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望洞庭》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望洞庭》教學設計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并寫了非常優(yōu)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jié)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jīng)典之作。
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生: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shù)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
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沤虒W“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多媒體出示)
相:相互。
和:和諧、協(xié)調(diào)。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師:你理解得真不錯。
生:我理解“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我理解了“潭面無風鏡未磨”(多媒體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沒有。
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朦朦朧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⑵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多媒體出示)
生: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生: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銀盤里放著個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師: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師: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并背誦。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
生: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和劉禹錫登山岳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銀盤里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我和劉禹錫依依話別。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總結(jié)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教學評析
一、注重遷移、積累、感悟,習慣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學法,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孩子們從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產(chǎn)生美感,產(chǎn)生樂學感。
二、在操作過程中重情趣
古詩詞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觀的畫面中,學生有針對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識,既回憶起了以往學過的“風清月明”、“風月無邊”,又把握了詩文審美韻味與內(nèi)涵。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白銀盤里一青螺”一句低調(diào)處理,更顯示了學生能觸類旁通地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口頭為語,書面為文”
寫不止半壁江山,兩根柱子一條龍之說,提升了習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學合理化。在課堂上強調(diào)課文對生活的熱愛和練說練筆的積極性。將課后的習題設置成“岳陽樓上望洞庭”的情境練說,有的學生進入了角色,在與劉禹錫的朋友話別;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資料介紹了《題君山》的詩文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把對景色的描摩,詩意的外化活用糾個性的表達中,不正是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嗎?而課首的成語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學以致用。
《望洞庭》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望洞庭》詩中出現(xiàn)的.生字,能結(jié)合注釋理解詞義。
2、通過品讀,想象《望洞庭》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3、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懷。背誦《望洞庭》。
4、拓展吟誦洞庭美景的名句,達到深化和積累的目的。
【教學重點】
理解“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難點】
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是蘇軾筆下的水,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美詩佳句,今天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感受一處山水,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二、讀準古詩,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古詩,提出傾聽的要求。
2、自學古詩,小組交流
要求:(1)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借助插圖、注釋、字典理解古詩的大意。
(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難理解的字、句。
三、讀好古詩,理解古詩
1、指名讀詩。(通過評價導向,從讀準字音,字正腔圓到讀出節(jié)奏)
2、指名講古詩的大意。
四、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一)再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讀到有所感覺時把你的手舉起來。
(二)美讀古詩,想象畫面。
1、品讀前兩行詩,抓住“和”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
(1)你從前兩行詩中讀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說說你想象的畫面。
(引導學生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銀色的光輝撒在湖面,朦朧的月光。)
(3)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如:用你的朗讀來表達你的感受。(師生評價)
