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禮記翻譯及原文

時間:2022-07-20 17:17:26 古籍 我要投稿

禮記翻譯及原文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據(jù)傳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所以小編今天為大家精挑細選幾篇供大家欣賞,請看看吧。

  《禮記》仲尼燕居

  原文

  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游侍,縱言至于禮。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語女禮,使女以禮周流無不遍也!棺迂曉较鴮υ唬骸父覇柡稳?」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曰:「給奪慈仁。」子曰:「師,爾過;而商也不及。子產(chǎn)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將何以為此中者也?」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

  子貢退,言游進曰:「敢問禮也者,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埂溉粍t何如?」子曰:「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嘗禘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鄉(xiāng)之禮,所以仁鄉(xiāng)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義、嘗禘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內(nèi)有禮,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也。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是故,宮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時,樂得其節(jié),車得其式,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辨說得其黨,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錯于前,凡眾之動得其宜!

  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制;宮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時;樂,失其節(jié);車,失其式;鬼神,失其饗;喪紀,失其哀;辯說,失其黨;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錯于前,凡眾之動,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洽于眾也!

  子曰:「慎聽之!女三人者,吾語女:禮猶有九焉,大饗有四焉。茍知此矣,雖在畎畝之中事之,圣人已。兩君相見,揖讓而入門,入門而縣興;揖讓而升堂,升堂而樂闋。下管《象》、《武》,《夏》、《龠》序興。陳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規(guī),還中矩,和鸞中采齊,客出以雍,徹以振羽。是故,君子無物而不在禮矣。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

  子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jié)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jié)不作。不能《詩》,于禮繆;不能樂,于禮素;薄于德,于禮虛!棺釉唬骸钢贫仍诙Y,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夔其窮與?」子曰:「古之人與?古之人也。達于禮而不達于樂,謂之素;達于樂而不達于禮,謂之偏。夫夔,達于樂而不達于禮,是以傳此名也,古之人也。」

  子張問政,子曰:「師乎!前,吾語女乎?君子明于禮樂,舉而錯之而已。」子張復問。子曰:「師,爾以為必鋪幾筵,升降酌獻酬酢,然后謂之禮乎?爾以為必行綴兆。興羽龠,作鐘鼓,然后謂之樂乎?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諸侯朝,萬物服體,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目巧之室,則有奧阼,席則有上下,車則有左右,行則有隨,立則有序,古之義也。室而無奧阼,則亂于堂室也。席而無上下,則亂于席上也。車而無左右,則亂于車也。行而無隨,則亂于涂也。立而無序,則亂于位也。昔圣帝明王諸侯,辨貴賤、長幼、遠近、男女、外內(nèi),莫敢相逾越,皆由此涂出也!谷诱撸鹊寐劥搜砸灿诜蜃,昭然若發(fā)蒙矣。

  譯文

  孔子在家閑坐,子張、·子貢、子游在一旁侍立,在隨便談論時說到了禮?鬃诱f:“你們?nèi)齻人都坐下,我來給你們講一講什么是禮,以便你們能夠到處運用,處處普及。”子責馬上離開坐席回答說:“請問老師要講的禮是怎樣的呢戶孔子回答說:“雖然內(nèi),。恭敬但卻不合乎禮的要求,那叫粗野;雖然外表恭順但卻不合乎禮的要求,那叫花言巧語;雖然勇敢但卻不合乎禮的要求,那叫亂來!笨鬃佑盅a充說道:“花言巧語只是給人以仁慈的假象!笨鬃佑终f:“師,你做事往往過火,而商卻往往做得不夠。子產(chǎn)好像是百姓的慈母,他能讓百姓吃飽,但卻不知道怎樣教育他們!弊迂曈竹R上離開坐席回答說:幾“請間怎樣做才能做到恰到好處呢?”孔子說:“只有禮呀!禮就是用來掌握火候使人做到恰到好處的。”

  子貢退下來,子游又上前問道:“請問禮的作用是不是就在于治理丑惡而保護善美?”孔子說:“是的!弊佑斡纸又鴨枺骸熬烤乖鯓又卫沓髳罕Wo善美呢?”孔子回答說:“郊天祭地之禮,就在于對鬼神表示仁愛;秋嘗夏諦之禮,就在于對祖先表示仁愛;饋食祭奠之禮,就在于對死者表示仁愛;鄉(xiāng)射、鄉(xiāng)飲酒之禮,就在于對鄉(xiāng)黨表示仁愛;招待賓客的食饗之禮,就在于對賓客表示仁愛!笨鬃佑纸又f:“如果明白了郊天祭地、秋嘗夏篩之禮的含義,那么對于如何治理國家就心中有數(shù),就好比用指頭在手掌上指指畫畫一般。所以,因為曰常生活有了禮,長輩和晚輩就有分別了;因為家門之內(nèi)有了禮,祖孫三代就和睦了;因為朝廷之上有了禮,官職爵位就有條不紊了;因為田獵之時有了禮,軍事訓練就嫻熟了;因為軍隊之中有了禮,作戰(zhàn)目的就達到了。因為有了禮,宮室的建造就合乎制度,量鼎的制造就不失分寸,五味就各得其時,樂曲的演奏就與身份、場合吻合,車輛的建造就合乎規(guī)定,鬼神就得到合乎要求的祭饗,喪事就會辦得恰如其分,解說事情就不會離題千里,百官的職能就會互不混淆,各項政令就能得到施行;如果甲個人能夠把禮拿來身體力行而且時時不忘、那么他無論干什么都會干得恰到好處!

  孔子說:“禮是什么呢?禮就是做事的辦法。君子一定有要做的事,那就必定要有做事的辦法,治理國家而沒有禮,那就好比瞎子走路而沒有助手,迷迷茫茫不知該往哪里走;又好比整夜在暗室中尋找東西,沒有火把能看見什么?如果沒有禮,就會手腳不知該往哪兒放,耳朵不知該聽什么,眼睛不知該看什么,在社交場合是該進該退該揖該讓就全都亂了套。這樣一來,曰常生活中長輩晚輩也就沒有了區(qū)別,家庭內(nèi)部三代人也失去了和睦,朝廷上的官爵也亂了套,田獵和軍事訓練也毫無計劃,作戰(zhàn)打仗也沒有了規(guī)矩,五味和四時亂配,樂曲亂吹一通,車輛的制造也不依規(guī)矩,祭祀鬼神的規(guī)格錯亂,喪事辦得不像喪事,解釋問題離題千里,百官的職守混亂,政令得不到推行;在這種情況下去身體力行、時時不忘,那就會抬手動腳都出毛病。這樣一來,就會無法領導和團結(jié)百姓了!

