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jīng)驗,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1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fā)人們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選編本課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是通過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二是繼續(xù)練習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nèi)容,并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事物的能力。
因此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灌的形式。課前,我要求孩子們?nèi)フ遗郎交ⅲ屑氂^察爬山虎爬在墻上的樣子。并叫學生采集爬山虎的標本。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關(guān)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于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我讓學生拿出爬山虎,與作者描寫的腳聯(lián)系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nèi)容,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后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后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結(jié)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學生帶著標本上課,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學生上課只顧玩自己手頭上的爬山虎,有的還仔細觀察實物的葉子,蔓的顏色樣子等,沒有注意聽同學們的交流,影響了收效,這說明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有待提高。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2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還算可以:
1、學生通過課文內(nèi)容完成爬山虎的腳的繪畫工作,并且培養(yǎng)了他們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在畫爬山虎的腳時,學生能夠真正的動手去畫,體現(xiàn)了語文與美術(shù)學科的整合。
2、課文在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前后用了兩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句,開始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后來又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我把這兩個比喻句提出來,讓學生體會爬山虎的腳在生長過程中是有變化的,且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比喻句用得準確,恰當。
3、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進行段式訓練,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寫的作品給大家展示,共同進步。
當然,我覺得以下幾點不足:
1、首先是在兩分鐘訓練時,并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帶動起來,使學生讀詞的聲音很小,在剛上課時,我檢測學生對于字詞的掌握情況,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好字的讀音,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把讀準字音作為重點內(nèi)容,對于個別學生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2、根據(jù)我聽課之后的想法,我認為在畫圖的時候進行小組合作能夠畫出準確、恰當?shù)呐郎交⒌哪_來。既可以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又讓孩子們體會到了互幫互助完成任務的快樂感,在這一點上需要向其他老師學習。
3、有部分知識點講的不是很清楚,學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講到“一腳一腳”是否可以替換成“一步一步”時,并沒有給學生講出來,這個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向其他有經(jīng)驗的教師學習。由于教學經(jīng)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我還不能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的講解。
4、根據(jù)其他老師的評價,讓我認識到了,要結(jié)合自己的想法去講,別人的課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備課不充分導致沒用的話語比較多,讓學生的興趣降低。
5、在分析課文時,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我并沒有講出來,雖然我提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并沒人深入的為學生講解。那就是: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還要寫它的葉子呢?這個問題對于學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還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雖然課上我提出這個問題,但是我并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導致學生不理解。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聽課,積累教學經(jīng)驗。
6、在上課的時候?qū)別學生關(guān)注的不夠,對于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時的教學時多注意。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3
在常規(guī)課堂教學聽課中,我進行了《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課前我設計了以"繪畫"為主的教學自控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通過讓學生繪畫爬山虎的腳,了解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情況,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在課堂上,我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chǔ)上,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長得什么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全班43名學生,有90%以上的學生都能夠找到有關(guān)語句讀出來。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讀出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你能動手畫一畫嗎?"我的問題緊接著提了出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能!"在學生看來,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幾分鐘過去了,教室里開始發(fā)出同學們的交流聲。我巡視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結(jié)果:全班幾乎有一半的學生感到為難,即便是畫出來了,畫得也不準確。于是,無休止的討論,在讀書找依據(jù),再討論販販真沒想到,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卻在學生中出現(xiàn)了問題。
