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鑒賞
《公羊傳》又名《春秋公羊傳》,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上起魯隱公元年,止于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其作者為卜商的弟子,戰(zhàn)國時齊國人公羊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鑒賞,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外平不書,此何以書①?大其平乎己也②。何大其平乎己?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于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③。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⑤!彼抉R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yīng)客,是何子之情也⑥?”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⑦。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馬子反曰:“諾⑧。勉之矣⑨!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币径ブ。
反于莊王⑩。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鼻f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后而歸爾。”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鼻f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qū)區(qū)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11}?是以告之也。”莊王曰:“諾。舍而止{12}。雖然,吾猶取此,然后歸爾。”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zhí)幱诖,臣請歸爾。”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13}?吾亦從子而歸爾!币龓煻ブ9示哟笃淦胶跫阂。
此皆大夫也,其稱“人”何{14}?貶。曷為貶?平者在下也{15}。
【注釋】
①外平不書:是說魯以外國家間的媾和,作為魯史的《春秋》一般是不予記載的。平,講和。此何以書:為什么這次楚、宋媾和它又記載了呢?
、诖笃淦胶跫阂玻阂鉃橐潛P這次媾和是由兩位大夫自己促成的。
、鬯抉R:主管軍政的官員。子反:楚公子側(cè),時為圍宋的主帥。乘:登上。堙(yīn):用土堆成的山,用以攻城的工事。華(huà)元:宋大夫。
、軕v矣:疲困極了。
、菀鬃佣常褐^做父母的不忍吃自己的孩子,只好彼此交換孩子吃。析骸而炊:謂沒有柴燒,只好挖掘枯骨劈而做柴燒。
、薷蹋╭ián)馬而秣:把木片塞進馬嘴讓馬銜住,然后刪草料喂它,使人看起來馬很飽,吃不下草料。柑,同“鉗”。秣,飼。使肥者應(yīng)客:把肥壯的馬拉出來給客人看。是何子之情:意思是如今你把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情況都說出來了,為什么這樣誠實呢?情,誠。
、唏妫簯z。幸:慶幸,即幸災(zāi)樂禍。
、嘀Z:是啊,是的。
、崦阒樱褐^盡力(守城)啊。
、夥矗和胺怠,回到。
{11}區(qū)區(qū):小小的。
{12}舍:作動詞,修筑房舍。止:住下來。
{13}吾孰與處于此:為“我與孰處于此”的倒文,即我跟誰在這兒住呢?
{14}此:指子反和華元。
{15}平者在下也:指這次言和是處在下位的臣子做主而決定的。意謂他們僭越了君權(quán),所以要貶低他們。
【鑒賞】
本文選自《宣公十五年》,是解釋《春秋》中“宋人及楚人平”這一句話的。楚人圍宋之戰(zhàn),自魯宣公十四年九月持續(xù)到第二年五月,歷時九個月之久,宋城已到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慘酷地步,而楚軍也只剩七日之糧,圍城之戰(zhàn)再也繼續(xù)不下去了。
在這種情況下,分別身為楚宋兩國大夫的子反和華元就做主言和了。《春秋》在記述此事時只用了“宋人及楚人平”六個字,本文旨在解釋其所包含的深意,并補充記述了這次言和的經(jīng)過。
文章開篇即提出:作為魯史的《春秋》對魯以外國家的言和一般不予記載,此處為何要一反慣例,將宋、楚言和之事記載下來呢?就因為“大其平乎己也!苯酉聛肀銛⑹鏊巍⒊院偷谋臼,回答“何大其平乎己也”的問題。第三部分是解釋它之所以不書楚、宋兩國言和而書為“楚人”“宋人”言和,是帶有貶責兩位大夫越過君主擅自言和之意。
由上述解釋我們不難看出,記載這一歷史事件,作者盡管認為《春秋》在措辭用語中含有貶其“平者在下”之意,但對兩位大夫同情人民疾苦、不忍將這場殘酷的戰(zhàn)爭繼續(xù)進行下去而以誠相待、極力促成議和是持充分肯定和褒揚態(tài)度的。
文章也寫到了楚莊王,但主要是為了借其幸災(zāi)樂禍、乘人之危來反襯子反悲天憫人、信守承諾的.君子形象。
