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飛來峰》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古詩。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孩子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牛和鵝》后,你收獲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問題,看事物,就會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詩篇——《登飛來峰》。(板書)
二、初讀感悟。
1、請大家自由朗讀這首詩,將詩句讀準確,讀流利,如果能讀出詩的韻律美更好。
2、(一讀:讀準確,自由讀,提問2個人讀)大家讀得很投入,哪位同學愿意代替王安石來把這首詩讀一讀?(你第一次讀,就讀得這么準確,真了不起)
誰還想嘗試?(讀兩個人即可。你讀得真投入,真像一個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過朗讀指導,理解詩意。
1、孩子們,如果能提出新的問題來研討,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詩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用筆輕輕在它旁邊打上問號。(學生提問,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詞句板書。要點:尋、聞(聽說什么?)、畏、緣以及第三句等)
2、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問題。利用孩子的已有經驗解決部分詞語,查字典弄清楚“尋”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詩學習中解決。
3、理解字詞的意思是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二讀:思考讀,默讀或者小聲讀,讀流暢,提問一人說詩意,一人讀)默讀或者小聲讀,邊讀邊思考句意。提問詩意,再讀。(讀得更流利了)
4、結合剛才學習的收獲,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張畫板,結合你獲得的信息,你想給上面填充哪些內容?(師隨機板書:日、云、峰、塔)
再結合書上的插圖,看看作者現(xiàn)在處于什么位置?他可能會看到什么?(腳踩白云,頭頂藍天,看著旭日東升,霞光萬丈)什么時候?(結合生活實際,雞鳴五更時漆黑一片,為什么會看到)出示圖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腳下,又會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繚繞在山腰,站在山底,會看見潺潺溪流,綠樹紅花)為什么會看到不同的畫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開闊,看得更遠一些?(原來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異呀)你想起了哪些與之意味相似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老師也不禁想起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的佳句。
作者站在高聳入云的飛來峰上,舉手就可觸及藍天,舉目四望,四周的景物盡收眼底,只見腳下白云翻滾,一輪紅日徐徐升起,光芒萬丈,他該是怎樣的心情呢?(自信、自豪)(三讀:感情朗誦,提問讀,)能通過你的朗讀來表達作者的感情嗎?(你抓住“最高層”讀出了作者高興的心情,你抓住“不畏”讀出了作者無畏的心情,你抓住“最高層”讀出了作者豪邁的心情,)
孩子們,古詩用詞非常凝練,王安石僅僅用了28個字就表達了豐富的意境和自己豐富的情感,就讓我們一起感情朗誦這首詩吧!
四、結合背景,領悟主旨。
孩子們,當年作者是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返回家鄉(xiāng)江西臨川時,途經杭州,寫下《登飛來峰》一詩。此時作者年僅30歲,初涉宦海,正是年少氣盛,志向高遠,抱負不凡之時,那么作者登上飛來峰僅僅為了看日出嗎?他揮筆寫下的僅僅是自己游飛來峰的所見嗎?老師想給大家出示一些資料:
出示背景資料:
1、王安石所處的北宋仁宗時期,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銳。朝綱不振,奸臣當道,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數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地方鄉(xiāng)里官吏腐敗橫行霸道,盜匪猖獗,民不聊生。長期的戰(zhàn)亂使人民遭受宋、遼和西夏統(tǒng)治者的重重迫害,弄得無家可歸,到處流浪。王安石作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嫉惡如仇,他懷著要求變革現(xiàn)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
2、交流新的感受。
。ㄒc:看日出是對光明前景的向往,是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最高層”的寓意是詩人有著遠大的理想、寬廣的胸懷)作者用眼前的哪一種景物代表了當時奸臣當道、官吏腐敗橫行、盜匪猖獗的社會現(xiàn)狀?哪個詞語表現(xiàn)了作者下決心沖破重重阻撓革除弊政變革現(xiàn)實的勇氣和氣魄?他心里裝著的是什么?(原來他心系的是黎民百姓的命運,國家的前途,所以他才不畏奸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他是站在這樣的一個高度,最高層)這里的高指的是?(他的志向如此的高遠,胸懷如此的博大)
原來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師:此時作者胸懷遠大理想,高瞻遠矚,心里牽掛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滿腔熱血,一心報效祖國,看著旭日徐徐升起,他該怎樣來表達自己的凌云壯志哪?(四讀:同桌合作讀,示范讀,指名讀1名,小組讀,全班讀)
(老師感受到了作者堅定的決心,老師感受到了作者的豪情壯志,老師相信他一定不畏阻撓最終取得成功······)
一起來朗誦這首詩。
(這一環(huán)節(jié)配樂指名朗誦到同桌朗誦,到小組朗誦,到全班朗誦。此時,大部分孩子已經完成了古詩的背誦)
王安石當時作為一個小小的縣令,就能將人民的命運,祖國的前途牽掛在心上,那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該怎樣做呢?那么就借這首詩來讓我們表達自己的凌云壯志吧!
