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但是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克和千克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因此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反過來,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質量,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基于以上對教材思考,在教學中我是這樣來達成教學目標并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1.課前準備我讓學生走進生活。利用周末的時間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體的質量單位并準備相應的學具,以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為基礎,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讓學生明確秤能幫助我們準確知道物體的質量。從而也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質量概念做鋪墊。
2.通過“建立質量概念——感受質量——應用知識”的模式,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具體的生活物品相聯(lián)系,把不直觀不具體的數(shù)學知識變成了看得見、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讓學生在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的動手操作活動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適合學生學習、思維特點的,從而達成教學目標。首先,先讓學生掂一掂一個粉筆頭的重量,在驗證稱一稱,讓生感受老師為其準備的粉筆頭并不是憑空而得到的約1克的質量。物體的質量也不能憑空而定的。而之所以選用粉筆頭而不用教材中的硬幣或其它物品。是因為2分的硬幣現(xiàn)在很難找到也不常用,而1角的硬幣有新版和老版,新版的約2克多,舊版的雖然也約是1克,難于統(tǒng)一。而1克的質量比較微小,在生活中比較少,也容易被忽視。因此我就為學生準備了約1克的粉筆頭。接著讓生再次掂量后找出桌面上約1克的物品,幫助學生建立1克的概念。這時我在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對1克的認識發(fā)現(xiàn)生活中用克作單位的物品進一步加深認識克這個質量單位。由于學生沒有“1000以內數(shù)的認識”、“整百數(shù)相加”“千以內數(shù)的大小比較”這些知識基礎,只有這些知識的一些生活經驗;诖嗽诮虒W中我是有選擇性的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來進行教學。沒有利用教材中提供的2袋500克的鹽是1000克來認識“千克”及它與“克”之間的關系。而是先讓學生通過感受活動:“找一找”、“掂一掂”,先讓生比較掂量10克和1克、10克和100克的物品,加深對“克”的理解,培養(yǎng)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接著很自然利用10個100克是多少克來幫助生建立對“千克”的認識,同時在經歷數(shù)數(shù)的過程中認識1000這個數(shù)。再用秤驗證10個100是1000。來引發(fā)學生理解克和千克之間的聯(lián)系。接著通過掂一掂,說一說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比較掂量1克和1千克讓生感受兩個質量單位有一定的聯(lián)系的同時還是有區(qū)別的,從而更好的認識這兩個質量單位。最終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點。之前學生在掂一掂比較物體質量的大小時,對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對它們有了一定的感受后,抽象出數(shù)據讓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比較質量的大小,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和能力。最終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我認為這些都是我這節(jié)課比較好的地方。
有遺憾和不足的地方是:由于學校的天平、盤秤教學儀器損壞了不能使用,故而沒能小組有這兩個秤來進行學習。只能是我操作告知給學生,他們就沒能很好的進行觀察。這是這節(jié)課我遺憾的地方。不足的地方:給學生掂量感受的時間較短;讓學生用教師指定的進行語言表達;沒有讓學生進行估一估物體質量的環(huán)節(jié)來讓學生感受從而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意識;對課堂出現(xiàn)的問題靈活應變能力待提高和加強!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2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shù)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質量單位的起始課。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的輕重問題,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本節(jié)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實際有多重,并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看一看、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
回顧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學過程,感到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強化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利用超市購物引出課題,讓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感受生活,體味數(shù)學,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shù)與量。然后再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克,說明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連。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睂W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本節(jié)課重點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建立1克的觀念時,讓學生兩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質量,再讓學生動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然后讓學生猜一猜1克黃豆大約有幾粒,最后師生共同演示稱1克重黃豆的過程,并讓學生親自觀察稱重結果,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觀念時,讓學生掂一掂500克、兩個500克(1千克)的鹽,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質量,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1千克觀念。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lián)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先估一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千克的質量觀念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三、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
在學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后,我讓學生一手掂2袋鹽,一手掂1枚2分硬幣,來對比感受一下它們的輕重,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系。
四、在練習中鞏固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進一步鞏固和升華了質量概念,使學生感受到了數(shù)學的樂趣,體會到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在這節(jié)課中,凸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真正親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理解、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以下不足:
1、給學生掂量、感受的時間較短。
教學千克時只讓學生掂了掂2袋鹽的重量,學生的體驗時間短而少。
2、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較單一,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事實證明多元化的課堂評價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隨時注意學生專注性及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3
1、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采集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在課的一開始,我就從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fā)“關于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shù)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稱一稱、說一說的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臺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研究“成長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體,讓學生自由組合,在校園、家中、商店、或菜場,學會估計物體重量或看標注,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于學生體會數(shù)學就在身邊,感受數(shù)學的樂趣。我課后進行總結與反思,找學生進行個別訪談,了解學生參與研究后的感受,為后階段指導學生探究和實踐提供經驗。
教學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4
課后反思:
這節(jié)課是對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認識,是第一學段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讓學生體會1克和1千克實際有多重,建立正確的質量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我是通過讓學生經歷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一系列的數(shù)學實踐活動來達成這一目標的?偟膩碚f,這節(jié)課體現(xiàn)了以下幾方面新課程的理念。
一、 走進生活,體現(xiàn)生活數(shù)學。
數(shù)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克和千克”這個內容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知識,與生活有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我打破課堂40分鐘的局限,把學習延伸到課前,拓展到課后。課前,我讓學生走進生活,調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從課堂上學生的匯報,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它對生活的意義。這是展開新課教學的基礎。課堂上,我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為新課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到了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然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生活中哪里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秤,生活中哪些東西大約重1克,哪些東西大約重1千克?梢姡鹬貙W生已有的經驗基礎,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數(shù)學概念是有效的。課后,我引導學生寫一篇有關克和千克的數(shù)學日記,喚醒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
二、 關注過程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本課教學不斷創(chuàng)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感悟質量觀念,讓“做數(shù)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fā)展的原動力,體現(xiàn)了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能獲得必須的數(shù)學”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有多次的體驗活動,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從學生能比較準確的估測物體的質量,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的理解是比較清晰的。這些數(shù)學知識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質量觀念,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 在數(shù)學活動中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培養(yǎng)數(shù)感。
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培養(yǎng)數(shù)感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本課中,建立了1克的觀念后,讓學生想一想10個這樣的2分硬幣該有多重呢?10袋這樣10克的`米又該有多重呢?從學具中找出大約100克的東西等等。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個數(shù)學推理和想象的過程,有著濃濃的數(shù)學味。猜測和驗證又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稱一稱中得到了有效的體現(xiàn),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shù)感。另外,判斷數(shù)學日記中有哪些錯誤是比較高層次的數(shù)學思維活動。只有在深刻理解質量單位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以上一系列的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了推理、猜測、驗證、判斷等心智活動,使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得到了發(fā)展。
上完這節(jié)課,從學生能準確的舉例說出生活中大約1克或1千克的東西,以及大部分學生能比較準確地估測物體的質量,正確地使用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可以看出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率是比較高的。但這節(jié)課的學具比較多,學生對于這些東西都覺得很新鮮,很好奇,總想動一動。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多思考和總結一些有效的課堂調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從“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發(fā)現(xiàn)有個別學生估的質量和實際質量差距比較大,可以看出有個別學生的估測能力在一節(jié)課內還沒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實踐和練習中不斷修正,形成正確的估測策略。
今后,我的教學將繼續(xù)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fā),讓數(shù)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5
