lián)系。這其中離不開非暴力溝通的四個基本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其中有幾個部分對我個人來說,是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是在溝通的時候要更多地關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經意間所帶來的語言的暴力:二是注重傾聽的力量。很多時候,在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急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建議、判斷等,但是也許他人需要的僅僅只是得到充分的傾聽,得到來自別人的.理解和認可;三是要更多地關注自身。當我們表現(xiàn)不夠完美時,我們往往會陷入自責和內疚當中而忽略了對自己的愛。另外,如果我們只是出于內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們發(fā)自心底的出于對自己的愛,出于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轉變對自己評價的方式,讓生命之花綻放。

  最后,非暴力溝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會貫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書結尾所說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4

  本書的第4、5章都是和感受有關,第4章主要分享的是如何體會和表達感受,第5章分享的是感受的根源,本書舉了很多具體的例子和詞匯幫助我們去理解【感受】,這點對于讀者很友好。

  關于“感受”,在大二的個案工作課上,老師的講解和分析,讓我開始對“感受”有新的認識和理解。在我目前看來,學會覺察感受,并表達出來,是內在成長的第一步。

  第4章一開始,作者講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從來沒有人問過他的感受,人們認為感受是無關緊要的,大家是被鼓勵著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

  作者接著分享了幾個小故事,有作者小時候因為老師提出的“男孩子不要膽小怕事”的觀念,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害怕,哪怕手受傷也忍痛打了一個月的棒球。也有在非暴力研討班上,一個太太表示自己的丈夫仿佛是一堵墻,太太希望丈夫能多體貼她,但是她運用的是指責的說法。

  通過幾個小故事,作者引入觀點:非暴力溝通鼓勵表達內心的感受,因為這不僅可以促進親情,還可以改善工作,隨后作者提出我們需要區(qū)分“感受和想法”。以下是想法和感受區(qū)分的例句。

  1、想法:我覺得我吉他彈的不好。

  2、感受: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很郁悶/煩透了。

  作者還提出,當我們說:“我覺得”,常不是表達感受,而是表達想法。也有很多詞語是表達想法,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擾、被拒絕、不受重視、被束縛、被欺負、無人理睬、得不到支持、無人賞識、被利用、被貶低、被忽略。

  我覺得十分有趣的是,作者還分享了表達感受的詞匯表,十分有用,表達感受需要有豐富的詞匯,這樣更好的覺察自己細微的情緒和感受,作者把需要得到滿足和沒有得到滿足的.感受分了兩組。

  作者認為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讀到這里,我霎時間想起薩提亞的冰山理論和應對方式,翻開圖表,我發(fā)現(xiàn)兩者有異曲同工之處。

  薩提亞認為一個人的“自我”如同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我們往往看到只是冰山表面的行為和應對方式,其中薩提亞的應對方式有4種,討好、指責、打岔、超理智,4種應對方式是有4種表現(xiàn)姿態(tài)的,如圖所示,我自己有覺察過,我常用的應對姿態(tài)是指責。

  在相關的培訓中,有一句話我記得很深刻,“沒有所謂的XX型人格,有的是應對姿態(tài),不要用理論把人定義了”。而且我們每個人在不同場景下的應對姿態(tài)可能互換,比如像我常用的應對姿態(tài)是指責,但面對更高壓的一些環(huán)境,我對應對姿態(tài)就有可能變成討好。

  回歸本書,薩提亞的冰山理論和非暴力溝通都共同提到了,行為、事件帶來感受,但導致了感受的是,我們內在的觀點、期待還有需要(渴望)。

  前不久發(fā)生了一件讓我情緒崩潰的事情,過后我用冰山理論來回顧自己的心理過程,的確有幫助我覺察到自己的需要。

  事情的起因是我得知我申請的你我伙伴平臺“性教育種子講師”的電子證書沒有通過。當時,我內心首先是不相信,然后我通過文字的方式和你我伙伴平臺的工作人員不斷地解釋、說明自己的原因。(行為)

  對方的解答讓我無法不能接受,我在文字中表示,因為準備性教育實踐課程,我花費了多少時間、精力,沒有通過審核這件事情,讓我感覺十分受傷,難過,而且從對方的反饋來看,似乎是我在指責ta。(應對方式:指責)

  我首先是生氣,接著開始難過,感覺十分的委屈。(感受)伴隨著這樣的感受,我哭了,而且是嚎啕大哭地給朋友打電話,說自己是多么的委屈和悲傷。(行為)

  一段時間過后,我冷靜下來,我思考,我為什么崩潰得大哭呢?