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引讀: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
是多么的寧靜!一起來讀……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籠罩,點點銀光,此時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間,是那么溫柔,一起讀……
小結(jié):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
2、品讀后兩行詩,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
(1)這洞庭湖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2)你能說說,到底從哪里感覺到,詩眼“和”你想象的畫面怎么樣?(引導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動、巧妙。)
(3)你有這樣的感受,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只要學生講出讀的理由符合詩意即可,讓學生個性化朗讀,或驚訝或贊嘆等,讓學生練習讀互相聽,聽出什么感覺,告訴同學。)
(4)指名讀(以評促讀,引導學生讀出韻味,逐步提升讀的質(zhì)量。)
(5)品味獨特的比喻: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3、補充教材內(nèi)容二,通過對比,欣賞比喻的巧妙
(1)談話引出詩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題君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2)學生自讀,感悟詩意,品味語言的形象生動。
(3)師讀,要求同學閉上眼睛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復引讀這兩個比喻句,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的比喻生動和所描繪的美。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詩人不由贊嘆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tài),美如仙女,楚楚動人如——
4、配樂朗讀古詩一和補充材料
5、體會詩人寬廣、豁達的胸懷。
(八百里洞庭在詩人的眼中是——
6、背誦古詩。
四、欣賞名句積累名句(10分鐘)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jīng)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
1還記得我們學習〈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2、出示6個名句,提出要求。
(1)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句詩,多讀幾遍,并品味詩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讀后的感受。
3、學生選自己喜歡的詩句讀,并想詩句的意思,品味詩句。
4、集體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詩,采用指名講,講后讀,同學補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齊讀。
5、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五、總結(jié)
六、作業(yè)
背誦剩下的名句,默寫《望洞庭》。
《望洞庭》教學設計3
教材解讀:
《望洞庭》是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幻想和想象”這一單元的古詩。本詩描寫了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夜游洞庭,對洞庭湖萬籟俱寂的夜色所發(fā)出的由衷感嘆。全詩四句,字字珠璣,生動地描繪出了洞庭湖那一幅安寧恬靜的畫面。作者始終以“遠望”的視角進行觀察,并且輔以大膽優(yōu)美的想象,讓我們從詩中處處體驗美,處處找尋美,把洞庭湖的美融入了每一筆,每一畫中。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自讀課文的能力。古詩雖短,但是充斥了很多文言氣息,因此在教授時,大部分時間可由學生進行自讀,從不斷的朗讀中去體會作者的深意,教師可從旁進行輔助,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相對困難的詞句,對全詩內(nèi)容進行適當提點,以便學生能盡可能領略詩中的美。
教學目標:
1、學習《望洞庭》,用正確的方法朗讀詩歌,讀出詩歌所表現(xiàn)出的韻味和含義,了解全詩的主要內(nèi)容。
2、通過朗讀,升華至朗誦,在朗誦中去體會洞庭山水的美。
3、抓住重點詞語“望”“和”“鏡”等進行重點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各中意境,促使學生升華品味全詩。
重難點:
1、如何讓學生在朗誦中去體會洞庭湖包含的那份大自然的美。
2、如何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結(jié)合重點字詞大膽進行想象,通過自己的理解詮釋詩歌的意境。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進行預習(讀通詩歌,通過各種方式自查生字,并朗讀熟練)
教師所制作的PPT。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課前談話,背誦曾經(jīng)學過的古詩。
2、進行和詩歌有關的自我介紹,并以一種游玩的方式導入課題。
3、、從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中去進行觀察,并給出這些美麗景色的地點:洞庭。
。ㄔO計意圖:游玩于山水之間的詩句,需要從平時的生活中去導入。而這樣導入,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方便學生盡快地進入詩歌環(huán)境。)
二、朗讀詩歌,觀察美景。
1、觀察洞庭的距離是遠還是近?(遠)
2、從哪個字能看出來?(望)
3、圍繞著圖畫,自由讀全詩,讀出一定的節(jié)奏。自由讀詩后,請個別學生單獨朗讀,教師相機指導。
4、齊讀全詩。
。ㄔO計意圖:朗讀,尤其是掌握一定節(jié)奏的朗讀,對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尤為重要。因此在學習全詩之前,讓學生能通過朗讀初步建立一種詩歌的音韻美。)
三、通過美圖,理解全詩。
1、通過夜間的洞庭湖美景,再次詢問學生能望見什么(在詢問的過程中對學生所說詞句進行適當補充完善)。
2、由重點詞語“湖光”,“秋月”,品味當時洞庭湖上的那一片安靜的風光,理解“湖光”從何而來,“秋月”對我們在夜色中觀察洞庭湖起到了哪些作用。
3、在洞庭湖中,能看見幾幅圖畫呢?分別在哪里?為什么你能夠望見?
。ㄔO計意圖:此三問為第一句的重點,將重點詞語和“兩相和”緊密聯(lián)系,讓學生能從美景的欣賞中準確找出“兩相和”的原因)
4、這么美麗的景色,我們?nèi)绦钠茐膯?所以我們要如何觀察?
。ㄔO計意圖:緊緊圍繞著中心詞“望”,讓學生明白“望”能夠發(fā)現(xiàn)如此之多的美景)
5、我們不忍心破壞,那大自然忍心破壞嗎?你從哪里能感覺出來?
。ㄔO計意圖:通過感覺升華景物的觀察,由表及里,對美景進行層層遞進。)
6、水面像什么?像一面什么樣子的鏡子?原因是什么?
7、原來水面像一面沒有磨過的鏡子,難怪你能看見兩幅圖畫。再讀一二句。(通過“鏡未磨”很自然地聯(lián)系回第一句話的畫面,使兩句詩有機結(jié)合。)
8、孩子們,大自然雖然不忍心去打擾洞庭湖的美夢,可它用自己的筆為洞庭湖添上了大自然里最美麗的顏色。望一望,它都為哪些美麗景色畫上了一層外衣呢?
9,孩子們,原來大自然媽媽沒有打擾洞庭湖的美夢,是想送給她一件青蔥翠綠的外衣啊,讓我們再遠一點,讀——遙望洞庭山水翠。
(設計意圖:以擬人的手法進行過渡,突出洞庭湖的顏色)
10、平靜的水面裝下了洞庭湖的所有美景,這水可真像是一個——盤子。什么顏色的盤子?為什么是銀白色的?
