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 推薦度:
- 中秋美文 推薦度:
- 勵志美文 推薦度:
- 經(jīng)典愛情美文 推薦度:
- 生活的美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下馬之丘經(jīng)典美文
在灰蒙蒙的西安城墻下,居然有一處被稱為下馬陵的地方,全是因那漢皇當年拜謁過這里的董子祠,由此可見躺在這兒的學問家有多大的影響了。
但這座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的墓園也太小了,現(xiàn)在被圈在一家單位的大院里,須得進入大院才能拜謁。而那簡陋的祠堂大門對著城墻常年關(guān)著,仿佛想對歷史傾述不盡的良策,卻又有些遮遮掩掩。人們都知道西安城墻是明代的建筑,傳說建城時沒注意內(nèi)側(cè)留有董仲舒墓,發(fā)現(xiàn)后向內(nèi)挪過一次,那墓卻如影隨形依舊臥在內(nèi)側(cè),所以西安城墻南北比東西要短不少,這當然是民間善意的神話了。不過,如今的董子祠更顯狹小,就像一座孤立在城墻下的普通民房,大約只有三十多平方米,還分割成三個小間,正廳有今人給董仲舒繪的彩色畫像,有一副書法家撰寫的對聯(lián),再就是一張方桌了,幾位退休老人正圍坐四邊游戲撲克,似與這湟湟祠堂的文化不甚協(xié)調(diào)。其實那董仲舒是不喜玩耍的,史載他少年時書房后邊新建了花園,居然三年沒有踏入一步,可見內(nèi)心的定力從小就不是可以隨便誘惑的。
那祠堂后面便是董仲舒的墓了,這位輔助漢武帝完成了思想統(tǒng)一的一代大儒,如今尷尬地坐落在眾多居民樓的中間,使得用磚箍起的墓丘顯得格外局促,而且還箍成了四方形,似在反襯旁邊高高低低的建筑。我始終疑惑堂堂大儒怎么會葬在長安城里,漢族風俗是要選擇青山綠坡,選擇人跡幽靜的地方。后來問及專家才知道,這里在漢代是長安城東門外,估計當初隋文帝后來選擇這片地方興建城郭,一定遷走了大批的墓塋,可能是諱于董仲舒的大名,建城時悄悄保留下來了。而且,現(xiàn)在的西安城墻是在唐代皇城基礎(chǔ)上建造的,可想這堂堂董子墓當初就坐落在三公九卿辦公的皇城根下,由此可見唐朝官吏對董子的崇敬了。可想那時這里的環(huán)境一定優(yōu)雅清靜,當是一處方圓數(shù)十畝的花園,而今董子祠的窘迫唐代儒生們是絕難預料的。
面前的墓碑寫著“董仲舒墓”四個漢隸大字,這是明代人豎立的碑石,但碑面上斑駁的印跡傳遞出的困惑,卻讓人難以名狀。當年漢武帝詔命董仲舒進宮問策,先生居然毫不怯場,提出了流芳百世的“大一統(tǒng)”理念,這一策論顯然迎合了曠世梟雄的夢想。這堂堂漢皇雄才大略,一生熱衷開疆拓土,甫一登基便把中國的管轄權(quán)擴展到大漠以北。然而漢初的“七國之亂”,使得大漢天子感到困惑與茫然。而董仲舒審時度勢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恰與漢武帝一拍即合,從此也把儒教文化推到了國家層面。所以,有人說秦始皇用刀劍統(tǒng)一了中國,而董仲舒用思想統(tǒng)一了華夏,似乎兩者隱約亦有異曲同工之妙矣!
