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科學教案范文9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沙子的秘密
設計依據(jù):
通過實驗的形式讓幼兒清楚的看到沙子是不溶于水的一種自然物。豐富感性經(jīng)驗,感知干沙與濕沙的不同。幼兒通過親身實踐,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答案,運用比較法加深對沙的認識。觀察現(xiàn)象會讓幼兒覺得好奇、神秘,在這種心理驅動下幼兒能積極、愉快地掌握知識,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幼兒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xiàn),通過沙路與水泥路面的比較,幼兒能初步了解現(xiàn)象與事物的特征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
幼兒通過親身實踐、師幼之間互相傳授經(jīng)驗這兩條途徑,驗證沙的特性,體驗玩沙的樂趣。分組玩沙的環(huán)節(jié),能讓幼兒進行各種在沙中的操作活動,同時,在教師分組進行指導下,幼兒能更好的玩沙,并得到一定的玩沙經(jīng)驗。通過鼓勵的形式,讓幼兒想出多種除了教師提供的玩沙游戲。最后讓幼兒自己來說一說玩后自己對沙的親身感受。
活動目標:
1、感知沙子的不溶于水等的特性,說出干沙與濕沙的不同。
2、初步了解沙與建筑物的關系。
活動準備:
水、水桶,磨具、篩子、各種玩沙工具等。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用比較的方法來了解沙是不溶于水的一種自然物。
T:沙放在水里有什么變化呢?
。ㄐ∨笥炎约鹤鰧嶒灒阉惯M桶里,用小棒攪拌并觀察)
教師小結:沙不溶解于水。并聯(lián)想不溶解于水的物體。
二、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干沙與濕沙的不同(重點)
1.教師和幼兒一起赤腳分別在干沙和濕沙上自由活動,做一做各種動作。
T:小朋友喜歡干沙還是濕沙?為什么?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覺?
2.讓幼兒兩人一組用篩子篩沙子,邊篩邊觀察。
T:篩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頭會漏下去嗎?沙子是什么樣的?
1、 教師小結
T:沙子是由許多細小的顆粒組成的,沙能流動。
4.請幼兒用力踩踏剛翻的新沙。
T: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
5、小結
T:通過我們的小腳用力踩在沙子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沙粒與沙粒之間有一定的空隙。
6、沙與水泥的結構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覺也不相同
T:那么用力踩水泥路面會陷進去嗎?為什么在沙路上騎車費力,在水泥路上騎車省力?
7.談話
T:小朋友喜歡怎樣玩沙?請你來玩一玩!
。ㄕ埥o本幼兒進行玩耍)
8、教師小結
T:沙子有各種各樣的玩法,可以挖、裝、篩,可與水混合玩等。
三、幼兒自由玩沙中的各種游戲,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師分組指導(難點)
1.用各種深淺不同的模子做蛋糕,看誰做得又快又好。幫助幼兒掌握這樣幾方面的技能:沙的濕度,用手壓沙的力量。
T:做蛋糕的這組小朋友要注意利用好磨具,蛋糕不碎最重要的還是壓,要壓的緊!
2.挖井、造房子等,豐富經(jīng)驗:
T:想做建筑師的小朋友在挖土時要細心、耐心,及時整修,沙土要壓緊。
3.篩沙子
T:篩沙子組的小朋友要將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動,觀察手指、手心上會留下什么?沙還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動?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
同學們,當你坐在平穩(wěn)行使的列車上,看到車窗外的景物在不斷后移。這是為什么?(相對運動的緣故)。
1.第一冊中我們學過:我們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繞北極星逆時針方向旋轉,為什么?
2.你知道為什么我們每天會看到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引起的。
二、制作模擬實驗要求及分析
1.制作兩個小用具(太陽平行光線板和十字方向標)
2.準備一個地球儀
注意事項:
火柴與地球儀表面是否垂直粘貼?