克和千克這一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并且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2分的硬幣兩袋500克的鹽,學生自帶了一些物品。精彩兩分鐘學生介紹了千克的由來,為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接著,我拿出準備好的質量都是1千克的四樣東西,一捆作業(yè),4盒牛奶,4盒粉筆,2袋鹽。讓學生掂一掂,并且估計一下哪樣東西比較輕,哪樣比較重?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的步驟就完成了。接著下一步就是探索交流,解決問題。通過投影圖片我們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單位,引出課題,板書:克和千克并且讓學生知道克和千克都是質量單位。要知道物體的輕重可以用秤稱。接下來學習了盤秤的使用方法。利用盤秤稱一稱那四樣物品。他們都是1千克。這一千克到底有多重?讓每小組的同學輪流掂一掂,把1千克的感覺牢牢記在心里。找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質量可以用千克做單位?對于千克的教學到這里就完成了。
接下來就是教學克的有關知識。一個兩分的硬幣,它的質量大約是1克。小組輪流掂一掂一個兩分的硬幣,感受一下,一克到底有多重?把這種感覺記在心里。小組之間輪流掂一掂,找同學說說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質量可以用克做單位。
在接下來就是克與千克的關系的教學。一袋鹽,它的質量是500克,兩袋鹽的質量就是1000克。稱一稱這兩袋鹽。盤秤上指針指向1,說明是1千克。1000克=1千克。接下來作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本節(jié)課內容并不難,學生實際生活中也經常接觸質量問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本節(jié)課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質量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學生掌握較好。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6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fā)現(xiàn)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采集一些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并認識“秤”。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重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jié)課的一開始,我就從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出發(fā)“關于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shù)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睂W生最容易理解的是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伺c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jié)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親身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我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克、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克、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三、在實踐操作中升華知識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lián)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生活中熟悉的食品,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得是否準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的。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能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再通過有獎竟猜活動讓學生估得準確玩得高興。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最后還布置他們課外到超市了解各種物品的質量。把我們的數(shù)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質量概念。
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xiàn)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提高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7
本節(jié)課是屬于《量的計量》的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質量進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輕、重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輕重,但是如何進行量化比較?對于學生來說還是難點,因此,本節(jié)課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時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單位的稱,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間的關系,會以此為標準估量物體的質量,同時體會學習質量單位的必要性,并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將學生置于與學習新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將這種生活經驗變成數(shù)學資源,讓學生自然地實現(xiàn)由生活到數(shù)學的轉化。比如: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題圖,或在課前讓學生進行相關的收集工作,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認識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課內、課外互補,以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其次:在教學中,設計各種有效活動,讓學生具體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實際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如:我設計了讓學生掂一掂、稱一稱、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掂2分硬幣、一根香煙、幾粒黃豆等來感受1克有多重,這樣不僅有身體的感受,還有對物品數(shù)量的感受,對1克的質量感受就更生動了,很好的落實了教學目標。 不足的地方及對策:克和千克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學時應時時把估算的教學貫穿始終,使學生在估算的過程中不斷體會、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估算教學。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8
《認識千克和克》這一單元知識點簡單,大多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動手操作中。二年級的孩子,還處在好玩好動的時期,在課上有實踐操作的經歷,自然是十分開心的。縱觀這一單元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做法和反思:
一、 整合課時,讓學生因動而學
為了讓學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幾乎每節(jié)課都要讓學生帶物品:蘋果、桔子、雞蛋……于是我將新課和最后的《稱一稱》整合起來,第一課時安排學生帶來家中各種各樣的稱和不同的物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掂物品、稱物品、數(shù)個數(shù),并由組員記錄38頁的表格,而我則巡視學生實踐的過程,10分鐘下來,孩子們都真真實實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嘗試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這些重量的大米,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的數(shù)學課真有趣啊!”“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沒有用只言片語,卻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下課了,因為孩子們的出色表現(xiàn),我獎勵他們共同分享帶來的水果。一個孩子跑來對我說:“老師,要是天天這樣上數(shù)學課就好了!”
