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將相和》教學反思(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將相和》教學反思1
人教版第十冊中的《將相和》,故事人物性格鮮明。
教學時,我設計了一個語文實踐活動──編撰對聯(lián),評述人物。學生興趣高漲,課堂上不僅有精彩的對聯(lián),更有精彩的對話。
片斷一:交流描寫藺相如的對聯(lián)。
片斷二:交流描寫廉頗的對聯(lián)。
片斷三:評議描寫藺相如,廉頗兩人的對聯(lián)。
讀著一副副精彩絕妙的對聯(lián),看著一張張因成功而興奮的笑臉,我不禁思索著這堂課的亮點:
首先是實現(xiàn)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個實踐活動將理解,積累,運用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要想編好對聯(lián)必須深入地讀課文,揣摩每個詞每句話的意思,感悟人物的個性特征。其間,咬文嚼字,思辯推敲,學生大大錘煉了遣詞造句的能力。唇槍舌劍,寬容大度,負荊請罪等詞語推敲選用的背后往往是復雜的思維活動,這不僅積累了語言,積淀了語感,更培育了智慧,使學生感受了對聯(lián)的魅力,提高了文化品位。
其次是實現(xiàn)了個性化的學習。學習內容,自主選擇,詳讀什么,略讀什么,選讀什么,品讀什么,個體決定。默讀,朗讀,瀏覽等讀書方式,不加限制。思維方式,開放自由:多角度評述藺相如,廉頗,可以總體概括,可以細節(jié)描繪,可褒揚可貶抑。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一種交互主體關系,誰都有可以認同,誰都可以提出異議,自由評定,思緒飛揚,呈現(xiàn)出價值的多元化。這一切造就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濃濃氛圍。
《將相和》教學反思2
《將相和》這篇課文,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不算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于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教師確定了“藺相如”和“廉頗”從“和”到“不和”的發(fā)展過程和內在原因為學習的重點。難點定為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著三個故事之間的互相因果關系。通過學習,學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新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節(jié)分析課,教師抓住了《目標》中的一道作業(yè)提和教學的重、難點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給予鼓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通過質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他們對文中難懂的詞句進行了討論,在認真傾聽同學的發(fā)言中,提高了綜合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根據(jù)課文的重難點,對課文進行了分析,看到了課堂的活躍氣氛,也為學生的發(fā)言感到欣慰。但學生對“雙基”的掌握卻是我遺憾的一面。這主要從中差生的作業(yè)中反映出來,完成的質量不高,表現(xiàn)在答案上不完整,對個別詞語理解也不夠準確。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本節(jié)課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讀得太少,淡化了語文的感悟,出現(xiàn)了忽略語言學習的傾向。
“雙基”教學必須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高度出發(fā),走“三維目標整體挺進”的新路子。在堅守語文本位,打好語文基礎的前提下,激活學生的思維,兼顧“雙基”的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將相和》教學反思3
《將相和》是根據(jù)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lián)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fā)展;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又是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然后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后再引導學生聯(lián)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后,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于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梳理,對于那些跟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喜歡他,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后的教學中仍需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fā)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4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jù)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難點是把握3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本課后,主要收獲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課前預習比較到位,從四年級接班到現(xiàn)在,學生在預習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查字典正音理解字義方面,還對文章中新出現(xiàn)的詞語進行重點理解,部分學生還能自覺地了解時代背景,加深了對文章的學習興趣。
二是從本文比較復雜的因果關系出發(fā),從整體上弄清楚“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如借助過渡句,理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基本關系;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感受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生動;細讀三個故事,自學討論,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在找到三個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礎上,領會每個故事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學時,采用讀、議、辯、演等有機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如議議:自己喜歡誰,為什么?出現(xiàn)分歧,適時讓他們辯一辯,學生還可以從文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