方向標的南北方向應與經(jīng)線一致,東西方向則與緯線一致。
分別把旋轉著的地球儀的北極、南極分別超向學生觀察
分析:
1.繞軸旋轉問題
2.地軸指向北極星的方向。
3.自轉方向分別從北極和南極觀察地球旋轉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
手勢判斷法:
從北極上空觀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極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時針方向代表地球運動方向;
從南極上空觀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極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順時針方向代表地球運動方向。
填寫實驗記錄
三、地球上的晝夜現(xiàn)象是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嗎?
從全球看是怎樣的?
從地球上任意一點看又是怎樣的?
提示:晝夜交替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
將制作好的太陽光線板對著美國,觀察此時中國與太陽光線的方位關系。
當太陽照向地球時,地球表面,大約有多大面積照不到太陽?為什么?
請你利用光的直線傳播畫圖分析。
宇宙中的天體都有晝夜現(xiàn)象嗎?分析太陽、月亮。
地球上產(chǎn)生晝夜現(xiàn)象的真正原因是:
⑴地球自身的特征:不發(fā)光
、铺柟獾恼丈
四、重復實驗
在原火柴位置相對的經(jīng)線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擬實驗說明自轉時,白晝黑夜不斷變換,請根據(jù)日常經(jīng)驗判斷地球自轉周期
讀教材圖“晝半球和夜半球”、“地球與太陽的示意圖”,了解晨昏線的含義:地球表面由黑夜轉為白晝的界線為晨線,相反為昏線。
拓展:
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晝夜交替周期與地球上生命形成有關嗎?
2.在南半球看太陽和星辰是怎樣運動的?
3.在南半球太陽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樣的?
完成課后練習
完成科學作業(yè)本上的相關練習。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認識呼吸器官和了解呼吸過程;
2.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能提出和呼吸相關的問題,并運用已有知識對“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是否相同”作出假設,學會制定簡單的對比實驗計劃,用實驗證據(jù)驗證自己的假設;
3.能根據(jù)假設和實驗獲取的證據(jù)進行分析,對人的呼吸作出解釋,形成科學的結論;
4.能積極參與集體交流,對他人的實驗設計和研究結論提出質疑。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fā)展對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善于質疑。
2.養(yǎng)成尊重事實、事實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尊重他人意見,善于提不同見解,樂于合作交流;
科學知識:
1.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知道它們在身體上的位置,了解呼吸的`全過程;
2.了解呼吸的基本功能,知道肺是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水槽一個,火柴,玻璃杯兩只,玻璃片兩片,表格一張、人體半身模型一個、秒表一只
學生:四人一組,每組:水槽一個,火柴,玻璃杯兩只,玻璃片兩片,吸管兩根,活動記錄一份、標有刻度的飲料瓶一只。
教學過程:
一、認識呼吸器官
1.憋氣活動,初步感知
生試著憋住氣,不呼吸。說說憋氣時的感覺,體驗生命離不開呼吸。
生了解科學家的相關解釋(課件出示:大腦如果缺氧3~4分鐘,腦細胞幾乎會全部死亡。人一般超過5分鐘不呼吸就會死亡)。
教師指導:吸氣再呼出就是一次呼吸。
2.體驗呼吸,認識肺
生口答:我們還有什么方法感覺呼吸?
學生將手放在胸前,深呼吸一次,描述胸部有什么感覺,認識胸腔內這個伸張和收縮的器官是肺。
學生猜測肺可能是什么樣的,并將自己的想法試著畫出來。
學生展示的自己所畫的肺,并說說自己這么畫的想法。
出示人體半身模型,學生找出肺在人體的位置。
全面觀察肺模型,并用自己的語言對肺進行描述。
3.認識其他呼吸器官
生猜測人體其它呼吸器官。
觀看課件,了解人體的呼吸器官。(師點擊課件,出示人體的呼吸器官名稱。)
生說說人體的呼吸器官,并找出它們在身體的位置。
提問:空氣是怎樣進入人體,再呼出體外的?
