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2.體會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3.了解“為”、“窮”的不同用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理解
1.作者簡介。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永州八記》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人,人稱“柳河東”。晚年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與韓愈同為當時古文運動的領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貞元九年(793),柳宗元進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升任禮部員外郎,積極從事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但為時不久,就在其政敵聯(lián)合反擊下而失敗,受到殘酷迫害,先是被貶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司馬;十年之后,又改任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壇上與韓愈齊名。他能詩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論說、寓言、雜文和游記等類,文筆犀利,含義深刻,形象生動,氣勢奔放。就游記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畫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深入的體會,運用簡潔概括、鮮明生動的語言,精細而準確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視和遺忘的自然景色畫圖般地再現(xiàn)出來給讀者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寫山水木石、鳥獸蟲魚的聲色動靜時,往往將自己橫遭貶謫、飽受壓抑的境況滲透在里面,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從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 會現(xiàn)實。他的作品收入《柳河東集》。
他寫的游記不僅文筆簡潔,描摹生動真切,富有詩情畫意,而且處處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著對生活遭際的感慨和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妒嫉梦魃窖缬斡洝肥恰队乐莅擞洝返牡谝黄,作者寄情山水,寫偶識西山的欣喜,寫西山形勢的高峻,寫宴飲之樂,寫與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
2.解題。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一十年內到處搜奇覓勝,寫出一系列刻劃入微又托意深遠的山水游記。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記》!妒嫉梦魃窖缬斡洝肥恰队乐莅擞洝返牡谝黄鹬_宗明義、領帶各篇的作用。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山水游記是柳文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它繼承了《水經(jīng)注》的傳統(tǒng)而有所發(fā)展,不僅用凝練的文筆、精華的語言描繪南國美好風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間,文筆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二、課文落實
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重音。要讀得流暢,讀出感情。
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
、谌Ξ嬕呻y詞句,并質疑。 ③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④復述主要內容。
三.詞語小結
(1)古今異義。
而未始知西山這怪特 古義 未嘗 今義 沒開始
攢蹙累積 古義 重疊、積壓 今義 積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義 這樣以后 今義 轉折連詞
游于是乎始 古義 從此,從這時 今義 遞進連詞
醉則更相枕以臥 古義 更換交替 今義 更加
到則披草而坐 古義 撥 今義 覆蓋在肩背上。
頹然就醉 古義 接近 今義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義 從前 今義 朝
故為之文以志 古義 記 今義 志氣、志向
是歲元和四年也 古義 代詞,這 今義判斷動詞
(2)一詞多義
始指異之: 稱奇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 獨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別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為像人: 成為
故為之文以志: 為(表目的)
。3)通假字:
僇,通“戮”,這里是遭貶調的意思。
趣,通“趨”,往。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四、問題探討
1、作者為什么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異水是想聊以忘憂,文章開頭即寫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貶謫南荒后“恒惴栗”郁悶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雖然他幾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異水,但卻沒有給他帶來特殊的感覺,沒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處。然而當作者“坐法華西亭,望西山”時,“數(shù)州之土壤”盡收眼底,方覺西山是任何地方都無法相比的,漸漸地作者不知不覺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深切體會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認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覽山、水的開始,以往的游覽算不上真正的游覽。文題“始得”恰好點明此游之意義,并以“始”與“未始”結構全文。
2、作者怎樣敘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內容是記敘西山之游,但作者開篇卻從他處著墨,先寫以前永州異山秀水的游覽,以此作為鋪墊,來比照映襯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見的博大景觀而震驚,千里之間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盡收眼底,浮云縈繞群山,與天空連成一體,此時作者才真正感受到與自然同呼吸,與天地同游的快慰。從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爾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作者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與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體現(xiàn)。作者在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脫與審美享受,以至醉不思歸。
3、文中兩次寫滿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現(xiàn)是往日游覽時,作者都會“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這短促緊湊的語句反映了作者單調乏味的生活及苦悶抑郁的內心感受。雖然他想在游覽山水中得以解脫,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卻使作者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歸,心中的歡喜怡悅不言而喻。前后對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給作者帶來的獨特感受。
4、作者怎樣用比照映襯來寫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刻畫細致,寄托深遠,情景交融,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沒有直接寫眼中西山,而從多角度寫登西山所見所感,采用比照映襯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寫“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再寫登上西山始感高險難測,云天相連。由極目遠眺,“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襯其高。所見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襯其高。青云縈繞,云天相連渾然二體更襯其高。由此寫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螻為類”的感受。在比照映襯之下,西山之景更顯其美,西山之游更覺其異。
5、作者怎樣借景抒情?