  孔子說:“你們?nèi)齻人仔細聽著!我告訴你們,除了上面講的禮以外,禮還有九個節(jié)目,而大饗之禮占了其中的四個。如果知道這些,即令是個種地的農(nóng)夫,依禮而行,也可以說是圣人了。兩國國君相見,賓主互相揖讓而先后進入大門。進入大門以后,馬上鐘鼓齊鳴。賓主互相揖讓而升堂,升堂以后,一獻禮畢,鐘鼓之聲停止!み@時堂下的管樂奏起《象》這首樂曲,而《大武》之舞、《大夏》之舞,一個接著一個地相繼跳起。于是陳列美味佳肴,安排應有的禮儀和樂曲,執(zhí)事人等一個不缺。這樣做了以后,客人就不難看出主人待客的深情厚意了。此外,走路筆直,合乎曲尺的要求;旋轉(zhuǎn)的弧度,合乎圓規(guī)的要求;車上的鈴聲,合著《采齊》樂曲的節(jié)奏;客人出門時,奏起《振羽》這首送別曲;撤席之時,奏起《雍》這首結(jié)束曲。所以,君子做事,沒有一件不合乎禮的要求。客人剛一進門就鐘鼓齊鳴,這是表示歡迎之情。歌工升堂合唱《清廟》之詩,這是表現(xiàn)文王的崇高德行;管樂隊在堂下奏起《象》這首樂曲,這是表現(xiàn)武王的偉大功業(yè)。所以古代的君子要互相溝通感情,根本就用不著說話,只要通過行禮奏樂就可以表達意思了!

  孔子說:“所謂禮,就是道理;所謂樂,就是節(jié)制。沒有道理的事君子不做,沒有節(jié)制的事君子不做。如果不能賦《詩》言志,在禮節(jié)上就會出現(xiàn)差錯;能行禮而不能用樂來配合,禮就顯得單調(diào)呆板。如果道德淺薄,即便行禮也只是一個空架子!笨鬃佑终f:“各種制度是由禮來規(guī)定的,各種文飾行為也是由禮來規(guī)定的,但要實行起來,卻是非人不可呀!”子貢又離席發(fā)言說:“請問夔這個人是不是只懂得樂而對禮卻一竅不通呀?”孔子回答說:“你問的是古代的那個夔嗎?須知古代的人是把精于禮而不精于樂的人叫做素,把精于樂而不精于禮的人叫做偏。夔這個人只不過是在樂的方面的造詣比在禮的方面的造詣高一些罷了,所以只傳下來一個精通音樂的名聲,須知那是根據(jù)古人的標準來說的!

  子張問到如何從政。孔子說:“師啊,你往前邊來,聽我給你-說!君子從政,不過是首先自己在禮樂方面精通,然后再拿來付諸實行罷了!弊訌埶坪鯖]有聽懂孔子的意思,就又接著發(fā)問?鬃佑谑抢^續(xù)說道:“師,你以為只有鋪設幾筵,升堂下堂,獻酒進撰,舉杯酬醉,這樣做了才算是禮嗎?你以為只有在綴兆上扭來扭去,揮動羽籬,敲鐘擊鼓,這祥做了才算是樂嗎?其實,說到就能做到,這就是禮,做起來又使人感到快樂,這就是樂。君子只要在這兩點上狠下工夫,不需要多么費勁,天下就會太太平平的。于是諸侯都來朝拜,萬物各得其所,百官無不烙盡職守。禮得到了重視,這就是百姓們?yōu)槭裁吹玫搅酥卫?禮被扔到了一邊,這就是百姓們?yōu)槭裁醋鱽y。舉例來說,屋室有室奧和臺階之分,坐席有上下之分,乘車有左右之分,行路有先后之分,站立要各就其位。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如果屋室沒有室奧和臺階之分,堂與室就混亂了;如果席位沒有上下之分,座位就混亂了;如果乘車沒有左右之分,車上的位置就混亂了;如果行路不分先后,道路就混亂了;如果站立沒有順序,誰的位置在哪里也就混亂了。從前圣明的帝王和諸侯,分別貴賤、長幼、遠近、男女、內(nèi)外的界限,使他們不敢互相逾越,用的都是這個辦法啊!”三個學生聽了孔子的這一番高論,心中豁然開朗,好像瞎子重見光明一樣。

  《禮記》昏義

  原文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父親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婿執(zhí)雁入,揖讓升堂,再拜奠雁,蓋親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婦車,而婿授綏,御輪三周。先俟于門外,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敬慎重正而后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射鄉(xiāng)--此禮之大體也。

  夙興,婦沐浴以俟見;質(zhì)明,贊見婦于舅姑,執(zhí)笲、棗、栗、段修以見,贊醴婦,婦祭脯醢,祭醴,成婦禮也。舅姑入室,婦以特豚饋,明婦順也。厥明,舅姑共饗婦以一獻之禮,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以著代也。

  成婦禮,明婦順,又申之以著代,所以重責婦順焉也。婦順者,順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當于夫,以成絲麻布帛之事,以審守委積蓋藏。是故婦順備而后內(nèi)和理;內(nèi)和理而后家可長久也;故圣王重之。

  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禰未毀,教于公宮,祖禰既毀,教于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祭之,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

  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nèi)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nèi)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治。故曰:天子聽男教,后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后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后聽內(nèi)職。教順成俗,外內(nèi)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

  是故男教不修,陽事不得,適見于天,日為之食;婦順不修,陰事不得,適見于天,月為之食。是故日食則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職,蕩天下之陽事;月食則后素服而修六宮之職,蕩天下之陰事。故天子與后,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相須而后成者也。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順,母道也。故曰:天子之與后,猶父之與母也。故為天王服斬衰,服父之義也;為后服資衰,服母之義也。

  譯文

  婚禮,這是一種將要結(jié)合兩性之好、對上關系到祭祀宗廟、對下關系到傳宗接代的子L儀,所以君子很重視它。所以,在婚禮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這五個步驟中,每逢男方的使者到來時,女方家長都是在廟里鋪設筵幾·,然后拜迎使者于門外。進入廟門,賓主揖讓升階登堂,在廟堂上聽使者傳達男方家長的意見。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表示對婚禮的敬慎和鄭重其事。

