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天工開物上篇原文
上篇 第五 作咸
【原文】宋子曰:天有五氣,是生五味①。潤下作咸,王訪箕子而首聞其義焉②。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經(jīng)年絕一無恙③。獨食鹽禁戒旬日,則縛雞勝匹④,倦怠懨然。豈非“天一生水”⑤,而此味為生人生氣之源哉?四海之中,五服⑥而外,為蔬為谷,皆有寂滅之鄉(xiāng)⑦,而斥鹵⑧則巧生以待。孰知其所已然?
【注釋】①天有五氣,是生五味:按中國古代“五行說”,東方木,味酸;南方火,味苦;西方金,味辛;北方水,味咸;中央土,味甘。見《尚書·洪范》及《禮記·月令》。②潤下作咸,王訪箕子而首聞其義焉:《尚書·洪范》序云:武王伐殷,既勝,以箕子歸鎬京,訪以天道,箕子為陳天地之大法,敘述其事,作《洪范》!逗榉丁菲鹗准凑f五行,且云:“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北酒匆浴蹲飨獭访。③經(jīng)年絕一無恙:整年不吃其中之一味,對人身體沒有什么影響。④縛雞勝匹:縛一只雞,比捆匹牛馬還吃力。⑤“天一生水”:《漢書·律歷志》:“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币彩俏逍姓f的一套。⑥五服:《尚書·禹貢》以九州之外,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綏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是為五服。⑦為蔬為谷,皆有寂滅之鄉(xiāng):蔬菜五谷都不生的地方。⑧斥鹵:鹽鹵。
【譯文】宋先生說:自然界有五種氣,于是相應地產(chǎn)生了五種味道。水性向下滲透并具有咸味這一事,周武王訪問箕子后才開始懂得了這個道理。對于人來說,五味中的辣、酸、甜、苦,長期缺少其中任何一種對人的身體都沒有多大影響,唯獨鹽,十天不吃,人就會像得了重病一樣無精打采、軟弱無力,甚至連只雞也抓不住。這豈不正是說明首先是因為“天一生水”,即自然界產(chǎn)生了水,而水中產(chǎn)生的咸味正是人生命力的源泉嗎?全國各地,無論是在京郊、內(nèi)地,還是僻遠的邊疆,到處都有不長蔬菜和谷物等莊稼的不毛之地,然而即便在這些地方,食鹽也能巧妙分布各處以待人們享用。有誰能知道這是怎么個道理呢?
【原文】凡鹽產(chǎn)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種,而東夷樹葉①,西戎光明②不與焉。赤縣之內(nèi),海鹵居十之八,而其二為井、池、土堿;蚣偃肆Γ蛴商煸。總之,一經(jīng)舟車窮窘③,則造物應付出④焉。
【注釋】①東夷樹葉:遼東少數(shù)民族食用的樹葉鹽。②西戎光明:西部少數(shù)民族食用的光明鹽。③舟車窮窘:交通不便的地方。④造物:大自然。應付出:自然產(chǎn)生。
【譯文】食鹽的種類很多。大體上可以分為海鹽、池鹽、井鹽、土鹽、崖鹽和砂石鹽等六種,但是東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出產(chǎn)的樹葉鹽和西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出產(chǎn)的光明鹽還不包括在其中。在我國的廣闊幅員之中,海鹽的產(chǎn)量約占五分之四,其余五分之一是井鹽、池鹽和土鹽。這些食鹽有的是靠人工提煉出來的,有的則是天然生成的?傊,凡是在交通運輸不便、外地食鹽難以運到的地方,大自然都會就地提供出食鹽以備人之用。海水鹽