四是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通過課堂出現(xiàn)的澠池之會部分原文的理解和學生所知道故事的講述及對資料袋的學習,激發(fā)他們今后去讀讀原著。
本課的教學,雖然盡可能地照顧全體,但是對于學習能力低下的學生還存在對文章沒吃透,課堂不發(fā)言很被動學習的現(xiàn)象,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5
《將相和》是一個歷史小故事,對于歷史小故事的教學,我認為重點在于學生對背景的認知意識的跟進,通過閱讀、感悟,從而挖掘歷史故事中的現(xiàn)代意義的,是對文本進行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教學《將相和》這篇課文時,我不想把時間放在對故事情節(jié)的糾纏教學中,想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提煉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價值,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熱愛祖國的情感熏陶,讓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做了什么,只要是對祖國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價值體驗,或者說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有效的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
本單元除古詩外都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的節(jié)選或改寫。我認為教學本單元課文,就是要引導學生從每一課的內容中吸取有益的啟示,鼓勵學生讀原著中同課文有關的部分,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名家名篇進入課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學習作者布局謀篇,遣詞造句,如何表情達意。
以讀為本,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如何引導小學生讀《將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讀懂故事情節(jié)并不難,但要真正讀懂藺相如,讀懂廉頗,讀懂秦王、趙王,還需要下番工夫。
因此我采用對比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中的人物。首先從讀切入感悟幾個人,這可算是整體感悟,但這種感悟還是初步的、表層的;再就是感悟重點人物藺相如;最后以重點人物為主軸,引發(fā)對比,從對比中加深對人物的感悟。體現(xiàn)了“讀”是內化的吸收,學生讀懂了人物的品質: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謀,臨危不懼;廉頗驍勇豪爽,知錯就改,開了“負荊請罪”的先河。
《將相和》教學反思6
本課講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教學中:首先,我從整體入手,在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將、相原來是和睦的,后來失和了,最后又和睦了這條線,為正確理解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打下了初步基礎。
其次,引導學生認識部分與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
最后,又從部分升華到整體,三個故事間的相互因果關系。
教學中,我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通過組織,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讀書,質疑、討論、交流、表演等形式,體會全文。使學生民主,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學習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在小組學習中獲得更多知識,學會與人合作。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閱讀提倡獨立思考,鼓勵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這節(jié)課雖然教學目標完成的很好,但對學生的評價我感覺有不到位的地方,原因是對歷史了解還太少。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探索,使我的語文教學更上一層樓。
《將相和》教學反思7
《將相和》是第十冊書中的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的故事,稱頌了藺相如機智勇敢,謙讓的美德,廉頗勇于認錯和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開始,我從課題入手,使學生分清文章中的人物及關系,由和引出不和,也由此理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對文章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概括故事梗概上有一定困難,說明自己在這方面對學生的訓練還有欠缺。
隨后,我讓學生談談對藺相如和廉頗兩個人的印象。由于此前學生預習比較充分,學生都能談出藺相如機智勇敢,廉頗勇于認錯和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在交流中一個學生說廉頗很自私,部分學生也表示贊成。
這里我沒有給學生明確的答復,而是在把自私板書到黑板上,并在后面打上了?,我讓學生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很快學生就找出了廉頗作戰(zhàn)勇猛和負荊請罪的表現(xiàn),從而得出了廉頗并不自私,因為他心中也時刻裝著國家。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解除了疑問,也是這節(jié)課我的收獲之一。
在教學負荊請罪這部分時,我讓學生補寫廉頗負荊請罪時的神態(tài)、言行以及藺相如的態(tài)度。這些練習處在特定的情境中,內容又與課文緊密相連,所以學生很樂于展開自己的想象,也深化學生對人物愛國品質的理解。
此時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負荊請罪的課本劇,雖然學生表演得比較幼稚,但是我覺得作為表演的同學來說,實踐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體驗;對于觀演的同學來說,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實在的感悟。