文章開始寫以往游覽“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覺而起,起而歸”,記敘之中流露出被貶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態(tài)。而后文寫游西山則表現(xiàn)出偶識西山之喜,沉醉之樂,借西山的高峻氣勢,表現(xiàn)自己高潔的人格,所記山水景物無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
本文與《小石潭記》作于同一年,所寫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記》更偏重于客觀描寫,本文更偏重于主觀感受。試舉例分析。
《小石潭記》中“潭中魚可百許頭……與游者相樂!睂μ端、游魚的描寫,栩栩如生,十分傳神,歷來被人所誦記稱道,歸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點,細致描摹。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shù),反襯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則從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與游者相樂”,把魚兒那種閑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tài)描寫得惟妙惟肖。既寫出水清又寫出魚樂,水魚相映成趣,互相點綴,充滿詩情畫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記》卻偏重于寫主觀感受。如寫“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縷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可見作者把西山視為知音,與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爾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崩首x課文,積累文中的重要語言知識點
⒉朗讀課文,品析文章的語言藝術特點
⒊分析探討,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來會見一位老朋友,柳宗元。之所以說是老朋友,是因為我們以前學過他的一些作品。(學生說學過的柳宗元的作品:《江雪》《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與《始得西山宴游記》都寫于作者被貶永州之時,同屬“永州八記”,且《始得西山宴游記》為“永州八記”之首。
解題:始得,剛發(fā)現(xiàn)。宴游,宴,安閑。
二、誦讀積累
提示語:要會老朋友,不能見其人,只能通過細讀其文才能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ㄒ唬┱b讀,積累字詞
、饼R讀課文(學生齊讀,教師點評)
⒉剛才有些字音有些同學讀錯了,哪位同學來糾正一下?(學生糾正讀音,教師補充)
附易錯字音:僇人、施施、更、趣//茅茷、衽席、岈然、垤、攢蹙、培塿、引觴
除了以上讀音外,還有一些重要詞語的大家要注意:
窮回溪:極、盡。披草而坐:撥開。
更相枕以臥:互相。 意有所極:至。
凡是州之山水:凡,凡是;是,這。 外與天際:交會。
引觴滿酌:拿起。
、吃僮x課文(鞏固讀音,熟悉課文,教師點評)
。ǘ┱b讀,品析技法
接下來我們逐段朗讀課文,每讀完一段,請一位同學用簡單的幾個字來概括這一段寫的是什么。
、崩首x第一段,概括第一段大意:游眾山。(學生朗讀,并概括)
一個重要的修辭現(xiàn)象:頂真大家一起誦讀頂真句
從頂真句中,你讀出了一種什么樣的心境?——隨性而為,但無意趣。
⒉朗讀第二段,概括第二段大意:游西山。(學生朗讀,并概括)
問:題為“始得西山宴游記”,作者為什么寫游眾山?
——對比以突顯西山的怪特。
又問:西山的怪特表現(xiàn)在哪幾句?朗讀之,說一說這幾句分別寫出了西山的什么特征
——①從“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可以看出西山之開闊。
②從“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可以看出西山的高竣。
本句補充釋義:其高,岈然,若垤;其下,洼然,若穴。以此推斷,岈然,當解釋為山崖高聳的樣子。
③從“縈青繞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可以看出西山的秀麗。
登上這樣的高山,你會有什么樣的心境?——心胸為之開闊,俗慮滌蕩一空。
寫作技法:襯托,以登西山所見之景來表現(xiàn)西山的怪特。
三、翻譯
⒈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譯文:自從我成為罪人,居住在這個州以來,常常憂懼不安。公務之暇,就緩步行走,沒目的地出游。
⒉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譯文:從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沒有游覽過,真正的游覽是從這時才開始的。
四、研讀探討
(一)你認為以上兩個“游”字的含義有什么不同?請結合原文說明理由。
、钡谝粋游是游眾山,是“形游”,雖然游了很多地方,但作者的精神并沒有得到放松。
理由如下:(從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倥荻,傾壺而醉;
、谝庥兴鶚O,夢亦同趣;
、塾X而起,起而歸。
、驳诙䝼游是游西山,是“神游”,在游西山時,惴栗之情得以排遣,精神得到了徹底的解脫。
理由如下:(從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僖x滿酌,頹然就醉;
②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壑翢o所見而猶不欲歸。
小結:作者出游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解除郁于胸中的“惴栗”之情,游眾山并沒有讓他達到這一目的,游西山時,作者的心情才得到自被貶永州以來的第一次放松,達到“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的神游之妙境。作者也因此名其文曰“始得西山宴游記”。
。ǘ┳髡邽槭裁慈绱讼矚g西山?
提示:
獨坐敬亭山[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獨坐敬亭山而悟山之寂寞如己之寂寞,此時的敬亭山就如詩人的一位老朋友,詩人從敬亭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柳宗元又從西山身上讀出了什么呢?(學生思考回答)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西山之特立恰是作者精神人格的寫照,作者在西山這一自然景觀中看到了自己傲然獨立的人格,從而擺脫“惴栗”之情,與西山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明乎此,我們才算真正了解了這位老朋友。
五、結語
自然是人類的母親,當一個人的精神屢受打擊而驚懼不安時,或感到精神的苦悶時,可以到自然中去尋找精神的慰藉,到自然中去找回真正的自我。
板書:
始得西山宴游記
神游:與萬化冥合
從自然中
得到慰藉
找回自我
形游:猶懷惴栗之情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 篇3
一、目標:
1、體會柳宗元滯留永州時的一次心靈苦旅,從“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釋,與萬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點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過程:
1、導入:今天非常榮幸和大家一起來學習第五板塊“像山一樣思考”的第三專題“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記》,說到感悟自然,老師在備課時想”一句來自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所謂的參禪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嗎?說說看法。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柳宗元和他筆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給他帶來什么樣的感悟。
2、關于柳宗元,大家比較熟悉,曾學過什么作品?介紹因革新失敗而被貶永州10年和那時創(chuàng)作的《永州八記》。
3、點名朗讀,正音,集體朗讀。老師曾布置大家預習,整理出不懂的語句進行交流,不知道有沒有?沒有嗎?那太好了。不過,老師有個句子讀了大概有一千遍,還是不大懂,哪位同學能幫忙?