我在備課中,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估計過高。因為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比較常見,我以為學生對爬山虎比較了解,因此在教學中,就沒有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過很多次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根基所在,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的。從而使我及時修改了教案設計,為了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nèi)容,確保教學質(zhì)量,我又安排了一節(jié)語文課。
具體做法是:
1、重新品讀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內(nèi)容。
、湃~柄的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生長位置,爬山虎腳的樣子)
、萍毥z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爬山虎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桥郎交⒌'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爬山虎的腳好像長出"吸盤"了)
2、觀看爬山虎的圖片,增強對爬山虎的直觀認識。
3、學生觀察爬山虎的實物。看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
4、學生重新再畫爬山虎的腳,展示畫得好的學生的圖畫,進行強化。注意位置不要畫錯。(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4
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我提問:關(guān)于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么?這樣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關(guān)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于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我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葉子,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最后議論把“一腳
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本課的不足:
一是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二是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細致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爬山虎的腳》一文的教學的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在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步驟進行學習:
。、讀有關(guān)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語句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觀看課件,對照課文內(nèi)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场⑴c此同時,理解比喻句“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從而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
。础⒆詈,引導孩子結(jié)合板書,練習背誦段落。在讀、說、看的基礎(chǔ)上進行理解,練讀,有助于學生讀懂課文。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nèi)容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接著通過做動作體會詞語,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緊貼著墻往上爬的課件,引導觀察直觀理解,從而突破理解上的難點。
由于教學經(jīng)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還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5
1、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探究的形式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欲望。檢查讀課文的情況時,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在體會課文內(nèi)容時,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2、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著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3、讓信息技術(shù)與語文教學有機結(jié)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xiàn)了信息技術(shù)和理解內(nèi)容的結(jié)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呈現(xiàn)美景,激發(fā)情感。在課始,為了激發(fā)學生情感,我請學生欣賞了爬山虎爬滿山坡、墻頭、巖石的情景,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xiàn)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chǔ)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6
等待,讓探究更精彩
──《爬山虎的腳》教學片斷與評析
湖北省潛江縣范興江漢油田周磯學校 李 萍
。郯咐唬荨杜郎交⒌哪_》教學片斷
師:爬山虎的腳是細絲還是圓片?
生1:細絲!
生2:(大聲地)圓片!
師:認為是圓片的同學站起來。(全班站起來一大片)
師:(故意失望地搖頭笑)看來你們是應該罰站了。ㄕ酒饋淼膶W生有的愕然,有的沮喪地低頭不語,有的困惑地看著老師。)
師: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保又卣Z氣)這,指什么?
生:(紛紛小聲地)細絲。
師:(追問)那爬山虎的腳是細絲還是圓片?
生:(異口同聲地小聲說)細絲。
師:(滿意地)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這樣進行探究,才能準確理解課文,提高閱讀能力!
[案例二]《爬山虎的腳》教學片斷
師:爬山虎的腳是細絲還是圓片?
生1:細絲!
生2:(吵起來)圓片!
師:(笑)不是誰嗓門大誰就有理。我們還是先看看書再說吧。(生馬上打開書,邊讀邊若有所思,而后紛紛舉手。)
生1:是細絲。因為書上第三自然段說:“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說明這六七根細絲,就是爬山虎的腳。
師:(不動聲色地)是嗎?
生2:(不服氣地)哪有腳像細絲的呀!
師:(鄭重地點頭)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細絲!我還可以從第四自然段找到證據(jù):“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這說明小圓片是爬山虎的腳挨著墻以后才變出來的。爬山虎的腳其實是那六七根細絲。
。◣熇^續(xù)不動聲色地傾聽)
生4:(激動地)我覺得作者比喻得不好。應當把小圓片說成是爬山虎的腳,把那六七根細絲說成是爬山虎的腿。是這樣:爬山虎先長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細絲”。腿長長了,能夠觸到墻的時候,腿上再長出“圓片”腳來,巴在墻上。細絲夠不到墻的爬山虎就長不出腳來,最后連細絲腿也退化了,書上說:“不幾天就萎了!保ㄈ嘈Τ梢粓F)
師:(故意驚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學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覺得呢?(生有的點頭,有的搖頭,有的困惑不語。)
師:看來,大家剛才讀書都非常認真,也都能說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實,爬山虎能爬墻,全靠它莖上長出的那──
生:(齊答)六七根細絲!