五、學習測試。(卡片)
1、孩子們,老師想,這首詩大家已經熟記于心,現(xiàn)在老師要檢查大家的默寫了,默寫前,誰能提前提醒大家一下該注意什么?(可能提醒大家書寫要整潔規(guī)范,可能提醒大家易錯的字等,讓同伴的力量來幫助孩子成功)同桌檢查,師總結。
2、口頭檢測: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1)孩子總結詩的內涵: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胸懷大志才能有所成就等;
。2)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3、結束語:(并出示作業(yè))
王安石站得高,所以不怕浮云遮蔽雙眼,眼底的景物一覽無余,會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宋代的蘇軾來到廬山,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廬山,又會看到什么呢?
課外作業(yè):
。1)自學《題西林壁》。
。2)查閱王安石的資料,看他的遠大理想最終是否得以實現(xiàn)。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2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請欣賞:飛來峰
我國共有四川龍門、江蘇、杭州、浙江紹興、安徽五處此景觀。
本詩中的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期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從東武縣飛來,故因此而得名。飛來峰宋有王安石題詩《登飛來峰》,從此聞名天下。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嘉祐三年(1058)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張。他積極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晚年退居江寧(今南京),封荊國公,世稱荊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三、感知詩歌內容
登飛來峰
北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翻譯:我登上了飛來峰上的高塔,聽人說清晨雞鳴時從這兒能看到太陽升起。
翻譯:不怕浮云層層遮住視野,都(只)因為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哲理:
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
《登飛來峰》是一首哲理詩。這首詩借寫景抒發(fā)了詩人廣闊的政治胸懷,以理入詩,表現(xiàn)了作者高瞻遠矚、不畏困難的心懷。一二句敘述自己行動,為后文議論打好基礎。三四句議論,由前兩句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悟到一種人生哲理。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蔽覀冎溃谕ǔG闆r下雞鳴時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據說在泰山的日觀峰,“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在飛來峰上能不能看到這一奇景呢?從“聞說”二字推斷,詩人沒有看到。他不寫親眼看到的景物,而寫傳聞之景,為的是突出構思中闡發(fā)哲理的重心。雞鳴日出的燦爛圖景,也是詩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轉入議論,其實也有寫景的形式!案≡啤倍,既是實寫,也是比喻,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邪官)!安晃贰倍,道出了“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反映了詩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
問題:
1、“最高層”有了什么樣的深層含義?僅僅指的是他站的比別人高嗎?還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變形題)
“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指他站的比別人高。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也指他有雄心壯志,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這無疑是人生的最高層!
