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生查子·獨游西巖_辛棄疾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
生查子·獨游西巖
宋代 辛棄疾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
譯文
聳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聽召喚,還會有誰喜歡欣賞你呢?歲暮寒冬,常到山中溪邊來吧。
山尖一輪明月悄悄升起,才發(fā)現(xiàn)它早已從地平線升起,眼下已是高懸中天,遍灑銀輝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巒,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靜聽我朗誦的《離騷》。
注釋
生查(zhā)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尊前集》注:雙調(diào)。元高拭詞注:南呂宮。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兩仄韻,上去通押。
偃蹇(yǎn jiǎn):原義高聳,引申為驕傲,傲慢。蘇軾《越州張中舍壽樂堂詩》:“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
憐:愛憐,喜歡。
歲晚:指寒冬臘月。
太寒生:比較寒冷。生:語尾助詞,無義。
離騷:指戰(zhàn)國詩人屈原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xué)作品!半x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
賞析
上片借山來自寫,又能將山品與人品相融。首句落筆就奇,接句含蓄曲折!百儒俊币辉~用來形容西巖的狀貌很恰當(dāng),也可以引申為詞人的`驕傲和傲慢。一筆兩意,巧妙之極。而以“誰憐汝”這一問,更寫出詞人的自憐憐山,自傷傷山。此處的山與人,已在感情上合二為一!皻q晚”一句,也是既寫山,又寫人。如是寫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寫人,則指人的老大。這樣雙綰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詞人的心理自感,和對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詞人賦予了這樣充分的靈性甚至可說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沖出青山“喚我溪邊住”的語句,就不再突兀麗矯情。兩位歲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謀相伴,簡直再合情理不過。
下片借月來自寫,也有與上片近似的曲筆和豐富情味。過片說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頭下來了。這就如同一個絕大的懸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釋。結(jié)韻則作出生動的解釋,說這從天而降的明月,是因為被詞人讀《離騷》的聲音所打動和吸引。這解釋十分巧妙而合理,因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聽他讀書的明月,實不過是清溪里的月影。這樣的巧用,顯示出他專注于讀《離騷》的激憤心情。因?qū)P淖x書,他再無心仰望天空。偶爾一瞥眼前,只見溪中之月凝止不動,似在入神而聽。另外,這里的“夜夜”一語,又將前句瞬間的“明月來”化為夜夜的“明月來”,使詞人讀《離騷》的行為,不再是一個瞬息性行為,而在重復(fù)、延長中加深了它的意義,加強(qiáng)了它所含有的詞人感情的勃郁憤懣色彩。夜夜如此,長夜如此,這讀《離騷》的人,他的情感強(qiáng)度就不待測量而后知了。
這首詞是詞人詞作中修辭手法運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擬人、雙關(guān)、懸念、暗示等等。而它們也使此詞在藝術(shù)表達(dá)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風(fēng)味上厚重而含蓄。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冬天,辛棄疾被誣陷罷官,此后他長期閑居在信州上饒城北帶湖邊上、西巖是上饒城南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地方。這首《生查子》便是辛棄疾閑居游西巖的紀(jì)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