其實,在整合課程上我還有個想法:就是讓學生在科學課時自己來操作一下托盤天平。雖然教參上并沒有讓學生達到這樣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親身經歷感受過的知識,才能在他們的腦海里建立正確、真實的表象。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xiàn)。準備利用中午時間安排學生4人合作,稱一稱10克黃豆。
二、 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shù)學
數(shù)學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這一單元,每個課時的作業(yè)都安排了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題目。為了讓學生和千克、克有更親密的接觸,我組織學生去菜場、超市進行調查,比如: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去菜場,看看媽媽買的菜各是幾千克,再把你和媽媽買菜的過程寫成一篇數(shù)學日記。這樣的作業(yè)既是學生樂意的,也給工作繁忙的家長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親子機會,還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語言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數(shù)學素質。
當然,批改“調查作業(yè)”老師很累的,學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閱覽,有的還需要年級組的老師交流,但我們樂此不彼。因為,我和孩子們一樣也經歷了學習的過程,知道了洗衣粉有100克、250、 500克等不同包裝,也知道105顆桂圓重1千克……此時,我猶如走進了超市,正在享受購物的快樂一般。
三、 回歸原始的教學方式
自從有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裝備,我們的教學手段也隨之豐富起來。精美的PPT,深情并茂的動畫,給課堂增添了很多的樂趣。可看著孩子們鼻梁上悄悄架起的眼鏡,我總有些心疼他們。
《練習四》的教學,我一改往日的練習課教學模式——做一題講一題,用原始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于是,孩子們把窗簾打開,教室里頓時亮堂堂的。我先讓孩子們交流學習單:
1、哪些物品重1千克?、哪些物品重1克?
2、什么時候用千克做單位?什么時候用克做單位?
3、1千克=( )克。
然后我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1—6和思考題,做得快的小朋友自學“你知道嗎”。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我巡視學生,最后根據孩子的完成情況有的放失的對習題進行講解,高效率的完成了書本練習的教學。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9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這節(jié)課力求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體驗基礎上,從具體生活情境出發(fā)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因此要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活動中,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反過來,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質量,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整堂課我以“感受生活化數(shù)學”和“體驗數(shù)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讓學生通過多看一看、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我使用了教具“天平”和“臺秤”,幫助學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從而建立觀念。
如:片段一:認識“克”,感受1克。
師:看到這個課題時,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生: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師出示:1克有重呢?瞧!這是什么?生齊聲說:一角的硬幣。
師: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請你們先用手掂一掂1角硬幣,感覺怎樣?生:很輕,幾乎感覺不到它的重量。
師:讓天平告訴我們1枚1角硬幣的重量吧!
(簡單介紹天平的各部分。)我們把它放在天平的左盤,移動游標,使天平左右兩端保持平衡,結果怎么樣?1枚2分硬幣大約有多重?(1克)1克的重量很輕很輕。師:想一想,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物品也大約重1克?在你們帶來的物品中能找到嗎?(生找:回形針、兩粒豆、乒乓球)師:10枚1角硬幣有多重?幾克?(10克)100枚有多重?、1000枚呢?
片段二:認識“千克”,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
認識1千克:師:你們真棒!那么誰來估量一下這包鹽的重量?師:誰估計得最準?一起看標注。500克)師:一袋鹽500克,兩袋呢?(1000克)板書:500克+500克=1000克師:我們用秤來稱稱看。這是什么秤?(盤秤)知道盤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嗎?(千克作單位,這一大格就是1千克)老師示范:仔細觀察指針,指針指到數(shù)字幾?(數(shù)字1)那就是幾千克?(就是1千克)板書1千克師:同樣的兩袋鹽,包裝上用克作單位時計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千克作單位的秤稱時是1千克,你們發(fā)現(xiàn)了1000克和1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整個教學活動突出學生了的親手實踐。從1克到1000克的逐一認識,都是有學生實實在在的經歷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稱一稱,這樣的教學,學生最后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枯燥的數(shù)學知識,而是我們?yōu)閷W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讓孩子的心靈在指尖舞動,讓他們盡顯思維,對這些數(shù)學知識有最深刻的了解。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0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xié)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shù)脕淼模菍W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fā)現(xiàn)、認識、理解數(shù)學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了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二、在體驗中建構
體驗是由身體活動和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讓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已不再僅僅局限于認知與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再僅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發(fā)展的過程。數(shù)學學習的體驗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一個突出特征。
傳統(tǒng)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采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并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xiàn)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后,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shù)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jié)!犊撕颓Э说恼J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shù)學事實,又重視數(shù)學經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復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shù)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翱恕薄扒Э恕钡母拍钤趯W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歷、體驗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淀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1
