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原文翻譯及賞析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痹唬骸叭艄讶苏撸梢员C窈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蓖踉唬骸吧嶂!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薄蛔R(shí)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cái)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蓖跽f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yùn)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痹唬骸叭粍t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shí),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shí),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
(1)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2)齊宣王:田氏,名辟疆,齊國國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
。3)齊桓、晉文:指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春秋時(shí)先后稱霸,為當(dāng)時(shí)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齊桓、晉文,稱霸于諸侯,故以此問孟子。
。4)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說,談?wù)。儒家學(xué)派稱道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張“霸道”,所以孟子這樣說。
。5)無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講。王(wàng):用作動(dòng)詞,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統(tǒng)一天下。
。6)保:安。莫之能御:沒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擋。
。7)胡齕(hé):齊王的近臣。
。8)之:往,到…去。
。9)釁(xìn)鐘:古代新鐘鑄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鐘的縫隙中祭神求福,叫釁鐘。釁,血祭。
。10)觳(hú)觫(sù):恐懼顫抖的樣子。
。11)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12)然則:既然如此,那么就。
。13)易:交換。
(14)識(shí):知道。諸:“之乎”的合音。
。15)是:代詞,這種。足以王(wàng):足夠用來王天下。
(16)愛:愛惜,這里含有吝嗇之意。
。17)誠有百姓者: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誠:的確,確實(shí)。
。18)褊(biǎn)。和恋鬲M小。
。19)無異: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對。
(20)彼惡知之:他們怎么知道呢?惡(wū):怎,如何。
。21)隱:哀憐。
。22)何擇:有什么分別。擇:區(qū)別,分別。
(23)宜:應(yīng)當(dāng)。乎:在這里表示感嘆。此句是主謂倒裝句,“百姓之謂我愛也”是“宜乎”的主語。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dú)立性。
(24)無傷:沒有什么妨礙,此處譯為沒有什么關(guān)系。
(25)仁術(shù):指仁愛之道,實(shí)施仁政的途徑。
。26)庖廚:廚房。
。27)說:同“悅”,高興。
(28)“《詩》云”二句:見于《詩經(jīng)·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測它。忖(cǔn)度(duó):揣測。
。29)夫子之謂也:(這話)說的就是你這樣的人。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孟子!^也:……說的就是……
(30)戚戚:心動(dòng)的樣子,指有同感。
。31)復(fù):報(bào)告。
。32)鈞:古代以30斤為一鈞。
(33)明:眼力。秋毫之末:鳥獸秋天生出的絨毛的尖端,喻極細(xì)小的東西。
。34)輿薪:一車薪柴。
。35)王許之乎:大王相信嗎?許:相信,贊同。
。36)“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話,省去“曰”字,表示語氣急促。
。37)見保:受到保護(hù)或安撫。見:被。
(38)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第二個(gè)王是動(dòng)詞。
(39)形:具體的外在區(qū)別和表現(xiàn)。異:區(qū)別。
(40)挾(xié):夾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
。41)枝:枝同“肢”。這句意謂,為年長者按摩肢體。一說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一說替長者攀摘樹枝。皆指輕而易舉之事。
。42)老吾老:第一個(gè)“老”字作動(dòng)詞用,意動(dòng)用法,可譯為尊敬;第二個(gè)“老”作名詞,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43)運(yùn)于掌:運(yùn)轉(zhuǎn)在手掌上,比喻稱王天下很容易辦到。