生口答。
課件演示呼吸全過程,生了解呼吸的全過程。
同桌交流,相互說說呼吸的全過程。
再次深呼吸,再次感受呼吸的全過程。(課件同步演示呼吸的全過程)
[觀察、體驗,完善認知。此環(huán)節(jié),幾次深呼吸,作用不同。第一次深呼吸,初步感知呼吸,喚起學生的原有體驗。第二次深呼吸感知肺的位置和呼吸時肺的變化。第三次深呼吸,結合原有經(jīng)驗,了解呼吸的全過程。在認識了呼吸器官,了解了呼吸全程后的第四次深呼吸,結合動畫的演示和對模型的觀察,逐步修正學生關于呼吸原有的錯誤認識,形成科學的認知。]
二、比較吸進的氣體和呼出氣體的不同
1.提出問題,進行假設
提問:關于呼吸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確定研究問題: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相同嗎?
生根據(jù)已有知識經(jīng)驗假想答案,提出自己的假設。
2.設計實驗,指導設計
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對比實驗在本次探究活動中的作用。
引導學生回憶以前研究氣體的方法,自學課本,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實驗計劃,設計實驗。
請兩組學生匯報實驗計劃。
其他組對這兩組所設計的實驗進行質疑,完善實驗設計方案。
匯報組的學生根據(jù)其他同學的提問,回答相關問題或進行演示。
主要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如何收集進行比較的兩種氣體;(2)用什么方法比較兩種氣體;(3)實驗操作中要注意什么。
各組修正自己的實驗設計方案
[思先于行,動手之前先動腦。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和假設,小組協(xié)作制定實驗計劃,掌握對比實驗的基本方法。然后通過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對實驗計劃進行質疑、演示、解釋,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操作技能,教師針對交流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有的放矢地對實驗操作進行適當、有效的指導,為將要進行的實驗做好充分準備。]
3.學生實驗,交流實驗發(fā)現(xiàn)
學生按照完善后的實驗計劃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匯報實驗現(xiàn)象,用實驗證據(jù)驗證假設,進行解釋。
4.閱讀表格,形成結論。
出示吸進的和呼出的氣體成分分析表。學生仔細閱讀,并比較科學家對氣體的分析和自己的實驗結果,說說想法。
氣體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
吸進人體的
空氣(100克)78%21%0.4%0.6%
呼出體外的
氣體(100克)78%16%4%1.2%
學生運用研究結論和已有知識經(jīng)驗,解釋:為什么我們需要不停地呼吸。
認識呼吸實際上是富含氧氣的新鮮空氣和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廢氣這兩種氣體交換的過程。肺是氧氣和二氧化碳進行交換的重要器官。
[能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對研究的問題進行科學解釋,形成科學結論,是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此環(huán)節(jié),注重讓學生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及兩種氣體成分分析的結果對問題進行解釋,完善學生對“人為什么要不停呼吸”的認識。]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提問: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呼吸,我們的健康生活需要新鮮的空氣,想知道我們每天需要多少新鮮的空氣嗎?
生思考并口答:計算人每天需要多少新鮮的空氣,必須知道哪些條件?
小組討論:如何獲取這些數(shù)據(jù)?
學生測量一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并記錄。
生演示利用標有刻度的飲料瓶用排水法收集每次呼出氣體的含量。
學生實驗,獲取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
交流:通過計算,想到了什么?
[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運用實驗中學會的排水集氣法測量人體每次呼出(即吸進)的空氣的量,再利用相關數(shù)學知識計算人每天需要新鮮空氣。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從具體的數(shù)據(jù)中體驗健康需要新鮮空氣。]
四、小結全課
科學研究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再發(fā)現(xiàn)問題再研究的過程。關于呼吸你還想知道什么?研究什么?
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樂意探索蛋殼里的秘密,認識幾種從蛋殼里孵出來的動物。
2、喜歡閱讀科學小書,并愿意和老師和同伴一起講述:我是×××。
3、對探索、觀察感興趣。
二、活動準備
1、小書《蛋里有什么》人手一冊。
2、磁性圖片:橢圓形的蛋剪成齒狀上下兩片,小鴨子、小鱷魚、小烏龜、大恐龍。 乒乓球一只,雞蛋一個。
三、活動過程
。ㄒ唬┏鍪敬判缘皻D片,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這是什么?蛋里有什么呢?鼓勵幼兒大膽地猜測表達自己的看法。操作磁性圖片,引導幼兒猜測認識蛋里的秘密。
2、教師(在蛋殼里面放上小鴨子):蛋里有什么呢?讓我來敲敲蛋殼問一問:篤篤篤,誰在里面?教師(拿走上面的半個蛋殼,露出里面的小鴨子形象):出來了,出來了,我是小鴨子!