教材要求學生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克與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觀念。由于這一節(jié)是學習重量單位的開始,加上重量單位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重量觀念,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以《課標》精神作指導,緊靠《課標》做好銜接過渡,著力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活動,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知體驗,切實讓學生建立重量觀念。
《克和千克》的教學看似簡單,其實難以把握,主要是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這個過程是必須的經歷,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因此我在設計克和千克的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多方位體驗。針對這種情況,我教學設計的落點是“體驗”數(shù)學。
課程標準中關于這部分知識的目標是: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并認識克和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 但單憑他們課前的認識,是遠不能成功的建立實際的質量觀的。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我要給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過程,進而來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圍繞這一目標我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怎樣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如何實現(xiàn)讓學生了解“輕的物體用克做單位,重的物體用千克做單位”的教學目標?顯然,只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和感知中才可以獲得更為準確的感受。正如俗語所說“我聽到過,過眼云煙;我看到過,歷歷在目;我做到過,銘記在心;我體驗過,淪肌浹髓”。因此,最終把可以說,體驗克和千克,在體驗中建立具體的質量單位的活動,貫穿了整節(jié)課。學生親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動中,建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整節(jié)課呈現(xiàn)出“掂一掂——再根據經驗估一估”的教學思路,努力演繹了“知識在于建構”的理念。教學設計的落腳點定在“體驗”。
1.課前準備我讓學生走進生活。利用周末的時間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體的質量單位并準備相應的學具,以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為基礎,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讓學生明確秤能幫助我們準確知道物體的質量。從而也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質量概念做鋪墊。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我為每個學生都準備了一枚2分的硬幣,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一個大頭釘、一粒花生米、兩個回形針、4、5粒黃豆,通過讓學生找一找、掂一掂的活動,加深了對1克的體驗和感受。然后讓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以“克”作單位的物品,并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換著掂一掂,充分感知幾十克、幾百克,并初步感知1克和幾十克和幾百克的差異。
3.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把內容分層細化。先讓學生估一估重1千克的一袋黃豆有多重,然后再用盤秤稱出黃豆的重量,再依次讓學生親手掂一掂,互相說說1千克的感受。再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動,讓學生一只手掂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掂1克重的物品,感知1克的1千克的區(qū)別,并大膽猜想多少個1克就是千克?最后讓學生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在課堂最后一抓準的活動中,6 個小組有一個小組準確的抓出了重1千克的水果,另外有兩個小組抓出了重950克的水果,其余三個小組抓出了1100克重的水果,這個活動充分驗證了學生在前面的動手體驗中,已經準確的建立了克和千克的概念。
在這堂課中,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2
目前“大班額”教學是我校教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急待解決的問題。 我在教學了《克和千克的認識》后有以下收獲: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習興趣
克和千克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兩個基本的重量單位,也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打交道的單位,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fā)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主動性
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親身的體驗,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本節(jié)課,在教 1千克=1000克時,我及時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如:讓學生掂一掂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過游戲抱一抱同桌,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這樣調動了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新知識探究的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并掌握質量單位。在大班額課堂中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了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 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在大班額班級授課的情況下,要想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實現(xiàn)有效教學,首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并沒有聽講,也不思考,他們只是坐在教室里,靜靜坐夠四十分鐘,對于這些學生來說,上課幾乎是無聊的、無趣的也是浪費時間的。為了使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實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shù)學”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很多的生活材料,如:鹽、方便面、洗潔精、果凍等讓學生分小組活動,在組內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
四、教師及時評價,掌控學習活動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建立一種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可以促進學生更有效的進行課堂探究活動的。如:小組活動開展得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了任務,哪個組的問題討論最好,哪個組同學發(fā)言最積極, 教師要及時的鼓勵評價。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3
回顧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學過程,感到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一、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在生活中感受數(shù)學。