。44)“《詩》云”句:見于《詩經(jīng)·大雅·思齊》,意思是給妻子作好榜樣,推及兄弟,以此德行來治理國家。刑:同“型”,這里作動(dòng)詞用,指以身作則,為他人示范。寡妻:國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國家。
。45)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總結(jié)這三句詩的意思,就是說把你愛自家人的心,推廣到愛他人罷了。
。46)大過:大大超過。
。47)權(quán):秤錘,這里作動(dòng)詞用,指用秤稱重。
。48)度(duó):用尺量。
。49)度(duó):思量,揣度。
。50)抑:選擇連詞,還是。危:使……受到危害。構(gòu)怨:結(jié)仇。
。51)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52)豈:難道。
(53)然:這樣。則:那么。
。52)輕暖:輕柔暖和的衣裘。
。53)便嬖(piánbì):國王寵愛的近侍。
。54)辟:開辟,擴(kuò)大。
。55)朝:使……稱臣(或朝見)。
(56)蒞(lì):居高臨下,引申為統(tǒng)治。中國:指中原地帶。
。57)而:表并列。撫:安撫,使……歸順。四夷: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
。58)以:憑借。若:如此。若:你。
(58)緣木而求魚:爬到樹上去捉魚,比喻不可能達(dá)到目的。
。59)若是:如此。甚:厲害。
(60)殆:不定副詞,恐怕,大概。有:同“又”。
(61)鄒:與魯相鄰的小國,在今山東鄒縣。楚:南方的大國。
(62)集:湊集。這句說,齊國土地合起來約有一千個(gè)平方里。
。63)蓋:同“盍”,兼詞,“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來,指回到王道仁政上來。反通返。
。64)發(fā)政施仁:發(fā)布政令,推行仁政。
。65)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貨物儲(chǔ)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66)涂:通“途”。
。65)疾:憎恨。
。66)赴愬:前來申訴。
。67)惛:同“昏”,思想昏亂不清。進(jìn):前進(jìn)。于:在。是:這。
。68)敏:聰慧。
。68)恒產(chǎn):用以維持生活的固定的產(chǎn)業(yè)。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69)放辟邪侈:“放”和“侈”同義,都是縱逸放蕩的意思!氨佟焙汀靶啊蓖x,都是行為不軌的意思。
(70)罔民:張開羅網(wǎng)陷害百姓。罔,同“網(wǎng)”,用作動(dòng)詞。
。71)制:規(guī)定。
(72)畜:同“蓄”,養(yǎng)活,撫育。妻子;妻子兒女。
。73)樂歲:豐收的年頭。終:一年。
。74)兇年:饑荒的年頭。
。75)驅(qū):督促,驅(qū)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76)輕:容易。
(77)贍(shàn):足,及。
。78)奚:何。暇:空閑時(shí)間。
。79)盍:何不。
(80)五畝之宅:五畝大的住宅。傳說古代一個(gè)男丁可以分到五畝土地建筑住宅。古時(shí)五畝合現(xiàn)在一畝二分多。
。81)衣:穿。帛:絲織品。
。82)豚(tún):小豬。彘(zhì):大豬。
。83)百畝之田:傳說古代實(shí)行井田制,每個(gè)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畝。
。84)謹(jǐn):重視,謹(jǐn)慎地對待。庠(xiáng)序:古代學(xué)校的名稱。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85)申:反復(fù)教導(dǎo)。
。86)頒白者:頭發(fā)半白半黑的老人。頒,同“斑”。
。87)黎民:黑頭發(fā)的民眾。這里指少壯者,與上文老者對舉。
翻譯: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這些人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R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于天下呢?”
。献樱┱f:“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御他!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保全百姓嗎?”
。献樱┱f:“可以!
(齊宣王)說:“從哪知道我可以呢?”
。献樱┱f:“我聽胡龁說(我從胡龁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gè)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gè)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zhǔn)備用它(的血)來涂在鐘上行祭!f:‘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侨藛枺┑溃骸敲醇热贿@樣,(需要)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恢烙袥]有這件事?”
。R宣王)說:“有這事!
。献樱┱f:“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rèn)為大王吝嗇(一頭牛)。(但是)誠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緣故)!
。R宣王)說:“是的。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嗇一頭牛?就是因?yàn)椴蝗炭此强謶謶?zhàn)栗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換它!