2、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主題思想)
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
四、拓展學習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并熟練的背誦全詩,理解詩中字詞意思,感悟作者創(chuàng)作情感。
知識目標:熟讀并背誦全詩,了解詩句意思。
情感目標:了解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學習作者在詩中的哲學道理,熟讀并背誦全詩,理解詩中字詞意思。
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媒體:多媒體設備及。
時安排:1時。
一、導入
同學們,前面幾節(jié)我們學習了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和杜甫的《望岳》這兩首詩,下面我們來學習《登飛來峰》這首詩,一起來領略宋代詩人的別樣風采。(板書:登飛來峰)
二、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
王安石,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兜秋w來峰》是他30歲時,浙江鄞(ín)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fā)抒胸臆,寄托壯懷。
三、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齊讀
四、教師翻譯原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五、講解注釋
飛來峰: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天塔。傳說此峰是從瑯即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另一種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聞說:聽說。
浮云:在山間浮動的'云霧。望眼:視線。
緣:因為。
六、整體感知,鑒賞
最后兩句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詩人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怕對改革的非議、阻撓,具有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ǘ┻@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什么?(板書)
答: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教師引導學生)
七、分小組討論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答:這首詩沒有寫眼前其他的美麗景象,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寫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表現(xiàn)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
八、作業(yè)
熟練的背誦默寫《登飛來峰》一詩。
抄寫《登飛來峰》一詩十遍。
預習《游山西村》一詩。
板書如下:
登飛來峰
北宋]王安石
浮云——→(困難、障礙、挫折)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王安石的文學常識,正確朗讀詩歌,掌握重點語句的含義。
2、結合時代背景,整體感知詩意,并能熟讀、背誦、默寫;體會本詩登得高、望得遠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
新授課。
課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文題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相傳東晉時,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稱這座山峰像天竺國的靈鷲山,“不知何以飛來”,因此得名“飛來峰”和“靈鷲峰”。
二、教師范讀、領讀全詩。
三、細讀品味:
1、“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薄拙渚o扣詩題下筆,點明了地點,詩的前兩句用了夸張手法寫塔的高峻,說它高“千尋”;在用“聞說”襯托塔的高聳,為下句埋下伏筆。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薄髢删渥h論,是詩的主旨。語意雙關,表面上寫“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層”,實際上包含著登得高、望得遠的深刻生活哲理。
四、合作探究: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登飛來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此時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場,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飛來峰之千尋塔來抒發(fā)自己胸懷壯志寄托遠大的理想。
設計理念(課標、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古詩詞的教學更是如此。通過多種方式的閱讀理解、品析欣賞,從而正確體會和把握古詩詞的內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品評賞析能力,更加喜歡古詩詞的學習,更加熱愛祖國優(yōu)美的古詩詞文化。
學情分析(學生學習態(tài)度、對教材的理解)
以往,學生所學的詩大多是以寫景狀物為題材,對于蘊涵著深刻人生哲理的詩則是初次接觸,因而在學習體會詩的含義上,會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飛來峰和王安石的相關資料,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并在熟讀的基礎上正確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疏通詩意。
2、過程與方法目標:明確古詩學習的一般性目標,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濃厚興趣的引導下熟悉詩歌內容,運用圖文結合、抓關鍵字,熟讀想象的方式準確理解詩句的含義,并聯(lián)系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和相關的時代資料引導學生挖掘詩歌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首詩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并且體會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艱難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含義,能夠準確描述詩歌的情景,并且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結合作者的生平事跡領悟詩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應該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習資料準備:
關于飛來峰的影像資料、關于王安石一生經歷的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總課時一課時,本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傳說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講課前,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故事。(相傳有一天,靈隱寺的濟公和尚突然心血來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從遠處飛來,那時,靈隱寺前是個村莊,濟公怕飛來的山峰壓死人,就奔進村里勸大家趕快離開。村里人因平時看慣濟公瘋瘋顛顛,愛捉弄人,以為這次又是尋大家的開心,因此誰也沒有聽他的話。眼看山峰就要飛來,濟公急了,就沖進一戶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見和尚搶新娘,就都呼喊著追了出來。人們正追著,忽聽風聲呼呼,天昏地暗,“轟隆隆”一聲,一座山峰飛降靈隱寺前,壓沒了整個村莊。這時,人們才明白濟公搶新娘是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這座山峰稱為“飛來峰”。)(出示圖畫)千年前的一個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觸發(fā)感想,作了一首詩,叫《登飛來峰》。今天,就讓我們開啟時空之旅,跨越千年,與詩人對話,感受此詩的意境。(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交流,解釋詩句
引言:學習古詩的目的就在于誦讀,吟詠,而想讀好詩,則要理解詩意。大家以前已學過不少詩了,今天老師要求大家分小組自學。
出示自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詩句,用“ / ”劃出詩句的節(jié)奏。
交流資料,了解作者。
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
出示自學提示:
(1)每人讀詩中的一句。
(2)解釋所讀詩句的意思。
(3)交流重點字的意思。
2、小組匯報自學情況:
(1)讀課文,用“ / ”劃出詩句的節(jié)奏。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2)走進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今有輯本《臨川先生文集》。
(3)補充介紹,寫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任知縣,任職期滿后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峰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雞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
(4)讀詩,分詩句解釋大意,提示重點字義。(課件同時出示字義)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畏:害怕。遮:遮擋,遮住。緣:因為、由于。
雞鳴見日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升起。
分句解釋: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我”登上飛來峰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就能看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浮云遮擋住遠望的眼睛,只因為我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
指名解釋整首古詩大意,師生補充評議。
學生自由發(fā)言。
提出不懂的地方,解決疑難。
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三、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師范讀。
《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佗诿鑼懢拔
③④抒發(fā)情懷
2、生品讀前兩句。
前兩句寫景,突出了飛來峰的什么?請用一字概括。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云天的氣勢吧!