  我認為我這么認真地學習完全課程,完成了將近20xx字的作業(yè),還完成了一次我自己還算滿意的性教育實踐課,我應該被肯定,應該要通過審核,應該取得證書,這才是有價值的。(觀點)

  對ta人,我期待對方對我的付出和努力學習的肯定,對自己,我期待拿到這個證書。(期待)我渴望自己被對方肯定,被對方認同。(渴望)

  那關于自我的部分,我還是不太能夠理解,所以沒有寫到這個部分。當我一點點挖掘自己當下爆發(fā)的情緒背后的觀點、期待、渴望,知道自己需要的是被認可,那我就可以自我給予,覺察感受后開始更好的自我關懷。作者:有時也是慢熱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

  表現(xiàn)不完美時的感受和行為(what)

  當我們表現(xiàn)得不完美,一般習慣自責,如對自己說,『笨蛋』,『這種蠢事你也干得出』,『你總是將事情搞得一團糟』。嚴重的,會陷入自我憎恨當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種形式。出于羞愧,我們通常試圖改變自己,變得更加友善和體貼。但是一旦對方意識到我們行為出自羞愧或內疚,而不是愛,他們并不會更加欣賞這些行為。

  有哪些詞語體現(xiàn)了羞愧、自責?如,『應該』,『必須』,『真的』。

  為什么會自責?(why)

  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指責的那個人是我們自己,其實也是『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需要』。因為我們的行為無法滿足自身的需要,我們感受著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

  那么我們該如何面對自責呢?(how)

  如果發(fā)現(xiàn)痛罵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馬上可以問自己,『我什么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呢』。

  一旦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我們的身心狀態(tài)就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

  我們試圖理解自己的所做所為,『我做那件事是為了滿足什么需要』。通過聆聽自己的心聲,發(fā)現(xiàn)心靈深處的需要。此時,我們會寬恕自己。盡管過去的選擇并不理想,但它也是為了實現(xiàn)內心的渴望。

  愛惜自己的關鍵是,同時包容兩個不同的我,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后悔的“我”(現(xiàn)在的)以及采取那種行為的我(過去的)。

  自我寬恕其實為個人的學習和成長創(chuàng)造了條件。

  作者舉了一個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為此事不斷訓斥自己。后來明白了,為什么會責備自己粗心,是因為有照顧好自己的強烈渴望,那么在匆忙回應他人的請求時,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時為了滿足什么樣的需要而隨手把筆放入口袋,是因為很看重回應他人的請求。由于這些考慮,態(tài)度就變好了。

  如何面對那些覺得沒意思,卻又認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

  作者舉了個例子,『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原來他認為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后來他發(fā)現(xiàn)很欣賞孩子從學校得到的教育。雖然有離家很近的學校,但是現(xiàn)在孩子的學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價值觀。因為他理解了,之所以選擇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是為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有哪些做事的動機不好

  為了錢,為了得到贊同,不想感到羞愧,為了避免內疚,為了履行職責。

  其中針對『為了得到贊同』這個動機的評論另我印象深刻。受社會的影響,我們渴望得到獎勵,希望得到人們的微笑,聽到一點鼓勵。為了討人喜歡,努力迎合他人;為了避免招人厭惡,不做那些不受人歡迎的事。

  為了博得他人的喜愛,費盡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但是如果我們的行為是出于對生命的愛,人們自然會心存感激。他們的感激其實也是在給我們確認。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19

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09-14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7-04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07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范文07-09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11-24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11-29

非暴力溝通的讀書筆記(精選6篇)06-24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精選3篇)10-14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