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游靈巖記》原文及譯文
游靈巖記
高啟
吳城東無山,唯西為有山。其峰聯嶺屬,紛紛靡靡,或起或伏,而靈巖居其間,拔奇挺秀,若不肯與眾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異也。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 其半,蓋以節(jié)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吳王夫差宴游之遺處也。又其上則有草堂,可以容棲 遲;有琴臺,可以周眺覽;有軒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閣以瞰具區(qū)②之波,曰涵虛。虛明動蕩,用號奇觀。蓋專此郡之美者山;而專此山之美者閣也。
啟,吳人,游此雖甚亟,然山每匿幽閟勝,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從淮南行省參知政事臨川饒公與其客十人復來游。升于高,則山之佳者悠然來;入于奧,則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嵐為之蹇舒,杉檜為之拂舞。幽顯巨細,爭獻厥狀,披豁呈露,無有隱循。然后知于此山為始識于今而素昧于昔也。夫山之異于眾者,尚能待人而自見,而況人之異于眾者哉!
公顧瞻有得,因命客皆賦詩,而屬啟為之記。啟謂天于詭奇之地不多設,人于登臨之樂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盡夫游觀之樂也。今靈巖為名山,諸公為名士,蓋必相須而適相值,夫豈偶然哉!宜其目領而心解,景會而理得也。若啟之陋,而亦與其有得焉,顧非幸也歟!啟為客最少,然敢執(zhí)筆而不辭者,亦將有以私識其幸也!”
十人者,淮海秦約、諸暨姜漸、河南陸仁、會稽張憲、天臺詹參、豫章陳增、吳郡金起、金華王順、嘉陵楊基、吳陵劉勝也。
【注】①:高啟,元末明初著名詩人,為人孤高耿介。遭朱元璋懷疑,被賜金放還。因文字獄受株連,被處死。
、诰邊^(qū):太湖的古稱
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峰聯嶺屬 屬:連接
B.用號奇觀 用:因為,
C.游此雖甚亟 亟:多次
D.亦將有以私識其幸也 識:了解
答案:D(識:記下)
7.下列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杉檜為之拂舞。 吾屬皆且為所虜
B.夫山之異于眾者 故燕王欲結于君
C.而亦與其有得焉 其孰能譏之乎
D.宜其目領而心解 吾嘗終日而思矣
答案:B(A:介詞,因為/介詞,表被動B:介詞,同,和;C:代詞,他們/副詞,表反問;D連詞,表并列/連詞,表修飾)
8.請把文言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然后知于此山為始識于今而素昧于昔也(4分)
譯文:這時候才知道自己對于這山是從今天才開始了解,其實過去并不了解。(于:對于,1分/著于今:從今天開始了解,1分 /素眛:向來不了解、向來不明白,1分/大意1分)
(2)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盡夫游觀之樂也。(4分)
譯文:有這樣的山卻遇到不到這樣的人,或者有這樣的人卻見不到這樣的山,都不能算完全獲得那游覽的快樂。(而:表轉折,卻,1分/盡:完全獲得,極盡享受,1分/夫,代詞,那,1分/大意1分)
9.作者寫靈巖山的“異”,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突出靈巖山之美,表達贊美之情(2分),托物言志,借山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2分)
參考譯文
吳縣東面沒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聯在一起,山嶺相疊,數量諸多;山勢有起有伏,而靈巖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為一伍。遠望過去,都知道靈巖與眾不同。
從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大概建在這里,路人不必費太多體力就可以在此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處幽深曲折的洞,有人說是西施洞;這里還有旺盛的泉水,相傳是西施濯花之處,這里都是過去吳王夫差宴游的遺跡了。其上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臺,站在那里可以遠眺四周;有軒,可以看到對面的洞庭山,軒名抱翠。有閣,可以俯瞰太湖水波,閣名涵虛;虛明動蕩,因此稱為奇觀閣。吳郡最美的`山是靈巖,而靈巖最美的地方,則是此處了。