(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rèn)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動(dòng)物)換下大(的動(dòng)物),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因?yàn)椋┝邌蒎X財(cái)才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牧恕!?/p>
(孟子)說:“沒有關(guān)系,這是體現(xiàn)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dòng)。∵@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献樱┱f:“(假如)有人報(bào)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xì)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敲矗笸跄嘈艈?”
。R宣王)說:“不相信!
(孟子說:)“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愛護(hù),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R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xiàn)上怎樣區(qū)別?”
。献樱┱f:“(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確實(shí)是做不到。為長輩彎腰作揖,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tǒng)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tǒng)一天下,屬于對長輩彎腰作揖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jìn)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hù)自己的孩子,進(jìn)而推廣到愛護(hù)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tǒng)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zhuǎn)動(dòng)?xùn)|西那么容易了!对娊(jīng)》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jìn)而治理好一家一國!ぉふf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長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還是說(大王)您發(fā)動(dòng)戰(zhàn)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xiǎn),與各諸侯國結(jié)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huì)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献樱┱f:“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献樱┱f:“是因?yàn)榉拭栏侍鸬氖澄锊粔虺阅兀坑州p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yàn)槊琅粔蚩茨兀棵烂畹囊魳凡粔蚵犇?左右受寵愛的大臣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提供給大王,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R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献樱┱f:“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tǒng)治整個(gè)中原地區(qū),安撫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卻要抓魚一樣!
齊宣王說:“真的像(你說的)這么嚴(yán)重嗎?”
。献樱┱f:“恐怕比這還嚴(yán)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jié)果必然有災(zāi)禍!
。R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献樱┱f:“(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rèn)為誰勝呢?”
。R宣王)說:“楚國會(huì)勝!
。献樱┱f:“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qiáng)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gè),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上來吧。(如果)您現(xiàn)在發(fā)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dāng)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懂得這個(gè)道理。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shí)現(xiàn))我的愿望。明確的指教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
。献樱┱f:“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huì))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quán),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shí)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guī)定人民的產(chǎn)業(yè),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yǎng)繁殖的)時(shí)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nóng)時(shí),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xué)校的教育,反復(fù)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huì)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賞析:
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jīng)過,比較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這篇文章記孟子游說宣王行仁政。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fā)揚(yáng)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xiàn)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xiàn)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他的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chǎn)業(yè),使他們能養(yǎng)家活口,安居樂業(yè)。然后再“禮義”來引導(dǎo)民眾,加強(qiáng)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shí)現(xiàn)王道理想。這種主張反映了人民要求擺脫貧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現(xiàn)了孟子關(guān)心民眾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戰(zhàn)國時(shí)期,由分裂趨向統(tǒng)一,戰(zhàn)爭難以避免。孟子往往籠統(tǒng)反對武力,顯得脫離實(shí)際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張完全建立在“性善論”基礎(chǔ)上,顯得過于天真、簡單。孟子的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價(jià)值,與當(dāng)時(shí)的社會(huì)卻有很大距離,所以是行不通的。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翻譯及賞析2
齊桓晉文之事 春秋戰(zhàn)國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踉唬骸嶂∥岵蝗唐潇馋,若無罪而就死地!瘜υ唬骸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shí)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cái)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yùn)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shí),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shí),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齊桓晉文之事》譯文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這些人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德行怎么樣,才可以稱王呢?”
。献樱┱f:“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御他!
。R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保全百姓嗎?”
。献樱┱f:“可以。”
。R宣王)說:“從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献樱┱f:“我從胡龁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gè)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gè)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zhǔn)備用它(的血)來涂在鐘上行祭!f:‘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侨藛枺┑溃骸敲醇热贿@樣,(需要)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恢烙袥]有這件事?”