我看到墓前堆放的幾塊石頭有纏枝蓮花和虎豹瑞獸的紋飾,盡管都是從殘垣斷壁上跌落的磚瓦,卻可以從中感受到那個時代對董子的呼喚。人們千萬別以為董仲舒是個迂腐的夫子,其實他把皇權(quán)推到了天上,竭盡全力宣揚“君權(quán)神授”,卻又擔心皇權(quán)濫用會毀掉社稷,便進而提出了“天人感應”之說,讓至高無上的皇帝注意體恤百姓,告誡圣上注意施行“德政”。這導致后來的帝王將相都極端重視天文地理之異象,常常將此解釋為上天的懲罰,促使國君收斂某種不良嗜好,這真真是個絕頂聰明的學說呢。
墓園里還有塊龜石碑座在悄悄張揚著力量,遺憾僅剩碑座不見碑銘了,卻從那體魄可見昔日董子祠的壯觀。想那夫子董仲舒也是十分的執(zhí)著,后來竟從自創(chuàng)的理論出發(fā),斗膽把兩次火災與漢武帝的`民生政策勾連起來。令人倒吸口氣的是奏折尚未完成,就被人從書桌上偷走獻給了皇上,直氣得漢武帝大罵董仲舒藏有忤逆之心,甚至下令斬首示眾,后來懾于董仲舒的名望而作罷,但最終還是免去了他的相國之職。不過,數(shù)年后經(jīng)歷波折的漢皇醒悟了,對差點被他斬首的儒生格外憐惜,每每出城途經(jīng)董子祠,都要下馬步行以示敬意,可見呼風喚雨的漢武帝對一代大儒的敬重應是由衷的。
待我們欲離開城墻,忽然想起祠里應有幅董仲舒的線描畫像怎么沒有看到?問及專家,才知早已移到哪家博物館去了。其實,董仲舒的形象在世人面前是非常模糊的,史載他在長安講學時,即使跟隨多年的學子也難見其面。因為每逢授課,他喜歡在講臺前掛一紗幔,這便完全隔住了人們的視線,弟子們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呵呵,堂堂一介文人為何要這樣授課呢?我想他是要營造一種氛圍,好把自己的嗓音與天神融通起來,人們聽著滔滔不絕的絮語,會以為是那名叫董仲舒的仙道在釋譯天書,從而在弟子心里的形象便愈發(fā)神圣了。所以,后人按描述刻畫了一個董子的形象來,一定與真人相差甚遠矣。不過,盡管這個形象隨著社會的演化愈加模糊了,但是后人誰敢不讀董子而妄稱儒生!
風聲雨聲,聲聲入耳;歲月長河,川流不息。歷史已悄然越過了兩千多年,然而有關(guān)董仲舒墓的真?zhèn)斡职l(fā)生了爭論,有人認為應在興平縣的策村,那里全村人都姓董,也符合董仲舒的策論之說;有人以為應在曲江蝦蟆陵,更有古詩為證,似乎也符合民間傳說。但我以為城墻下的董子祠應不失為真跡的,這不是因為傳出了明代城墻一挪再挪的故事,而是有人曾在此挖出過漢簡,而且國人最忌諱與死者為鄰的,若董子墓確不在此處,反而要臆造出個大墓來,周邊的住戶恐怕也是絕對不會容忍的,倘若因此而鬧出個亂子來,豈不是要壞了一代大儒的名聲?
當然,現(xiàn)世的文化人已沒有那么多的禁忌了,他們到西安會到處尋覓下馬陵,尋覓大儒董仲舒,以能在這座古墓前燒一炷香為自得。所以,現(xiàn)在城墻下這處祠堂似乎又熱鬧起來,也愈發(fā)地受到關(guān)注了,哪位文化人到了古城,若是沒有到下馬陵一拜,若沒有在董子祠里念叨點什么,那幾乎會被遠近的朋友恥笑不已呢。
是啊,誰讓董仲舒的威名依然這般震撼呢?
【下馬之丘經(jīng)典美文】相關(guān)文章:
下馬之丘美文02-10
下馬陵前憶仲舒美文欣賞06-11
首丘之念成語12-01
自由之丘初中散文04-02
一丘之貉的近義詞04-12
東家之丘的成語故事10-30
《自由之丘》的觀后感10-03
一丘之貉的歷史典故11-28
《詩經(jīng)·宛丘》之中秋之賞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