  父親親自向兒子敬酒而命其迎親,這表示男方處于主導地位。兒子奉命前去迎娶,女方的父母在廟里鋪筵設幾,然后到廟門外拜迎女婿。婿執(zhí)雁進入廟門,賓主揖讓升階登堂,婿行再拜稽首之禮,把雁放在地上,這表示是從新婦父母手里領回了新婦。然后婦隨婿下堂出門。婿親自駕駛婦所乘坐之車,又將挽以登車的這都是有意表示親愛的舉動。婿為婦駕車,待車輪再由仆人代婿駕駛。婿乘己車前導,在自家的大門婦后給圈遞三,索動繩轉(zhuǎn)外等候。婦到達,婿向婦作揖,請她一同進門。進入婿之寢室,婿與婦共食同一姐中的牲肉,又各執(zhí)一瓢以飲酒,這表示夫婦一體,不分尊卑,希望他們相親相愛。

  飛通過敬慎鄭重其事的婚禮而后夫婦相親,這是婚禮的基本原則,也從而確定了男女之別,建立起夫倡婦隨的夫婦關系。正因為男女有別,所以才會有夫倡婦隨的夫婦關系;正因為有夫倡婦、隨的夫婦關系,所以才會有父子相親;正因為有父子相親,所以君臣才能各正其位。所以說,婚禮是各種禮的根本。

  在眾禮當中,冠禮是禮的開始,婚禮是禮的根本,喪禮、祭禮最為隆重,朝禮、聘禮最能體現(xiàn)尊敬,射禮、鄉(xiāng)飲酒禮最能體現(xiàn)和睦,這就是禮的大概情況。

  第二天,新婦早早起床,洗頭洗澡,準備拜見舅姑。天大亮時,贊禮的人將婦弓}見給舅姑。婦手捧容器,內(nèi)盛棗子、栗子和肉干,以此作為進見之禮。贊禮的人代表舅姑向婦賜以甜酒。婦先以脯釀祭先人,又以甜酒祭先人。行過以上的禮節(jié),就表示作媳婦的禮完成了。舅姑進入室內(nèi),婦以一只煮熟的小豬向舅姑進食,這是表示新婦開始履行孝養(yǎng)的職責。第二天,舅姑共同用一獻之禮慰勞婦,而婦應把姑酬己之酒放下不再飲。舅姑先從西階卞堂,然后婦從東階下堂,這表示新婦已有資格代姑主持家中內(nèi)務了。

  成就了婦禮,表明了婦順,又進一步表明了婦有代姑主持家務的資格,所有這些,就是為了強調(diào)對婦在順從上的要求。所謂婦的順從,首先是要順從舅姑,其次是要和家中其他女性和睦相處,然后才是讓丈夫稱心滿意,從而完成婦女應做的女工,謹慎地守護柴米油鹽等物的儲藏。所以,上述對婦順的要求都做到了,家庭內(nèi)部才能和諧安定;內(nèi)部和諧安定了,然后家才會長久,所以圣王很重視婦順。

  因終古時候婦女在出嫁前的三個月,如果該婦女與國君還是五服以內(nèi)的親屬,就在國君的祖廟里接受婚前教育;如果已經(jīng)出了五服,就在大宗子的家里接受這種教育。由女師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以后,要舉行教成之祭,這是向祖先察告,婚前教育已經(jīng)完成。祭時用魚作姐實,用薪、藻這兩種水草作羹菜,這些祭品都屬于陰性一類,所以用來造成婦人的順從飛。

  古代王后設立六宮,婦官有三夫人、十尸御妻,以管理普夭之下對婦女的教育九繽、二十七世婦、八,以顯揚婦女應有的順從,所以天下家庭和睦安定。天子設立六官,男官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管理天下的政事,以顯揚男子應有的教化,所以政事和諧,國家安定。所以說:”天子管理對男子的教化,王后管理對婦女順從的教育;天子治理政務,王后治理婦女事務;天子審察三公等官是否盡職,王后審察三夫人等官是否盡職。男教與婦順形成風俗,內(nèi)外協(xié)調(diào)一致,國與家都安定有序,做到了這一步,就叫作盛德。

  所以,如果男子的教化沒有搞好,政事失當,上天就會表示譴責,發(fā)生曰蝕;如果婦人的順從沒有搞好,婦人的事務處理失當,上天就會表示譴責,發(fā)生月蝕。所以,發(fā)生曰蝕的時候,天子就身穿白色衣服,表示自我反省,還要督促六官改進工作,徹底除掉政事中的錯誤;發(fā)生月食的時候,王后就身穿白色衣服,表示自我反省,還要督促六宮改進工作,徹底除掉在婦女問題上發(fā)生的錯誤。所以,天子和王后,就好比曰之與月,陰之與陽,是相輔而后相成的關系。因為天子掌管男教,所以屬于父輩;因為王后掌管女順,所以屬于母輩。所以說,天子和王后,就好比父親和母親。因此,天子死了,諸侯和大臣就要為他服斬衰,這和為父親服斬衰是同樣道理;王后死了,就要為她服齊衰,這和為母親服齊衰是同樣道理。

  禮記·祭統(tǒng)原文及翻譯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言:內(nèi)盡于己,而外順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上則順于鬼神,外則順于君長,內(nèi)則以孝于親。如此之謂備。唯賢者能備,能備然后能祭。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禮,安之以樂,參之以時。明薦之而已矣。不求其為。此孝子之心也。祭者,所以追養(yǎng)繼孝也。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畜。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養(yǎng)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既內(nèi)自盡,又外求助,昏禮是也。故國君取夫人之辭曰:「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廟社稷。」此求助之本也。夫祭也者,必夫婦親之,所以備外內(nèi)之官也;官備則具備。水草之菹,陸產(chǎn)之醢,小物備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實,美物備矣;昆蟲之異,草木之實,陰陽之物備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長,可薦者,莫不咸在,示盡物也。外則盡物,內(nèi)則盡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親耕于南郊,以共齊盛;王后蠶于北郊,以共純服。諸侯耕于東郊,亦以共齊盛;夫人蠶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蠶也,身致其誠信,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及時將祭,君子乃齊。齊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則不齊。不齊則于物無防也,嗜欲無止也。及其將齊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欲,耳不聽樂。故記曰:「齊者不樂」,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慮,必依于道;手足不動,必依于禮。是故君子之齊也,專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齊七日以定之,致齊三日以齊之。定之之謂齊。齊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宮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齊七日,致齊三日。君致齊于外,夫人致齊于內(nèi),然后會于大廟。君純冕立于阼,夫人副立于東房。君執(zhí)圭瓚裸尸,大宗執(zhí)璋瓚亞裸。及迎牲,君執(zhí),卿大夫從士執(zhí)芻。宗婦執(zhí)盎從夫人薦縊。君執(zhí)鸞刀羞嚌,夫人薦豆,此之謂夫婦親之。

