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教學反思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是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單元中的第一課。下面我們來看看科學《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借鑒。
科學《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教學反思1
本課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討論有生命物體的特征等活動,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使學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分為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知道有生命的物體具有能夠繁殖、長大、呼吸、需要營養(yǎng)、有反應等幾個基本特征。
學生對有生命的物體有著天生的興趣,對小動物的關注和對植物的觀察從他們幼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如果問有生命的物體是什么樣的,他們會說是“活的”。這是他們以往對有生命物體的認識積累。因此,“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一方面可以探求學生對有生命的的已有認知,另一方面把學生帶到某一具體環(huán)境中去尋找他們認為有生命的物體,這種親身體驗會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在尋找過程中,“有生命的物體”成為任務驅動,這種認知上“是與不是”的沖突會有利于后續(xù)正確概念的形成。
在活動前,我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在校園里找到的有生命的物體,填到教科書第12頁的表格中。在活動中邊找邊記,能夠鍛煉學生的記錄能力,利于在收集證據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為后面的研討提供大量的“食糧”。楊樹、竹子、懸鈴木、蘭花、茄子、辣椒、絲瓜、螞蟻、蝴蝶、麻雀、鴿子、蝸牛……校園里的生命體被同學們一一發(fā)現。驚呼聲、笑聲、交流的悄悄話,此起彼伏,氣氛甚是熱烈。
帶著尋找到的結果回到課堂進行討論:為什么說它們是有生命的?這實際是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本質的東西。這個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來講有一定難度,因此,教材中依據生物的本質特征、對于有生命的物體基本特征的表述都是學生能夠接受的,可以讓學生比較容易地知道有生命的物體具有哪幾個最基本的特征。這個活動與尋找活動是一體的,有了前面的“實地作戰(zhàn)”,這里才不會“紙上談兵”。
我最后安排學生對第13頁列舉的一些物體進行辨析:它們是有生命的物體嗎?這是前面活動的延續(xù)。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有生命物體的基本特征。學生只有明確了有生命物體的基本特征,才能夠說出它們有沒有生命的理由?偟膩碚f,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同學們表現得相當不錯。
當然也有遺憾與不足。個別同學記錄本不帶,別人找光知道跟著瞎跑,從不動手。我問為什么不參與?得到的答案讓人哭笑不得:“我媽說了,不能把手弄臟!绷硗,有些同學對有生命和無生命物體的判別還不得要領。這一切都需要在后續(xù)教學中解決。
科學《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教學反思2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單元中的第一課。在教材的處理方面,我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合理化的調整與處理。
另外,我還將課堂中的學習活動延續(xù)到課外,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查閱“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的有關資料。過去,我們認為:教學就是把書上有關的知識點講完,教材中的相關實驗做完,就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今天,教學更需要將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外,為他們更深入的了解相關知識拓展空間。這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理念,更新我們的原有思維,并在科學課上有所突破。
在教學的準備方面,我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則,盡可能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氛圍中進行合作研究。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遵循兒童科學認識活動的規(guī)律,以科學探究活動來展開整個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交流、匯報富有特色的記錄————探究、研討有生命的物體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續(xù)寫科學詩,感受生命世界的無限美麗。
【科學《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教學反思11-29
《尋找生命》教學反思08-10
《下沉的物體有浮力嗎》的教學反思01-20
科學《水與生命》的教學反思05-17
科學《水與生命》教學反思06-12
大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及教學反思《下落的物體》09-23
有彈性的物體的科學活動教案03-07
《觀察物體》的教學反思06-27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