11、銀白色的盤子里裝了些什么呢?(學生可暢所欲言)
12、再讀全詩,感受洞庭湖安靜祥和的意境。
13、出示白天的洞庭湖,與夜晚的洞庭湖進行比較。
14、揭示“望”在全詩中所蘊含的道理。
(設計意圖:對詩歌的理解再次升華,從對美景的欣賞轉(zhuǎn)變?yōu)閷ι畹母形颉#?/p>
15、配合音樂,再讀全詩。
16、欣賞音樂,再次回憶。
17、將剛才洞庭湖美景寫在紙上,并寫出你的感受。
。ㄔO計意圖:再次升華,由讀到寫,讓學生寫出如同游記一般的幾句話或者一段話)
《望洞庭》教學設計4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應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教學內(nèi)容:蘇教版第七冊語文教材第11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流利地背誦詩文。
2、學會本詩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1、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
1、老師課前查閱有關洞庭湖的有關資料。
2、一段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
3、制作剪貼畫。(藍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樓亭)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洞庭湖在我國湖北省岳陽市,號稱八百里洞庭。這里水面寬闊,煙波浩淼,水天相接。白天,陽光灑滿湖面,金光閃爍。湖面上漁人撒網(wǎng)捕魚,漁歌飄蕩;夜晚,圓月高懸,湖面寧靜,引人遐想。著名詩人劉禹錫寫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詩,贊美了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F(xiàn)在我們共同來欣賞這首古詩,好嗎?[一段優(yōu)美的導語,加上老師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fā)了學生求知的強烈欲望。]
二、欣賞詩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老師范讀。學生閉眼欣賞,聆聽。
2、學生各自交流聽后的感覺。[優(yōu)美的詩句,動聽的旋律,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入了詩的境界。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意做了很好的鋪墊。]
3、老師相信大家通過學習,也一定能讀得很好。[簡單的話語,倍增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三、輕讀詩文,自學字詞。
1、學生各自輕讀詩文。要求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布置學習任務:自學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運用工具或聯(lián)系詩文弄懂字意。二類生字要多讀讀?凑l讀得快。
3、學生自學。
4、學生匯報。請學生上臺當小老師,寫寫、讀讀、說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改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
5、對于他的講解,你有什么意見?[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四、理解詩句,拼貼圖畫。
1、指名讀詩文。老師、學生加以評點。
2、再次默讀,想想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用筆畫出來。
3、老師拿出單獨的景物圖片,請同學上臺拼一拼,貼一貼,注意它們應在什么位置。并且說說為什么這樣貼。[將月夜洞庭美景躍然紙上,惟妙惟肖。]
4、貼完后,學生加以評點。指出帖得不對的地方;在進一步讀讀詩文;進行分析,改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主動發(fā)現(xiàn)、團結(jié)合作的重要途徑。]
五、整體賞圖,精讀感悟。
1、分小組討論:你在這幅圖畫中,看到了什么?學生看圖對畫面進行描繪。力求把話說完整,說生動。[有機地將詩句、圖畫聯(lián)系起來,走入詩畫意境。教學形式活潑,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2、老師加以點撥、評點。
3、大家在一起互相議一議,該怎樣讀?想怎樣讀就怎樣讀。老師見機指導[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
4、派代表范讀。并說一說你為什么要這樣讀?有什么感覺?[學生聯(lián)想豐富,生趣盎然。詩中美好的意境就活動在學生腦海中,從而深深感到古詩魅力。]
5、學生評點。[培養(yǎng)學生感受、評價能力。]
6、同學們,詩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詩興大法,寫下了《望洞庭》。乘著興致,小小詩人們,讓我們一起來吟誦一番吧。ㄅ錁防首x)
六、積累內(nèi)化,遷移練習。
1、背誦古詩。
2、和學過的古詩比較一下,說說此首古詩和別的古詩描寫有什么不同?[拓展思維空間,增加積累,加深體驗與感悟。]
教學隨筆:
老師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望洞庭》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望洞庭》,四年級上冊第四課古詩二首其一,本單元的文化主題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被貶途徑洞庭湖時,月夜遙望洞庭湖寫下的詩篇。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xiàn)湖面的開闊廖遠。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xiàn)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nèi)粚懢,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有了一些積累,本詩并無生僻之字,學生基本可以通過通過查閱字典等工具書理解詩的表面之意,在頭腦中模糊出現(xiàn)詩中之景。但這畫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可能對他們難度稍大。因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有限,與作者經(jīng)歷及相隔年代遙遠,所以很難將詩人與詩聯(lián)系起來,將想象中的詩歌的意境表達出來,為本詩教學時的一個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螺”,掌握“庭,潭,鏡,磨,螺”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查閱工具書了解相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諧之美”,體會詩的靜態(tài)美,為下一首《望天門上》的動態(tài)美做好鋪墊。
設計理念:
學古詩注重積累,激發(fā)學生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煉,意境的優(yōu)美。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閱讀,促使每個學生在多重對話中自行建構文本意義,讓學生對課本獲得自我感悟和獨特體驗。
課前交流:背誦積累學習過的詩,(用相機照下原課文圖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詩字跡,幫助回憶。)
1、還記得我們學過的這些寫景的詩嗎?