再讀前兩句,讀出自己的感受。
生品讀后兩句。
后兩句抒情,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懷?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1)補充資料:
飛來峰高168米。飛來峰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秀麗絕倫。飛來峰的廳巖怪石,如蛟龍,如奔象,如臥虎,如驚猿。山上老樹古藤,盤根錯節(jié);巖骨暴露,峰棱如削。
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飛來峰的這些美景詩人都沒有描寫,而單單只寫了飛來峰的“高”?提示:聯(lián)系詩人的經歷。
(2)補充資料:
王安石當過宰相,實行變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強盛起來,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寫下此詩時,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fā)抒胸臆,寄托壯懷,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
體會詩人遠大的抱負和志向,以及對與自己的未來充滿著雄心壯志的情懷。
(3)結尾兩句寫出了什么樣的道理?
寫出了“站得高看得遠”的哲理。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緣身在最高層”的重要性,可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這句看似淺近,其實用了典故!案≡啤痹诠糯姼柚谐1挥脕肀扔髯嬝惖男∪嘶蚱渌麡O事物。李白就說過“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币馑际钦f自己離開長安是由于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出示課件)
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
再品讀后兩句,讀出自己的感受。
(4)同時“浮云”,李白與王安石有不同的看法,產生了不同的對待方式,這正是兩人觀察角度不同所致。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主題——角度,即看問題的出發(fā)點。
4、小結:
要想看得遠,視野更開闊,就必須登上最高的一層。這正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中所寫的(師生齊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誦讀,表達情感
1.師談話: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xiàn)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lián)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
2.學生練讀。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指導。
4.聽范讀。(出示課件)
5.齊讀。(配樂)
6.練習背誦,嘗試配樂表演。
五、課外延伸
1.師談話:王安石不但是大政治家,更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F(xiàn)在讓我們步入詩的殿堂,感受中國古典文字的魅力,欣賞他的其他著作。
2.配樂,讀詩。
(課件出示:王安石的詩作)
3.師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字的魅力,學習了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再來讀一讀詩句。
作業(yè)布置
小練筆:通過對詩中哲理的領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一寫怎樣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教學反思
1、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四個難字——尋、聞、畏、緣,我讓學生通過查字典同桌交流理解,然后自己理解詩句的意思,
2、重視學生的朗讀感悟。從朗讀和感悟中領悟作者的志向和此詩所含的哲理。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內容:《登飛來峰》
1、老師背誦《登飛來峰》這首古詩并走上三尺講臺。
老師要求學生背誦這首古詩。
2、老師讓會背誦這首古詩的同學說出這首古詩描寫的是什么,說出它是一首什么詩,以及它表現(xiàn)的是什么。
老師解題:《登飛來峰》描寫的是王安石眼中的飛來峰上的應天塔,是一首詠物抒懷詩,表現(xiàn)的是詩人治國理政的政治抱負和富國強兵的家國情懷。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登飛來峰》是怎樣寫成的。
2、讓學生產生《登飛來峰》詩的閱讀興趣和創(chuàng)作欲望。
三、教學重點
1、詞語注釋:
飛來峰:在紹興城外的林山。
千尋塔:形容塔很高。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聞:聽。
浮云:浮動的云霧。
望眼:視線。
緣:以為。
2、概念解釋:
意象:就是蘊涵著作者主觀想象的客觀物象。比如這首詩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數重山,春風,江南岸,明月,照我還等。
賦比興: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表達方式。賦,意思是鋪陳;比,意思是比喻;興,意思是有意拔高結局。
結構:是指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起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一句。意思是絕句詩的開始。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開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二句,是秉承上句的意思,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發(fā)展部分。承句是上句結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轉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三句,意思是轉移到談話的正題,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結句,指的是絕句詩的最后一句即第四句,意思是結束,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結局部分。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王安石簡介:
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北宋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進士第四名,開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罷相的精彩人生。他是中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學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臨川先生文集》存世!兜秋w來峰》是他的代表作。