我是吳縣人,來這個地方很多次。但是每次靈巖似乎都將幽境勝景隱藏了起來,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有什么不好來,也許靈巖是存心鄙視我這樣淺薄的人吧。今年春天,我跟隨淮南行省參知政事臨川饒介公和其他十個客人再來游玩。爬到了高處,優(yōu)美的山景主動出現了;進入深山,奇石自然出現了;山間霧氣也為之舒展,杉樹檜樹也隨風起舞。靈巖山,大的,小的,明顯的,不明顯的景色,都爭著顯現出它們的姿態(tài),不再隱藏起來,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這時候才知道自己對于這山是從今天才開始明白,其實過去并不了解。
山的景致不同與尋常,尚且能待人來看,更何況人不同與常人呢?饒公觀看景色有得,命隨同的客人賦詩,囑咐我為之記。我說:“天下詭奇的地方不多,而人也并非每次登山都能體會到登臨的樂趣。山被人欣賞,而人欣賞山,兩相成映(意為有這樣的山而遇到不到這樣的人,或者有這樣的人而見不到這樣的山,都不能算完全獲得游覽的快樂,所謂這樣,疑后面所指名山、名士),F在靈巖是名山,諸位是名士,想必真是互相不負其名。難道是偶然嗎?是因為人們看到風景而心中理解,景物被領略到而理趣得以被體會吧。而我不過是粗陋的人,也跟隨其中有所體會,不也是一種幸運嗎?我是這里面最年輕的,不敢推辭執(zhí)筆為記的任務,這樣也可以私下將這份幸運記錄下來”。同行的十個人是淮海秦約、諸暨姜漸、河南陸仁、會稽張憲、天臺詹參、豫章陳增、吳郡金起、金華王順、嘉陵楊基和吳陵劉勝。
賞析
高啟的《游靈巖記》,作于1364年——1366年(元代至正二十四至二十六年)張士誠據蘇州自稱吳王期間,記敘了作者奉陪張士誠所任命的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游蘇州靈巖山及賦詩之事。
文中明褒實貶,詭譎嘲弄。《游靈巖記》以靈巖之“異”,一貫到底,借記述靈巖之游,運用明褒實貶的手法,詭譎巧妙地嘲弄了一伙趨炎附勢的新貴。作者先說靈巖山特異于蘇州諸山。吳城東面是廣袤的平原,只有西面是連綿起伏的峰巒疊嶂。“峰聯嶺屬”之中,靈巖一山獨秀,像是不肯和眾峰排列在一起,獨具匠心地突出靈巖山之“異”,也為下文的議論設下伏筆。接著,作者著重描述靈巖山以吳王夫差及西施諸古跡著名,以山上臺、軒、閣可以四周遠眺“虛明動蕩”稱勝,而對靈巖山本身的景物未予正面描述與稱道。然后筆調一轉,忽然說:“啟,吳人,游此雖甚亟,然山每匿幽閟勝,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薄约菏钱數厝耍m然常游靈巖山,但未發(fā)現靈巖有幽境勝景,用文中的話來說,仿佛靈巖山故意鄙薄本地人淺陋,把幽境勝景都隱藏起來,等待外來貴賓蒞臨欣賞。從而引出饒介及其隨行的游山,見出饒介對靈巖山景物“幽顯巨細”,莫不稱道,而作者自認“淺陋”,從前不識靈巖山。最后借饒介“命客賦詩,而屬啟為之記”,發(fā)揮議論:山被人欣賞,人欣賞山,兩相對應,有這樣的山而遇不到這樣的人,或者有這樣的人而見不到這樣的山,“皆不足以盡夫游觀之樂”。名山須待名士賞識,名士須遇名山共游!敖耢`巖為名山,諸公為名士,蓋必相須而適相值”。并且特意點明“若啟之陋,而亦與其有得焉,顧非幸也歟?”他只是“有幸”參與此游,其實并不在“名士”諸公之列。
靈巖山是蘇州的名山。作者是蘇州人,又是飽學卓見、品位高雅之士,熱愛家鄉(xiāng)的山,熱愛家鄉(xiāng)的水,熱愛家鄉(xiāng)的名勝,又屢次游覽靈巖山,并不是“不識”靈巖,也不是“知于此山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正是由于作者對靈巖十分熟悉,才能如此獨到地把握和道出靈巖山之“異”,才能如此精準地領略并感嘆:“蓋專此郡之美者,山;而專此山之美者,閣也!
作者以“淺陋”的姿態(tài)自居,在《游靈巖記》的寫景、記事以及議論之中蘊含了深意:以明褒實貶的筆法,寄寓比喻,嘲弄新貴大員饒介的附庸風雅,其實并不識靈巖,挖苦同游的十位幕僚“名士”的簇擁,其實是趨炎附勢。高啟猶如靈巖山,“拔奇挺秀,若不肯與眾峰列”。全文因此別有一番機趣。
【高啟《游靈巖記》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高啟《游靈巖記》原文鑒賞02-25
游靈巖記的原文翻譯03-16
游靈巖記原文及賞析07-16
游靈巖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1-03
游靈巖記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4-21
游靈巖記閱讀理解附答案12-03
張明弼《避風巖記》原文及譯文04-13
高啟《靜者居記》的閱讀答案與參考譯文12-27
《游高梁橋記》的原文及譯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