。R宣王)說:“有這事!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rèn)為大王吝嗇。(但是)誠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緣故)。”
。R宣王)說:“是的。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嗇一頭牛?就是因?yàn)椴蝗炭此强謶謶?zhàn)栗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換它。”
。献樱┱f:“您不要對百姓認(rèn)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ǖ膭(dòng)物)換下大(的動(dòng)物),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因?yàn)椋┝邌蒎X財(cái)才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牧!?/p>
(孟子)說:“沒有關(guān)系,這是體現(xiàn)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dòng)。∵@種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献樱┱f:“(假如)有人報(bào)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xì)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嗎?”
。R宣王)說:“不相信!
。献诱f:)“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愛護(hù),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R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xiàn)上怎樣區(qū)別?”
。献樱┱f:“(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確實(shí)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tǒng)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tǒng)一天下,屬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jìn)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hù)自己的`孩子,進(jìn)而推廣到愛護(hù)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tǒng)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zhuǎn)動(dòng)?xùn)|西那么容易了!对娊(jīng)》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jìn)而治理好一家一國!ぉふf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長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還是說(大王)您發(fā)動(dòng)戰(zhàn)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xiǎn),與各諸侯國結(jié)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huì)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献樱┱f:“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献樱┱f:“是因?yàn)榉拭栏侍鸬氖澄锊粔虺阅?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yàn)槊琅粔蚩茨?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大臣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提供給大王,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R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献樱┱f:“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tǒng)治整個(gè)中原地區(qū),安撫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卻要抓魚一樣。”
齊宣王說:“真的像(你說的)這么嚴(yán)重嗎?”
。献樱┱f:“恐怕比這還嚴(yán)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jié)果必然有災(zāi)禍。”
。R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rèn)為誰勝呢?”
。R宣王)說:“楚國會(huì)勝!
。献樱┱f:“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qiáng)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gè),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上來吧。(如果)您現(xiàn)在發(fā)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dāng)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懂得這個(gè)道理。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shí)現(xiàn))我的愿望。明確的指教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
。献樱┱f:“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huì))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quán),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shí)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guī)定人民的產(chǎn)業(yè),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yǎng)繁殖的)時(shí)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nóng)時(shí),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xué)校的教育,反復(fù)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huì)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齊桓晉文之事》注釋
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齊宣王:田氏,名辟疆,齊國國君,前年至前年在位。