3、教師: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想一想,蛋里還有什么呢?教師在幼兒閉眼睛的同時,取下小鴨子,將小鱷魚放在蛋里面,再將蛋殼合起來。
4、請小朋友睜開眼睛,猜測提問:蛋里有什么呢?具體的指導方法同前,鼓勵幼兒和教師一起做敲一敲的動作,并和老師一起猜測蛋里有什么,認一認從蛋殼里出來的動物,說出他們的名字。
(二)引導幼兒閱讀小書一《蛋里有什么》
1、教師:這是一本有趣的小書,書的名字叫《蛋里有什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鼓勵幼兒參與提問:“篤篤篤,誰在里面?”并講述“出來了,出來了,我……”
2、當講述到乒乓球時,教師可出示乒乓球,讓幼兒觀察認識,進行簡單的解釋。
3、教師:蛋里面除了有小鴨子、大鱷魚、小烏龜、大恐龍,還有什么動物呢?
。ㄈ┯螒蚧顒印缎‰u蛋》。
1、教師出示雞蛋:這是什么?雞蛋里會出來什么呢?教師引導幼兒扮演雞蛋,啟發(fā)幼兒用雙臂抱住腿,縮成一團,作為雞蛋。聽到教師說:“篤篤篤,誰在里面?”小朋友便張開雙臂說:“出來了,出來了,我是小雞呀!”
2、教師:小雞跟媽媽一起到外面捉蟲子好嗎?教師帶領幼兒做小雞走出教室。
四、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jù)云量的多少,把天氣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會變化的,不同的云預示著不同天氣的來臨。
2、用圖示法說明云的種類,能根據(jù)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3、在對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在課外認真完成“天氣日歷”中關于云的觀察。
教學重點:
根據(jù)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根據(jù)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教學難點:
能根據(jù)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不同形狀的云的圖片、直徑約30CM的圓片、白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通過上幾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天氣現(xiàn)象并記錄了天氣日歷,那么今天是個什么樣的天氣呢?生答:……
教師: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氣,那么天空中有什么東西出現(xiàn)呢?
生答:云
二、觀察云
1、教師板書“云”字,問:看到這個字,你們想到了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用網(wǎng)狀圖記錄學生的想法(伴隨)
教師:既然大家對云有這么多的想法,我們現(xiàn)在就對云進行探究吧。
教師:云是怎樣形成的呢? 你能不能猜測一下?
指名學生回答。(出示小結云的組成)
教師:在天氣日歷中,我們已經(jīng)使用了晴天、多云、陰天等來描述和記錄對云量的觀察,那么,根據(jù)云量的多少我們能不能知道不同的天氣狀況是怎么來劃分的呢?
師介紹方法:出示圓片,把天空當成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這個圓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進行區(qū)分。
教師具體說明氣象學家如何劃分晴天、多云、陰天的。
2、學以致用:學生根據(jù)理解判斷云的類型。(出示云的圖片)
3、室外觀察,明確任務:(1)觀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狀(3)在觀察云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哪些聯(lián)想。(4)帶好文具,將你觀察到的天氣情況記錄到天氣日歷記錄表中。
注意:如果有太陽注意不要直視太陽。
4、師生反饋。注重學生對云量、高度、形狀的描述。
三、對云的分類
教師:剛才同學們已經(jīng)根據(jù)云量的多少對天氣狀況進行了劃分,我們來看一看科學家把云分成了幾類吧。
師根據(jù)學生剛才的觀察反饋引入云的分類并介紹云的分類。
學以致用:出示云的圖片,學生判斷云的類型。最后提問:現(xiàn)在你能說說氣象學家是根據(jù)什么對云進行分類的嗎?