【原文】凡海水自具咸質(zhì),海濱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蕩,地皆產(chǎn)鹽。同一海鹵,傳神而取法則異。一法:高堰地,潮波不沒者,地可種鹽。種戶各有區(qū)畫經(jīng)界,不相侵越。度詰朝①無雨,則今日廣布稻麥稿灰及蘆茅灰寸許于地上,壓使平勻。明晨露氣沖騰,則其下鹽茅②勃發(fā),日中晴霽,灰、鹽一并掃起淋煎。< />一法:潮波淺被地,不用灰壓,候潮一過,明日天晴,半日曬出鹽霜,疾趨掃起煎煉。一法: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橫架竹木,上鋪席葦,又鋪沙于葦席上。俟潮滅頂沖過,鹵氣由沙滲下坑中,撤去沙、葦,以燈燭之,鹵氣沖燈即滅,取鹵水煎煉?傊υ谇珈V,若淫雨連旬,則謂之鹽荒。又淮場地面,有日曬自然生霜如馬牙者,謂之大曬鹽。不由煎煉,掃起即食。海水順風飄來斷草,勾取煎煉,名蓬鹽。凡淋煎法,掘坑二個,一淺一深。淺者尺許,以竹木架蘆席于上,將掃來鹽料(不論有灰無灰,淋法皆同),鋪于席上。四圍隆起作一堤垱形③,中以海水灌淋,滲下淺坑中。深者深七八尺,受淺坑所淋之汁,然后入鍋煎煉。< />凡煎鹽鍋古謂之“牢盆”,亦有兩種制度。其盆周闊數(shù)丈,徑亦丈許。用鐵者以鐵打成葉片,鐵釘拴合,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尺二寸,其合縫處一以鹵汁結(jié)塞,永無隙漏。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盤。南海有編竹為者,將竹編成闊丈深尺,糊以蜃灰④,附于釜背;鹑几祝瑵L沸延及成鹽。亦名鹽盆,然不若鐵葉鑲成之便也。凡煎鹵未即凝結(jié),將皂角椎碎,和粟米糠二味,鹵沸之時投入其中攪和,鹽即頃刻結(jié)成。蓋皂角結(jié)鹽,猶石膏之結(jié)腐也。凡鹽淮揚場者,質(zhì)重而黑。其他質(zhì)輕而白。以量較之;磮稣咭簧厥畠桑瑒t廣浙、長蘆者只重六七兩。凡蓬草鹽不可常期⑤,或數(shù)年一至,或一月數(shù)至。凡鹽見水即化,見風即鹵,見火愈堅。凡收藏不必用倉廩,鹽性畏風不畏濕,地下疊稿三寸,任從卑濕無傷。周遭以土磚泥隙,上蓋茅草尺許,百年如故也。
【注釋】①度:推測。詰朝:第二天。②鹽茅:鹽像茅草一樣叢生。③堤垱形:堤壩的樣子。④蜃灰:蛤蜊殼燒成的灰。⑤常期:長期存放。
【譯文】海水本身就具有鹽分這種咸質(zhì)。海濱地勢高的地方叫做潮墩,地勢低的地方叫做草蕩,這些地方都能出產(chǎn)鹽。同樣是用海鹽,但制取海鹽所用的方法卻各不相同。一種方法是在海潮不能浸漫的岸邊高地上取鹽,各戶都有自己的地段和界線,互不侵占。估計第二天會天晴,于是就在當天將一寸多厚的稻、麥稿灰及蘆葦、茅草灰遍地撒上、壓緊并使其平勻。第二天早上,地下濕氣和露氣都很重,灰下已經(jīng)結(jié)滿了鹽茅。等到霧散天晴,過了中午就可以將灰和鹽一起掃起來,拿去淋洗和煎煉。另一種方法是,在潮水淺淺的地方,不用撒灰,只等潮水過后,如果第二天天晴,半天就能曬出鹽霜來,然后趕快掃起來,加以煎煉。還有一種方法是在能被海潮淹沒的地方預先挖掘一個深坑,上面橫架竹或木棒,竹木上鋪葦席,葦席上鋪沙。當海潮蓋頂淹過深坑時,鹵氣便通過沙子滲入坑內(nèi),將沙子和葦席撤去,用燈向坑里照一照,當鹵氣能把燈沖滅的時候,就可以取鹵水出來煎煉了?傊,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天晴,如果陰雨連綿多日,鹽被迫停產(chǎn),這就叫做“鹽荒”。