齊桓、晉文:指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春秋時(shí)先后稱霸,為當(dāng)時(shí)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齊桓、晉文,稱霸于諸侯,故以此問孟子。
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說,談?wù)摗H寮覍W(xué)派稱道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張“霸道”,所以孟子這樣說。
無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講。王(wàng):用作動(dòng)詞,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統(tǒng)一天下。
保:安。莫之能御:沒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擋。
胡齕(hé):齊王的近臣。
之:往,到…去。
釁(xìn)鐘:古代新鐘鑄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鐘的縫隙中祭神求福,叫釁鐘。 釁,血祭。
觳(hú)觫(sù):恐懼顫抖的樣子。
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然則:既然如此,那么就。
易:交換。
識(shí):知道。諸:“之乎”的合音。
是:代詞,這種。足以王(wàng):足夠用來王天下。
愛:愛惜,這里含有吝嗇之意。
誠有百姓者: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誠:的確,確實(shí)。
褊(biǎn)小:土地狹小。
無異: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對。
彼惡知之:他們怎么知道呢?惡(wū):怎,如何。
隱:哀憐。
何擇:有什么分別。擇:區(qū)別,分別。
宜:應(yīng)當(dāng)。乎:在這里表示感嘆。此句是主謂倒裝句,“百姓之謂我愛也”是“宜乎”的主語。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dú)立性。
無傷:沒有什么妨礙,此處譯為沒有什么關(guān)系。
仁術(shù):指仁愛之道,實(shí)施仁政的途徑。
庖廚:廚房。
說:同“悅”,高興。
“《詩》云”二句:見于《詩經(jīng)·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測它。忖(cǔn)度(duó):揣測。
夫子之謂也:(這話)說的就是你這樣的人。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孟子。……之謂也:……說的就是……
戚戚:心動(dòng)的樣子,指有同感。
復(fù):報(bào)告。
鈞:古代以斤為一鈞。
明:眼力。秋毫之末:鳥獸秋天生出的絨毛的尖端,喻極細(xì)小的東西。
輿薪:一車薪柴。
王許之乎:大王相信嗎?許:相信,贊同。
“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話,省去“曰”字,表示語氣急促。
見保:受到保護(hù)或安撫。見:被。
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第二個(gè)王是動(dòng)詞。
形:具體的外在區(qū)別和表現(xiàn)。 異:區(qū)別。
挾(xié):夾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
枝:枝同“肢”。一說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一說替長者攀摘樹枝。皆指輕而易舉之事。
老吾老:第一個(gè)“老”字作動(dòng)詞用,意動(dòng)用法,可譯為尊敬;第二個(gè)“老”作名詞,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運(yùn)于掌:運(yùn)轉(zhuǎn)在手掌上,比喻稱王天下很容易辦到。
“《詩》云”句:見于《詩經(jīng)·大雅·思齊》,意思是給妻子作好榜樣,推及兄弟,以此德行來治理國家。刑:同“型”,這里作動(dòng)詞用,指以身作則,為他人示范。寡妻:國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國家。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總結(jié)這三句詩的意思,就是說把你愛自家人的心,推廣到愛他人罷了。
大過:大大超過。
權(quán):秤錘,這里作動(dòng)詞用,指用秤稱重。
度(duó):用尺量。
度(duó):思量,揣度。
抑:選擇連詞,還是。危:使……受到危害。構(gòu)怨:結(jié)仇。
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豈:難道。
然:這樣。則:那么。
輕暖:輕柔暖和的衣裘。
便嬖(piánbì):國王寵愛的近侍。
辟:開辟,擴(kuò)大。
朝:使……稱臣(或朝見)。
蒞(lì):居高臨下,引申為統(tǒng)治。中國:指中原地帶。
而:表并列。撫:安撫,使……歸順。四夷: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
以:憑借。若:如此。若:你。
緣木而求魚:爬到樹上去捉魚,比喻不可能達(dá)到目的。
若是:如此。甚:厲害。
殆:不定副詞,恐怕,大概。有:同“又”。
鄒:與魯相鄰的小國,在今山東鄒縣。楚:南方的大國。
集:湊集。這句說,齊國土地合起來約有一千個(gè)平方里。
蓋:同“盍”,兼詞,“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來,指回到王道仁政上來。 反通返。
發(fā)政施仁:發(fā)布政令,推行仁政。
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貨物儲(chǔ)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涂:通“途”。
疾:憎恨。
赴愬:前來申訴。
惛:同“昏”,思想昏亂不清。 進(jìn):前進(jìn)。于:在。是:這。
敏:聰慧。
恒產(chǎn):用以維持生活的固定的產(chǎn)業(yè)。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放辟邪侈:“放”和“侈”同義,都是縱逸放蕩的意思!氨佟焙汀靶啊蓖x,都是行為不軌的意思。
罔民:張開羅網(wǎng)陷害百姓。罔,同“網(wǎng)”,用作動(dòng)詞。
制:規(guī)定。
畜:同“蓄”,養(yǎng)活,撫育。妻子;妻子兒女。
樂歲:豐收的年頭。 終:一年。
兇年:饑荒的年頭。
驅(qū):督促,驅(qū)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輕:容易。
贍(shàn):足,及。
奚:何。暇:空閑時(shí)間。
盍:何不。
五畝之宅:五畝大的住宅。傳說古代一個(gè)男丁可以分到五畝土地建筑住宅。古時(shí)五畝合現(xiàn)在一畝二分多。
衣:穿。帛:絲織品。
豚(tún):小豬。彘(zhì):大豬。
百畝之田:傳說古代實(shí)行井田制,每個(gè)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畝。
謹(jǐn):重視,謹(jǐn)慎地對待。庠(xiáng)序:古代學(xué)校的名稱。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反復(fù)教導(dǎo)。
頒白者:頭發(fā)半白半黑的老人。頒,同“斑”。
黎民:黑頭發(fā)的民眾。這里指少壯者,與上文老者對舉。
《齊桓晉文之事》鑒賞