師:對!如果沒有那六七根細絲,爬山虎就根本沒有機會去“觸墻”,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腳,我們班有同學認為應該叫腿,我看這不是什么原則性問題,你覺得怎么合適就怎么叫。腿也好,腳也好,都是擬人化的寫法?茖W的稱呼應該叫“莖”,屬于攀援莖一類。大家看呢?(生滿意地點頭)
[反思]
“案例一”中,老師確實想帶領(lǐng)學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和學生的理解含糊點進行提問。但是,老師太著急了,學生一答錯,就等不及地提醒學生。咬文嚼字的過程,都由老師包辦代替了:老師代替學生讀課文,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老師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讀,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誘導學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機會。老師最后的滿意,是因為學生得出了正確答案,殊不知:結(jié)果重要,過程更重要;知識重要,方法更重要。
“案例二”中,老師的寬容、等待,為學生思維的飛躍創(chuàng)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又促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暢所欲言,一個學生精彩的發(fā)言激起了更多同學思維的火花。最后那個同學的發(fā)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貴的創(chuàng)新精神。老師的評價既肯定了學生,又提醒了學生注意文學的形象性與科學的嚴謹性之間的區(qū)別。由此我們得到了兩點啟示:
一、探究時,要在時間上等待,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書,去思考。
二、探究時,要在評價上等待,等待學生的“眾說紛紜”。對學生的發(fā)言要暫緩評價。“案例二”中的老師就做得很好,當?shù)谝粋學生說出了正確答案時,他并沒有“趁熱打鐵”地肯定學生,結(jié)束探究,而是進行了“冷處理”,讓有疑問的學生無所顧忌地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在互相探討、爭論的互動過程中,激活了思維。因此,最后那個學生極有創(chuàng)意的發(fā)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7
教學程序介紹:
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我安排了預習題,其中最后一題為: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的介紹和自己的理解畫一幅“爬墻圖”。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好多同學沒有認真聽我講課,而是一直在擺弄他們的畫。我立刻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必須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競賽的方式,讓男女同學各選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畫。學生們的情緒都被調(diào)動了起來,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這個焦點上,表現(xiàn)得都相當認真、慎重,選出的同學畫得也非常細致。然后我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仔細觀察互相比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疑問、找出圖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間為了找出對方的缺點都十分認真地邊看書邊觀察起來。不一會,就紛紛舉起了手:從爬山虎的顏色、葉片、莖、腳生長的位置、腳的樣子,甚至連爬山虎的生長經(jīng)歷中的變化也都提了出來,課堂氣氛一下子達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學們的這種學習和鉆研知識的熱情所感染。在我腦海中原來設計的一大堆板書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圖案所代替了:對,應當進一步擴大戰(zhàn)果,讓每一個學生都動手畫一幅爬墻圖,要求是看誰畫得準、畫得像。
立刻之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筆來。就連平時最不愛學習的同學也在那兒埋頭苦干起來。我找了一名小畫手,上黑板作畫,讓它作為本課的教學板書。我看著同學們的畫,我內(nèi)心一陣陣激動和興奮:我所要講的、要強調(diào)的居然都在同學們畫圖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出來了。我趁熱打鐵進一步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相評價和指正,許多細微的知識點在同學們的發(fā)言中一個一個地突現(xiàn)出來:爬山虎的腳是長在葉柄的反面的;葉片是一順兒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細絲頭上長出的小圓片巴住墻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課完全在學生自主活動中、在學生動手創(chuàng)造與發(fā)現(xiàn)中完成了,有的同學的表現(xiàn)還替代了老師的角色。課的最后在黑板上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圖案“爬山虎的爬墻圖”和同學們無限的遐想與創(chuàng)造空間。
教學反思:
在后來的作業(yè)課中我問學生:學了這一課有什么收獲?學生們有的說他認識了爬山虎;有的說他開始喜歡爬山虎了;有的說畫圖、寫作必須認真地觀察、比較才能做得更準確;還有的竟然說爬山虎很可愛,能美化環(huán)境,建議學校四周的圍墻前都種上爬山虎,把我們的校園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讓我沒有想到。這些不都是我這一課教學所期望的嗎?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知道了運用知識來美化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
我在嘆服學生的同時,認真地總結(jié)了本課的教學:如果我沒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果我沒能及時地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如果我沒能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同時去親自動手體驗;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備好的教案進行……那這一節(jié)課的效果會是這樣的嗎?