A、其高下之勢……莫得遁隱。
B、題目什么意思?
4、看得不大懂吧?那請大家找出帶有“始”的幾個句子,朗讀,參考注釋,什么意思?看這幾個句子有什么作用?連起來能解決題目的意思了嗎?那我們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幾次?(西山宴游和眾山宴游)
5、我們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讀“其隙也……起而歸。”
6、你感覺那時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樣子的?(快樂與否要找出證據(jù),可以根據(jù)場上的形勢展開辯論)
可以引導的是:
1)、漫漫游,毫無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與精神;
2)、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跡罕至之所,都是陰森之所,似乎有躲開眾人的嫌疑;
3)、到那也不怎么觀賞風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夢一場,夢醒時分也不怎么留戀,而是起而歸,打道回府。
4)、他說“意有所極,夢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夢”,他夢見什么?(可以又學生任意發(fā)揮)
(也可以引導:他宴游眾山的時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場夢一場吧?;也可以引導“恒惴栗”這一語。)
總結:這里的柳宗元是快樂其表,憂傷其里;山水只是他發(fā)泄的一個對象,只是他逃避現(xiàn)實的一個面具而已。那時候的山,那時候的水,灑滿了他的淚,但那山還是那山,那水還是那水,誰能讀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誰能讓他走出憂傷?
朗讀總結。
7、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讀次段。
柳宗元認為西山有什么特點。(怪異、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關的語句加以說明嗎?
1)、險(過、緣、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闊(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4)、獨立(不與培婁為類)
8、面對這樣的西山,他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頹然就醉,樂不思歸;那為什么樂不思歸?)
9、這時候的西山還是山嗎?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自己,因為西山的高峻獨立,如一個剛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為西山也是風景獨絕,而人跡至,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如他不必重用;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讀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這里,他可以心凈神清;是伊甸園,他可以哺育嶄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與精神上的.源泉)
10、從眾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變化了嗎?用你的語言表達一下。
在老師看來,這是一種靈魂的進化與自救。從一個苦苦掙扎在痛苦邊緣上的靈魂;從一個不知路在何方的靈魂;從一個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體的靈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與精神。而這一切因為西山,因為這一怪異、特立的山。
現(xiàn)在你能感覺題目的意思了嗎?(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了真正的宴游之路,這是一個發(fā)現(xiàn),一種驚喜……朗讀感受。)
11、那么柳宗元是否由此開始真正找出了“惴栗”,走向精神上的豁達與強大了呢?老師對此沒研究,但可以提供一點資料:
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但貶謫生涯所經(jīng)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并未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10年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后,他的斗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xù)堅持斗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于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正確辨別文中的難詞難句,用比較的方式理解部分實詞的古今異義,用文白對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正確理解“其”“則”“未始”等文言虛詞,在朗讀中體會“之”“也”“而”等虛詞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體會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悟古人遣詞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筆下山水之美,進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練就一雙善于從自然中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2.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延伸
一、識記字音
僇()榛莽()施施而行()惴栗()()斫()衽席()岈然洼然()顥氣()蹙()茅茷()引觴滿酌()()
二、知人論世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人,人稱“柳河東”。晚年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與韓愈同為當時古文運動的領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貞元九年(793),柳宗元進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升任禮部員外郎,積極從事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但為時不久,就在其政敵聯(lián)合反擊下而失敗,受到殘酷迫害,先是被貶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馬;十年之后,又改任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壇上與韓愈齊名。他能詩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論說、寓言、雜文和游記等類,文筆犀利,含義深刻,形象生動,氣勢奔放。就游記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畫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深入的體會,運用簡潔概括、鮮明生動的語言,精細而準確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視和遺忘的自然景色畫圖般地再現(xiàn)出來,給讀者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寫山水木石、鳥獸蟲魚的聲色動靜時,往往將自己橫遭貶謫、飽受壓抑的境況滲透在里面,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從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他的作品收入《柳河東集》。
三、寫作背景
永貞元年(805)八月,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失敗。柳宗元因為參加其中,九月,被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司馬。當時同時被貶為遠州司馬的還有:劉禹錫、韋執(zhí)誼、韓泰、陳諫、韓曄、凌準、程異。這就是有名的“八司馬”事件。在政治理想破滅后,三十三歲的柳宗元開始致力于文學詞章的轉變。“永州八記”就是他被貶永州之后的作品。作者深處窮荒之地,閑暇之余,縱情山水。同時又從美好的自然山水中“發(fā)現(xiàn)和認識了自身的美好情操與價值,堅定了人生信念和社會批判意識”。《新唐書·柳宗元傳》有記載:“既竄斥,地又荒癘,因自放山澤間,其堙厄感郁,一寓諸文。”本文寫于元和四年(809),借景抒情,流露出了作者不滿于遠貶僻處的思想感情。同年還寫作了“永州八記”中的《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四、整體感知
全文的思路結構:
第一段:永州泛游
第二段:寫作者對西山的發(fā)現(xiàn)以及引導出自己精神上的新境界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 篇5
【一】、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被貶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憂的情懷。
2.理解課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二】重點難點:
體味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韓如潮,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海”。柳宗元,他的文風沒有其他三人的大氣磅礴,卻有如泉的細致和悠長,情亦然也。而貶官文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趣卻又令人無奈的現(xiàn)象。說令人無奈,是因為數(shù)不勝數(shù)有才華的人杰,就此被一道道無情的圣旨所埋沒。又說它有趣,乃是因為一個文人在貶官期間所獲得的東西,遠遠比他“居廟堂之高”所獲得的要多得多。柳公十年永州,便有了《永州八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記》。
二、簡介作者
由學生介紹,補充。
三、解題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始得、宴游始得:才得到、才能夠、才獲得宴游:安逸、閑適地游玩四、整體感知(生齊讀課文)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的心境是如何變化的?是什么在起作用?
