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鑒賞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主要是哀悼許平有才能而屈于下位。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品介紹】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主要是哀悼許平有才能而屈于下位。文章第二段以離俗獨行之士和趨勢窺利之士的不遇,來襯托許平的不得志,行文若即若離,情調(diào)慷慨悲涼。銘文只有二十多個字,概括了許平一生的遭遇,最后卻隱約地歸之于天命,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辯解。
【原文】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作者:王安石
君諱平,字秉之,姓許氏。余嘗譜其世家,所謂今泰州海陵縣主簿者也。君既與兄元相友愛稱天下,而自少卓犖不羈,善辯說,與其兄俱以智略為當世大人所器。
寶元時,朝廷開方略之選,以招天下異能之士;而陜西大帥范文正公、鄭文肅公,爭以君所為書以薦。于是得召試,為太廟齋郎,已而選泰州海陵縣主簿。貴人多薦君有大才,可試以事,不宜棄之州縣;君亦嘗慨然自許,欲有所為;然終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離世異俗,獨行其意,罵譏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無眾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齟齬固宜。若夫智謀功名之士,窺時俯仰,以赴勢利之會,而輒不遇者,乃亦不可勝數(shù)。辯足以移萬物,而窮于用說之時;謀足以奪三軍,而辱于右武之國,此又何說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楊子縣甘露鄉(xiāng)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瑰,不仕;璋,真州司戶參軍;琦,太廟齋郎;琳,進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進士周奉先,泰州泰興令陶舜元。
銘曰:有拔而起之,莫擠而止之。嗚呼許君!而已于斯!誰或使之?
【注釋】
(1)諱:名。古代對別人的名避免直接稱呼,叫做避諱。因此也用來指出避諱的名字。
(2)譜:編列。
(3)海陵:州名,今江蘇省泰州市。主簿:小官。主管簿籍文書。
(4)元:許平的哥哥許元。宋仁宗慶歷年間,選拔為江淮制置發(fā)運判官。在任期間,多方搜括財物珍寶,賄賂京師權(quán)貴,以圖升官。后遷郎中,歷任揚、越、泰州知州。
(5)卓犖(luo):超越,特出。不羈:放達,不受約束。
(6) 方略:治國用兵的計謀。
(7) 齋郎:辦理祭祀事務的小吏。
(8) 右武:崇尚武功。
【譯文】
君名平,字秉之,姓許。我曾經(jīng)為他的家族世系編撰過家譜,他就是家譜上所載的現(xiàn)任泰州海陵縣主簿的人。許君既與他的哥哥許元以互相友愛而著稱于天下,又自小卓越特出、不受拘束,善于辨析論說,與他的哥哥都以智謀才略為當時德高望重的貴人所器重。寶元年間,朝廷開設(shè)“方略”的制舉科目,用來招納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而陜西大帥范仲淹、鄭文肅爭先將許君所寫的文章向皇上推薦,于是許君得以被召應試,任命為太廟齋郎,不久被選任為泰州海陵縣主簿。達官貴人大多推薦許君有大才,可任以大事,不應該把他拋棄埋沒在州縣任上;許君也常常激昂慷慨地稱許自己,想要有所作為,然而終于沒能得到施展他才智的機會就死去了。唉!多么可悲啊。
士人中本來就有超脫塵世、不同凡俗,只按自己意愿行事,遭到謾罵、譏諷、嘲笑和輕侮,困窘受屈而不悔恨的人。他們都是沒有一般人的那些對于功名寶貴的追求,而期望流芳于后世的人。他們與時不合乃是必然的。至于那些有智謀、有功名心的士人,窺測時機,隨機應變,奔走從事于勢利的場合,卻總是得不到機遇的人,竟也不可盡數(shù)。辯說足以感化萬物,卻在看重游說的時代遭到困窘;智謀足以降服三軍,卻在崇尚武力的國家受到屈辱。這又怎樣解釋呢?唉!那些有所期望而悔恨的人,大概是悟透了其中的道理吧!