  及入舞,君執(zhí)干戚就舞位,君為東上,冕而K干,率其群臣,以樂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與天下樂之;諸侯之祭也,與竟內(nèi)樂之。冕而K干,率其群臣,以樂皇尸,此與竟內(nèi)樂之之義也。夫祭有三重焉:獻之屬,莫重于裸,聲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與志進退;志輕則亦輕,志重則亦重。輕其志而求外之重也,雖圣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盡也,所以明重也。道之以禮,以奉三重,而薦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夫祭有;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終者如始!蛊涫且选J枪使胖釉唬骸甘喙砩裰嘁,惠術也,可以觀政矣。」是故尸謖,君與卿四人。君起,大夫六人;臣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賤貴之余也。士起,各執(zhí)其具以出,陳于堂下,百官進,徹之,下上之余也。凡之道,每變以眾,所以別貴賤之等,而興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見其修于廟中也。廟中者竟內(nèi)之象也。祭者澤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顧上先下后耳。非上積重而下有凍餒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澤,則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將至也,由見之矣。故曰:「可以觀政矣!

  夫祭之為物大矣,其興物備矣。順以備者也,其教之本與?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nèi)則教之以孝于其親。是故,明君在上,則諸臣服從;崇事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盡其道,端其義,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則不以使下;所惡于下,則不以事上;非諸人,行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此之謂十倫。

  〔祭有十倫〕鋪筵設同幾,為依神也;詔祝于室,而出于p,此交神明之道也。君迎牲而不迎尸,別嫌也。尸在廟門外,則疑于臣,在廟中則全于君;君在廟門外則疑于君,入廟門則全于臣、全于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義也。夫祭之道,孫為王父尸。所使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倫也。尸飲五,君洗玉爵獻卿;尸飲七,以瑤爵獻大夫;尸飲九,以散爵獻士及群有司,皆以齒。明尊卑之等也。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于大廟,則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倫。此之謂親疏之殺也。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祿有功,必賜爵祿于大廟,示不敢專也。故祭之日,一獻,君降立于阼階之南,南鄉(xiāng)。所命北面,史由君右執(zhí)策命之。再拜稽首。受書以歸,而舍奠于其廟。此爵賞之施也。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立于東房。夫人薦豆執(zhí)校,執(zhí)醴授之執(zhí)鐙。尸酢夫人執(zhí)柄,夫人受尸執(zhí)足。夫婦相授受,不相襲處,酢必易爵。明夫婦之別也。凡為俎者,以骨為主。骨有貴賤;殷人貴髀,周人貴肩,凡前貴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貴者取貴骨,賤者取賤骨。貴者不重,賤者不虛,示均也;菥鶆t政行,政行則事成,事成則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為政者如此,故曰:見政事之均焉。

  凡賜爵,昭為一,穆為一。昭與昭齒,穆與穆齒,凡群有司皆以齒,此之謂長幼有序。夫祭有畀輝胞翟閽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為能行此,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畀之為言與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輝者,甲吏之賤者也;胞者,肉吏之賤者也;翟者,樂吏之賤者也;閽者,守門之賤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門,此四守者,吏之至賤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賤,而以其余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則竟內(nèi)之民無凍餒者矣,此之謂上下之際。

  凡祭有四時:春祭曰j,夏祭曰E,秋祭曰嘗,冬祭曰A。j、E,陽義也;嘗、A,陰義也。E者陽之盛也,嘗者陰之盛也。故曰:莫重于E、嘗。古者于E也,發(fā)爵賜服,順陽義也;于嘗也,出田邑,發(fā)秋政,順陰義也。故記曰:「嘗之日,發(fā)公室,示賞也;草艾則墨;未發(fā)秋政,則民弗敢草也。」故曰:E、嘗之義大矣。治國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義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義,君人不全;不能其事,為臣不全。夫義者,所以濟志也,諸德之發(fā)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義章。其義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則竟內(nèi)之子孫莫敢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親蒞之;有故,則使人可也。雖使人也,君不失其義者,君明其義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輕,疑于其義,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為民父母矣?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惡焉,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孝子孝孫之心也。唯賢者能之。銘者,論N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勛勞慶賞聲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顯揚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順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觀于銘也,既美其所稱,又美其所為。為之者,明足以見之,仁足以與之,知足以利之,可謂賢矣。賢而勿伐,可謂恭矣。故衛(wèi)孔悝之鼎銘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廟。公曰:「叔舅!乃祖莊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莊叔隨難于漢陽,即宮于宗周,奔走無射。啟右獻公。獻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興舊耆欲,作率慶士,躬恤衛(wèi)國,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銘: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于A彝鼎!勾诵l(wèi)孔悝之鼎銘也。古之君子論N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國家如此。子孫之守宗廟社稷者,其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恥也。昔者,周公旦有勛勞于天下。周公既沒,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勛勞者,而欲尊魯;故賜之以重祭。外祭,則郊社是也;內(nèi)祭,則大嘗E是也。夫大嘗E,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抵芄,故以賜魯也。子孫纂之,至于今不廢,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

  文言文翻譯:

  在管理百姓的種種方法之中,沒有比禮更重要的了。禮有吉、兇、賓、軍、嘉五種,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祭禮。祭禮,并不是外界有什么東西強迫你這么辦,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自覺行動。春夏秋冬,時序推移,人們感物傷時,觸景生情,不由地就會想起死去的親人,這種感情的表達就是祭之以禮。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完全理解祭禮的意義。

  賢者的祭祀,一定會得到鬼神所賜的福,但這個福,不是世俗所說的福。賢者的福,是備的意思。而備字咋講呢?是一切事情都順著理辦的意思。無所不順,這就叫備。其意思是說,對自己,按著良知行事;對外界,按著道理行事。忠臣的事奉國君,孝子的事奉雙親,其忠其孝都來源于一個順字。對上則順著鬼神,對外則順著君長,對內(nèi)則順著雙親,這樣做了才叫做備。只有賢者才能做到備,能做到備然后才能做到必然得到鬼神賜福的祭。所以賢者的祭祀,不過是竭盡自己的誠信與忠敬,奉獻祭品,行其”典禮,和之以音樂,稽之以季節(jié),潔凈地薦獻而已,并不存心要神保佑賜福。這才是孝子舉行祭祀時的心情。孝子的祭祀,是用來完成對父母生前應盡而未盡的供養(yǎng)和孝道。所謂孝,就是這種供養(yǎng)和孝道的積蓄。一個順字貫穿于父母的生前和身后,這才叫做孝的積蓄。所以孝子的事奉父母不外乎三件事:頭一件是生前好好供養(yǎng),第二件是身后依禮服喪,第三件是服喪期滿要按時祭祀。在供養(yǎng)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做兒子的是否孝順,在服喪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哀傷,在祭祀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虔敬和按時。這三件事都做得很好,才配稱作孝子的行為。