《江南》《春曉》《離離原上草》《游園不值》《春日》《詠柳》《春游湖》《泊船瓜洲》《絕句(杜甫)》《山行》《望廬山瀑布》
2、課余時間你還積累過哪些寫景的詩呢,說出題目來大家一起背吧。
如《登鸛雀樓》《鹿柴》《江畔獨步尋花》《飲湖上初晴后雨》《題西林壁》《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錢塘湖春行》等
教學流程:
一、欣賞詩中景
。ㄒ唬┙忸}“望洞庭”,初讀求通順。
生解題,師補充。讀古詩,要求讀通讀順。
。ǘ┯懻撛娨,初理詩脈。
欣賞古詩與所配的插圖,通過查閱工具書,以學生匯報為主初步理解詩意,指導朗讀,讀出詩中的“寧靜”之美。
1、讀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些什么內(nèi)容?從哪些句子或詞語知道的?
2、還有哪些字詞不太理解?
3、查找工具書,或根據(jù)課前查找的資料,解決學生質(zhì)疑的問題。
4、每解決一個小知識點,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讀詩句。
。ㄒ鼓唤蹬R,靜靜的天空升起一彎新月,月光傾瀉在湖面,輕紗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沒有一絲風,水面平靜得似一面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望去,君山碧綠如翡翠,山點綴著水,水環(huán)抱著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銀似的盤子里放進的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
【設計意圖:調(diào)動學生主動探究詩文的興趣,吸引并引導學生通覽全詩,直面作品,自主讀書,探究閱讀,把與文本對話的權利還給學生。
(三)聚焦景色,豐富畫面。
不同的人讀同一首詩,看同一處景感受也會不一樣,再讀讀詩,看看畫,說說自己看到的詩中的畫面,這是一副什么樣的畫面?從哪里看出來?(寧靜、美麗、和諧)
1、抓住兩個比喻句,體會作者描寫之巧妙。
潭面無風鏡未磨:可以理解成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也可以理解成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白銀盤里一青螺:洞庭湖在月光下像個白銀盤,里面的君山像個青螺。
2、圍繞字眼“和”感受畫面美。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是一種柔和之美。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著青山,是一種融和之美。作者雖然被貶,可是依然樂觀豁達,作者的心與這景之間的平和之美。
3、指導感情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悟。
【設計意圖:一首詩就是一幅畫,通過想象畫面,豐富古詩內(nèi)容,體會古詩的用字簡明卻意境深遠,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讀。
二、感悟詩中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讓我們透過這首詩來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話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1、作者的才學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結(jié)合本詩感受作者雖然被貶卻依然滿眼美景,樂觀豁達,熱愛生活的平和心態(tài)。)
(二)入情入境的想象詩人當時的情景,品味著讀出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試背誦。
【設計意圖:透過古詩了解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這首詩,還原作品,既品出本詩的寫作之美,又悟出作者為人之美,實現(xiàn)學生、文本、讀者的多角度對話。
三、欣賞多姿多彩的洞庭湖
。ㄒ唬┩扑]給學生拓展閱讀的古詩句,從多個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借助圖片課件,師生同讀詩句,教師簡介詩意或詞意,旨讓學生感受洞庭湖的魅力,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
1、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睂懗隽硕赐ズ乃畡莺拼,雄偉壯闊!扒叭酥鰝湟印!闭f明洞庭湖吸引過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
2、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额}君山》唐·雍陶
。ㄔ娙藦木降牡褂捌鸸P!盁煵ú粍印睂懞骘L平浪靜:“影”,是寫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寫山影的凝重。“碧色全無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視倒影,當然是只見翠山不見碧湖了。三、四句將湘君、湘夫人的神話傳說,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繪中!耙宦萸圜扃R中間”,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鏡中女仙青色的螺髻。此詩寫出了洞庭湖的平靜與柔美,與我們今天學的《望洞庭》有異曲同工之處。)
3、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臨洞庭贈張丞相》
。ò嗽碌亩赐ズ畡菔q,幾與岸平;天容水色,渾然一體。那湖面上滾滾蒸騰的云氣,一片彌漫,籠罩著整體云夢巨澤;那浩渺無邊的波濤,洶涌澎湃,巍峨的岳陽城也震動了,這是何等的氣勢和力量。)
4、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寬萬頃霜!n偓《洞庭玩月》
5、白水連天暮,洪波帶日流。風高云夢夕,月滿洞庭秋!疃恕端薅赐ァ
(二)口語表達:我眼中的洞庭湖,課件配洞庭湖圖片循環(huán)放映。
