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語文《西塞山懷古》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選修語文《西塞山懷古》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朗誦作品,品評賞析
2.深入了解劉禹錫懷古詩的成就.
課時安排:
一教時
授課過程:
一.作者與背景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他是中唐時期杰出的詩人、進步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晚年曾任太子賓客,后世稱劉賓客。諷喻詩、竹枝詞、懷古詩是劉禹錫詩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兩者在中國詩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劉禹錫一向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渴望四海統(tǒng)一,《西塞山懷古》就表達了詩人這種強烈的愿望。
解題: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邊,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八二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diào)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jīng)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此詩。
二.朗讀全詩,品析鑒賞.
一讀詩歌理解大意
晉代王濬乘樓船自成都東下,
金陵帝王瑞氣全都黯然收煞。
吳國千尋鐵鏈也被燒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頭懸掛。
人間有幾回興亡的傷心往事,
高山依舊枕著寒流沒有變化。
從此四海一家過著太平日子,
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二讀詩歌評品賞析
1、“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這一聯(lián)中哪兩個字用得好?
、 “下”和“收”字用得好。
、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進軍,符合歷史事實的意思;又有西晉攻下了東吳的意思; “收”字,寫出了東吳的望風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
2、頷聯(lián)將晉吳之戰(zhàn)的形勢從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繪?什么手法?
、購男蜗笊峡矗粰M一豎,一下沉一高揚;從色彩上看,一邊是晉軍燒毀鐵鎖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降的白旗;從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凄慘。
、趯Ρ鹊氖址。
在對比中寫出了戰(zhàn)爭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那種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敗者黯然失色,倉皇逃竄的神態(tài)。
三讀詩歌把握寓意
劉禹錫所處的中唐是藩鎮(zhèn)割據(jù)的時代,其間雖然在唐憲宗時期出現(xiàn)過短暫的統(tǒng)一,但至劉禹錫寫作此詩時的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河北三鎮(zhèn)又恢復到了割據(jù)狀態(tài)。金陵(今南京)雖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據(jù)一方的政權(quán)。
詩人在詩中將批判的鋒芒指向地方割據(jù)勢力,因此詩人的懷古其實是在慨今;四海為家,江山一統(tǒng)是詩人所極力贊揚的。同時,六朝滅亡的歷史教訓,也是對當朝統(tǒng)治者的忠告,有一箭雙雕的效果。
《西塞山懷古》詩歌鑒賞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東面的長江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diào)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jīng)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了這首詩。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濬率領(lǐng)以高大的戰(zhàn)船組成的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第二聯(lián)便順勢而下,直寫戰(zhàn)事及其結(jié)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借長江天險,并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shù)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毀鐵鏈,結(jié)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梆┠藗渫鰢Y,……造于壘門”(《晉書·王濬傳》)。第二聯(lián)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線,攻守的方式,戰(zhàn)爭的結(jié)局。它只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fā),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zhàn)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jīng)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于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眾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御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后人應引以為鑒,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更表現(xiàn)了那些后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家的統(tǒng)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zhàn),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著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fā)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滿地表現(xiàn)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評這首詩說:“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唐詩成法》)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nèi)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jié)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里才點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寫,是不是離題了呢?沒有。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冊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quán)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zhèn)ヱ登,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xiàn)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所以紀昀說:“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見方回《瀛奎律髓》紀評)。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跡,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為家”、江山一統(tǒng)的結(jié)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于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diào)之中,詩人好象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跡,其實并非如此,翻一翻歷史,便知道在唐憲宗時期曾經(jīng)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xiàn)了比較統(tǒng)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只是曇花一現(xiàn),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鎮(zhèn)又恢復了割據(jù)局面。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jīng)占據(jù)一方、但終于覆滅的統(tǒng)治者,這不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jù)勢力的迎頭一擊嗎!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題·臺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于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西塞山懷古》同步練習
(1)“人世幾回傷往事”中感傷的往事是什么?a
指東吳以后的幾個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個個都滅亡的往事.
(2)這首詠史詩表達的主旨是什么?
反對分裂,主張統(tǒng)一。
(3)詩人寫王濬攻破南京城時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這一情景的描寫看似懷古,
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請作舉體分析。
對比。其弦外之音是對割據(jù)一方的藩鎮(zhèn)勢力的無情嘲諷:王氣也好,鐵索也好,豈能擋住祖國統(tǒng)一的步伐?
4.該詩最后以蘆葦在秋風中顫抖著,發(fā)出了悲鳴作結(jié),妙在哪里?請結(jié)合原詩作簡要分析。
它妙在含有不盡之意,這破敗荒涼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據(jù)一方的藩鎮(zhèn)嗎?它們最終也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其諷刺入木三分,而詩人對割據(jù)一方的藩鎮(zhèn)勢力的警告可謂義正辭嚴。
【選修語文《西塞山懷古》教案】相關(guān)文章:
西塞山懷古優(yōu)秀教案06-12
西塞山懷古教案分析06-01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教案06-01
西塞山懷古教案設(shè)計06-03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11-11
西塞山懷古朗誦06-13
賞析西塞山懷古06-12
西塞山懷古鑒賞06-07
西塞山懷古 朗讀06-01
《西塞山懷古》探析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