  祭祀不但要求自己盡心盡力,還要求求助于外,這就關系到婚禮了。所以國君在娶夫人之前的求婚辭是這樣說的:“聽說您有位賢淑的女兒,希望能嫁給我,和我一道治理國家,祭祀宗廟社櫻!边@就是求助的目的。祭祀這件事,必須由夫婦親自共同參加,以便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有人負責。事情都有人負責,就必然祭品齊備。水中產(chǎn)的、陸地產(chǎn)的酶菜、肉醬有了,這算是祭祀用的小吃類齊備了。牛羊豬三牲齊全,黍櫻稻粱分裝八碗,這算是美味齊備了。還有各種不同的昆蟲,還有各種不同的瓜果,這算是世上之物都有了?偠灾,只要是天下生的,地上長的,只要是可以用來進獻的,沒有一樣沒有,這表示祭品的極其豐盛。從客觀上來說是要求祭品極其豐盛,從主觀上來說則要求極其虔誠,這才算是祭祀的用心。因此之故,天子才在南郊親耕籍田,以提供祭品;王后在北郊親自養(yǎng)蠶,以提供祭服;諸侯在東郊親耕籍田,也是用以提供祭品;夫人在北郊親自養(yǎng)蠶,也是用以提供祭服。天子和諸侯并不是窮到了自己不親耕就沒有祭品,王后和夫人也不是窮到了自己不養(yǎng)蠶就沒有祭服,之所以要那樣做,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誠信,有了誠信才算盡心,盡了心才算是虔敬。虔敬了,盡心了,然后才可以事奉神明。這便是祭祀的原則。

  到了將要舉行祭祀的時候,君子就要齋戒。齋戒也可以說是整齊的意思,就是把身上和心里不整齊的東西整齊一下以求達到整齊。所以君子不是從事于祭祀,在不需要恭敬的場合,就不齋戒。不齋戒就做事沒有禁忌,嗜欲也沒有限制。但到了要齋戒的時候,禁忌之事就不能做,嗜欲也要加以限制,耳不聽音樂。所以古書上說:“齋戒的人不舉樂!本褪钦f齋戒的時候不敢分散心思。心無雜念,所思所想必然合乎正道;手足不亂動,抬手動腳必然合乎規(guī)矩。所以君子的齋戒,其目的就在于達到身心的純潔。為此目的,所以先散齋七天收斂一下心志,然后再致齋三天加以整齊。把心志收斂住了就叫做齋戒。齋戒是高度的身心純潔,然后才可以和神明打交道。所以,在祭祀前十一天,宮宰要鄭重地告誡夫人,于是夫人開始齋戒,先散齋七天,接著再致齋三天。國君在國君的正寢致齊,夫人在夫人的正寢致齊,到祭祀那天才會合于太廟。國君身著禮服頭戴禮帽站在昨階,夫人頭戴首飾身穿字L服站在東房。國君手執(zhí)圭攢在尸前行裸禮,大宗伯手執(zhí)璋攢在尸前行再裸禮。到了迎牲入廟時,國君親自牽著牛鼻繩,大夫緊跟在牲后,士抱著禾稈。宗婦捧著盎齊隨在夫人身后,獻上說水、國君親執(zhí)鶯刀切取牲肺獻給尸品嘗,夫人則獻上饋食之豆。這就叫做夫婦一道親自主持祭祀。

  祭祀進行到樂舞這一項目時,國君手執(zhí)干戚站到舞位上,國君站在靠東邊的上位,頭戴禮貌,手執(zhí)盾牌,率其群臣起舞,以博得皇尸的歡心。因此,天子的祭祀,是與天下臣民同樂;諸侯的祭祀,是與境內(nèi)臣民同樂。諸侯頭戴禮帽,手執(zhí)盾牌,率其群臣起舞,以博得皇尸的歡心,這便是與境內(nèi)臣民同樂的的表現(xiàn)。

  在祭祀過程中有三個最重要的節(jié)目:在奉獻祭品活動中,沒有比裸禮更重要的了;在歌唱演奏活動中,沒有比登堂歌唱《清廟》更重要的了;在舞蹈活動中,沒有比《武宿夜》之舞更重要的了。這是周代的規(guī)矩。這三個最重要的節(jié)目,都是用來借助于外部的動作以增強君子虔誠的內(nèi)心。所以二者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內(nèi)心輕忽則外部動作也不帶勁,內(nèi)心端重則外部動作也隨之端重。內(nèi)心輕忽而希望達到外部動作的端重,即令是圣人也做不到。所以君子的祭祀,一定要自己竭盡誠心,這樣才能使外部動作也端重起來。遵循禮的要求,把三個最重要的節(jié)、目做好而博得皇尸的歡心,這才是圣人的祭祀之道。

  祭禮中有俊這碼子事。雖然俊是祭祀末尾的事,但也不可不了解其意義。所以古人這樣說過:“好的結(jié)束要像好的開始一樣,餃這件事大概是最能說明這一點了。”所以古代的君子說:“尸雖然尊貴,但他也吃鬼神吃剩的東西。餃也是一種施惠之道,從中可以觀察出政治意義來!彼允钞吰鹕黼x席,就由國君和卿四人吃尸剩下的祭品;國君吃罷起身,就由大夫六人吃國君吃剩的祭品,這叫做臣吃君之剩余;大夫吃罷起身,就由士八人吃剩下的,這叫做賤者吃貴者剩下的;士吃罷起身,各人端著盛有剩余祭品的食具出來,陳列在堂下,由各種當差的吃剩下的,吃畢撤掉,這叫做底下人吃在上位者之剩余。綜觀餃的全過程,是每變一次而俊的人數(shù)也就隨之增多,這是要區(qū)別人有貴賤之分,而施惠的對象卻越來越多。所以用四盤祭品就可以表現(xiàn)出恩惠遍施于廟中。而廟中,乃是整個國境內(nèi)的縮影。祭禮中的俊,是一種大的恩澤。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澤,就一定要惠及下面,只不過上面的先得到而下面的后得到而已,并不是把上面的都撐死而把下面的都餓死。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澤,民眾就會個個在下面等待,相信恩澤也必定會落到他們頭上。這一切都是從餃這件事上反映出來的,所以說:“可以從中觀察出政治意義來。”