我深深地感觸到:
1、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有體驗的權(quán)利,讓學生在和諧的環(huán)境中求知;
2、在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學生要擁有的不僅僅是知識,他們更需要興趣。
3、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有語文知識,也要有數(shù)學、美術(shù)、音樂等的有機結(jié)。
4、學生資源是最豐富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新的課程理念,給了我新的教學思想,指導我在新的課堂教學中遠航。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8
這節(jié)課,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寫的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及它們是如何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在上了這節(jié)課之后,又詳細地觀看了自己的視頻,感覺存在許多不足,課堂上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學習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他們學會一些學習方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我請小老師范讀課文,讓學生評價,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學習,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的時間,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二、以讀為本,讓書聲回歸課堂閱讀教學就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這篇課文語言準確,應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tài)美和靜態(tài)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yǎng)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在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不少同學一直找不準腳的位置,我也是讓學生反復讀相關(guān)的段落,找關(guān)鍵詞,用心去讀書。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9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觀察描寫爬山虎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來啟發(fā)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讀后我們也會產(chǎn)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這節(jié)課是和本班學生認識一個星期之后,向全校老師推出的見面課。作為一個剛接手的班級,學生要適應新老師的教學方法,老師要摸索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是一個磨合互相適應的階段。為了盡量保證課堂的完整性,提高課堂效率,我大膽處理文本,呈現(xiàn)三維課堂。
一、圖片與文字相結(jié)合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色,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嫩葉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葉子格外惹眼,因而我制作ppt,對應文字出示圖片。讓學生記住圖片的像,記住文字的美,記住葉的特點。葉的特點:綠、鋪得均勻、不重疊、不留一點空隙。
二、解讀與想象相結(jié)合
借助圖片的美,創(chuàng)設情境,拓展文本,訓練說話。
1、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好像一面——————————————。
2、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好像一塊———————————。
3、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好像—————————。
通過想象進行說話訓練,進一步感受爬山虎葉的特點。以說促理解,以讀促感悟。
三、閱讀與寫作相結(jié)合。
我抓住課文第3、4自然段,通過畫一畫,演一演,學習葉圣陶爺爺細致的觀察,有序的描寫。讓學生明白怎樣寫才能將事物寫具體,寫真實。
在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關(guān)于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和第四自然段細絲的變化時,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讓學生在有關(guān)的語句上反復朗讀反復琢磨時,學生開始尋找到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起來,細細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觀的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墻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想到了用肢體語言來展示。課堂上,我讓學生們都把兩只手伸出來,把自己的手臂當作爬山虎的莖,手指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把課桌當作一面墻。先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接著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先把手指肚觸著墻,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再經(jīng)過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這節(jié)課成功之處就是肢體語言來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以閱讀促寫作,以閱讀扶寫作。