在江蘇淮揚一帶的鹽場,人們靠日光把海水曬干,這種經(jīng)過日曬而自然凝結(jié)的鹽霜好像馬牙似的,就叫做“大曬鹽”,不需要再次煎煉,掃起來就可以食用了。此外,利用海水中順風漂來的海草,人們撈起來熬煉而制出的鹽叫做“蓬鹽”。鹽的淋洗和煎煉的方法是挖一淺一深兩個坑。淺的坑深約一尺左右,上面架上竹或木,在上面鋪蘆席,將掃起來的鹽料(不論是有灰的還是無灰的,淋洗的方法都是一樣的),鋪在席子上面,四周堆得高些,做成堤壩形,中間用海水淋灌,鹽鹵水便可以滲到淺坑之中;深的坑約七到八尺深,接受淺坑淋灌下的鹽水,然后倒入鍋里煎煉。煎鹽的鍋古時候叫做“牢盆”,這種牢盆的周長有好幾丈,直徑也有一丈多,只有兩種規(guī)格和形制。其中一種是用鐵做的,把鐵錘打成葉片,再用鐵釘鉚合,盆的底部像盂那樣平,盆深約一尺二寸,接口處經(jīng)過鹵汁結(jié)晶后堵塞住,就不會再漏了。牢盆下面砌灶燒柴,灶眼多的能有十二三個,灶眼少的也有七八個,用柴火同時燒煮一個鍋。南海地區(qū)還有另外一種制法,那是用竹篾編成一個鍋圍的,鍋圍的直徑約一丈、深約一尺。在鍋圍上糊上蛤蜊灰并銜接在鍋的邊上。鍋下燒火到使鹵水沸騰,一直到逐漸結(jié)成鹽。這種盆也叫做“鹽盆”,但總的來說不如用鐵片做成的鍋那樣方便省事。煎煉鹽鹵汁的時候,如果沒有即時凝結(jié),可以將皂角舂碎摻和小米糠一起投入沸騰的鹵水里攪拌均勻,鹽分便會很快地結(jié)晶成鹽粒。加入皂角而使鹽凝結(jié),就好像做豆腐時使用石膏一樣。江蘇淮揚一帶出產(chǎn)的鹽,又重又黑,其他地方出產(chǎn)的鹽則是又輕又白。從重量上比較,淮揚鹽場的鹽,一升重約十兩,而廣東、浙江、長蘆鹽場的鹽就只有六七兩重。蓬草鹽的來源不太可靠,蓬草有時好幾年來一次,也有時一個月就來好幾次,因此不能經(jīng)常指望它。鹽遇到水后就會溶解,遇到風后就會流鹽鹵,碰上火卻愈發(fā)堅硬。儲藏鹽不必用倉庫。鹽的特性是怕風吹但不怕地濕,只要在地上鋪三寸來厚的稻草稈,任憑地勢低濕也沒有什么妨害的。如果周圍再用磚砌上,縫隙用泥封堵上,上面蓋上一尺多厚的茅草,這樣即使放置一百年也不會發(fā)生變質(zhì)。
【原文】凡池鹽,宇內(nèi)有二,一出寧夏,供食邊鎮(zhèn);一出山西解池①,供晉、豫諸郡縣。解池界安邑、猗氏、臨晉之間,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深聚處,其色綠沉。土人種鹽者,池旁耕地為畦壟,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濁水,摻入即淤淀鹽脈。凡引水種鹽,春間即為之,久則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風大起,則一宵結(jié)成,名曰顆鹽,即古志所謂大鹽②也。以海水煎者細碎,而此成粒顆,故得大名。其鹽凝結(jié)之后,掃起即成食味。種鹽之人,積掃一石交官,得錢數(shù)十文而已。其海豐、深州③引海水入池曬成者,凝結(jié)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藉南風則大異也。
【注釋】①山西解池:在今山西運城市之南。②古志所謂大鹽:大鹽初見于眾《史記·貨殖列傳》之唐司馬貞“索隱”:“河東大鹽!焙訓|即山西。③海豐、深州:海豐即今廣東海豐縣。深州疑指海豐之一地,非今河北省之深州也。
