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的興起》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啟蒙運動的興起》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啟蒙運動的興起》教學反思1
20xx年11月29日,我有幸參加了海南省高中新課程開放周的示范課活動,我選的課題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六單元的《啟蒙運動的興起》,通過準備這堂公開課,使我受益匪淺,對我今后的教學有很大啟發(fā)與幫助。在此,我想說聲感謝,感謝李海英老師對我的關心和指導;感謝文昌中學的老師和同學們對我的支持和配合;感謝我們附中教研組每一位老師對我的指導和幫助;感謝各位老師在我成長過程給予我的每一次肯定和鼓勵。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的體會,希望能得到各位前輩、各位老師的指正和幫助。
《啟蒙運動的興起》是思想史的內容,特點是: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學生不易理解,是學生學習的弱點和盲點。
所以我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我就定下這堂課教學設計的整體思路:要用一些直觀的歷史視頻和圖片讓學生感悟歷史,感受思想的力量,讓他們對思想的作用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此外要設計一些活動,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問題,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相關能力的訓練,從而獲得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體驗和感悟。
在課堂教學中,我發(fā)現很多的問題:
1、在活動開展方面。
自己做的課件雖然粗糙,但圖片和視頻準備得還算充分,而且由于文昌中學的學生都很優(yōu)秀,所以課堂活動開展得很順利,學生的情緒很高昂。但我感覺活動過多,課堂氣氛雖然活躍,但是活動中,我并沒有很好地對一些需要講解的問題進行深入地分析,也沒有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跟蹤解答。使學生熱鬧過了以后就迅速地進入另一活動當中。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而且,可能受到我語調的影響,學生亢奮和緊張的時間一長,就會顯得有點累。這一點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引起自己的注意,對教師來說,不應該只做到設計千差萬別的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其實在課堂上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進行必要的講解也是很重要的,否則,真的是“熱了課堂,冷了思維”。
2、在運用媒體方面。
思想史由于內容抽象的局限,使得學生的空間現象力相當的匱乏,因此課前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使用多媒體課件、歷史視頻、歷史圖片作為輔助教學的材料,試圖讓學生通過眼看、手動等多種感官同時感知,來達到對啟蒙運動相關內容的理解。結果證明,這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學生的反應不錯,比較能夠接受。但隨之而來,我也從中發(fā)現了一個弊端——過于依賴課件:就是不分重點,將整堂課的所有內容都呈現在課件上,造成圖片、視頻的機械堆積。其實這對于我的基本功的鍛煉是不利的,如果一昧將所有內容都呈現在課件上,不僅使教師失去了說的機會,而且也使學生失去了感悟歷史、分類知識的機會,從而會讓學生感到茫然。因此,這一點也是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尤其注意的。
3、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方面。
對于學生的把握始終是我教學中的一個弱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只注重了學生的個別演示,而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如我把學生分成伏爾泰組、孟德斯鳩組和盧梭組,在實際操作中卻很少能讓學生真正地進行小組的合作探究,分而不用,流于形式,從而使得教學模式和方法顯得單一而薄弱,這也是為什么在課堂上不能真正使學生的活動和思維有機結合的一個重要原因。小組合作能夠讓學生體會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快樂,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中適當的采用這樣的模式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訓。
4、在教學設計方面
對啟蒙思想家的分析,我盡量避免對啟蒙思想內容面面俱到,而是著力對其核心思想進行透徹的分析,突顯思想家應有的魅力,確實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但是沒有突破教材,只是重現教材的一些相關知識。聽完海南中學解老師的課后,我折服于這位前輩的大膽設計,她基于教材又超出教材,讓學生感悟歷史的同時,又輕松地掌握了相關知識,更獲得了許多的情感體驗,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聽完她的課后,我感到自己真得很渺小。以后在教學設計、教材把握上一定要多下苦功夫。
另外,自己的語言過于羅嗦,情緒易于激動(按師傅左燕老師的話來說,就是熱鍋中的螞蟻),問題之間的銜接做的也不是太好,諸如此類的問題以后自己一定要高度重視,并盡量改正過來。我羨慕陳俊娟老師德溫和親善,更佩服解愛群老師的大度沉穩(wěn),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以她們作為榜樣,讓自己盡快成長起來。
《啟蒙運動的興起》教學反思2
由于《啟蒙運動》是思想史的內容,特點是: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學生不易理解,是學生學習的弱點和盲點。所以我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我就定下這堂課教學設計的整體思路:要用一些直觀的歷史視頻和圖片讓學生感悟歷史,感受思想的力量,讓他們對思想的作用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此外要設計一些活動,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問題,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相關能力的訓練,從而獲得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體驗和感悟。
本課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通過文字史料、圖片等多媒體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問題,以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真正貫徹新課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避免對思想家的教條式的分析,而是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感受其思想,或提供材料形式,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掌握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和教材內容有緊密聯系的圖片資料,揭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還要精心設計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真正理解重點和難點,從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教學過程中還深深貫徹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注重方法指導,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啟蒙運動的興起》教學反思3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課教學內容較多,因此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意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將時間主要分配在本科的重難點上,本課的重點是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元朝統(tǒng)一全國,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本課的難點是對元朝統(tǒng)一的進步性與文天祥抗元斗爭的正義性做辯證分析。