2、說明《登飛來峰》的結構形式:
《登飛來峰》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由四個組成部分即四個句子所組成:第一句,飛來山上千尋塔,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第四句,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四個句子組成了《登飛來峰》這個整體。從七言絕句詩的結構角度講,這四個句子依次是起句、承句、轉句和合句。通常我們稱之為“起承轉合”。
3、介紹《登飛來峰》的創(chuàng)作背景:
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30歲的王安石,從浙江鄞縣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紹興,登上飛來峰攬勝,被飛來峰上的應天塔所感動,決定寫登飛來峰詩一首,詠物抒懷,借以表達自己治國理政的政治抱負,抒發(fā)自己富國強兵的家國情懷。這坐落在峰頂的應天高塔,就像志存高遠的自己。自緣身在最高層,自然而然就成了這首詩的合句。
順便解釋“合句”。
4、敘述《登飛來峰》的構思過程:
深諳作詩之道的王安石知道,有了絕句詩合句以后,按照七言絕句詩構思的順序,接下去就是要構思詩的起句。起句是什么?王安石知道,起句就是合句的前提。王安石還知道,合句即自緣身在最高層的前提,就是飛來山上的高聳入云的應天塔,就像大宋王朝的志存高遠的王安石一樣。所以,自己的起句就是飛來山上千尋塔。
順便解釋“起句”。
王安石知道,按照七言絕句詩構思的順序,構思絕句詩完合句和起句,接下去就是要構思七言絕句詩的轉句。轉句是什么?王安石知道,轉句就是合句產生的主要原因。
王安石還知道,合句即自緣身在最高層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高塔不怕高空的浮云遮住自己的視線,就像自己不怕大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弊政遮蔽自己的視線一樣。因此,這首詩的轉句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順便解釋“轉句”。
王安石知道,按照七言絕句詩構思的順序,構思完合句起句和轉句,最后需要構思的就只剩下七言絕句詩的承句了。承句是什么?承句就是轉句的前提。王安石還知道,轉句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前提,就是聽說雄雞啼鳴時分就能看到太陽初升,就像自己能夠最早看到弊政革除后的國富兵強的大宋盛世一樣。所以,這首詩的承句就是聞說雞鳴見日升。”
順便解釋“承句”。
這就是近千年來廣為流傳的千古名詩《登飛來峰》的構思過程。
作為老師,我要讓學生明白,構思創(chuàng)作七言絕句古詩,就是要按著上面的順序上面的理念去構思創(chuàng)作。又或者說,所有的大師都是這樣構思創(chuàng)作他們的七言絕句的。
六、指出《登飛來峰》的解讀誤區(qū)
老師詢問學生對《登飛來峰》的不同解讀。
老師指出歷來的教育者對《登飛來峰》的解讀誤區(qū):
有教育者說王安石的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更有教育者說這首詩與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又說與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真是信口開河,滿嘴胡說。
七、板書設計
1、課前,由板書值日生板書全詩: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2、課內,由老師標注絕句詩的結構形式“起承轉合”:
題:《登飛來峰》
起:飛來山上千尋塔,
承:聞說雞鳴見日升。
轉:不畏浮云遮望眼,
合:自緣身在最高層。
八:課后作業(yè)
1、創(chuàng)作一首七言絕句詩。題目是《登……》;如果實在寫不出來,再默寫《登飛來峰》三遍。
2、用時10分鐘。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7
學情分析(學生學習態(tài)度、對教材的理解)
以往,學生所學的詩大多是以寫景狀物為題材,對于蘊涵著深刻人生哲理的詩則是初次接觸,因而在學習體會詩的含義上,會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兩首詩的相關資料,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并在熟讀的基礎上正確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疏通詩意。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讓學生學會在讀中賞析作品,準確理解詩句的含義,并聯(lián)系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和相關的時代資料引導學生挖掘詩歌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兩首詩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并且體會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在前進的道路上要不畏艱難困苦,勇攀高峰。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含義,能夠準確描述詩歌的情景,并且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結合作者的生平事跡領悟詩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應該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總課時一課時,本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走進中國名川大山
同學們,大家都會出去旅游過嗎?那么你們都游覽過哪些山川呢?誰能來說說你爬山的感受?(讓同學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看來同學們真的去過不少祖國的名川大山,而且爬上的高高的山頂帶給大家的不僅僅有一覽美景的喜悅,更多的是獲得了一次次人生體驗。其實古人和我們一樣也會去游歷這些名川大山,也會有自己獨特的體驗。那么今天,我們就跟隨兩位詩人去做一次旅行,看看他們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又有怎樣的體會?(板書課題,作者)
知人論世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時,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現(xiàn)了他勇于革新,不畏眾議的精神。(此段內容演示在ppt文稿之上)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fā)抒胸臆,寄托壯懷。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杜少陵,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別”。(此段內容演示在ppt文稿之上)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朗讀
1 學習古詩的目的就在于反復的朗讀。請大家一起讀出我們朗讀的要求:讀正確、讀整齊、讀連貫。
按照要求,小組練習,并請小組展示,教師與同學進行點評。
全班齊讀,教師點評。
2 提出讀的第二個要求:有層次。請同學用“ / ”劃出詩句的節(jié)奏。這里講解劃分詩句節(jié)奏的標準。以意義為標準。