【譯文】我國有兩個池鹽產(chǎn)地,一處是在寧夏,出產(chǎn)的食鹽供邊遠地區(qū)食用;另一處是山西解池,出產(chǎn)的食鹽供山西、河南各郡縣食用。解池位于河南安邑、猗氏和臨晉之間,它的四周筑有城墻用來防衛(wèi)保護鹽池。池水深的地方,水呈現(xiàn)為深綠色。當?shù)刂汽}的人,在池旁耕地耕成畦壟,把池內(nèi)清水引入畦壟之中。但是要注意提防濁水流入,否則就將造成泥沙淤積鹽脈。每到春季就要開始引池水制鹽,時間太晚了水就會變成紅色。等到夏秋之交南風勁吹的時候,一夜之間就能凝結(jié)成鹽,這種鹽名叫“顆鹽”,也就是古書上所說的“大鹽”。因為海水煎煉的鹽細碎,而池鹽則成顆粒狀,所以得到了“大鹽”的稱號。池鹽一經(jīng)凝結(jié)成形后就可掃起供人食用。制鹽的人,制成一石鹽上交給官府,也不過只得幾十文銅錢而已。在海豐和深州地區(qū),把海水引入池內(nèi)曬成的鹽,凝結(jié)后掃起就可食用了,而不需再煎煉加工,這一點和池鹽是一樣的。但成鹽的時間,以及它不需依靠南風吹這兩點,就跟池鹽大不相同了。
【原文】凡滇、蜀兩省遠離海濱,舟車艱通,形勢高上,其成脈即蘊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遠者,多可造井取鹽。鹽井周圍不過數(shù)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鹵性①,故造井功費甚難。其器冶鐵錐,如碓嘴形,其尖使極剛利,向石上舂鑿成孔。其身破竹纏繩,夾懸此錐。每舂深入數(shù)尺,則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長。初入丈許,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太深則用手捧持頓下。所舂石成碎粉,隨以長竹接引,懸鐵盞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載,淺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蓋井中空閱,則鹵氣游散,不克結(jié)鹽故也。井及泉后,擇美竹長丈者,鑿凈其中節(jié),留底不去②。其喉下安消息③,吸水入筒,用長縆④系竹沉下,其中水滿。井上懸桔槔、轆轤諸具,制盤駕牛。牛拽盤轉(zhuǎn),轆轤絞緶,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煉(只用中釜⑤,不用牢盆),頃刻結(jié)鹽,色成至白。西川有火井⑥,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剖開去節(jié),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鹵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啟竹而視之,絕無半點焦炎意。未見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間大奇事也。凡川、滇鹽井逃課掩蓋至易,不可窮詰。
【注釋】①鹵性:鹽層。②留底不去:此長竹的最后一節(jié)不鑿透。③其喉下安消息:在最后一節(jié)的上部,安裝閥門。④長縆(ɡēnɡ):長繩。⑤中釜:中號的鍋。牢盆則太大了。⑥火井:即今之天然氣井。
【譯文】云南和四川兩省,離海濱距離很遠,交通也不便利,地勢又很高,因此那兩個省的鹽就蘊藏在當?shù)氐牡叵。在四川離河不遠的石山上,大多都可以鑿井取鹽。鹽井的圓周不過幾寸,鹽井的上口用一個小盂便能蓋上,而鹽井的深度必須要達到十丈(三十多米深)以上,才能到鹽鹵水層,因此鑿井的代價很大,要花費很長時間,也很艱難。鑿井的工具,使用的是鐵錐,鐵錐的形狀很像碓嘴,要把鐵錐的尖端做得非常堅固鋒利,才能用它在石上沖鑿成孔。鐵錐的錐身是用破開兩半的竹片夾住,再用繩纏緊做成的。每鑿進數(shù)尺深,就要用竹竿子把它接上以增加它的身長。起初的這一丈多深,可以用腳踏碓梢,就像舂米那樣。