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引導學生在自主體驗、自我發(fā)現(xiàn)中尋找獨特的認識、感受,讓學生體驗探索的快樂。課堂是門遺憾的藝術(shù)。我想學生在習作中如果能夠熟練地運用首尾呼應的手法就可以讓文章結(jié)構(gòu)緊密,內(nèi)容完整,主題突出。所以,我利用文本向?qū)W生滲透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我試圖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首段與尾段的方法,意會首尾呼應微妙的聯(lián)系。因為時間的關(guān)系,學生只將首尾段讀了一遍,還沒有在讀中有所感悟。此項教學目標沒有完成。課后想想還是不能太貪心了,這是老師的通病。哪個都想抓,在有限的時間又怎么可能都落實。其實,運用了首尾呼應手法的文章很多,又何必急于在一堂課完成。在總結(jié)中,前進;在反思中,成長。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10
一、教材簡析: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這篇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課文的重點部分是3至5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卷須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通過讀文可以體會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細致入微,而且是連續(xù)觀察了很長時間。 本文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在講之前,我要求學生到學校操場去觀察爬山虎,并寫了觀察日記《我觀察到的爬山虎》。學生對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對爬山虎的腳有了感性認識。
二、評價:
激趣導入采用猜謎語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較高。 導思釋疑教學方法的使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疑問,教師引導學生將問題一一解決,這三個問題恰恰是文章的中心問題,也是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難點。 將課文重點段的背誦訓練穿插于教學過程當中,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記憶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
本次公開課的缺點也不少:比如在學生提出爬山虎的腳是小圓片的時候,與教師的預設爬山虎的腳是六七根細絲,相矛盾。教師此時缺乏教學機智,處理比較粗糙,在此處浪費了不少時間。
分析原因如下:
備課的時候,我會把要講的每一句話都計入教案當中,然后把它們背過。在講之前我會反復多遍地去背誦,恐怕漏掉其中的一句話。我相當關(guān)注每一張幻燈片中的細節(jié),慎密地思考其中的過渡語。雖然講課之前,我已經(jīng)把課文內(nèi)容爛熟于心,并且把教案在心中默念了許多遍了。但我仍然相當緊張,恐怕課堂上學生不能配合,或者不按照我的思路來回答問題。 果然,在講課的過程中學生所回答的與我設計的許多方面大相徑庭,這些課堂生成的答案讓
我不知所措,于是開始緊張起來,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學生,思路也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所打亂,于是整堂課出現(xiàn)“東一榔頭西一棒的”傾向,讓學生們聽不懂,也讓聽課的老師不知所云。 課下領(lǐng)導和老師們給我評課的時候,找出了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這源于備課的拘泥于細節(jié)的完善而忽略了大的框架。課堂學生的生成是教師無法預測的,但是教師對所教內(nèi)容的具體框架結(jié)構(gòu)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當學生的回答偏離主題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將學生引導到這個大環(huán)節(jié)中。關(guān)鍵是自己的備課,其中大的環(huán)節(jié)要清晰,無論學生如何變,萬變不離其宗。當胸有成竹地了解了講解中的關(guān)鍵問題的時候,那么細節(jié)就可以隨意填充了。不論在課下想象的學生回答是如何變化多端的,當堂出現(xiàn)的問題一定是與你的預設有出入的,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回答,另一方面還不要被學生的回答所束縛。
將來改進的措施:
1、始終不渝地鉆研教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法。
2、多聽課,多學習,容百家之長補己之短。
3、調(diào)節(jié)好自己的心理,在放松快樂的心理下教學,不要過度緊張。 4、備課不要過于精細,免得束縛自己的思路。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11