全文一首一尾都在解釋《春秋》經(jīng)文的微言大義,“大其平乎己”一句可謂一篇之綱。圍繞此綱著重寫了兩位大夫的以誠相待,特別是華元能主動以己之誠去打動對方,爭取子反的同情與承諾,由此才邁出了雙方和談的第一步,得以最終結(jié)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殘酷戰(zhàn)爭,令人印象深刻。
文章采用對話口吻,層層使用復(fù)筆,如“憊矣”“憊矣甚”“雖然”等,或增減一二字,或轉(zhuǎn)換一二字,使行文前后既相照應(yīng)又有所變化,并使人物的神情口吻畢肖,可謂復(fù)中有變,復(fù)中有韻,確屬此文一大特色。
妙評 前后兩大段,文法相準而立。其筆致跌宕猶夷,純是一片逸氣蕩漾也。
——清·高嵣《公羊傳鈔》引俞桐川評
文法愈復(fù)愈妙,愈變愈妙。曰“憊矣”,曰“甚矣憊”,曰“諾”,曰“雖然”,又復(fù)又變,一片心口相應(yīng),此所謂情也。不待安排,自然無欺者也。不特華元告情,子反動情,即莊王至此,亦是不容其欺矣。豈漫然好名者能若是乎?后來曰“吾猶取此而歸”,曰“臣請歸爾”,曰“吾亦從子而歸爾”,轉(zhuǎn)折變化,圓捷如圜,全是借題生出文情者。以較左氏敘事,另有空靈敏妙之趣。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二引孫執(zhí)升評
作品簡介
公羊傳《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訖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jīng)。《公羊傳》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
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弟子,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母生(子都)一起將《春秋公羊傳》著于竹帛!豆騻鳌酚袞|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公羊傳》的作者舊題是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xué)于孔子弟子子夏,后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傳》是春秋三傳之一即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稘h書·藝文志》,《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將春秋三傳的淵源說得很詳細。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豆颉忿q而裁,其失也俗!
《尚書》和《春秋》∶“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言為《尚書》,事為《春秋》!边@是中國古代有記載的(甲骨文)最早的兩部書。
《春秋》是記事的,后多散佚,僅留下經(jīng)孔子整理的魯國的《春秋》,漢代有重新編撰整理的“春秋三傳”,即《公羊傳》、《谷(榖)梁傳》、《左傳》。《春秋》和《左傳》是編年體史書。
春秋經(jīng)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了解。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xué)者只藉三傳研讀春秋。
《公羊春秋》作為家學(xué),最初只是口耳相傳,至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漢景帝時人)方與齊人胡毋生(《漢書》作胡母生,復(fù)姓胡毋,名子都,生是“先生”的意思)合作,將《春秋公羊傳》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傳》的作者,班固《漢書·藝文志》籠統(tǒng)地稱之為“公羊子”,顏師古說是公羊高,《四庫全書總目》則署作漢公羊壽,說法不一。
《公羊傳》的體裁特點,是經(jīng)傳合并,傳文逐句傳述《春秋》經(jīng)文的大義,與《左傳》以記載史實為主不同!豆騻鳌肥墙裎慕(jīng)學(xué)的重要經(jīng)籍,歷代今文經(jīng)學(xué)家時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同時它還是研究先秦至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后世注釋《公羊傳》的書籍主要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賞析09-24
海棠原文宋人絕句鑒賞06-22
《宋人及楚人平》閱讀答案和原文翻譯06-15
古文賞析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翻譯04-17
《宋人及楚人平》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2
賈平凹《風(fēng)雨》原文鑒賞08-29
楚人貽笑原文及翻譯04-01
楚人隱形原文及翻譯03-02
《楚人患眚》的原文及翻譯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