再深一些就用兩手將鐵錐舉高然后再用力夯下去,這可能把石頭舂得粉碎,隨后把長竹接在一起再捆上鐵勺,把碎石挖出來。打一眼深井大約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而打一眼淺井一個多月就能夠成功了。如果井眼鑿的過大,鹵氣就會游散,以致不能凝結(jié)成鹽。當鹽井鑿到鹵水層能打出水后,挑選一根長約一丈的好竹子,將竹內(nèi)的節(jié)都鑿穿,只保留最底下的一節(jié),并在竹節(jié)的下端安一個吸水的單向閥門以便汲取鹽水入筒。用長繩拴上這根竹筒,將它沉到井底之下,竹筒內(nèi)就會汲滿了鹽水。井上安裝桔槔或轆轤等提水工具。操作方法是套上牛,用牛拉動轉(zhuǎn)盤而帶動轆轤絞繩把鹽水汲上來。然后將鹵水倒進鍋里煎煉(只用中等大小的鍋,而不用牢盆),很快就能凝結(jié)成雪白的鹽了。四川西部地區(qū)有一種火井,非常奇妙,火井里居然全都是冷水,完全沒有一點熱氣。但是,把長長的竹子劈開去掉竹節(jié),再拼合起來用漆布纏緊,將一頭插入井底,另一頭用曲管對準鍋臍,把鹵水接到鍋里,只見熱烘烘的,鹵水很快就沸騰起來了?墒谴蜷_竹筒一看,卻沒有一點燒焦的痕跡?床灰娀鸬男蜗蠖鸬搅嘶鸬淖饔,這真是人世間的一大奇事!四川、云南兩省的鹽井,很容易逃避官稅,難以追查。
【原文】凡地堿煎鹽,除并州①末鹽外,長蘆分司②地土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帶雜黑色,味不甚佳。
【注釋】①并州:今山西中部,太原一帶。有土鹽。②長蘆分司:明代在長蘆(今河北境內(nèi))設鹽運使,并于滄州、青州設二分司。
【譯文】用地堿煎熬的鹽,除了并州的粉末鹽之外,家住河北沿渤海灣一帶的人們,也經(jīng)常刮取地堿熬鹽,但是這種鹽含有雜質(zhì),顏色比較黑,味道也不太好。崖鹽【原文】凡西省階、鳳①等州邑,海井交窮②。其巖穴自生鹽,色如紅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煉。
【注釋】①階、鳳:階州,今甘肅武都;鳳州,今陜西鳳縣。②海井交窮:海鹽、井鹽都沒有。
【譯文】陜西省的階州、鳳縣等地區(qū),既沒有海鹽又沒有井鹽,但是當?shù)氐膸r洞里卻出產(chǎn)食鹽,看上去很像紅土塊兒,任憑人們刮取食用,而不必通過煎煉!驹u析】《天工開物》里,對食品加工有很生動的記錄,包括了制糖、制鹽、制油、制酒。這幾種之中,鹽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中國菜之所以能揚名世界,跟調(diào)味料的運用脫離不了關系。我國對鹽的掌握很早就開始了,周朝還設有“鹽人”這種官職專門負責制鹽的事?梢娢覈缭跀(shù)千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用鹽。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鹽的種類更多、制造技術更為專門,于是宋應星在本篇中仔細解說了鹽的種類和制作方法。
【天工開物上篇原文】相關文章:
過秦論上篇原文及翻譯推薦08-12
宋應星《天工開物》的序原文及翻譯07-15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篇殺青》的原文及翻譯04-28
天工開物的作者是誰01-31
《南史》的原文內(nèi)容及原文翻譯01-03
惠子相梁原文及原文06-30
《天工開物》讀后感500字03-08
過秦論的原文11-18
中庸原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