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jīng)過,比較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這篇文章記孟子游說宣王行仁政。說明人皆有不忍之心,為國君者,只要能發(fā)揚(yáng)心中這種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難保民而王。文章通過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表現(xiàn)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表現(xiàn)了孟子善辯的性格和高超的論辯技巧。他的主張,首先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chǎn)業(yè),使他們能養(yǎng)家活口,安居樂業(yè)。然后再“禮義”來引導(dǎo)民眾,加強(qiáng)倫理道德教育,這樣就可以實(shí)現(xiàn)王道理想。這種主張反映了人民要求擺脫貧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現(xiàn)了孟子關(guān)心民眾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戰(zhàn)國時(shí)期,由分裂趨向統(tǒng)一,戰(zhàn)爭難以避免。孟子往往籠統(tǒng)反對武力,顯得脫離實(shí)際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張完全建立在“性善論”基礎(chǔ)上,顯得過于天真、簡單。孟子的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價(jià)值,與當(dāng)時(shí)的社會(huì)卻有很大距離,所以是行不通的。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知識(shí)
一、通假字
1、無以,則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則廢釁鐘與(本文有多處):與,通“歟”,語氣詞,表疑問
3、王說:說,通“悅”,高興
4、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一說,折枝,就是折樹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樣
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語氣詞,相當(dāng)于“了”
7、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反,通“返”,回、歸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訴”,控訴、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網(wǎng)”,張開羅網(wǎng)捕捉,引申為陷害
11、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頒,通“斑”,頭發(fā)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已。通“矣”,表確定語氣
二、古今異義
1、吾何愛一牛:愛,吝嗇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來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廣到
4、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兒女5、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中國,指中原一帶6、然后從而刑之:從而,接著就
三、詞類活用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動(dòng),使聽到
2、無以,則王乎(本文有多處):王,名詞作動(dòng)詞,行王道,成就王業(yè),取得天下
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意動(dòng),對。。。。。。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遠(yuǎn),形容詞作動(dòng)詞,遠(yuǎn)離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詞作名詞,視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詞作動(dòng)詞,尊敬,愛護(hù);老②,形容詞作名詞,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詞作動(dòng)詞,愛護(hù);幼②,形容詞作名詞,幼兒,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詞作動(dòng)詞,作榜樣
9、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肥甘,形容詞作名詞,肥美的食物
10、輕暖不足于體與:輕暖,形容詞作名詞,輕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動(dòng),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動(dòng),使來朝見
13、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國家;大,形容詞作名詞大的國家
14、寡固不可以敵眾:寡,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稀少的國家;眾,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眾多的國家
15、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弱,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國家;強(qiáng),形容詞作名詞,強(qiáng)大的國家
16、然后從而刑之:刑,名詞作動(dòng)詞,處罰
17、是罔民也:罔(通“網(wǎng)”),名詞作動(dòng)詞,張開羅網(wǎng)捕捉,引申為陷害
18、樹之以桑:樹,名詞作動(dòng)詞,種
19、謹(jǐn)庠序之教:形容詞作動(dòng)詞,謹(jǐn)慎從事,重視
四、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是乃仁術(shù)也
2、夫子之謂也
3、是誠不能也
4、是折枝之類也
5、是罔民也判斷句
6、百姓之不見保:見,表示被動(dòng)
省略句
1、有牽牛而過(于)堂下者
2、將以(之)釁鐘
3、將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賓語前置句
1、臣未之聞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臣未聞之也”,之,代詞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詞
3、何由知吾可也: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牛之何”,此處之是動(dòng)詞,去、往
5、然則一羽之不舉: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不舉一羽”,之,起提賓作用
6、夫子之謂也:即“謂夫子也”,之,起提賓作用