  祭祀作為一件事情可以說是夠大的了,祭祀時薦獻的供品夠完備了。孝順的心再加上完備的祭品,這大概也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在社會上就教育人們尊敬君長,在家庭里就教育他們孝順雙親。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上,則大小臣工服從;尊敬地祭祀宗廟社櫻,則子孫孝順。竭盡祭祀之禮,端正祭祀之義,這就需要教化了。所以君子事奉君王,一定要身體力行。自己感到上面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對,就不要再讓下面這樣去做;自己厭惡下面的某些做法,就不要再這樣地應付上面。不讓人家去做,而自己卻明知故犯,這不是教育的方法。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一定要從根本抓起,提綱絮領,這樣的辦法大慨非祭祀莫屬吧!這就無怪乎人們說: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祭祀有十種意義:第一是體現(xiàn)事奉鬼神之道,第二是體現(xiàn)君臣之義,第三是體現(xiàn)父子關系,第四是體現(xiàn)貴賤有別,第五是體現(xiàn)親疏有別,第六是體現(xiàn)爵賞的施行,第七是體現(xiàn)夫婦之別,第八是體現(xiàn)政事公平,第九是體現(xiàn)長幼有序,第十是體現(xiàn)上下關系。這就是祭祀的十種意義。下面分開來說。鋪席設幾,讓死者夫婦同席同幾,供神憑依;因為不知道神究竟在哪里,所以不僅頭一天在室內(nèi)行祭,而且第二天又在門外行祭。這是和神明打交道的應有做法。祭祀時,國君走出廟外迎牲,但不走出廟門外迎尸,這是為了避開嫌疑。因為尸在廟門外仍然是臣子的身份,而進到廟內(nèi)就變成君父的身份了。而國君在廟門外仍然是國君的身份,一進入廟門就變成臣子的身份了。所以不出門迎接尸,是為了不搞亂君臣的名分。祭祀中規(guī)定,由孫子輩的人充當祖父的尸。,那個充當尸的人,對于祭祀者來講是兒子輩,而作為父輩的祭者倒要面朝北去事奉尸,這就是為了讓人明白兒子應當如何侍奉父親。這就是父子之間的關系。上公之祭九獻,五獻之后,國君便洗凈玉爵向卿獻酒;七獻之后,國君才用瑤爵向大夫獻酒;九獻之后,國君才用散爵向士和各種當差的獻酒。這體現(xiàn)了尊卑有別。祭祀時,所有參加祭祀的子孫都是按照父昭子穆的輩分排列。昭穆的作用,就是用來區(qū)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的順序而不使混亂。所以在太廟中舉行祭祀時,盡管全體族人中的昭輩穆輩都在,也仍然是各就各位,有條不紊。這就叫做親疏有別。古時候明君對有德的人進爵對有功的人加祿,進爵加祿的典禮一定要在太廟中舉行,這表示國君自已不敢獨斷專行。所以在祭祀的那天,第一次醋尸之后,國君就從堂上下來,立于昨階之南,面朝南,受冊封者面朝北,負責冊命的史官從國君右邊捧著冊封文書宣讀,被冊封者行過再拜稽首的大禮后接過冊命,然后回家,在自己的家廟中設奠察告祖宗。這就體現(xiàn)了爵賞的施行。祭祀時,國君身穿禮服頭戴禮帽立于昨階,夫人頭戴首飾身穿禮服立于東房。夫人進獻豆時,手握豆柄;而執(zhí)醛者把豆交給夫人時,則是手握豆的底座。尸向夫人回敬酒時,手執(zhí)酒爵的柄;夫人在接受時,手執(zhí)酒爵的足。夫婦之間授受祭器,不能拿著同一部位。夫婦互相回敬酒,一定要更換杯子。這些都體現(xiàn)了夫婦有別。凡分配姐肉,以帶骨的肉為主、。牲體的骨,也分貴賤。殷人以后腿上部的骸為貴,周人則以前腿上部的肩為貴。對于周人來說,牲體前面的骨貴于后面的骨。分配姐肉,就是要體現(xiàn)舉行祭祀肯定對大家都有好處。所以在分配時,高貴的人取得貴骨,卑賤的人取得賤骨,高貴的人不拿雙份,卑賤的人也不會空手,這就體現(xiàn)了公平。每個人都能得到恩惠,政令就容易推行;政令得到推行,事情就容易辦成;事情辦成,就能建功立業(yè)。之所以能夠建功立業(yè),其原因不可不知。分配沮肉,就是要體現(xiàn)恩惠必定人人有份。善于治理國家者也就像分配沮肉那樣,所以說:“可以體現(xiàn)政事的公平。”旅酬時向助祭的眾多兄弟眾多子孫敬酒,這些人按昭穆排為二列:昭輩排為一列,穆輩排為一列;同是昭輩者再按年齡大小排列,同是穆輩者再按年齡大小排列。其他的來賓以及各種當差的,也都按年齡大小排列。這就叫做長幼有序。祭祀末尾有賜俊之禮,這時要把神吃剩下的祭品分給皮匠、廚子、舞師和閣人,這是向下人施惠的方法。只有有道之君才能做到這一點,其聰明足以使他認識到這樣做的重要,其仁慈足以使他采取實際的行動。所謂界,也就是賜與,也就是能把他多余的東西賜與他的下人。皮匠,這是制造愷甲這類小官中的賤者;廚子,這是職掌屠宰這類小官中的賤者;舞師,這是教習樂舞這類小官中的賤者;閻人,這是掌管守門這類小官中的賤者,在古代不讓受過刑罰的人守門。干這四種差使的人,是小官當中最低賤的,而尸在廟中是最尊貴的,以最尊貴的身份在祭祀的末尾能夠不忘記最低賤的人,并且把神吃剩下的東西賜與他們。所以如果一個國家由明君來領導,全國的老百姓就不會有受凍挨餓的。這就叫做體現(xiàn)了上下關系。