作者的心境變化:由恒惴栗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是西山在起作用記兩次所游,有何不同?
游諸山游西山
宴游過程披草而坐,傾壺而醉;枕以臥,引觴滿酌,頹然就醉;
臥而夢;覺而起,起而歸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心情恒惴栗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五、重點研讀(指名生讀)
1、西山有何獨特之處能令作者“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攢促累積,莫得遁隱。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ㄎ魃街暗拿枘,不直接寫眼中西山,而從多角度寫登西山所見所感。)用來比照映襯的手法寫出了西山的高俊峭拔。
2、作者為什么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自由讀)(找出與之對應的句子并討論回答)
明確: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憂,雖然幾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異水,但卻沒有給他帶來特殊感受。當他發(fā)現(xiàn)西山之時,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題始得恰好點明此游之意義,并以始與未始結構全文。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發(fā)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感受?
明確:前部分寫以往瀏覽時記敘之中流露出被貶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態(tài)。而后文寫游西山則表現(xiàn)出偶識西山之喜,沉醉之樂,借西山的高峻氣勢表現(xiàn)自己的高潔人格。
4、文中兩次寫酒醉,有何作用?(讀讀兩次醉酒有何不同)
明確:第一次反映作者單調乏味的生活及苦悶抑郁的內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前后對比突出西山之游給作者帶來獨特感受。
六、小結:再次理解題目:作者用西山之游否定昔日之游,突出了西山之游的意義:作者不知不覺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深切體會到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作者認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覽山水的開始。同時也表露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憂的傲視情懷。
七、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請同學們比較閱讀本版塊的《赤壁賦》和《始得西山宴游記》這兩篇課文,找出兩者之間在作者境遇,文章內容、風格、主題等方面的異同。
八、板書設計
始得西山宴游記
柳宗元
游眾山:異態(tài):幽泉怪石醉而思歸
(對比)
數(shù)州壬壤,皆在衽席之下
游西山:特怪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醉而忘歸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王秀珍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 篇6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自余為僇人(通“戮”,引申為有罪)
(2)夢亦同趣(通“趨”,往,赴)
2.古今異義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義:這樣之后 今義:表承接,接著
(2)頹然就醉
古義:倒塌,文中指身子傾倒的樣子 今義: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義:從此 今義:連詞,表承接,就這樣
3.一詞多義
(1)窮 窮回溪(動詞,走到盡頭)
窮山之高而止(動詞,走到盡頭)
而不知其所窮(名詞,盡頭)
(2)夢 臥而夢(動詞,做夢)
夢亦同趣(名詞,夢境,夢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詞,曾經(jīng))
始指異之(副詞,才)
游于是乎始(動詞,開始)
4.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窮回溪(走到盡頭)/縈青繚白(青山,白水)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始指異之(以……為異)
(3)形容詞用作名詞。自遠而至(遠處)
(4)數(shù)詞用作形容詞。四望如一(相同)
(5)名詞用作動詞。外與天際(連接)/臥而夢(做夢)/故為之文以志(寫作文章)
(6)名詞用作狀語。日與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樣)/四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虛詞
1.而
(1)連詞,表修飾。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連詞,表承接。披草而坐,傾壺而醉/臥而夢/覺而起,起而歸/自遠而至
(3)連詞,表轉折。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窮/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4)連詞,表條件。窮山之高而止
2.之
(1)助詞,的。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代詞,它。始指異之(指西山)/故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這件事)
(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為
(1)介詞,為了。故為之文以志
(2)動詞,成為。自余為僇人/不與培螻為類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詞“于”)
(2)以(之)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省略賓語“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華西亭(省略主語“我”)
(4)始指(之)異之(省略賓語“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觴滿酌(省略主語“我”)
(6)故為之文以志(之)(省略賓語“之”,代宴游西山這件事)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 篇7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正確辨別文中的難詞難句。用比較的方式理解部分實詞的古今異義,用文白對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確理解“其”“則”“未始”等文言虛詞,在朗讀中體會“之”“也”“而”等虛詞的作用。
(二)能力訓練點
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討論劃分課文層次,領會“概寫”“特寫”之不同,學習寓情于景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點
1.身處逆境,仍胸懷大志。
2.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熱愛。
(四)美育滲透點
感悟古人遣詞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筆下山水之美,進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練就一雙善于以自然學物中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二、學法引導