【設計意圖:每篇課文的學習都僅僅是一個原點,如何讓這個原點生發(fā)一個面積較大的圓,讓它成為學生閱讀經(jīng)驗的有效區(qū)域,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對課文進行拓展,以詩中“洞庭湖之美”這一主題,為原點向外畫圓讓學生感受眾多詩人筆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以上環(huán)節(jié)就是基于此而設計的。
四、書寫洞庭湖
1、每人發(fā)一張印有洞庭湖圖案的書簽或扇面,要求學生將古詩默寫在上面,寫之前先仔細的看看本課生字,歸類記憶“庭,磨”半包圍結(jié)構,撇要寫長!疤,鏡,螺”都是左右結(jié)構,左窄右寬。
2、寫之后利用投影全班欣賞,品評。
【設計意圖:精美的卡片利于提高學生寫字的興趣。益于激發(fā)學生把字寫好的愿望。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和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這必須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中持久注意提醒、糾正,才會逐漸養(yǎng)成習慣。
《望洞庭》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
2、反復誦讀古詩,于品詞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讀成誦。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難點:
對“兩相和”、“鏡未磨”“白銀盤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板書“洞庭湖”:你們領略過它的美景嗎?
2、讓我們來游覽一番(播放課件)。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欣賞“月夜圖”時,請學生嘗試用詞語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鏡、波光粼粼、月光如水、風清月朗……
二、學習古詩
。ㄒ唬┲髡
1、板書:劉禹錫、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詩人(指板書)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詩興大發(fā),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佳作——《望洞庭》。
2、簡介劉禹錫。(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與白居易并稱“劉白”。代表作:《烏衣巷》、《陋室銘》。)
。ǘ┟髟娨
師: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劉禹錫所吟誦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學生自讀全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匯報讀,正音。
3、小組競賽形式朗讀古詩,指導評價。
4、引導學生回憶理解詩句內(nèi)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5、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在小組內(nèi)說說詩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詩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7、重點把握:“兩相和”——〉湖光與秋月之“和諧”。這是水月澄潔的寧靜氛圍,呈現(xiàn)出一派和諧之美!扮R未磨”──〉把“潭面”比作“沒有打磨的銅鏡”,有些模糊,有些迷蒙。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銀盤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遙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絕倫的工藝珍品,讓人愛不忍釋,好一處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詩情
1、播放背景古樂,學生自由練讀,想象畫面,讀出韻味,感受意境。
2、讀著詩句,你眼前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3、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請讀出這種感受。
三、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誦讀。
2、指名背誦。
四、拓展延伸
洞庭景象美不勝收,古往今來,歌頌者無數(shù);丶液,請感興趣的同學收集一下描寫洞庭湖的詩歌和文章,我們找個機會再來交流。
五、布置作業(yè)
1、收集描寫洞庭湖的詩歌和文章。
2、默寫《望洞庭》,可配畫。
六、教學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fā)。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通過學詩看課件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充分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上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diào)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chuàng)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關于《望洞庭》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望洞庭》教學設計12-22
《望洞庭》教學設計12-01
劉禹錫《望洞庭》教學設計12-16
劉禹錫望洞庭教學設計07-26
望洞庭教學設計(15篇)02-21
望洞庭教學設計通用15篇02-21
《望洞庭》教學設計(匯編15篇)12-31
《望洞庭》教學設計(集錦15篇)12-31
《望洞庭》教學設計集錦15篇12-31
望洞庭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