7、輿薪之不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不見輿薪”,之,起提賓作用
8、何以異: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以何異”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賓作用
狀語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構(gòu)怨于諸侯:即“于諸侯構(gòu)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愛其財(cái),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樹之以桑:即“以桑樹之”
主謂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即“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
五、一詞多義
1、道
。1)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談?wù)摚?/p>
。2)唯恐道途顯晦,不相通達(dá),致負(fù)誠托,又乖懇愿(道路)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fēng)尚)
(4)道芷陽間行(取道)
。5)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2、之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聞之胡龁曰(助詞,無意義)
3、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釋放)
。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停止)
(4)shè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居。
。5)shě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舍棄,放棄)
4、誠
(1)誠有百姓者(的確)
。2)是誠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真誠)
。4)楚誠能絕齊,秦愿獻(xiàn)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齊桓晉文之事》結(jié)構(gòu)層次
本文是一篇談話記錄,齊宣王提問,孟子回答,問與答緊密相連,不容易看出層次。
這里根據(jù)內(nèi)容,把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說齊宣王未實(shí)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提出并明確話題,以問“霸道”開始,轉(zhuǎn)入說“王道”。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晉文稱霸的事,正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后者亂扶周,破楚救宋,都是當(dāng)時(shí)的霸主。因?yàn)樗麄兊男惺虏皇强咳收,而是憑武力,因此被儒家稱為“霸道”,與“王道”相對立。所以問齊桓、晉文之事,等于問霸道之事,這對于崇尚王道的孟子來說,無異于劈頭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輕輕把話題岔開,轉(zhuǎn)而談?wù)撏醯馈?/p>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diǎn),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在孟子看來,王天下的關(guān)鍵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然后再緊緊抓住齊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論述,而是抓住了齊宣王“以羊易!钡氖吕右躁U發(fā)。老百姓看到“以羊易!,以小易大,認(rèn)為王是愛財(cái);孟子則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沒有把為仁之事繼續(xù)擴(kuò)展下去。這說明齊宣王已經(jīng)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chǔ)。同時(shí)也為下文論說宣王沒有實(shí)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首先,孟子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jié)論。其次以“挾太山以超北!焙汀盀殚L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jìn)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qū)別。最后順其理勢,引經(jīng)據(jù)典,加以正面曉喻。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保瑸辇R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shí)行王道。齊宣王不能實(shí)行王道,不是方法問題,而是一心要實(shí)行“霸道”。孟子先以“興甲兵”幾句,不直說霸道,卻列舉了霸道的種種害處,使齊宣王不得不說出“吾何快于是”,從而引導(dǎo)他說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寫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tài),極盡傳神之妙。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仍是霸業(yè),卻故意以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形成文章的頓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爭霸天下,點(diǎn)明齊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緣木求魚”這個(gè)生動(dòng)的比喻,徹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猶如當(dāng)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宣王不禁驚言:有這么嚴(yán)重嗎?孟子再步步進(jìn)逼,以鄒與楚戰(zhàn)為喻,說明齊若與天下對抗,強(qiáng)弱不均之勢顯而易見,從而導(dǎo)出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qiáng)的結(jié)論,以使齊宣王徹底放棄“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講清,孟子再正面鋪寫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齊宣王怦然心動(dòng)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進(jìn)于是矣!钡狡,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經(jīng)過上文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制民之產(chǎn)”和“謹(jǐn)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產(chǎn),足以飽身養(yǎng)家,然后再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對稱說出,說王道制度,極言其利。只要做到這一點(diǎn),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作結(jié)。
