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秋水》原文和譯文文言文賞析 推薦度:
- 莊子秋水原文及譯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秋水莊子原文及譯文
莊子《秋水》從道的高度來審視世界,認為客體對象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砬f子《秋水》原文及譯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莊子《秋水》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釋
時:按季節(jié)。
灌:注入。河:黃河。
涇流:水流。
兩涘(sì):河的兩岸。涘:水邊。
渚(zhǔ)崖:水洲岸邊。渚:水中洲島。
辯:通“辨”。
焉:乎。
河伯:黃河之神。伯,長者之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以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里。
東面:臉朝東。
端:邊,盡頭。
旋其面目:改變他(欣然自喜)的面容。
旋:轉(zhuǎn),轉(zhuǎn)變。
望洋:仰視的樣子,也作“望羊”、“望陽”,然解作望見海洋亦通。
若:即海若,海神。
野語:俗語,諺語。
莫己若:賓語前置,即莫若己,沒有人比得上自己。
我之謂也:即謂我也。
少仲尼之聞:認為孔子的學識少。
聞:學識,學問。
輕伯夷之義:認為伯夷的義行輕。伯夷:商代諸侯孤竹君的長子,歷來被看做義士的典型。少、輕,作動詞用。
子:您。本指海神,這里借指海。
難窮:難以窮盡。
窮:盡
殆:危險。
長:長久,永遠。
見:表被動。
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
大方:大道。
以:與。語(yù):談?wù)摗?/p>
拘:拘束,局限。
于:被。
虛:同“墟”,居住的地方。
篤:固,局限。
時:時令。
曲士:鄉(xiāng)曲之士,指見識淺陋之人。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縛。
爾:你。
崖涘:河岸。
乃:才。
丑:鄙陋。
大理:大道理。
盈:滿。
尾閭:神話傳說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已:停止。
虛:虛空。
卒:通“萃”,聚集。
莊子《秋水》譯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興地自得其樂,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于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懂得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有人認為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yǎng)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說:“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wù)摯蠛,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wù)摫鶅,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鄙陋的人,不可能跟他們談?wù)摯蟮溃且驗榻甜B(yǎng)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wù)摯蟮懒。天下的水面,沒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干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shù)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里承受到形體并且從陰和陽那里稟承到元氣,我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里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于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內(nèi),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shù)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于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xù)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于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wù)撍@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1、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2、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認。)
二、古今異義
1、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
古義:在這時候。
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就是由前一事引起得。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義:臉。
今義:指事物本來得樣子。
3、至于北海
古義:到。
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4、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古義: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得人。
今義:慷慨,不吝嗇。
5、百川灌河
古義:特指黃河。
今義:泛指河流。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1)東面而視(面向,面朝)
2、名作狀
(1)秋水時至(按季節(jié))
(2)順流而東行(向東)
3、形容詞意動用法
(1)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wù)J為…少,小瞧
(2)而輕伯夷之義者認為…輕,輕視
(3)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美景
四、一詞多義
1、見
(1)我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動
(2)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瞧見
2、若
(1)望洋向若而嘆曰名詞,海神名
(2)以為莫己若動詞,比得上
3、始
(1)于就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2)始吾弗信開始
4、聞
(1)聞道百,以為莫己若動詞,聽說
(2)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名詞,見聞,學識
5、之
(1)涇流之大代詞,這樣
(2)我之謂也助詞,賓語前置標志
(3)仲尼之聞助詞,得
(4)兩涘渚崖之間助詞,得
(5)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助詞,得
(6)野語有之曰代詞,這樣
(7)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助詞,得
(8)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助詞,取獨
(9)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助詞,得
(10)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助詞,得
6、于
(1)于就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詞,在
(2)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介詞,被五、特殊句式
五、特殊句式
1、被動句
(1)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2、賓語前置句