《爬山虎的腳》是葉圣陶老先生的文章。課文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選編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致、連續(xù)地觀察事物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認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二是學習作者是在怎樣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文章用語準確、生動,內(nèi)容容易理解,要求全文背誦。教學時,我一句也沒講課文內(nèi)容,只是讓學生每人帶一根爬山虎來。首先梳理課文每個自然段重點寫了什么,然后老師讀課文中相關(guān)的描寫,讓學生仔細觀察手中爬山虎,看看作者是怎樣觀察的,又是怎樣把觀察所得記錄下來的。學生最后總結(jié)出以下幾點:
1、作者觀察特別仔細。
2、作者是連續(xù)地觀察,并且邊觀察邊記錄。
3、作者還動手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放到明亮的地方,細心觀察,有可能還拿著放大鏡觀察。
4、作者觀察時講究順序,每次重點觀察一項。作者先后重點觀察了爬山虎的葉子、腳以及爬山虎怎樣爬。
5、作者每天都觀察一番,根據(jù)觀察然后把寫的文章修改一下,最后把文章修改地準確、生動。
然后,重點訓練朗讀并背誦全文。
這樣做,避免了繁瑣地分析,支解課文,破壞了課文的美感,反而學生學得興趣昂然,收到了較好地效果,學生背誦地也很快。
不足:應先讓學生觀察手中爬山虎,然后描述一下觀察所得,再按上面的設計進行,似乎更好一些。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12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說明文,這種文體很淺顯易懂。這篇課文細致的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讀后使我們也產(chǎn)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在教學中,我只注重了學生如何理解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的爬的過程,而忽視了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沒有讀熟課文的基礎(chǔ)上就開始切入課文內(nèi)容,因此,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沒有教好的完成。整堂課學生讀的較少,而且學生存在讀書拖長音的現(xiàn)象。 學生參與的較少,只有少數(shù)同學參與到課堂中來,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還有待提高。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重視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多示范,培養(yǎng)出學生的語感,力爭每篇課文都讓學生能讀準,讀熟,讀出自己的感受。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13
【案例】
語文課上,我教學生學習葉圣陶的《爬山虎的腳》。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學生很快地找到了: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也不留一點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我讓學生讀讀后,問:“你喜歡這幾句話嗎?”
學生們都說喜歡,我又請幾個同學美美地讀讀喜歡的部分,后又集體朗讀了一遍。
時機成熟了,我問:“你們?yōu)槭裁聪矚g這些句子?”
“因為這幾句描寫得十分細致,寫出了葉子的特點。”
幾個學生受到了啟發(fā),一個學生說:“這些描寫突出了葉子多、密的特點!
“你們是從哪些詞中讀懂這些特點的?”
“從‘鋪’和‘不留一點空隙’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葉子多且密!
我又問:“作者筆下的爬山虎還有別的特點嗎?”
有人站起來說:“從‘一順兒’和‘均勻’可以看出爬山虎葉子鋪得整齊均勻!
我很貪心,繼續(xù)微笑著、期待地看著他們。
這時,一個學生說:“我從‘漾起波紋’也看出爬山虎的葉子排列得很有規(guī)律!蔽覞M意地點了點頭。
我讓學生再次朗讀句子,并把自己特別喜歡的詞突現(xiàn)出來。
學生讀完后,我話鋒一轉(zhuǎn):“作者為什么能把爬山虎葉子寫得這么好呢?”學生這下可被我問住了,這是我意料之中的。
我繼而又問:“你們還記得上學期曾學過葉圣陶的一篇美文嗎?”
學生們紛紛回答:“是《荷花》”
“對!還記得最美的幾句嗎?”
幾個學生陸續(xù)站起來,背出了文中描寫荷花形態(tài)和作者由荷花所聯(lián)想的句子。我出示《荷花》的2、4小節(jié),讓學生集體有感情朗讀一遍,并要求邊讀邊想想兩篇文章都寫得這么好,葉圣陶到底有什么秘訣。
學生極認真地讀著、思考著……
剛讀完,就有學生舉手了:“老師,我發(fā)現(xiàn)葉圣陶之所以能寫得這么好,是因為他經(jīng)過了細致地觀察!
“對呀,沒有真實地、細致地觀察怎么能寫得這么詳細、生動呢!這是葉圣陶寫作的第一秘訣”。
一學生又說:“我還知道葉圣陶的第二個秘訣!”
我故作驚訝地問:“哦,那第二個秘訣是什么呢?”
“是想象。你看,他寫荷花:看著看著,他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接著是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而寫爬山虎的葉子時,他說‘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這些都是作者由眼前景物所產(chǎn)生的想象。”
我和學生興奮地為他鼓起了掌。
“你們還能發(fā)現(xiàn)別的秘訣嗎?”
