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項令課件介紹
導語:《強項令》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語文版七年級下第七單元的一篇傳記。選自“四史”之一的《后漢書》。記敘了董宣嚴格執(zhí)法的故事,突出了他不畏權貴、秉公執(zhí)法的精神。歡迎閱讀原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學習正面和側面相結合的描寫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誦讀、討論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情感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公正、廉潔的品質,并幫助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
◆重點分析
1.采取合作、討論等形式,把握人物形象;同時可通過新舊知識相融合,學習寫作方法;
2.學習正面和側面相結合的描寫方法。
◆難點分析
1.理解古代“法”與“執(zhí)法”和現(xiàn)在的“法”與“執(zhí)法”不同。
2.古今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
◆教學方法
合作討論,把握人物形象;同時可通過新舊知識相融合,學習寫作方法;
古今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通過探究,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 ·
◆教師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熟悉課文,查找資料,準備小組表演。
◆教學流程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指導復述 1.回顧舊知
2.誘思導學 2.思考探究
3.組織討論 3.討論發(fā)言
4.探究學法 4.輻射練習
5.指導寫作 5.片斷練習
一、情境導入
通過“貪官李真”的錄像,創(chuàng)設一種使學生主體參與,興趣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對所要表現(xiàn)的信息產生極佳的逼真效果。把靜態(tài)、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維空間中會產生極其活躍的動態(tài)畫面,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現(xiàn)內容更充實,更形象生動,更具吸引力。參與學習興趣和熱點,結合現(xiàn)實,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去加以拓展,認識到“為官剛正,執(zhí)法嚴峻”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義
2.復述課文
3.那么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請同學們找出事情的起因、發(fā)展、高潮、結局。遇到疑難,可相互討論。
二、新課
誘思導學,展思考題,學生直觀、形象的參與學習。 采取合作討論等應引導學生緊緊把握住董宣人物的事跡,因為人物的性格特點是從這些事跡中顯現(xiàn),出來的。例如:為官剛正,執(zhí)法嚴峻,等等。
分小組討論
1.光武帝對董宣前后態(tài)度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在這個故事中,漢光武帝對董宣的態(tài)度前后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你怎樣看待他的變化?
(此題使學生通過對劉秀的前后態(tài)度的`對比分析,理解秉公執(zhí)法的意義)
2.董宣為什么要“大言數(shù)主之失”?
3.課為什么稱董宣為“強項令”?
4.漢光武帝為什么說“董宣廉潔,死乃知之”,這對表現(xiàn)董宣的品質有何作用?
思考回答:因為劉秀發(fā)現(xiàn),董宣死后,是用布做的被子蓋尸體,只有妻子和兒子在相對哭泣,只有大麥幾斗,破車一輛,家境非常貧困,由此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潔!皠⑿愕倪@番話更加從側面烘托出董宣的廉潔。
5.討論一個挑戰(zhàn)性的問題:你怎樣評價“光武帝”這個人物?
劉秀一開始聽了公主的告狀,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來卻不殺他,而獎勵錢三十萬。
從這幾方面回答:(1)從中看出光武帝是一個識別人才,知鍺就改的明君。(2)光武帝明白了個中道理,明白了董宣痛陳嚴格執(zhí)法對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在語文課堂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課堂教學內容豐富,生動,形象,這樣一來學生們在學中有樂,樂中有學,既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方面均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使多媒體的作用可最大限度地得以發(fā)揮,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的主人使語文課堂煥發(fā)新的活力。
三、拓展練習:
表演故事
附:板書 人物性格
董宣:不畏權貴、秉公執(zhí)法
湖陽公主: 仗勢欺人、驕橫
光武帝:開明、知錯就改
四、個性練習設計
教學探討與反思
本文是一篇歷史人物傳記,文中通過記敘“董宣執(zhí)法”的故事和董宣去世后家中貧困景況,從正、側面體現(xiàn)了董宣不畏權貴、秉公執(zhí)法、清正廉潔的高貴品質。課文雖不長,但主次協(xié)調,正面、側面呼應,行文活潑,富于變化。在教學中應注意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及寫作特點。
【強項令課件介紹】相關文章:
《強項令》的閱讀答案12-31
梁州令 柳永 介紹09-06
柳永《甘州令》詩文介紹08-29
柳永《梁州令》詩文介紹08-30
課件家庭技術的介紹05-15
柳永《木蘭花令》詩文相關介紹08-23
制作課件的方法及技巧介紹05-17
折桂令譯文11-11
《調笑令》韋應物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