反復誦讀:讀字音,讀詞義,讀句意,讀整體內容,讀作者感情。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為法
1.通過反復誦讀,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解決本文的重點。
2.討論分析寫學時“概寫”和“特寫”的不同以及其相互關系。
3.聯(lián)系現(xiàn)代文抒情散文的有關知識,分析體會本文敘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的運用。
4.通過背景知識的介紹結合課文分析體會作者寄情山水,不滿于遠貶僻處的思想感情。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將詞、句、寫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查找工具書,弄清疑難字詞,對照古今詞匯,比較其不同。
3.與以前學過的古文比較,體會寓情山水的寫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作者介紹。
2.劃分文章層次。
3.文白對譯,并能分析重點句所含感情。
(二)整體把握
作者在順宗永貞元年(公元八O五年)貶為永州司馬。永州僻遠而多山水勝,作者寄情山水,形諸筆墨,“永州八記”特為著稱。本篇為“八記”三首,領起其余諸篇。篇中從“始得”二字著意,寫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敘事寫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顯現(xiàn)和不滿于遠貶僻處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學過程
1.給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讀。在流暢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用紙片等物遮住課下的注釋,根據(jù)原有的知識,聯(lián)系上下文,運用“因文生義”的方法,逐段理解課文大意,難以疏通的詞句,再看注解或進行討論,最后師生共同解決,完成書后練習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體會文中敘述、描寫、抒情語句的不同特點,完成書后練習二。
3.解決詞、句文章整體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繪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寫景的。
作者謫居永州,心懷惴傈,常年閑暇尋山訪水寫起,引出西山,點明游山水是為了寄情懷,不單是游賞。
第一節(jié)先寫未得西山之前的游覽。
他寫西山之景,不是從描寫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著筆,而是寫登上山向下鳥瞰和向遠眺望,通過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與天地自然的契合神會從側面烘托西山高峻,渺遠“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鋪陳描寫,而是極寫登高望遠心曠神怡,乃至物我渾一之樂,從而使人以反面以見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憂。
第二節(jié)寫西山的宴游之樂。
文章開始作者說:“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蔽哪﹦t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應,不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說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覽活動是以游西山開始的,而且為領起,后面幾篇游記做了鋪墊。
(四)總結、擴展
在這篇游記中,作者以凝練的文筆,精粹的語言,描寫出西山之“怪特”并將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選擇一處自己喜愛的景物。寫一篇抒情散文。
(五)布置作業(yè)
1.整理文中古今異義的詞。
2.摘抄寫景的名句。
3.完成書后練習四,并背誦課文。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 篇8
設計指導思想
《始得西山宴游記》是必修一教材第三專題中的一篇課文。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重點考慮要處理好以下四組關系:
一、文言與文學。對于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很多老師苦于在文言與文學之間找不到一個平衡點,有的純粹當作文言文來教,有的純粹從文學角度來講。前者似買櫝還珠,后者則囫圇吞棗。我的處理方式是先掃除文言障礙,進行文言積累,再重點研讀文學文本,不讓疏通文意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
二、工具與人文。人文性與工具性應該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語文教學正是通過語言文字修辭等手段達到提升學生思想層次與精神境界的目的。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在教學設計時一方面緊緊抓住本文教學重點——通過文本研習領會作品體現(xiàn)出的人與自然的關聯(lián),一方面也強調要引導學生品味作品在行文上的特色。其實,有關作品行文特色的品味最終還是指向了作品的人文主題。
三、引導與開放。新課程強調對話與開放的理念,但一味的對話討論容易造成教學時間的延緩,信馬由韁式的開放也容易“跑野馬”而不可收拾。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既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以開放的思考空間,也注意到要體現(xiàn)教師的引導性,對于學生的學習給以適當?shù)狞c撥和調控。
四、獨立與整合。語文新教材中的課文,既相對獨立,又從屬于板塊與專題。所以,在進行單篇課文教學時還要注意整合。就本課而言,板塊內的整合主要就是與《赤壁賦》的比較。對此,我找到了一個整合的“抓手”——貶謫文學與貶謫文化。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適當延伸,不宜過分展開,稍做點撥即可給學生打開一個認識文學現(xiàn)象的窗口。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處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2、 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獨特的韻味,品味其語言特色。
3、 通過文本研習領會作品體現(xiàn)出的人與自然的關聯(lián)。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結合作者的身世處境和人格特色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教學難點)
2、 通過文本研習領會作品體現(xiàn)出的人與自然的關聯(lián)。(教學重點、難點)
3、 由本篇作品延伸出去,認識中國文學中的貶謫現(xiàn)象。(難點)
課時安排
如學生有充分預習,可安排一課時。如學生預習不到位,可安排1.5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略說寫作背景
“永貞革新”失敗—貶逐蠻荒—故交斷絕—貧病交迫—老母病故—居處遭火—滿懷憂懼之情(抓住第一段中“僇人”二字)
“詩家不幸”往往卻是文學和讀者的幸事。和蘇軾一樣,柳宗元在貶謫期間寫下了大量精彩的詩文,成就了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永州八記》。
2.解題
引導學生分析文題中“宴游”“始得”等字在文中的體現(xiàn)(找出文章照應文題的地方)。
題目中對于理解文意最關鍵的字眼應該是什么?為什么?/(“始得”二字,文中凡四見,構成行文的線索。)