小組匯報情況:讀課文,用“ / ”劃出詩句的節(jié)奏。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8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此時王安石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學習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教學構想:
學生在第九冊剛學過了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還學習了描寫王安石的文章《千錘百煉為一綠》,學生對兩位詩人有一定的了解。引導學生運用已積累的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誦讀古詩文,想象詩境,從而理解詩意,體會中心思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入情入境;整體通讀,想象詩境;分步解讀,感悟哲理;二次整合,學習觀察方法。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嗎?(出示圖畫)……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讀《登飛來峰》
1、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2、全體學生齊讀并背誦。
三、在教師的點撥下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點撥:①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谡芾硎怯眯蜗笊鷦拥恼Z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③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四、質疑活動
1、《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了一個怎么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討論活動,邊討論邊板書
①②描寫景物——充滿生機
、邰苁惆l(fā)情懷——躊躇滿志
小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包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六、競賽搶答活動
搶答題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學。唐宋八大家)
2、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偾に( )(指應天塔)
、诼務f雞鳴見日升( )(這里是“聽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苤痪壣碓谧罡邔( )(因為)
3、“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點明飛來峰,千尋塔的高峻陡峭。(夸張)
4、《登飛來峰》中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躊躇滿志的情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再從你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寫一句)(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颍撼鲇倌喽蝗荆鍧i而不妖)
5、《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前:寫景,后:抒情)
6、《登飛來峰》中蘊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作業(yè)設計:
背誦這首詩歌,并理解詩意
默寫這首詩歌
板書設計: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理解《題西林壁》的內容,背誦古詩,并且理解詩意
學生學習過程:
一、指導預習《題西林壁》
1.聽范讀
2.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預習
緣 廬 峰
4.指名讀《題西林壁》
5.齊讀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古詩給你的初步印象(描寫廬山的景色)
7.質疑
二、學習《題西林壁》
1.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學習1、2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不認識,看不清。緣:因為。 題:書寫。
(5)討論句意
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說全詩意思
3.想意境,悟詩情
(1)放廬山幻燈片,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2)引伸: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3)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是只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yōu)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小結:《題西林壁》把廬山特色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還從中獲得啟示。
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四、比較
1、全班齊讀兩首詩,邊讀邊想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詩人。指名簡介王安石和蘇軾。
(2)都有景物描寫。寫的什么?(借機解題)
《題西林壁》——西林:廬山上的西林寺。這首詩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登飛來峰》——飛來峰 ,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寺前。
(3)都借寫景說明道理。
這兩首詩蘊含了什么哲理?讓我們一首一首地來品悟。
五、學習觀察方法。
自由讀兩首古詩,說說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層——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作業(yè)設計:
帶著感悟背誦兩首詩
默寫兩首古詩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走進文本,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
2、賞讀品析:以詩言志,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書寫壯志,感悟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走進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導課:在浩瀚的中國古詩詞文庫里,有大漠孤煙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從山水田園的牧歌,有金戈鐵馬的陽關,今天我們來到杭州的飛來峰上,看看北宋詩人王安石會寫下怎樣壯麗的詩篇?
