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管仲論原文的內(nèi)容
管仲論(蘇洵) ◇原文 管仲相威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qiáng),諸侯不敢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①。威公薨于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兇,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dāng)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為人矣乎?威公聲不絕于耳,色不絕于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②。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③。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④?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⑤?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馀者,仲能悉數(shù)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過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文虐,不如孝公之寬厚。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襲文公之馀威,猶得為諸侯之盟主百馀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敗涂地,無惑也,彼獨(dú)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fù)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⑥。是其心以為數(shù)子者皆不足以托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⑦。吾觀史鰍,以不能進(jìn)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后之諫⑧。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fù)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注釋 ①豎刁:齊桓公的幸臣。他為了接近桓公,自行。易牙:又名雍巫,善于烹調(diào)。他為取得桓公信任,曾殺死兒子煮成羹獻(xiàn)給桓公。開方:本是衛(wèi)國公子,拋棄自己的國家和父母到齊國做官。
、谒欤喉。這里是滿足的意思。
、蹚椆诙鄳c:《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保ㄍ跫,字子陽,故稱。)意思是說與貢禹愛好、抱負(fù)相同,做了官,必然要引薦貢禹去做官,后來就用這比喻做好當(dāng)官的準(zhǔn)備。這里指壞人準(zhǔn)備上臺。
、芸{(zhì):用繩索拴住馬腳。這里是束縛的意思。
、萃剑和活惖娜,同一派別的人。
、薷魇杵涠蹋簱(jù)《管子·戒》記載,管子病重時,齊桓公問他“鮑叔怎么樣?”管仲說:“為人剛直,但不能為了國家大事受委屈!被腹謫枺骸百e胥無怎么樣?”管仲說:“喜歡好人好事,但也不能為國家大事而受委屈!笔,指出,指明。短,用作名詞,短處,缺陷。
、吣嬷侯A(yù)先知道,預(yù)料。逆,預(yù)先。誕謾:荒誕不經(jīng)。
⑧史蝤(qiú):春秋時衛(wèi)國的史官,字子魚,所以也稱“史魚”。蘧(qú)伯玉:名瑗,衛(wèi)國人,世人稱為賢者。身后之諫:《孔子家語·困誓》記載,史蝤病重快死時,囑咐兒子:“我活著不能使君主進(jìn)用賢才,罷斥小人,死后不可以按大夫禮治喪。尸體要停在窗下!眱鹤幼裾账倪z囑辦理。衛(wèi)靈公來吊喪,對此十分奇怪,明白真相后愕然失容,于是令其兒子按大夫禮治喪。靈公回去后就用了蘧伯玉,罷斥了彌子瑕。
◇鑒賞 本篇是蘇洵評論歷史名臣管仲的文章。文章主旨,是批評管仲臨死未能薦賢自代的錯誤,以致造成豎刁、易牙、開方三個奸臣專權(quán)的局面,留下齊國內(nèi)亂的禍根。
蘇洵喜歡做翻案文章,管仲是歷來最受人尊重的政治家,他曾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之成為春秋第一霸主,歷代評論家都盛贊其賢能。本文發(fā)端也先敘述了“管仲相威公,霸諸侯,攘夷狄”的不朽功績,后述管仲死后豎刁等三佞亂政,五公子爭立,“齊無寧歲”的災(zāi)禍,為下文設(shè)下案由。接著筆鋒延伸,發(fā)表議論,指出齊之治,功在鮑叔;齊之亂,過在管仲。推理合情合理,議論切中要害,而又文脈承接自然有力。為了坐實(shí)這一點(diǎn),蘇洵舉舜和仲尼這兩位古圣先賢除兇去害為佐證,十分深刻地揭示了管仲在世時不除三佞,以致釀成日后的禍亂,有其不可推卸的責(zé)任。作者以“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下斷語,作為下文議論批駁的總冒。如此設(shè)問,承中有轉(zhuǎn),翻出新意。
第二段,作者舉管仲病危時桓公問相一事進(jìn)一步論述管仲之過;腹珕栂,說明這時他尚有求賢之心。作為一國宰相、輔弼重臣的管仲理應(yīng)袒露心跡,薦賢以自代。但他只是說豎刁等三人不近人情之處,因此并未引起桓公的重視。評論者認(rèn)為“管仲罪處全在此段”。接著作者筆鋒一折,代管仲劃策,“因威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既責(zé)之以罪,又曉之以理,且酬之以謀,蘇洵之用心可謂良苦。本段收尾,甚為勁拔。
第三段,作橫向拓展,舉晉文公之事進(jìn)一步闡述國家的治亂全在于有無賢臣,進(jìn)而點(diǎn)明管仲不薦賢自代罪不可恕,文章再次躍進(jìn)一步,批駁更深一層。為了證實(shí)這一點(diǎn),作者引管仲著作中論鮑叔、賓胥無為人的事實(shí),進(jìn)一步說明管仲之所以不能薦賢自代的思想根源。文末再引蘧伯玉和蕭何薦賢的史實(shí),指出“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才是自己的根本責(zé)任。而“彼管仲者,何以死哉”一句則充滿了嘲諷、責(zé)難的語氣,以此收束全文,言辭冷峻,堅(jiān)勁有力,令人叫絕。
這篇史論,分申案由、講道理、擺證據(jù)、明罪責(zé)、議危害、挖根源六步進(jìn)行,筆筆揮灑,層層翻駁,文句警策,新意頻出,充分顯示了蘇洵嚴(yán)密的邏輯思維和獨(dú)到見解,表現(xiàn)了蘇洵文章縱橫開合、鋒利雄辯的特色。
◇妙評 議論精明而斷制,文勢圓活而委曲。有抑揚(yáng),有頓挫,有擒縱。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八
鑾江云:“前段分三小節(jié),提申、覆申!备采晏,“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一句,一篇大主意。后段分二大節(jié)。承前段,先理論極其意,后證論實(shí)其事。但證論實(shí)其事處,分三小節(jié)。前小節(jié)主就國勢言,后小節(jié)主就臣職言,中間插筆,略辨管仲臨死之言之信偽。此是篇之文體,持論正確。以齊亂坐實(shí)管仲,固是深文。然咎其不能薦賢,自是正論。此老泉文之醇者。仲勸公忽用三子,后卒致亂,人皆服其先見。此獨(dú)責(zé)其不能舉賢自代,翻進(jìn)一層。筆如老吏斷獄,一字不可移易。
——日本·石村貞一《纂評八家文讀本》卷五
【管仲論原文的內(nèi)容】相關(guān)文章:
《管仲論》蘇洵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管仲列傳原文及譯文09-28
管仲列傳原文及翻譯07-28
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譯11-24
管仲教桓公足甲兵的原文與翻譯09-11
《管仲不謝私恩》原文及譯文10-15
《養(yǎng)老論》原文06-30
《南史》的原文內(nèi)容及原文翻譯01-03
《封建論》原文及賞析09-17
《賈誼論》原文及翻譯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