二.文本研討
就“始得”二字引出對文本的分析研讀。分析時圍繞一個大問題:如何理解“游于是乎始”一句?(為什么說這才是真正的“游”的開始?西山之游與此前之游有什么區(qū)別?)重在比較此前之游與西山之游的區(qū)別,讓學生從一、二段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做比較。在討論比較的過程當中,就學生發(fā)言的情況,隨文分析一些小語段和子問題。
西山之游與此前之游的比較(可從游的過程、對象、結果,或游的外在表現(xiàn)、內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較)
“始”前游 西山游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隨意任情) 過、緣、斫、焚、攀援(積極主動)
2、覺而起,起而歸(來也隨意,去也隨意) 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陶醉其中,眷戀不舍)
3、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 雄奇特立(境界開闊、蕩滌心胸)
4、恒惴栗(無法擺脫的苦悶)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身心的解脫與自由)
…… ……(立足于學生的發(fā)言來歸納總結)
隨文分析一:品味文章語言句式與內容情調的結合。
“始”前游用頂真句法,接字鉤句,續(xù)續(xù)相生,傳達“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神韻。而西山游,則以短句排比,有急促之勢,體現(xiàn)西山之吸引力及主動迫切之情狀,與前者迥然有異。(可補充:文中動賓搭配之巧妙。西山之游的前與后也可以做句式的對比,一者節(jié)奏急促,一者節(jié)奏松緩,正對應了不同的情調。)
隨文分析二:圍繞西山之“特立”。
1、西山的哪一點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荊斬棘,不顧勞頓,孜孜以求?/(高峻雄奇,特立不群。)
2、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西山之高峻雄奇的?/(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見,即四圍的環(huán)境來進行襯托。——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詩做補充說明。這里也有視角由俯視到遠眺的變化,視角的變化伴隨著境界的進一步開闊,而境界的進一步開闊又伴隨著作者胸懷的進一步開闊)
3、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首先,原先游覽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遠深僻,給人以坐井觀天的拘囚壓抑之感,強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獨;而西山的高峻雄奇、開闊壯美則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脫!颂幙陕(lián)系學生初中學過的《小石潭記》“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以作比較。也可聯(lián)系《岳陽樓記》中遷客騷人面對不同景致產(chǎn)生不同感受的描寫。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與培塿為類”、特立不群的品格正與作者身受打擊卻不甘沉淪的人格精神相互照應,兩者在精神上達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卻自我,忘卻煩惱,人格精神與宇宙自然合一,達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境界!颂幯约傲谠木袢烁,亦可聯(lián)系《江雪》。)
隨文分析三:從文中兩種游覽的情形來看人與自然的關系。
兩種游覽,其人和自然景物的關系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怎樣的不同?
在“始”前游中,自然是排遣苦悶的對象,自然外在于人,與人隔了一層,這樣人當然就難以領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獲得短暫的快樂、暫時的解脫,“恒惴栗”的“恒”字就是這種狀態(tài)的體現(xiàn)。(可引柳宗元《與李翰林建書》:“永州于楚為最南……仆悶即出游,游復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視地,寸步勞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竊發(fā),中人形影,動成瘡痏。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不復樂。”)而西山之游是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此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山水,遠不只是觀賞或排遣的對象,更是千載難逢的“知音”。此種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嘆不遇,還有體悟山水的幽懷。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認識了山的精神,山也引發(fā)了人的胸襟,從而達到一種超越與解脫的境界(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在這里山與人、物與我、情與景、形與神達到了統(tǒng)一,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記超出于眾人的地方。
將自然對象化,往往會把人與自然放在不平等的立場上,或拜倒在自然腳下奉其若神靈,或居高臨下妄圖操縱自然駕馭自然,或把自然看成包容一切情感的容器,這樣就難以進入自然、領略其內在精神;將自然人格化,可以和自然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自然,用澄澈的心懷去聆聽自然的話語,這樣可以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而如果能與自然融為一體,則不但能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更能超越小我的局限塵世的束縛,達到思想與精神的解脫自由。柳宗元正是達到了這一境界。)——這一部分有一定深度,可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做隨機性的處理。
總結:至此,“為什么說‘游于是乎始’(西山之游是真正的‘游’的開始)?”這一大問題應該可以解決了,請學生歸納概括。/(一方面西山之游給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生命體驗——自由、放松、超越、解脫,一方面西山之游也達到了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整合遷移
1、比較蘇軾《赤壁賦》與本文的異同
異:柳宗元文章重在刻畫描摹,風格清新峭拔,其人與自然之同側重在精神人格層面上;蘇軾的文章重在議論,風格瀟灑飄逸,其人與自然之同側重在哲理層面上(不但認識到物與我的同,還從更高的角度來審視物我的關系)。(可補充:“柳氏游記的幽深取徑于‘騷’,而宋六家文的曠達則得益于‘莊’。宋人游記佳妙之處,不在‘牢騷’與‘刻畫’,而在‘瀟灑’與‘議論’!(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就學生發(fā)言情況來處理,不過分追求全面和深入。
同:兩文都寫于貶謫期間,都寫出了作者情懷的變化,最后都陶醉于自然之中,樂而忘返,都在自然山水中獲得了解脫與超越。
2、引申遷移:遷客騷人的山水文學的共性——融入個人的情感體驗與生命體驗。
聯(lián)系《赤壁賦》,請同學們關注文學史上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都產(chǎn)生于作者被貶謫期間。思考:為什么這段時期容易產(chǎn)生優(yōu)秀的作品?為什么被貶謫的文人最容易和自然山水相交融?