二、推測詩人,品題目
(一)詩人登上飛來峰,猜測詩人是以何種氣勢來“等”飛來峰的?他會寫到什么內容?
孔子曰:登高必賦。《登飛來峰》是北宋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當時年僅30歲,也是詩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
飛來峰被人們稱為是“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的。
。ǘ┱b讀古詩,悟氣勢。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
。2)感悟詩人磅礴的登高氣勢。(學生自由讀,教師點撥,教師范讀,學生再讀)
(三)走進文本,品意境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志向,運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點:峰、塔、云、日等)
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用了“聞說”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對前途充滿信心。
三、以詩言志,悟哲理。
師:詩人借景抒情,抒發(fā)自己的志向,詩中哪句話強烈抒發(fā)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陸賈《新語慎微篇》。
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師:詩人借助“浮云”,想要表達什么?(在政治上高瞻遠矚和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總結:作者借“登飛來峰”一事,巧妙地借用飛來峰和千尋塔,有巧妙的加入聯(lián)想,抒發(fā)了一個政治改革家,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精神與斗志,讓我們重新領略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遠”的哲理。
請同學們再次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4、追尋古人,悅人生。
詩人借景抒情,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tǒng)治層,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讓我們跟隨詩人,賦詩一首:
楊柳依依景色幽,聞說九中學子秀。
不畏學習壓力大,自緣榜上有爺名。
不畏課余時間緊,自緣中考輕闖關。
不畏學海深似苦,自緣身為青少年。
不畏晨昏遮望眼,自緣壯志在我胸。
不畏人生多歧路,自緣豪情在心頭。
今日來此方得知,國之棟梁顯壯志。
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安晃犯≡普谕,自緣身在最高層!蓖醢彩呛肋~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讓我們?yōu)橹炔。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最后讓我們攜帶行囊,追尋古人,一起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引入新課
1、誰能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2、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揭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著同樣道理的詩—《登飛來峰》。
4、質疑:看到這個課題,有什么想問的?
5、哪個同學可以幫忙?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古詩。
2、初讀、正音
3、檢查預習情況
通過預習,你獲得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事情?
三、品讀古詩
1、齊讀
2、討論:如何讀好這首詩?
。ㄒ螅鹤x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節(jié)奏)
3、師指導朗讀,并范讀。
4、學生試讀
5、指名讀(兩三個)
6、學生評價朗讀
7、自主學習,理解詩意。
8、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9、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同學們,這首詩從表面上來看,是一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其實詩人是要借景來抒情,請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10、教師小結:
四、學生暢談生活經驗
1、說一說自己登山觀景的體會。
2、師小結: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難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02-02
《登飛來峰》的教學設計10-26
登飛來峰優(yōu)秀教學設計12-06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范文01-31
王安石《登飛來峰》教學設計02-27
王安石《登飛來峰》教學設計09-19
王安石登飛來峰教學設計11-23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5篇11-07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3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