  祭祀也有四季的不同:春祭叫構(gòu),夏祭叫諦,秋祭叫嘗,冬祭叫悉。構(gòu)和諦,舉行在陽氣由起到盛之時,體現(xiàn)了陽的意義;嘗和羔,舉行在陰氣由起到盛之時,體現(xiàn)了陰的意義。諦是陽氣最盛的祭,嘗是陰氣最盛的祭,所以說:沒有比篩、嘗更重要的。古時候,在舉行諦祭時要頒發(fā)爵位,賞賜車服,這就是順著陽氣行事;在舉行嘗祭時要教民田獵,開始動用刑罰,這就是順著陰氣行事。所以古書上說:“在舉行嘗祭之時,要拿出公家的東西,表示將要行賞!钡搅丝梢愿畈荽虿竦臅r候,就可以動用輕刑了。尚未開始動用刑罰時,老百姓就不敢割草打柴。所以說:諦、嘗二祭的意義很重大,涉及治國的根本,不可不知。明白諦嘗之義是君主的事,辦好諦嘗之事是臣子的事。不明白篩嘗之義,作為國君就有所不足;辦不好諦嘗之祭,作為臣子就有所不足。這里所說的“義氣是用來實現(xiàn)自己的志尚,是各種德行的表現(xiàn)。所以德行盛大的人他的思親意念就強烈,思親意念強烈的人他對祭祀意義的理解就透徹,對意義理解透徹的人他在祭祀時必然恭敬。國君對祭祀恭敬,一那么國內(nèi)的黎民百姓誰敢不恭敬呢。所以君子的對待祭祀,一定要親身參加。有特殊情況時讓別人代替也是可以的。雖然是讓人代替,但效果卻和國君親臨沒有什么不同,原因就在于國君深明祭祀之義。道德淺薄的人他對祭祀的事就心不在焉,對祭祀的意義也半信半疑,在這種情況下讓他去向神求祭,要求他做到畢恭畢敬是辦不到的。祭祀祖先而做不到恭敬,還有什么資格為民父母呢!

  作為祭器的鼎,其上經(jīng)常鑄有銘文。所謂銘文,就是首先稱一揚先祖之功德而后再附己名于其下,自己附名于下以稱揚先祖的美德,并使之明顯地傳于后世。那些作為先祖的人,沒有一個沒有優(yōu)點,也沒有一個沒有缺點。而銘文的要求,是只贊美其優(yōu)點而掩蓋其缺點。這種孝子孝孫的用心,只有賢者才能辦到。制作銘文,就是要論述自己先祖的美德、功業(yè)、勛勞、受到褒獎和榮譽,公布于天下,而斟酌其要點而刻之于祭器,同時附上自己的名字,用來祭祀其先祖。贊揚先祖,表示自己的孝敬;自己附名其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明白地曉喻后世,表示對子孫后代的教育。由此看來,制作銘文真是一舉三得的事。所以君子在觀看銘文時,既贊美銘文中稱道的祖先美德,又贊美銘文制作這件事本身。制作銘文的人,其明察足以看到祖宗的美德,其仁愛足以使他能果斷地決定此事,其智慧足以使他和他的子孫從這件事上得到好處,真可以說是聰明透頂了。聰明透頂而又不自夸,真可以算是謙恭了。

  所以衛(wèi)國大夫孔惺的鼎上刻有下述銘文:“六月丁亥,衛(wèi)莊公來到太廟行祭。莊公說:‘叔舅!你的遠祖莊叔輔佐我的遠祖成公。成公曾命令莊叔隨他逃難到楚國,又曾隨成公一道被囚禁在京師,莊叔東西南北地奔走,毫不懈怠。莊叔之功流于后世,又保佑我祖獻公返回國內(nèi)。獻公于是命令成叔繼承其祖莊叔的事業(yè),忠君之事。你的父親文叔,又繼承祖先的遺志,作為百官的表率,時刻想著如何把衛(wèi)國搞好。他操勞國家事務,晝夜不敢懈怠,老百姓都夸他是好樣的!f公又說:‘叔舅,我現(xiàn)在給你這篇銘文,你要繼承你父親的精神,像他那樣盡忠報國!装糜谑窍掳葸殿^說:‘我將稱揚君命以贊項我先祖之美德,努力實現(xiàn)您的厚望。所有這些,我都要把它刻在羔祭的彝鼎上。”,這就是衛(wèi)國孔哩的彝鼎上銘文。它也反映了古代的君子論述其先祖之美德并使之昭著于后世的這種情況。通過銘文,自己可以附名于下,可以把祖先所建功業(yè)在國家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意義頌揚一番。孔J哩的銘文不過是一個例子而已。負有守衛(wèi)宗廟社櫻責任的子孫,其先祖如果沒有優(yōu)點而亂吹一通,那是欺騙;如果有優(yōu)點而不知道,那是愚蠢;如果知道而不使流芳后世,那是麻木不仁。這三條中的任何一條,都是讓君子感到恥辱的。

  從前周公為周代天下的鞏固,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周公去世以后,周成王、周康王追念周公的不朽功勛,而打算在諸侯之中格外尊重魯國,所以特賜魯國可以提高其祭祀規(guī)格,具體地說,就是在郊外可以祭天,在太廟里可以以啼禮祭周公。以諦禮祭周公時,樂工登堂所唱的《清廟》,管樂隊在堂下演奏的《象》,舞者手執(zhí)紅色盾牌和玉做的斧鎖所跳的《大武》之舞,還有由八列舞隊所跳的《大夏》之舞,這些統(tǒng)統(tǒng)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樂舞。為了褒獎周公,所以把這一套天子樂舞賜給了魯國。周公的子孫繼承了這一套東西,直到今天還在使用,就是為了頌揚周公之德,同時又提高了魯國在諸侯中的地位。

  禮記簡介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相傳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nèi)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zhuǎn),前后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jīng)”之一,“十三經(jīng)”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后,《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jīng)”,宋代以后,位居“三禮”之首。《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yǎng),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內(nèi)容簡介

  整體介紹

  《禮記》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禮》,終于《喪服四制》,但因《曲禮》、《檀弓》、《雜記》三篇內(nèi)容過長,所以大多版本將其分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說。

  《禮記》按照所述內(nèi)容可分為四類:

  1、記禮節(jié)條文,補他書所不備,如《曲禮》、《檀弓》、《玉藻》、《喪服小記》、《大傳》、《少儀》、《雜記》、《喪大記》、《奔喪》、《投壺》等。

  2、闡述周禮的意義,如《曾子問》、《禮運》、《禮器》、《郊特牲》、《內(nèi)則》、《學記》、《樂記》、《祭法》、《祭義》、《祭統(tǒng)》、《經(jīng)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儒行》、《大學》、《喪服四制》等。