數(shù)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經驗(比輕重)出發(fā)以及課前布置到超市調查物品的凈含量來揭示課題,學生感到很親切,體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到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二、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是缺乏認識。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教學中我采取了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觀念:
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過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過游戲抱一抱同桌同學,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給學生提供實際測量物品的機會。如說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讓學生說說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課件演示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稱出1千克食鹽,1千克的蘋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測方法。如:在學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后,給他們提供先估測再實測(猜一猜1千克蘋果、梨各有幾個;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幾克等)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所得結果的差別,讓學生在修正的過程逐步建立質量單位與具體實物的關系。
4、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如一手掂兩袋食鹽,一手掂1個2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系。
三、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建構概念
體驗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親身感受物體都有輕、重,使學生對看不出、聽不見的質量能夠用手或身體的其他部位的感覺而感受到,體驗并比較什么“重”,什么“輕”。再想方設法使學生親身感受“1千克”“1克”的實際重量,進而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讓學生稱出1千克的食鹽、拿起1個2分硬幣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這1千克與1克放在手上的感覺;再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如:1千克蘋果、梨大約有幾個,1個文具盒、1個擦子大約有幾克,讓學生借助對蘋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質量的感知,遷移到對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并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想象、交流、實驗等能力。
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新課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中我們采用小組合作實踐(如稱一稱)、合作驗證(驗證估測的結果)、合作交流(統(tǒng)一估測的意見)的方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學生們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觀察、猜想、操作、討論、驗證交流之中。
在聽課老師和教學行家的指點下,認識到本節(jié)課存在的不足: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4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fā)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在課前就已經與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這樣就為下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上課一開始,學生就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有的還有不同意見,如一個學生找到的雕牌洗衣粉凈重500克,小組中的另一個學生說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卻是250克,兩人僵持不下,討論得激烈。后來還是小組長出面解決說:可能是包裝有分大小包的緣故,因此你們兩人都沒錯。兩位學生聽到小組長這么說,也覺得有道理,這一場紛爭才算平息。而我在一旁卻暗自高興,因為學生們有了問題懂得自己解決了,小組長也充分發(fā)揮了作用,看來我們班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又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1克的質量比較微小,容易被忽視。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來了幾枚2分的硬幣,因為一個2分的硬幣就是1克。接著通過開火車的形式,讓每位學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體的輕重。接著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建立正確的表象。很快學生就聯(lián)想到了如藥片、圖釘、扣子等物品,看來學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質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如有的學生就匯報說1包食用碘鹽重1千克、6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一條福壽魚約重1千克、一瓶大可樂約重1千克……學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還真不少。
當我讓學生比較兩個重量接近的物體(橡皮擦和鉛筆)時,學生有的用兩手掂一掂,有的說要用秤稱。其中一個學生突發(fā)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后把橡皮擦和鉛筆放在左右兩邊。我看到這,就請這位學生說說他為什么這么做。他馬上向全班同學演示并介紹了他這么做的原理:因為我的尺子是20厘米,我把中間的10厘米對準文具盒,這樣就相當于一個簡易的天平了。原來是上課時我拿來的天平觸發(fā)了他的奇思妙想,他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出了正確的答案,解決了問題?磥韺W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不容忽視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更加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5
在教學《克和千克》,我覺得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對于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xiàn)以下二個方面: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學設計中我的教學目標的定位為: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并溝通克與千克的聯(lián)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們的區(qū)別。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執(zhí)教后,對本節(jié)課進行了反思。
反思之一——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想像、推理、猜測、判斷等心智的運動,挑戰(zhàn)自己的思維。如上課開始的情境中,讓學生舉例說一說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輕很輕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說一說嗎,不僅引發(fā)學生進一步對輕重的關注,更調動已有的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經驗,盡管學生沒有說出噸等知識,但為教師的下一步教學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幾克到幾十克再幾百克這個重量的序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加以建立。從教學實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讓學生猜測,進行有依據的合理性的猜測。學生在初步關注到物體的重量有重有輕后,讓學生大膽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盡管學生估出來的重量與實際不符合實際標準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了想知道這一物品實際重量的強烈需要,從而帶出物體重量單位的一個簡單序列,而序列的意圖在教學中主要就是讓學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實地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同時為建構“1千克”這一概念埋下伏筆。