學生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說明云在天空中是會變化的,不同的云預示著不同天氣的來臨。
四、了解天氣諺語,豐富學生生活常識。
五、師生小結。
學生說一說本節(jié)課對云的觀測的收獲,教師提示堅持記錄天氣日歷。
附:
板書設計
云的觀測
卷云
積云
層云
科學教案 篇6
目標
1.能觀察、了解糖果的形狀,知道糖果的種類很豐富。
2.愿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感覺。
3.知道不亂扔糖紙。
準備
1.幼兒選擇2―3種不同的糖,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盒子裝、布袋裝、紙包等)帶到幼兒園。
2.每張桌面貼上不同顏色的糖果圖形(建議用吹塑紙)剪成糖果小屋的輪廓。
3.墻面上布置大糖果的輪廓作為超級糖果屋(用縐紙圍成,簡單且效果好)。
4.雙面膠撕成段,事先貼在“糖果屋”內,以便幼兒粘貼糖紙。
過程
1.認識各種各樣的糖果。
――糖果寶寶有個家,請你們剝開自己帶來的糖果的糖紙,為糖果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家,放入糖果小屋。
――糖果家的寶寶可真多呀!看看有哪些不一樣的糖寶寶?
――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感受:有各種各樣的糖,如棒棒糖、棉花糖、巧克力、椰子糖……有硬的有軟的,有大的有小的,有不同顏色的,有不同圖案的糖紙的,等等。
2.嘗嘗甜甜的糖果。
――大家一起來吃糖。嘗一嘗甜不甜,聞一聞香不香。
――嘴巴里的糖果有什么變化嗎? (變小了)
――教師和幼兒一起念兒歌:花紙包里,有個寶寶,剝開嘗嘗,寶寶變小。
3.給糖果穿花衣裳。
――請幼兒將吃完的糖紙貼在桌上的“糖果小屋”內。
――幼兒與教師一同把糖果小屋“搬”進墻上大屋。
建議
1.兒歌并不是學習的重點,可以把它作為幼兒發(fā)現(xiàn)和感受糖果變化的經(jīng)驗總結。關鍵是讓幼兒關注事物的變化,發(fā)現(xiàn)其中的聯(lián)系:糖果放在嘴里會溶化變小。
2.超級糖果屋的制作可盡量夸張些,貼的位置要稍低,以利于幼兒觀察。
3.可將活動延伸到日常生活,引導幼兒利用墻面超級糖果屋互相交流,獲得有關糖果的經(jīng)驗。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fā)生態(tài)群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致、準確地記錄看到的現(xiàn)象。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tài)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tài)瓶里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索:如果改變生態(tài)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是改變生態(tài)瓶的非生物環(huán)境,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shù)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tài)瓶,盡量一樣的,一個生態(tài)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tài)瓶中的生物數(shù)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么變化,我們可以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shù)。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
1、實驗方法:選擇2個一樣的生態(tài)瓶,一個生態(tài)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shù)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tài)瓶里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3、同樣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shù)。
3、把實驗前后生物的活動情況進行對比并記錄,再得岀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chǎn)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shù)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shù)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么?
2、回家繼續(xù)觀察生態(tài)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列舉生物的形態(tài)適應環(huán)境的具體實例。
2、過程與方法:能用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shù)據(jù),并做簡單記錄。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知道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教學重點:
能用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shù)據(jù),并做簡單記錄。
教學難點:
知道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
教學準備:
圖片
教學過程:
活動一:找出圖中的動物。
1、找動物,意識到動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交流我們的發(fā)現(xiàn)。
3、資料卡。
。1)保護色:生物的體色與周圍環(huán)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隱蔽自己,有些動物,如變色龍,能改變身體的顏色,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
特點:不易被發(fā)現(xiàn)。
作用:利于躲避敵害或捕食。
例子:北極熊 雷鳥 變色龍 比目魚
。2)警戒色:毒箭蛙用鮮艷的顏色來警告掠食者——不要吃它。
特點:色彩鮮艷,容易被發(fā)現(xiàn)。
作用:對敵害起預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黃蜂 有毒毛的蛾類 銀環(huán)蛇 瓢蟲
。3)擬態(tài):枯葉蝶借助與枯葉相似的外表保護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襲,這是一種昆蟲對另一種昆蟲或植物形態(tài)的模仿。
特點:酷似他物,不易識別。
作用:利于避敵,捕食。
例子:竹節(jié)蟲 枯葉蝶 螳螂 蜂蘭
活動二: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例子還有哪些呢?