大部分學生開始搖頭。我賣起關(guān)子,說:“這個秘訣,葉圣陶已經(jīng)告訴我了,當然也告訴你們了,不信再讀讀這句話”我出示了“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剛讀了一遍,有同學信心十足地高舉起了手。
一個學生說:“我從‘好看得很’看出作者很喜歡爬山虎的葉子,所以才會寫得這么好!
另一個說:“我也認為作者是帶著深深的喜愛之情來寫這些植物的,這應該就是葉圣陶寫作的第三個秘訣吧。”
我對他們豎起了大拇指,“你們真棒,真實情感地投入的確是寫作成功的決定因素。現(xiàn)在誰來總結(jié)一下今天我們發(fā)現(xiàn)的葉圣陶寫作的三個秘訣。”
學生紛紛舉手,一時不知叫誰好,只得改為集體回答:
“一是──”
“細致地觀察!
“二是──”
“豐富的想象。”
“三是──”
“真摯的情感。”
“希望同學們課后去觀察身邊一種事物,試著寫一篇情濃意真的觀察日記,行嗎?”
“行!”同學們自信地響亮回答。
【反思】
課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因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使閱讀教學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架起閱讀與寫作的橋梁,今天的嘗試讓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回顧中國的語文教學歷史,近點,解放后,受蘇聯(lián)一位語文教育“專家”的影響,我們把鮮活的語文學習,變成了抽象、干枯的“主題思想”、段落大意;后來,又受美國的影響,語文課也搞了許多“標準化”試題,折騰得實在不成樣子。這是“高科技”污染。新課標的出臺,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特點的重要表現(xiàn)──學生作為一名學習者,一名讀者,在自我建構(gòu)的學習過程中,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生成自身獨特的情感與體驗,體味到文字、讀書帶來的樂趣,同時為寫作打下牢固的根基。
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引導學生在自主體驗、自我發(fā)現(xiàn)中尋找獨特的認識、感受,讓學生體驗探索的快樂。我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使學生用自己的智慧欣喜地發(fā)現(xiàn)了葉圣陶的“秘訣”,有了這三個要素,何愁學生寫模式化、概念化的虛假作文呢?實事也是這樣:第二天,許多學生交上了一篇篇充滿個性的觀察日記,他們把自己純真的情感融入到視覺迥異的觀察和想象中。無疑,這一節(jié)課己經(jīng)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記憶中。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14
《爬山虎的腳》一文是著名的作家葉圣陶的一篇名作。課前我設計了以讀代講,以說代講為主的教學自控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通過讓學生上臺指說爬山虎的腳,了解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情況,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對媒體教學非常感興趣,從一開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學生思維比較踴躍,舉手發(fā)言比較積極。
達到了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
在課堂上,我充分運用媒體,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chǔ)上完成填空練習,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長得什么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全班學生都能夠找到有關(guān)語句讀出來。教學在順利進行。“誰能上臺指圖向大家介紹一下爬山虎嗎?”我的問題緊接著提了出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能!”在學生看來,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請了三位同學上臺指說。真沒想到,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卻在學生的聯(lián)系中出現(xiàn)了問題:第一個同學說的還可以,但指圖不明確;第二個上來支支吾吾,指圖介紹時分不清莖和柄。第三位同學非常完整地、較好地向大家指圖介紹了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15
一、努力把學習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他們學會一些學習方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我請小老師范讀課文,讓學生評價,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學習,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的時間,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二、以讀為本,讓書聲回歸課堂
閱讀教學就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這篇課文語言準確,應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tài)美和靜態(tài)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yǎng)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在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不少同學一直找不準腳的位置,我也是讓學生反復讀相關(guān)的段落,找關(guān)鍵詞,用心去讀書。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通用7篇)12-03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案范例01-27
《爬山虎的腳》教案01-27
語文課文《爬山虎的腳》教材理解12-11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匯編15篇12-26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集合15篇)12-26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1篇)12-03
《爬山虎的腳》課文原文07-16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精選5篇)12-03
《爬山虎的腳》課文教學片斷賞析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