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南園十三首(其一)譯文及鑒賞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南園其一譯文及鑒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南園其一譯文及鑒賞
原文
李賀
花枝草蔓眼中開, 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 嫁與春風不用媒。
譯文:
南苑的春天,百花競開,艷麗多姿。在一片紅花叢中,點綴著朵朵白花,她們都像越地美女那樣靚麗,美不勝收。只可惜呀,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紅滿地。其實只因是花期已過,春風吹過便不由自主地墜落。
鑒賞
南園十三首,是李賀辭官回鄉(xiāng)居住昌谷家中所作,南園與《昌谷北園新筍四首》提到的“北園”同為詩人的家園。這組詩是了解、研究李賀居鄉(xiāng)期間的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十分可貴。
這是一首描摹南園景色、慨嘆春暮花落的小詩。前兩句寫花開。春回大地,南園百花競放,艷麗多姿。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園內(nèi)所有的花。其中“花枝”高昂,“草蔓”低垂,一者剛勁,一者柔婉,參差錯落,姿態(tài)萬千。李賀寫詩構(gòu)思精巧,包孕密致,于此可見一斑。次句“小白長紅”寫花的顏色,意思是紅的多,白的少!霸脚笔怯纱水a(chǎn)生的聯(lián)想,把嬌艷的鮮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頰,賦予物以某種人的素質(zhì),從而顯得格外精神。
后兩句寫花落。日中花開,眼前一片姹紫嫣紅,真是美不勝收?墒呛镁安婚L,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紅滿地!翱蓱z”二字表達了詩人無限惋惜的深情。是惜花、惜春,也是自傷自悼。李賀當時不過二十來歲,正是年青有為的時期,卻不為當局所重用,猶如花盛開時無人欣賞。想到紅顏難久,容華易謝,不免悲從中來!奥浠ú辉俅骸保交埲死,就再也無法恢復(fù)舊日的容顏和生氣。末句用擬人的手法寫花落時身不由已的狀態(tài)!凹夼c春風不用媒”,委身于春風,不須媒人作合,沒有任何阻攔,好像兩廂情愿。其實,花何嘗愿意離開本枝,隨風飄零,只為盛時已過,無力撐持,春風過處,便不由自主地墜落下來。這句的“嫁”字與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越發(fā)顯得悲苦酸辛。當時盛開,顏色鮮麗,宛如西施故鄉(xiāng)的美女。而今“出嫁”,已是花殘“人老”,非復(fù)當時容顏,撫今憶昔,倍增悵惘。結(jié)句婉曲深沉,制造了濃烈的悲劇氣氛。這首七言絕句,以賦筆為主,兼用比興手法,清新委婉,風格別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品。
創(chuàng)作背景
李賀組詩《南園十三首》是作者辭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鄉(xiāng)的南園閑居時所作的一組雜詩,創(chuàng)作時間在唐憲宗元和八年(813)至十一年(816)之間。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yīng)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于韓愈、皇甫湜,并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六歲。其詩長于樂府,多表現(xiàn)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diào)陰郁低沉,語言過于雕琢。有《昌谷集》。
南園十三首
其二
宮北田塍曉氣酣,黃桑飲露窣宮簾。
長腰健婦偷攀折,將餧吳王八繭蠶。
其三
竹里繰絲挑網(wǎng)車,青蟬獨噪日光斜。
桃膠迎夏香琥珀,自課越傭能種瓜。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長饑小甲蔬。
橋頭長老相哀念,因遺戎韜一卷書。
其五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其六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其七
長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詼諧取自容。
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
其八
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
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
其九
泉沙耎臥鴛鴦暖,曲岸回篙舴艋遲。
瀉酒木欄椒葉蓋,病容扶起種菱絲。
其十
邊讓今朝憶蔡邕,無心裁曲臥春風。
舍南有竹堪書字,老去溪頭作釣翁。
其十一
長巒谷口倚嵇家,白晝千峰老翠華。
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牽苔絮長莼花。
其十二
松溪黑水新龍卵,桂洞生硝舊馬牙。
誰遣虞卿裁道帔,輕綃一匹染朝霞。
其十三
小樹開朝徑,長茸濕夜煙。
柳花驚雪浦,麥雨漲溪田。
古剎疏鐘度,遙嵐破月懸。
沙頭敲石火,燒竹照漁船。
【南園其一譯文及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南園詩存序譯文02-21
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鑒賞及譯文參考11-04
陶淵明《飲酒其一》譯文06-29
杜甫《絕句》其一鑒賞12-23
《佳人》譯文及注釋鑒賞08-03
《潛別離》譯文及鑒賞08-07
行色譯文詩詞鑒賞07-16
《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翻譯及鑒賞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