中國古代士大夫中,遷謫文人可謂是一個規(guī)模龐大而又特殊的群體。他們都曾積極仕進,并取得了一定功名,但或由于忤逆權貴、犯顏直諫,或由于無辜蒙冤、遭受牽連,被謫遠徙,顛沛流離,經(jīng)歷人生坎坷。由于遷謫,文人們大多被削去官職,沒有了公務羈絆,因而更容易將精力集中于文學創(chuàng)作。同時,由于遷謫,文人們深入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底層,更有機會受到江山風物的激蕩,以促進他們杰出藝術才華的表現(xiàn)。于是,其文學創(chuàng)作便有可能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期。遷謫期間的文人,其生活與思想往往處于激劇變動狀態(tài)。由于政治理想破滅,生活條件惡劣,親人生離死別,朋友疏遠和政敵落井下石等,各種感情激流般沖撞他們敏感的心靈。他們驚懼于前途的不可知,怨憤于自己的不幸遭遇,極端懷戀失去的一切,并以異常陌生的眼光和復雜的情緒面對新環(huán)境。因而他們更能與同樣被冷落的自然山水產(chǎn)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鳴,更容易體察自然山水的美,更能進入自然山水的懷抱以求得自我的解脫。情動于中而后形之于口于手,從而比往日更具創(chuàng)作欲。所以,許多作家最具價值、最富藝術魅力的詩文大多創(chuàng)作于遷謫期間,這些作品也更能全面反映作家的精神情感世界和思想軌跡。可聯(lián)系屈原《離騷》、范仲淹《岳陽樓記》等作品。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根據(jù)《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能力,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能夠概括課文的段落大意
學習作者抓住特征,用側面烘托寫景的方法
學習本文前后對比的寫法
學習作者寓情于景的寫法
在學習中感受作者熱愛西山的情感和卓然獨立的情懷
[教學重點]:抓住景物特點和用側面烘托的寫法寫景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自學,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近一段時間我們相繼學習了幾篇寫景散文,其中哪些名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隨便談)這些語句作者都抓住了景物特征,同時在對景物的描寫中又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同樣的文章,它蘊含著柳宗元的別樣情懷板書課題《始得西山宴游記》
新課探究:
一.概括課文兩段主要內容:
釋題,從題目切入,課文第二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第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謫居永州,漫游山水
始得西山,發(fā)現(xiàn)西山
二,重點探究:
自學指導1:
用一分鐘時間閱讀課文第二段,從文中勾畫出描寫西山所見之景的語句
“攀援而登……四望如一”
自學指導2:
用三分鐘時間閱讀文中作者西山所見的語句,思考:作者寫西山抓住了什么特點,用一兩個詞語概括(可以自己歸納也可以用文中的詞語),并繼續(xù)體會作者是什么方法來寫景的
設疑:作者目睹了西山的高峻,有什么樣的感受?齊聲背誦出來“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而不知其所窮”這些語句蘊含著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熱愛西山,贊美西山,板書]
面對著如此壯美的西山,讓作者倍感欣喜,能不飲酒嗎?能不酣暢淋漓嗎?從文中找出宴飲的語句,齊聲讀出來
“引觴滿酌,……而猶不欲歸”
由此我想到了,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也寫到了游和宴,那么下面同學們討論交流:
作者始得西山,由游而宴,前文中作者得西山前也寫到了游和宴,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有什么作用?