許君享年五十九年,于嘉佑某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真州的揚子縣甘露鄉(xiāng)某處的墓地。夫人姓李。兒子許瓌,沒有做官;許璋,任真州司戶參軍;許琦,任太廟齋郎;許琳,為進士出身。女兒五人,已出嫁的二人;分別嫁給進士周奉先和泰州泰興縣令陶舜元。
銘文說:有人提拔并起用他,沒人排擠并阻止他。唉,許君!你卻終止在這個官職上。是誰使你落得這樣的結(jié)局呢?
【解析】
這篇墓志銘主要是哀悼許平有才能而屈于下位。文章第二段以離俗獨行之士和趨勢窺利之士的不遇,來襯托許平的不得志,行文若即若離,情調(diào)慷慨悲涼。銘文只有二十多個字,概括了許平一生的遭遇,最后卻隱約地歸之于天命,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辯解。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眰魇牢募小锻跖R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為官經(jīng)歷
王安石出身于臨江軍(今江西樟樹),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而且他從小隨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會閱歷,開闊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艱辛,對宋王朝“積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青年時期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在他進入仕途地方官吏時,能夠關(guān)心民生疾苦,多次上書建議興利除弊,減輕人民負擔。由于較長時期接觸了解社會現(xiàn)實,對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有所認識,“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慶歷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進士,授淮南節(jié)度判官。之后調(diào)任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為人正直,執(zhí)法嚴明,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組織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農(nóng)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黃不接時,將官庫中的儲糧低息貸給農(nóng)戶,解決百姓度荒困難。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tǒng)地提出了變法主張,法度必須改革,以求其能“合于當世之變”,要求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特權(quán),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王安石認為變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yǎng)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舉制度,改革取士。廢明經(jīng),設(shè)明法科。進士科不考詩賦考時務策,整頓太學,唯才是舉,培養(yǎng)經(jīng)世致用的人才。
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
生平
慶歷二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簽書淮南東路(治所在今江蘇揚州)節(jié)度判官公事、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qū))知縣。舒州(今安徽安慶)通判、江南東路(在今江浙一帶)刑獄。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逝于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謚號“文”,故世稱王文公。是唐宋著名八大家之一。
文學成就
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chuàng)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強調(diào)文學的作用首先在于為社會服務,強調(diào)文章的現(xiàn)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貫徹了他的文學主張,所作多為有關(guān)政令教化、適于世用之文。他反對西昆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于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上人書》)正因為安石以“務為有補于世”的“適用”觀點視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臨川先生文集》等。他所著的《傷仲永》在人教版初一下冊課本有收錄。
言簡練明快筆力雄健
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王安石的政論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駕馭語言的能力非常強,其言簡練明快,卻無害于筆力雄健。其文以折為峭而渾灝流轉(zhuǎn),詞簡而意無不到!渡先驶实垩允聲,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jù)對北宋王朝內(nèi)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xiàn)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在敘述并闡釋宋初百余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提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它對第二年開始施行的新政,無異吹起了一支前奏曲!洞鹚抉R諫議書》,以數(shù)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xiàn)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jié)構(gòu)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shù)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
詩歌造詣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左右王安石被罷相的時間劃界而分為前、后期,在內(nèi)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qū)別。“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后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歌,長于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fā)出了不平之聲!陡惺隆贰都娌ⅰ贰妒”返,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nèi)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備受統(tǒng)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jīng)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通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fā)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王安石后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變化。他流連、陶醉于山水田園中,題材內(nèi)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fā)一種閑恬的情趣。但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卻臻于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后山詩話》載黃魯直語)《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致,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xiàn)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王荊公體
“王荊公體”的特點是:重煉意,又重修辭。在用事、造語、煉字等方面煞費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載體是其晚期雅麗精絕的絕句。其長處是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其短處在于作詩主意求工,主意之過流為議論,好求工而傷與巧;故“王荊公體”有深婉不迫處,也有生硬奇崛處。這既體現(xiàn)了宋詩風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詩復歸的傾向,可謂既有唐音,又有宋調(diào),對宋詩的發(fā)展影響較大。
王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余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壯麗景致及懷古傷今,揭露六朝統(tǒng)治階級“繁華競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郁,被贊為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共開豪放詞之先聲,給后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鑒賞】相關(guān)文章:
王安石《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11-23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原文及賞析08-24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翻譯及賞析03-31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原文及賞析12-12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原文賞析及翻譯04-23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原文翻譯及賞析05-07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王安石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原文及賞析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