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潮人“唱”重陽為內容的黑板報
農歷九月初九,俗稱“重九”,由于九是陽數(shù),所以又稱“重陽”。重陽自古被視作佳節(jié),現(xiàn)今是我國的老人節(jié)。
唐朝詩人王維名詩“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佳節(jié)”,指的就是此日。
古人對此佳節(jié)的紀念活動頗為隆重,最突出的是邀朋聚友登高賞景、吟詩唱和、佩插茱萸、觀菊飲酒等。
九月金秋,天高氣爽,菊黃楓紅,風光如畫。古代潮人在此重陽節(jié)日,登高吟詩唱和,蔚然成風!皸黠L滿袖覺身輕,躡履登臨逸興生。夾路野花迎客笑,隔林幽鳥對人鳴。……百歲重陽逢有幾,浩歌歸去月華明!(明嘉靖進士郭廷序《九日登韓山》)他們登臨韓山玩至“月華明”,才唱著“浩歌歸去”,是多么的賞心樂事 “……眼中秋色驚將老,世上年華愧無多。安得菊錢堪買酒,每從霜節(jié)一高歌!(明正德饒平人陳廷對《九日金山紀興》)每當此佳節(jié),詩友們既“驚將老”, “年華愧無多”,又縱情飲酒、高歌,樂觀處世,顯示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晚清時官拜江蘇、福建巡撫的丁日昌,在其《重九》詩中寫到重陽節(jié)“是真吊古懷人節(jié),誰稱登高作賦才!笔銓懙歉哔x詩唱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憑吊古人。潮人的不少重陽詩作就是“吊古懷人”的,如明嘉靖兵部尚書翁萬達在《九日柬王雪樵總戎》中寫道:“他鄉(xiāng)九日獨登臺,幸有王弘送酒來。潦倒甘同陶令放,蕭條不學杜陵哀……”清康熙進士翁廷資詩:“……登高落帽舊風流……況有開樽百尺樓。末出陶潛原愛酒,從來宋玉自悲秋……”康熙舉人、海陽縣山村人陳學典的《九日感懷》后兩句是:“不關秋思悲搖落,斷腸西風宋玉哀”……這最后指的是戰(zhàn)國時愛國詩人屈原含冤遭放逐,其弟子宋玉悲憤哀怨地于重九前后作《九辨》一文為師鳴不平。
潮人于此日登臨韓山、金山瞻仰韓愈、馬發(fā)等文宗武魁的也為數(shù)不少,清末潮城貢生楊少山的《九日登高韓山謁昌黎伯廟有感》寫到韓愈是“降誕人傳北斗尊,我亦思公欣一謁……”楊少山也不忘前哲孟嘉,說他“風流吾與孟嘉異,破帽多情卻戀頭……”
潮人唱重陽的內容更多的是對寶貴友情的贊頌和對功業(yè)的追求。清海陽太學生林大川詩:“鄰翁初熟菊花酒,醉我重陽九日春……古令多少興亡事,盡付花前酒滿斟”。清海陽楊立高的“重陽佳日好,作客在孤舟……遙憶閨中友,何時共唱酬”,以及明代進士郭之奇的“此日高懷末陟高,千秋大業(yè)應圖大”,正是表現(xiàn)了他們的這種志趣和情操。
重陽節(jié)來源
我國古代以“六”為陰數(shù),“九”為陽數(shù),九月初正好是兩個陽數(shù)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做“重九”。據(jù)三國時的曹丕在《九日與鐘徭書》中載: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出題日月并應,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jié)的起源,可以上朔至漢初。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后,戚夫人身邊—位姓賈的宮女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她對鄉(xiāng)里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百姓們聽了紛紛仿效起來,自此,重陽節(jié)成為習俗,每年到了重陽節(jié),都要開展幾項活動。
【潮人“唱”重陽為內容的黑板報】相關文章:
重陽敬老主題黑板報內容10-20
為自己喝彩黑板報內容08-19
以藝術節(jié)為黑板報內容08-19
為夢想起航黑板報內容09-01
2015關于重陽節(jié)的黑板報內容01-28
為我們的夢想插上翅膀黑板報內容06-18
小學生關于重陽節(jié)的黑板報內容01-28
迎考的黑板報內容06-06
雷鋒黑板報內容03-07
開學黑板報內容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