[之前漫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說明游歷時是隨意的,漫無目的的,也是消極被動的,其出游的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消憂解悶,“恒惴栗”的心情就是真實的寫照,此處可結合背景簡單介紹那么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從他所到之地,深林,幽泉,結合學過的《小石潭記》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作者沒有讓自己的抑郁之情得到排遣。
文中也寫到了飲酒,是“傾壺而醉,……起而歸”這些短促緊湊的語句反映了作者單調乏味的生活及苦悶抑郁的內心感受,雖然他想在游覽山水中得以解脫,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并沒有讓作者獲得真正的心理愉悅]
[始得西山之游:與上文形成鮮明的對照西山之異吸引作者,從四個短句,構成排比句式,形成一種急促之勢可以看得出來可見,西山之游是積極主動的游之后的宴與前文完全不同,是倒?jié)M一杯,慢慢地喝,邊喝邊賞景,其醉與其說是酒醉而不如說是美景醉人,故而在日之入,至無所見的時候,猶不欲歸在西山之游中,作者的郁積在胸中的苦悶,終于得到了釋放,得到了解脫,達到了超然忘我,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程度郁積在胸中的苦悶,終于找到了傾訴的對象,西山就是作者的知己,心心相映,無話不談;同時,我們不妨可以這么理解,此時的西山與作者難以分得清,西山就是自己,作者贊美西山就是在贊美自己,寫西山的特立,不與培為類,就是在寫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想必同學們還記得在那個鳥飛絕,人蹤滅的冰雪之是,那個獨釣的孤翁,那是個孤獨的形象,他不畏嚴寒,在無人垂釣季節(jié)和天氣,獨享江雪的美麗,不也正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超凡脫俗嗎?從那個孤舟到西山,柳宗元用他的文字,給我們詮釋了他的精神世界:人就要西山那樣巍然屹立作者正是對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于西山之上,這也正是本文所采用的寓情于景的寫法]
三.主題歸納:贊美西山,表現(xiàn)作者不同流合污,卓然獨立的品格
四.寫法歸納:
抓住特征 對比烘托寓情于景
五.拓展延伸:
文學史上有一種貶官文學,他們在被貶之時卻創(chuàng)作卓著,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感受了他“與民同樂”的思想;從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感受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從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中對“月光如水”的描寫,中感覺到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柳宗元也被貶失意,他寄情山水,你贊同柳宗元這種人生態(tài)度嗎?
六:布置作業(yè)
欣賞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體會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七:結語
柳宗元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抒寫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卓然獨立的人格,他的人生態(tài)度可圈可點,但他的西山卻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讓我們感謝西山,感謝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記
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對于文言文的教學,很多語文教師只注重文意的疏通,教師是一個傳授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始得西山宴游記》一文語言優(yōu)美,準確,傳神,結合注釋,文意相應比較淺顯易懂,學生相互間比較容易解決,但是當老師問及作者在本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時,學生卻出現(xiàn)了分歧,這與我備課之初的設計是背道而馳的,原以為學生一下子能得準確的結論,當時迫使我不得不及時調整過來我想,既然學生能在文章的閱讀中,找出兩種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導學生去分析發(fā)現(xiàn)呢?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積極的組織學生去分析討論,學生很快就結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得出了結論
這堂課的教學,使我獲得了一種新的體驗,如果只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結論,教師一句話就可以帶過,但這種灌輸式的方法能加深學生的感受嗎?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他們本身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撃埽處煈浞肿鹬貙W生的學習主動性,有意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本文的教學中,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交流學習,學生的態(tài)度是如此的積極主動,使我倍感欣慰:一是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二是學生從自主學習的探究中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 篇10
一、預習目標
了解本文背景及作者相關情況,準確誦讀本詞并能背誦,初步體會其中的景物描寫和作者的情感。
二、預習內容
1、本文的寫作背景
2、作者柳宗元的相關情況
3、給下列加點的字詞注音
余自為僇人()恒惴栗()則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皆在衽席之下()
若蛭若穴()攢蹙累積()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ㄒ唬┲R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的古今異義,正確理解“其”“則”“未始”等文言虛詞,在朗讀中體會“之”“也”“而”等虛詞的作用!钡茸值囊辉~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再次了解“記”的特點。
3、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討論劃分課文層次,領會“概寫”“特寫”之不同,學習寓情于景的寫法。
。ǘ┠芰δ繕耍
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讀字音,讀詞義,讀句意,讀整體內容,讀作者感情。
1.通過反復誦讀,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解決本文的重點。
2.討論分析寫學時“概寫”和“特寫”的不同以及其相互關系。
3.聯(lián)系現(xiàn)代文抒情散文的有關知識,分析體會本文敘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的運用。
4.通過背景知識的介紹結合課文分析體會作者寄情山水,孤標傲世的思想感情。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身處逆境,仍胸懷大志。
2.教育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進行贊美,增強自豪感。
3.感悟古人遣詞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筆下山水之美,進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練就一雙善于以自然學物中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學習本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2、難點:體會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二、學習過程
探究點一:你認為以上兩個“游”字的含義有什么不同?請結合原文說明理由。
探究點二:作者為什么如此喜歡西山?
。ㄋ模┊斕脵z測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相關文章:
《始得西山宴游記》優(yōu)秀教案06-09
《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11-09
《始得西山宴游記》的教案11-10
《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08-08
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06-08
始得西山宴游記的教案04-19
《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08-02
始得西山宴游記的教案示例11-10
始得西山宴游記精品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