《齊桓晉文之事》寫作特點(diǎn)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頗能反映孟子散文結(jié)構(gòu)這謹(jǐn)、中心突出、論點(diǎn)明確、說主充分、感情激越、氣勢磅礴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對趣體議論文,孟子要在與齊宣王的對趣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就必須揣摸對方的心主,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來談趣。因此本文在寫作上比較曲折委婉,層層深入,而且說主既邏輯這密,又注意形象生動(dòng)。本文的藝術(shù)特色有如下幾點(diǎn):
1、迂回曲折,層層深入,跌宕起伏。論述問題先從側(cè)面、遠(yuǎn)處、外圍入手,逐漸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瀾起伏的論辯風(fēng)格。本文意在宣揚(yáng)王的,卻不直言王的,而以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發(fā)端。這個(gè)開頭既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文章產(chǎn)生了頓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駁辯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場鮮明的談趣。孟子的答語既表明了對霸的的態(tài)度,又機(jī)智委婉地把談趣引向王的。但下文又不正面談王的,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齊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備行王的的基本條件,借此打開趣題,鼓起齊宣王行王的、施仁政的信心和興趣。接著又宕開一筆,先言“百姓皆以王為愛”,再為齊宣王辯解,使談趣的氣氛趨向緩和,進(jìn)入談趣情境。再以“牛羊何擇焉”,詞鋒一轉(zhuǎn),為百姓辯解。齊宣王只好無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散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齊宣王失去對王的的興趣。于是齊宣王贊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請教。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辯解,孟子的分說,交錯(cuò)間雜,曲折起伏,頗有意趣,最終把齊王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zhuǎn)到對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說自己的仁政學(xué)說,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要使齊王真正傾心王的,必須根除他心中以霸的得天下的大欲。對此,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卻故意不直說,欲擒故縱,先說五種不足,才引出大欲。然散以緣木求魚和鄒與楚戰(zhàn),說明齊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氣勢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觀點(diǎn)。行文真是千回百轉(zhuǎn),搖曳生姿。
2、氣勢浩然,邏輯這謹(jǐn)。本文鋪張揚(yáng)厲,縱橫恣肆,各段之間又聯(lián)系緊密,一氣呵成。孟子散文的氣勢源于他堅(jiān)毅的人格,他對自己的主張,堅(jiān)定不移的信念和廣博的學(xué)問,氣盛則言宜,所以談起趣來主直氣壯,剛?cè)嵯酀?jì),詞鋒犀利。但本文不僅波瀾起伏,氣勢磅礴,而且邏輯上十分這密,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表面上散漫無紀(jì),實(shí)則始終圍繞“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diǎn),層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齊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的的基礎(chǔ),進(jìn)而論述不行王的是不為,而非不能。不為王的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論霸的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開仁政藍(lán)圖,令齊王心動(dòng)目眩,迫切希望實(shí)行王的,于是孟子又向齊宣王說出了實(shí)行王的的具體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順主成章。
3、取譬設(shè)喻。孟子散文長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挾太山以超北!薄盀殚L者折枝”“緣木求魚”“鄒人與楚人戰(zhàn)”等等,非常生動(dòng)而又言簡意賅地說明了的主。孟子這些比喻,并非實(shí)際存在的事物,而是憑空造說,帶有寓言性和夸張性,卻并不給人虛假之感,而是更顯的主之真,情事之實(shí)。
此外,本文還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了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和語言技巧。如以“以羊易!边@種齊宣王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說服齊宣王,不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動(dòng)形象,而且也更有說服力,更易被齊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斷變化,大量運(yùn)用排比句式,而且單句和排比句交錯(cuò)使用,既有引經(jīng)據(jù)典之句,更多明白淺顯之語,使全文筆勢靈活,文詞富贍。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齊桓晉文之事》優(yōu)秀教學(xué)設(shè)計(jì)12-28
《齊桓晉文之事》優(yōu)秀的教學(xué)設(shè)計(jì)范文12-27
瘞旅文原文賞析及翻譯01-19
憶齊安郡_杜牧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學(xué)弈_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10-15
題齊安城樓原文及賞析07-20
李商隱《齊宮詞》原文及賞析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