反思之二——本節(jié)課,為了引起學生對重量的關注,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比較開放,因此對組織實施的教師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課堂教學的藝術與調控要求高。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學生上臺稱物體的重量時,有的學生并沒有仔細聽,說我沒有叫他上臺,非常不高興,這是我沒有想到。課堂上,學生第一次看到天平稱,感到非常新鮮,在稱重量時,他只顧“研究”天平稱,最后是在我的“千呼萬喚”的引導下,將問題的焦點鎖定在物體的輕重上。
反思之三——鼓勵性的語言學生的學習提供情境場。教師的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激勵會讓學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學習。課堂上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逐步接近標準答案,好勝心理的激發(fā),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緒都離不開教師語言的激勵。這節(jié)課中,教師對課堂上隨時出現(xiàn)的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積極的評價,這種動態(tài)地生成性的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積極的思維和積極的情感。如,當教師想讓學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時,有學生情不自禁叫起說已經知道答案了,教師連忙接話,問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興奮地說是上課前偷看的,教師靈機一動讓他倆興致勃勃地寫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諧地生成了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內容,學生也得到了鼓勵。在教師的鼓勵下,不時學生提出了有質量的問題,如學生問: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單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單位呢
河南洛陽舉行了全國第九屆深化小學數(shù)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我有幸參加了這次全國小學數(shù)學教師的盛大集會,聆聽了來自全國各省市選手的觀摩課,每節(jié)課都表現(xiàn)出參賽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貋碇笪疑狭艘还(jié)《克和千克》的匯報課,也算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匯報給大家吧!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這節(jié)課主要是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傳統(tǒng)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采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并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xiàn)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后,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shù)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jié)。因此在教學《克和千克的認識》時把教學重點放在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shù)學事實,又重視數(shù)學經驗。在教學中,反復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
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shù)學體驗。因此,本節(jié)課我注重了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在經歷體驗、感悟中獲得新知。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睂W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伺c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1千克和1克的輕重對于學生來講必竟是生疏的,就連成年人對質量輕重的認識也不是很深。因此,建立1克、1千克概念時,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我為每個學生都準備了一枚2分的硬幣,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一個大頭釘、一;ㄉ、兩個回形針、4、5粒黃豆,通過讓學生找一找、掂一掂的活動,加深了對1克的體驗和感受。然后讓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以“克”作單位的物品,并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換著掂一掂,充分感知幾十克、幾百克,并初步感知1克和幾十克和幾百克的差異。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把內容分層細化。先讓學生估一估重1千克的一袋黃豆有多重,然后再用盤秤稱出黃豆的重量,再依次讓學生親手掂一掂,互相說說1千克的感受。再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動,讓學生一只手掂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掂1克重的物品,感知1克的1千克的區(qū)別,并大膽猜想多少個1克就是千克?最后讓學生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在課堂最后一抓準的活動中,6個小組有一個小組準確的抓出了重1千克的水果,另外有兩個小組抓出了重950克的水果,其余三個小組抓出了1100克重的水果,這個活動充分驗證了學生在前面的動手體驗中,已經準確的建立了克和千克的概念。
在這堂課中,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無論是導入的設計,1克和1千克的認識,還是練習的設計、課后的調查,都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幫助學生理解數(shù)學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鍛煉動手操作,應用知識的能力。
1、教學時力求遵循知識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fā)展,體驗到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并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2、為學生提供“做數(shù)學”的機會。傳統(tǒng)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本節(jié)課由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還算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頭腦中已初步建立了質量單位的概念,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和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的密切結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01-15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05-16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6-21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9-13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5-20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9-30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1-31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07-30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5-20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