同時,我認為這節(jié)課是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和反抗民族壓迫,弘揚民族氣節(jié)的好教材。因此要在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強化教育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以下幾點:1、蒙古統(tǒng)一后對西夏、畏兀兒、金和南宋的戰(zhàn)爭,是我國國內的民族戰(zhàn)爭和統(tǒng)一戰(zhàn)爭,不使用“侵略”與“反侵略”,“愛國”與“賣國”的提法,重在分清是非,反對民族壓迫;2、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多次發(fā)動西征,并向東、向南攻擊高麗、安南、緬甸,進攻日本、爪哇,是對外國的非正義侵略戰(zhàn)爭。而且本課的教學完成后,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但在教學過程中,仍有部分教學內容存在問題。首先是在新課導入上,這節(jié)課我并未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導入,而是進行了直接導入,我對《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進行了簡單的復習后,直接導入新課,學生的反應普遍比較遲鈍,甚至個別學上表現出了茫然的狀態(tài),而我在設計導入時盡想著不給學生增加過多負擔,本課教學內容略多,課堂時間分配略顯緊張,如果再向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那么很可能無法完成教學任務,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時間分配都較為合理,因此我認為如果導入形式是圖片導入或歌曲導入,學生的積極性會大為提高,而對于舊課的復習可以進行適當的刪減,因此我認為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上,自己應該多思考,多總結。
其次在部分教學內容的講述上,存在著詳略不當的問題。比如在蒙古的統(tǒng)一和擴張時,本課的重點是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而我將過多時間花費在了蒙古的擴張上,我利用動態(tài)地圖對蒙古擴張的進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講解,學生也表現出較大的興趣,這就更加導致了教學時間的不合理分配,我認為自己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多熟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一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落實也要更加具體。
再者就是沒有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正確評價,在對文天祥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我只是死板的告訴學生文天祥的個人品質,并未讓學生參與其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忽略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這是我日后的教學過程需要注意改進的。
《啟蒙運動的興起》教學反思4
上周三,在學校教學藝術節(jié)上,出了一節(jié)公開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感受頗豐:
一、大膽創(chuàng)新,重組教材。
本課內容繁多,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經濟史和民族關系等內容。我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分析和整合,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本課主要介紹了哪幾位歷史人物,他們的主要活動有哪些?再在組內交流,最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交流。又讓學生以這三個人物的主要活動為主線,將這節(jié)課的知識線索梳理出來,進而讓學生圍繞這條主線進行學習,展開討論。這樣,不僅豐富了這節(jié)課的內容,也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二、生本教育理念指導課堂。
我通過研讀郭思樂教授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頗深,我們不應給學生過多的干預,而是給他們學習上盡可能的自主,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我在課前布置學生搜集與本課相關的歷史資料,課上給學生機會展示;多次組織學生討論,解決重、難點問題;在學生探究成果展示的過程中,又通過小組之間互相質疑來檢測學生的探究效果,等等?梢哉f,整個一節(jié)課,體現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營造了一個和諧的歷史生本課堂教學氛圍,既明確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指導者的角色,更凸顯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三、進一步完善了小組評價機制。
我們歷史組這學期側重研究的課題是“建立較為完善的小組評價機制”,為此我們將小組評價與班級量化考核有機結合起來,下課后,我看到八班學生正在忙著往班級量化考核表里添分、改分,學生積極性很高,可見小組評價機制初見成效。另外,聽課的老師們一定也都看到了這一點。就是每當討論完一個問題之后,小組之間便展開競爭,都想為自己組多爭得一些分。可以說,這種有效競爭激發(fā)了學生的進取心和求知欲,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注重學法指導,巧記歷史知識。
我在講授這節(jié)課時,注重了教給學生巧記歷史知識的方法。如講到元朝開通的兩段新運河:通惠河和會通河時,為方便學生記憶,告訴學生用“通則會,會(惠)則通”的順口溜去記憶;在講到民族大融合的四點表現時,我又告訴學生按照“漢人到邊疆,邊疆遷內地,契、女漢化,回族形成”的方法來記憶;在最后總結這節(jié)課的內容時,讓學生按照三個時間、三個歷史人物和三個歷史事件來掌握。總之,通過巧記歷史知識,更加方便了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學習、理解和記憶,效果顯著。
不足之處:
一、當我講到元世祖的統(tǒng)治措施時問道“當完成統(tǒng)一后,元世祖都采取了那些統(tǒng)治措施呢?”這時舉手的同學就說到發(fā)展農業(yè)、中外交往、政治制度等方面。在學生回答得不夠全面時,我就讓一個女同學繼續(xù)回答,這名女同學回答道“海運”,我又接著問歷史課代表,課代表也回答“海運”。這時,我語氣較為生硬的說:“不要重復。”這時課代表就紅著臉坐下了。我想,當課代表回答得不能令我滿意時,我應該換一種評價語,如“哦,你們倆的答案是一樣的,再好好想想”等,這樣就不至于傷害到學生。
二、在講到“行省制度”時,老師設疑:誰能解釋一下“什么是行省制度?”這時,我叫了一名男同學。這名同學把行省制度解釋完之后,我又問:“同學們對他的解釋滿意嗎?”有學生說“不滿意”。結果,我沒有聽到卻說“他的解釋非常完整”。
三、我在課堂上還不夠民主與開放。我應該在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拋給學生問題,再讓他們去探究。要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在反復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將生本教育深入開展下去。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讓自己的歷史課堂更加有魅力!
【《啟蒙運動的興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啟蒙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反思07-15
《啟蒙運動的興起》教學反思07-06
《啟蒙運動的興起》教學反思11-29
《啟蒙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反思12-25
《啟蒙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反思01-23
關于《啟蒙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反思02-12
《啟蒙運動的興起》教學反思范文11-02
《啟蒙運動的興起》教學反思范文11-29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