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石鐘山記》原文和翻譯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石鐘山記》原文和翻譯,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品介紹】
《石鐘山記》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記。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夏天,蘇軾送長子蘇邁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名篇。
【原文】
石鐘山記
作者:蘇軾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水經(jīng)》說:“鄱陽湖口有石鐘山!贬B道元認為下面對著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發(fā)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F(xiàn)在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尋它的陳跡,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打它們,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它。山石被敲打時能鏗kēng鏘qiāng作響的,我在的這個地方全部都是,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為什么呢?
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湖北黃州坐船到汝州(河南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德興縣(現(xiàn)在江西德興)的縣尉(主管一縣治安的官吏),我送他到(江西)湖口,因而能夠觀察這座稱為“石鐘”的山。廟里的和尚叫小孩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kōng硿地發(fā)出聲響,我本來就覺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蘇邁坐著小船來到絕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邊聳立著,高達千尺,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繁茂直立的想要捉人;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中發(fā)出磔zhé磔地鳥鳴聲;又有一種像老人在山谷中邊咳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fā)出,鐘聲洪亮像鐘鼓的聲音連續(xù)不斷。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們的深度,微微的水波涌進洞穴和裂縫,波浪激蕩便形成這種聲音。船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fā)出窾坎kuǎn kǎn鏜鞳tāng tà的聲音,同先前噌的聲音相互應(yīng)和,好像音樂演奏。因此我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
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根據(jù)主觀猜測去推斷它的有或沒有(正不正確),可以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說得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夜晚乘著小船停靠在懸崖絕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人(和)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文字表達、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而淺陋的人用斧頭敲打石頭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嘆惜酈道元記敘的簡略,笑話李渤的淺陋。
拓展:課文-石鐘山記的習題答案
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問題。
。祝端(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因受其稱。有幽棲者,尋綸(釣魚)東湖,沿瀾窮此。遂躋崖穿洞,訪其遺蹤。次于南隅,忽遇雙石,欹(qī,傾斜的意思)枕潭際影淪(倒映)波中,詢諸水濱(的人),乃曰:“石鐘也,有銅鐵之異焉!笨鄱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歇(余韻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聯(lián)氣凝質(zhì),發(fā)為至靈,不然,則安能產(chǎn)茲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歸矣。如善長(酈道元字善長)之論,則瀕流庶(眾多)峰,皆可以斯(這,指“石鐘”)名貫之。聊刊前謬,留遺將來。貞元戊寅歲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記。(李渤《辨石鐘山記》)
(乙)石鐘山之片石寸草,諸將皆辨識,上鐘巖與下鐘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彭侍郎玉麟于鐘山之頂建立昭忠祠。乃知鐘以形言之,非以聲言之,酈氏、蘇氏所言,皆非事實也。選自曾國藩(《石鐘山名考異》)
1.下列加粗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有幽棲者,尋綸東湖 幽棲者:隱居的人
B.次于南隅 次:臨時住宿
C.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濁而模糊
D.聊刊前謬 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棲者”“白鹿先生”與李渤三者是什么關(guān)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石鐘山記》中與甲段文字意思相應(yīng)的句子。
①與“枹止響騰余歇”相應(yīng)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谂c“如善長之論”相應(yīng)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問題要求用有關(guān)原文回答。
、倮畈程皆L石鐘山遺蹤所得的結(jié)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诶畈硨︶B道元的觀點持何態(tài)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樣表明這種態(tài)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墼鴩P(guān)于石鐘山命名原因的觀點是什么?他的根據(jù)是什么?
答: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寫道:“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你對這種說法有什么認識?請就此問題分小組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
2.三者同屬一個人!坝臈摺笔抢畈车淖苑Q,“白鹿先生”是李渤的號。
3.①桴止響騰,余韻徐歇。
、谙屡R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4.①李渤的結(jié)論是“山乃石名!
、诔址穸☉B(tài)度;“如善長之論,則瀕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貫之!
、塾^點是:“乃知鐘以形言之,非以聲言之”。根據(jù)是:“形如覆鐘”。
5.蘇軾的這種說法應(yīng)該是正確的。雖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認為石鐘山是因山形像覆鐘而得名的,今人經(jīng)考察又認為石鐘山是因“形”和“聲”兩方面而得名的。蘇軾的說法不完全正確。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蘇軾的努力。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有一個過程,而且后人對蘇軾說法的懷疑、察疑、釋疑,正是和蘇軾的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而自愿親身實地觀察的精神一致的。
【《石鐘山記》原文和翻譯】相關(guān)文章:
蘇軾《石鐘山記》原文和翻譯10-14
石鐘山記原文翻譯賞析11-24
石鐘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10-28
石鐘山記原文附翻譯11-25
蘇軾《石鐘山記》原文及翻譯04-09
關(guān)于石鐘山記原文翻譯及賞析12-08
蘇軾石鐘山記原文翻譯賞析04-09
《石鐘山記》作者簡介與原文及翻譯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