1、了解其他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例。
青蛙冬眠 烏賊釋放墨汁 壁虎斷尾
2、整理研究結果。
給處在叢林、沙漠等不同環(huán)境中的士兵設計服裝。
板書設計:
1、保護色:
特點:不易被發(fā)現(xiàn)。
作用:利于躲避敵害或捕食。
例子:北極熊 雷鳥 變色龍 比目魚
2、警戒色
特點:色彩鮮艷,容易被發(fā)現(xiàn)。
作用:對敵害起預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黃蜂 有毒毛的蛾類 銀環(huán)蛇 瓢蟲
3、擬態(tài)
特點:酷似他物,不易識別。
作用:利于避敵,捕食。
例子:竹節(jié)蟲 枯葉蝶 螳螂 蜂蘭
教學后記:學生能用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shù)據(jù),并做簡單記錄。
科學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科學來源于生活,學生學科學必須要學自己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科學。本課采用建構主義和探究教學的思想著力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科學,在動手動腦中學知識,重視從學生的視角來展開研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本課的開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發(fā)學生進入聲音世界,指出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聲音,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然后安排了兩個造聲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想出辦法制造聲音;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最后引導學生運用間接觀察法和歸納法發(fā)現(xiàn)物體發(fā)聲的共同規(guī)律,建立起“聲音是由振動產(chǎn)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
設計思路:
本課所呈現(xiàn)的教學活動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和經(jīng)驗,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重點發(fā)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結構是: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制造聲音,提出猜想——設計實驗,多法驗證——歸納結論,拓展應用。本課教學的關鍵,貴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發(fā)現(xiàn),自主設計實驗,強調多法并舉和方法創(chuàng)新。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交流,就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chǎn)生的原因。
知識與能力:能夠用間接觀察法觀察物體在發(fā)聲時的變化和停止發(fā)聲時的變化,建立振動的概念,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chǎn)生的。學會尊重事實,學會通過收集第一手資料來探求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養(yǎng)成在實驗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現(xiàn)象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認識聲音是由振動產(chǎn)生的。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將聲音的產(chǎn)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lián)系。
教學準備:
課件、保鮮袋、小鼓、鼓槌、音叉、尺子、橡皮筋、綠豆、鈸、干凈的透明瓶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感受聲音,提出問題1、談話:老師這兒搜集了好多種聲音,想試一試你的耳朵靈不靈,猜一猜這些聲音都是什么物體發(fā)出的,有興趣嗎?
播放制作的聲音課件:國歌聲、雨聲、鞭炮聲、鳥鳴聲、歡呼聲、打雷聲……
學生匯報。
提問:你能從這些聲音中知道些什么?
2、保鮮袋發(fā)聲。
談話:請你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讓這只保鮮袋發(fā)出聲音。
學生實驗、交流方法。
3、身體發(fā)聲。
談話:請你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讓自己的身體發(fā)出聲音,我們每組請一個人上來做,老師也參加。
提問: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4、小結:我們周圍充滿了各種聲音,有自然的,有人為的,它們?yōu)槲覀儌鬟f了各種信息。
5、關于聲音,請?zhí)岢瞿愀信d趣的問題吧!
學生提出關于聲音的諸多問題,選擇“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板書課題:聲音的產(chǎn)生)
[設計意圖:一是將學生帶入到輕松優(yōu)美的聲音中,讓學生放松身心,愉悅性情,同時也感受到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聲音,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二是想辦法制造聲音,可激發(fā)學生對研究聲音的興趣,讓學生知道發(fā)聲的方法很多,豐富學生對于制造聲音的感性認識。]
二、制造聲音,觀察現(xiàn)象,猜想原因 1、提問: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體發(fā)出聲音?你知道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嗎?