(1)我之謂也(“之”就是賓語前置得標志,即“謂我也”。)
(2)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的倒裝句,即“以為莫若己者”。)
(3)東面而視(賓語“東”置于謂語動詞“面”前面,即“面東而視”。)
3、定語后置
(1)聞道百(即“聞百道”)
4、省略句
(1)百川(于)灌河(省略介詞“于”)
(2)(河伯)順流而東行(省略主語“河伯”)
5、判斷句
(1)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6、固定句式
(1)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shè),譯為:“不就是……就……”。)
(2)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況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譯為:況且……”。)
六、出自本文得成語
1、望洋興嘆:望洋,仰視得樣子。興嘆,生發(fā)起感嘆。指在偉大得事物面前開擴了眼界,感到自己得渺小而驚嘆。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條件不充分而感到無可奈何。
2、貽笑大方:貽笑,被人譏笑。大方,大方之家,見多識廣得人。被內(nèi)行人所譏笑。
3、大方之家:指修養(yǎng)很高、明白事理得人。
4、牛馬不辨:比喻河水聲勢浩大分辨不清。
5、欣然自喜:指高興地自覺喜悅。
6、井底之蛙:井底的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見識短淺的人。
7、夏蟲語冰:對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wù)撽P(guān)于冰雪的事情。
8、太倉稊米:太倉:古時京城的糧倉;稊米:小米。大谷倉中一粒小米,比喻人和物處在廣袤宇宙中極其渺小。
賞析
本文節(jié)選自《莊子秋水》。莊子(前389?―前286?),戰(zhàn)國時宋國人,思想家,莊子和老子同屬道家學派,合稱“老莊”。
莊子生活的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莊子對當時的兼并戰(zhàn)爭、剝削壓迫乃至“人為物役”等現(xiàn)象極端不滿,但又無可奈何。無可奈何中,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會中生活得愉快,能夠順其自然,得盡天年。于是,他以“道”為師,企圖通過“心齋”、“坐忘”等方式與“道”融為一體,追求“無己、無功、無名”的無差別境界,而獲得“逍遙游”,獲得精神的絕對自由。莊子《秋水》本義是討論價值判斷的相對性,我們現(xiàn)在可以視之為相對獨立的一篇選文,而給予積極的解釋,獲得新的啟迪!肚锼菲闹黧w部分是河伯與北海若的七番對話,本文只節(jié)選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本文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導論,寫河伯觀念的變化。初與百川比,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認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后與北海若比,河伯才知自己并非天下最大,引出與北海若的對話。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本論,寫北海若的觀點: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這段對話可分四層:第一層“曲士不可語道”,而河伯觀于大海,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與語大理矣”。第二層“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嘗以此自多”,為什么呢?因為大小、多少都是相對的,海比河大,卻比天小,所以沒什么可自多的。第三層進一步闡述說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對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國和海內(nèi)比,中國小;人和萬物與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層所謂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從事的事業(yè)都不過是“毫末”,伯夷辭讓周王授予的職位,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孔子談?wù)摗叭省、“禮”,也都是“毫末”。伯夷為名,孔子為博,都是自多,都是錯的。
本文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在整體構(gòu)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說理。作者虛構(gòu)了一個河伯與北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通過兩個神話人物的對話來展開說理、闡明觀點,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肚f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論證上,多用形象比喻說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說理多是由個別到個別的比較論證法。運用比較論證法中,又包含性質(zhì)相似的類比論證法,如“拘于虛”之井蛙、“篤于時”之夏蟲與“束于教”之曲士之間的比較,便是類比論證;還包含性質(zhì)相反的對比論證法,如“束于教”之“曲士”與“觀于大!,已知己丑、可與語大理的河伯之間的比較,便是對比論證。
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宋國蒙人[8—17] 。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quán)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自由。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鑒于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后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經(jīng)》。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后世文學有很大影響。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就象“ 一棵難看的樹大家認為它無用,有一個木匠他要找一棵樹作房梁 ,但這棵樹太彎了,沒法做房梁。第二個木匠找樹做磨的握柄要彎的,但這棵樹太難看了,又沒辦法,第三個木匠要做車轱轆,但這棵樹長得不行,從某方面講是無用的,但從莊子的角度看,無用就是有用,大無用就是大有作為,所以莊子提倡無用精神(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暗馈币彩瞧湔軐W的基礎(chǔ)和最高范疇,即使關(guān)于世界起源和本質(zhì)的觀念,又是之人認識境界。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zhì)雖然有著千差萬別的特點,但其“一”本同,安時處順,逍遙無待,窮天理、盡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偽。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研究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保ā稘h文學史綱要》)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等,《養(yǎng)生主》中的“庖丁解!庇葹楹笫纻髡b。
【秋水莊子原文及譯文】相關(guān)文章:
莊子秋水原文及譯文07-27
秋水莊子原文及翻譯11-18
莊子《秋水》原文和譯文文言文賞析04-11
《秋水》原文和譯文11-17
莊子齊物論原文及譯文03-03
莊子大宗師原文及譯文04-28
《卞莊子刺虎》原文及譯文12-27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原文及譯文03-22
秋水全文及譯文12-30
莊子徐無鬼原文及其譯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