  3、解釋《儀禮》之專篇,如《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等。

  4、專記某項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分篇介紹

 。1)《曲禮》上、下篇所載大多是周禮的一些微文小節(jié),如言語、飲食、灑掃、應對、進退之法等,包括吉、兇、賓、軍、嘉五禮的相關內(nèi)容。

  (2)《檀弓》上、下篇大多數(shù)是討論喪禮的文字,基本是就事論事,互不關聯(lián),顯得結(jié)構(gòu)零散,其中一些章節(jié),義理、文采俱佳。

 。3)《王制》記載古代王者治理天下之制,包括封國、爵祿、職官、祭祀、喪葬、巡狩、刑法、養(yǎng)老、選拔官吏、學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4)《月令》按一年十二月,逐月記載每月的天象特征和天子所宜居處、車馬、衣服、飲食及所當實行的政令等;《曾子問》記曾子與孔子之間有關喪禮及行吉禮時遭喪變故應如何處理的問答之辭。

 。5)《曾子問》以孔子與曾子答問的方式,對喪制和喪服方面,作比較深入的特殊問題的討論,以補儀禮之不備。

 。6)《文王世子》講述太子的教育問題及有關教育制度、人才選拔的辦法等。

  (7)《禮運》借孔子之口論述禮的發(fā)展演變和運用。

 。8)《禮器》論述了制禮、行禮的原則和各種表現(xiàn)形式,并說行禮要與所用器物相稱。

 。9)《郊特牲》是一篇雜記諸禮和闡發(fā)禮義的文字,涉及較多的是祭祀禮。

 。10)《內(nèi)則》記述家庭內(nèi)的禮則,如侍奉父母、孝敬公婆,兼及飲食制度等。

 。11)《玉藻》記天子和諸侯的衣服、飲食、居處及其后、夫人、命婦的服制等。

 。12)《明堂位》記述周公于明堂朝諸侯之位、周公的功勛及魯國因周公可用虞夏殷周四代禮樂服器和職官等,多為魯人自夸之語。

  (13)《喪服小記》雜記喪服制度,偶及宗法制度和廟祭制度。

 。14)《大傳》雜記宗法制度,兼及祭法和服制。

  (15)《少儀》類似《曲禮》,記瑣碎細小的禮儀,如相見、賓主交接、灑掃、事君、侍食、問卜、御車等。

  (16)《學記》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教學制度、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強調(diào)尊師重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觸類旁通、師德師風、擇師之道等。

 。17)《樂記》是儒家關于樂論的經(jīng)典性著作,論述了樂的產(chǎn)生和樂與禮、社會、人的關系以及樂對人類社會的作用等。

 。18)《雜記》上、下篇雜記諸侯以下至士之喪事,可補《儀禮·喪服》、《士喪禮》之未備。

 。19)《喪大記》是一篇雜記國君、大夫、士喪禮的文字。

 。20)《祭法》記述祭祀的方法、對象、場所、原則及有關的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等。

  (21)《祭義》記述怎樣通過祭祀來體現(xiàn)孝道和遵守悌道以敬順長上等。

 。22)《祭統(tǒng)》從多方面來論述祭祀的意義,并記載了祭祀前應齋戒以及鐘鼎銘文的性質(zhì)、內(nèi)容和意義等。

 。23)《經(jīng)解》記述經(jīng)書、天子之德、霸王之器和隆禮的重要意義。

 。24)《哀公問》全篇皆魯哀公與孔子問答之辭,內(nèi)容主要為問禮、問政等。

 。25)《仲尼燕居》是孔子與其三個學生談論禮的問答之辭,以闡明禮的內(nèi)容、本質(zhì)、作用和行禮的重要意義。

 。26)《孔子閑居》是子夏和孔子討論王者之德的問答之辭,闡述怎樣的人才是老百姓的父母以及其必須具備的品德。

  (27)《坊記》是記述子思有關怎樣防范人們違德失禮、不忠不孝、貪利忘義的言論。

  (28)《中庸》主要闡述中庸之道。

 。29)《表記》記述君子行事的根本、仁與義的相互關系、仁和義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待人之道等。

 。30)《緇衣》圍繞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關系來談論治國之道。

 。31)《奔喪》記身在異國他鄉(xiāng)而回家奔喪之禮。

 。32)《問喪》記有關父母始死人殮、送葬、虞祭等禮和殮、袒、拄杖的意義等。

  (33)《服問》記喪禮服制的有關問題。

 。34)《間傳》記服喪者內(nèi)心在外貌、語言、衣服上的表現(xiàn)及有關喪服之禮。

  (35)《三年問》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記述了為父母服喪三年的原因

 。36)《深衣》記深衣的制度、意義和用途。

 。37)《投壺》專記投壺禮,記述主人與賓客宴飲之間:講論才藝的投壺禮制。

 。38)《儒行》是孔子論述儒者德行的言論,由各種不同角度,說明儒者所特有的道德行為,藉以顯示真正的儒者不同于凡俗的可貴之處。

  (39)《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生哲學的論文,該文先提出學習的目的在“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接著認為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后面文字均論述此主題。

 。40)《冠義》解釋《儀禮·士冠禮》,進而說明冠禮所以成人的作用,及其影響社會政教的重要性。

  (41)《昏義》解釋《儀禮·士昏禮》,進而說明婚禮能使家族長久興盛團結(jié)的作用,及其影響社會政教的重要性。

  (42)《鄉(xiāng)飲酒義》解釋鄉(xiāng)飲酒禮的意義,進而說明鄉(xiāng)飲酒禮促使體認尊卑長幼、慕賢尚齒的作用,及其影響社會政教的重要性。

 。43)《射義》解釋射禮的意義,進而說明射可以觀德,故由射取士的作用,及其影響社會政教的重要性。

 。44)《燕義》解釋《儀禮·燕禮》中某些儀節(jié)的設置原意,進而說明燕禮促使君臣一體,人和政通,及以威儀等差示民有常的教育作用。

 。45)《聘義》解釋《儀禮·聘禮》中某些儀節(jié)的設置原意,進而說明聘禮所以使諸侯之間交相聘問、輕財重禮的作用。

  (46)《喪服四制》記述古代喪服制度所據(jù)以制定的四項原則,即恩(親情)、理(義理)、節(jié)(節(jié)制)、權(quán)(權(quán)變),并將其同仁、義、禮、智四種德行結(jié)合起來論述。

【禮記翻譯及原文】相關文章:

禮記·祭統(tǒng)原文及翻譯12-23

禮記樂記原文翻譯解讀03-30

禮記大同原文及翻譯讀12-06

禮記樂記原文及翻譯是什么03-30

禮記原文06-30

禮記·三年問原文附翻譯11-04

大學禮記原文及翻譯文言文12-06

禮記月令原文10-07

禮記禮器原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