學生交流。
2、交流:用哪些方法可以觀察物體發(fā)聲時的現(xiàn)象呢?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可以用耳聽、手摸、眼睛看的方法觀察物體發(fā)聲時的現(xiàn)象。
3、提出實驗和觀察要求:下面老師給你10分鐘的時間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制造聲音,這兒老師有兩點建議:(1)制造聲音時不易用力過猛損壞器材,控制好聲音的大;(2)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注意觀察每一種物體發(fā)聲時的現(xiàn)象,比一比誰的發(fā)現(xiàn)最多!
學生按要求使它發(fā)出聲音,然后完成課后記錄表。
(1)橡皮筋:將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張開這兩個手指,用左手手指拔動橡皮筋。
(2)鋼尺:一只手在桌子邊緣按住鋼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鋼尺另一端,松開。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錘敲擊音叉。
。4)鼓、鼓槌、綠豆:將綠豆撒在鼓面上,將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擊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輕輕地連續(xù)吹氣。
4、交流與猜想:(1)各種物體發(fā)聲時分別有什么現(xiàn)象?(2)盡管不同的物體用不同方法發(fā)出的聲音不同,但它們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現(xiàn)象?(3)由此推想,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
5、小結:各種物體在敲打、碰撞、摩擦等外力作用下發(fā)出聲音時都有一個共同現(xiàn)象,即物體發(fā)聲時都有振動現(xiàn)象,由此可以推想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設計意圖:在以往執(zhí)教這一課的諸多課例中,由于教師的指導不夠到位,學生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怎樣制造聲音上,忽視了對發(fā)聲物體的觀察,導致了學生動手多,觀察少,對聲音產(chǎn)生的原因的推測缺乏深入的思考,只關注外力作用。為避免重蹈覆轍,教師提出了明確的活動目標,通過交流明確了觀察方法和要求,展開了有目的的探究活動,保證學生有針對性地獲取充分的感知信息,讓學生的猜想有根有據(jù)。]
三、設計實驗,驗證猜想,歸納結論
1、預設實驗方案:你能想辦法讓我們看到或感受到物體發(fā)聲時在振動嗎?比如,老師擊鼓后怎樣看到鼓面在振動,你可以設計個實驗來證明給大家看。其他的發(fā)聲物體如音叉、小瓶、氣球、水、鑼、笛子等都可以設計一個看得見振動現(xiàn)象的實驗,比比看,誰的方法多,做法妙!
學生選擇材料,討論實驗方案。
2、交流:(1)選擇什么材料,怎樣進行實驗?(2)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ń涣鲿r可以對設計不完善的實驗進行修改,對設計中沒有用的材料提示學生運用。)
3、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傾聽和指導。
4、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5、歸納結論:以上實驗現(xiàn)象可以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固體、液體、氣體振動都可以發(fā)出聲音。
[設計意圖:教師啟發(fā)學生想辦法讓振動發(fā)聲現(xiàn)象顯性化,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充分表達、交流實驗方案與實驗結果,體現(xiàn)了個性的張揚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四、應用所學,升華認知,感受快樂
1、教師擊鑼、鑼聲發(fā)出的聲音很長,怎樣去做才能使鑼聲立即停止呢?(用手摸鑼面或用其他物體的接觸鑼面。)
2、手摸喉嚨發(fā)聲,感受發(fā)聲時的現(xiàn)象。
3、欣賞歌曲(假如幸福拍拍手):讓我們隨著優(yōu)美的歌聲,用心體會振動發(fā)聲帶給我們的快樂。
[設計意圖: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并能使學生有用所學知識去改變生活的意識。]
五、拓展應用
1、老師送給你一件小禮物:麥桿,試一試能讓它發(fā)出動聽的聲音嗎?
2、課后制作會發(fā)聲的麥桿。
【有關科學教案范文9篇】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 有關《磁鐵》課件02-28
關于科學教案范文5篇02-20
【精選】科學教案范文10篇02-28
【精品】科學教案范文五篇02-04
大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中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中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花》大班科學教案02-28
大班科學教案:《種子》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