《將相和》教學反思8
本課是根據(jù)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jié)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針對教材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lián)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fā)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時,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餓內在聯(lián)系;然后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后再引導血色河南感聯(lián)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后,我知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于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
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時,我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實際,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血色回歸年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于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于那些跟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喜歡他,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本節(jié)教學,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fā)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9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lián)系,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教授時,我的思路是第一課時先解決字詞以及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在第二課時通過文章的具體語句了解藺相如和廉頗的人物形象,進而了解三個故事的內在聯(lián)系。
一、巧排教學結構
不串講三個故事,設計“前后呼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課題中的“和”作了巧妙地處理。先讓學生找出“不和”的體現(xiàn)。這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了解決矛盾的探究過程,引領學生弄清三個故事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理解將相為什么“不和”,然后在通過人物語言形象的對比理解,幫助學生理解將相為什么“和”。通過有感情的朗誦和人物形象分析,再加上表達能力的訓練,以(一條語言文字訓練線,一條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線)使學生的認識得以提升,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達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探究的過程學生討論得開始熱烈起來。
二、設計讀寫結合
在“負荊請罪”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體會廉將軍知錯就改、勇于改錯的大將軍形象,對于這一感人場景進行拓展,讓孩子們在三個情境(廉頗負荊請罪一直被后人傳為美談,如果當時圍觀的百姓看到了這一幕,他們會說些什么?這件事傳到秦王或者趙王的耳朵里,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廉頗的手下或者藺相如的手下看到大將軍負荊請罪,又有何感想?)中展開想象,鍛煉表達能力,并指導學生們,再將自己的所想進行加工潤色整理在成長的足跡本上,與校本的寫作特色訓練相結合。
《將相和》教學反思10
今天講《將相和》一課,感覺整體思路是按自己課前備課設計的,起初孩子們還不能進入狀態(tài),但在剖析課文時,表現(xiàn)越來越好,幾乎達到人人都有話要說。現(xiàn)反思如下:
一、導課。抓住了課題中的三個多音字,雖然這一環(huán)節(jié)用時較多,但學生明確每一個字的讀音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不可以這樣處理:我在引出三個多音字時說:起初不敢讀題目,讀了幾遍課文后才回過頭來讀題目的。既然這樣說,何不就勢順推,找一兩個孩子讀,然后讀課文驗證哪個同學讀的對,而不是像今天這樣著急揭秘,效果會更好。)
二、圍繞“和”展開學習。找到將相不和的句子,少增一下子就找到了,并談出了自己的看法,這環(huán)節(jié)處理得很是順利。然后在這個點上及時補充廉頗和藺相如資料,讓學生明白兩人起初身份懸殊很大,為下文學習做好了鋪墊。接著我們圍繞廉頗句中的那句話“僅靠一張嘴”展開討論,這是這課重點,孩子們這時也已進入狀態(tài),由上課初的冷場進入你追我趕的火熱場面。
無論找到哪一部分,學生都能談出藺相如不是僅靠一張嘴官職升到廉頗之上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一個很大很大,很亮很亮的生成點,我沒有把握住,當孔焱說出,藺靠的不是一張嘴時,她找到了澠池之會上藺的表現(xiàn),勇敢果斷,為趙國挽回了面子,并一塊提到,當秦王知道廉頗已在邊境守候,也就作罷。我這時總結“原來澠池會上廉頗也有功勞!”這一節(jié)就過去了。如果當時我繼續(xù)問“可是,看澠池會回來之后,趙王做了什么?”學生一看就明白,趙王只獎勵藺,忽視了廉頗。所以才造成廉頗不服氣,再讀廉頗的話,學生就更能理解廉頗當時的態(tài)度了。唉!大的失誤!這也造成這課上的比較平淡。包括課前準備的補充藺在澠池會上的表情,也給忘掉了。)
明天講時,一定再回頭找找這個地方,讓學生真正體會每個故事每個環(huán)節(jié),當時人物的想法?磥砥綍r就要把每節(jié)課都要準備細致一些,一定一定及時寫反思!
【《將相和》教學反思(通用10篇)】相關文章:
《將相和》教學反思01-03
《將相和》教學反思15篇07-28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5篇11-15
將相和說課稿11-11
將相和說課稿11-04
《陀螺》教學反思(通用6篇)12-23
寒號鳥教學反思(通用5篇)12-21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通用12篇)12-13
數(shù)學教學反思(通用35篇)03-01
《觀潮》教學反思(通用6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