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寡人之于國也》課件(通用6篇)
課件是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經(jīng)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huán)節(jié),而加以制作的課程軟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寡人之于國也》課件(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寡人之于國也》課件 篇1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jīng)!翱酌稀辈⒎Q,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兜玫蓝嘀У拦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我們今天學習的《寡人之于國也》也體現(xiàn)了孟子的這一主張,并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容。
[板書題目]
二、誦讀
1.教師范讀正音
王好(hào)戰(zhàn)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數(shù)罟(cùgǔ)不入灣(wū)池
養(yǎng)生喪(sàng)死無憾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餓莩(piǎo)
2.學生齊讀(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學生分角色朗讀(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xiàn)。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存在出人)。
說明: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誦讀第一段
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绷夯萃跤X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梁惠王施行這樣的政策,結果如何?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于國盡心結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導朗讀: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jīng)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弊x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安爨弴倍,前句輕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昂我?”盡心了,但民不加多。讀時應突出其困惑、不解。
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zhàn)喻”?
提示:孟子說“請以戰(zhàn)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么?
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
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睆亩恢挥X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tǒng)治者有別。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jié)輕或重的區(qū)別。
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誦讀二、三、四段。
指導朗讀: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其實已經(jīng)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讀起來應從容不迫!耙詰(zhàn)喻”后可稍長停頓,“則如何”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于焉耳矣兇無如加好請?zhí)钊还募冉右纷呋蛑睙o于
五、作業(yè)
1.背誦前兩部分。
2.理解常用實詞、虛詞。
《寡人之于國也》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1、同“誦讀式教案“
2、理解文中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文章關鍵字詞語義的把握來理解文章中心
教學原則:
教師提出“牽一發(fā)動全身“的問題,促使學生思考,達到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與誦讀式教案相同
第二課時
解文北宋哲學家程頤認為,孟子論王道的文章沒有超過這章的,同學們思考一下,文章359個字,有多少個“民”字?梁惠王講了幾個,孟子講了幾個?明確:共有7個民字,,梁惠王講了3個,孟子講了4個。
提問:根據(jù)文章內容,請給每個“民”字前加上定語?
。ò褜W生分成幾組,分別討論,然后,每組推選中心發(fā)言人發(fā)言,大家討論)
教師分段明確:
(一)梁惠王之民
1、青壯年之民
梁惠王乃好戰(zhàn)之君,因此,“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這句話中的“民”字,應做“青壯年男子”理解。朱熹是這樣解釋的:“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不能移者”。朱子解釋的著眼點在留下的老幼,注意的是老幼的不能行走。若真是為了救災,根本不必要移民,而且,移民涉及到家庭倫理等社會穩(wěn)定的諸多因素。梁惠王的一切決策都要以戰(zhàn)爭為指歸。
2、明:全體之民暗:青壯年之民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中的民,實際上已包含了兩層含義,在聽者看來,是指全體老百姓,但,梁惠王這個與孟子一見面就談“以利吾國”(利,蓋富國強兵之類,朱子注)的“好戰(zhàn)之君”,其心思指的是青壯年男子。
。ǘ┟献又瘢ㄍ祿Q概念)
1、全體之民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中的“民”,孟子順著上文梁惠王所說的“民”的含義,講成全體老百姓。
2、“生與死”之民即青少年與老年百姓
在‘王道之始”中講民的“養(yǎng)生喪死”,從“生與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里的民可分成兩類,一類是“生”,即青少年,一類是“死”,即老年人。
3、五十、七十之民黎民
在“王道之成”中,孟子多次強調“五十者”、“七十者”,意在指民中的老者,也就是“王道”的'關鍵是“老者之養(yǎng)”;黎即黑,黎民,是秦時的黔首,統(tǒng)治者對老百姓的蔑稱。在這里,孟子特意提出民指普通百姓。
4、全體百姓
最后,在談“王道之阻”時,“斯天下之民至焉”的民,孟子又回到了“全體老百姓”之義上了。
從“民”的意義不斷轉換上,我們看到了孟子的“民”更多地傾向于民之老者和全體百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正是孟子民本思想所在。一個“民”字,既可看到孟子的論辯藝術,又可反映孟子的民本思想——王道。
《寡人之于國也》課件 篇3
教學目的
1.解釋并翻譯文中的關鍵詞句,疏通文意,背誦全文,積累文言基本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梳理孟子與梁惠王對話的層次,分析孟子運用的論辯手法,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辯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會理想中的精神底蘊,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學說受到冷落的歷史原因,拓寬閱讀視野,培養(yǎng)探究意識,獲得人生智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說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了解孟子
二、在誦讀的過程中檢查課前預習,
第一讀通能讀準字音、解釋文中的字詞句。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字詞句方面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1找一學生讀難讀的字詞2.解釋加點詞語3翻譯句子
第二讀懂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換一種方式來讀,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一個扮演梁惠王,另一個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谧x出感情(注意重音、語速、語氣、語調和斷句)
三、深入理解,說說梁惠王是怎樣的一位君王。
明確:梁惠王窮兵黷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關心民生疾苦,卻自以為用心治國,感覺良好,很有些自負、傲慢和糊涂。他與孟子的談話,與其說是尋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說是宣泄不滿和牢騷。
四、面對這樣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樣一步步去說服他的?
明確:第一步:講故事,巧妙設喻,欲擒故縱,讓對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張。第二步:繪藍圖,排比鋪陳,宣揚仁政,描繪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圖景。第三步:作回答,現(xiàn)實場景,擊中要害,犀利的詞句和浩然正氣讓對方無從躲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具體分析“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兩幅王道圖景、最后批評梁惠王的“罪歲”。
五、布置作業(yè)。
本文是對話體,由孟子與梁惠王的問答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為梁惠王各設計一句話,表現(xiàn)梁惠王論辯時的心理活動,并說明理由。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學生合作,討論完成上節(jié)課作業(yè)。
明確:1.可以添加“寡人愿聞其詳”之類的話。理由: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識到五十步與百步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但他也許不會就此承認自己治國的“盡心”與鄰國之君一樣,他還希望對方作出具體的解釋。
2.可以添加“何也”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用各種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誘人的結果(“養(yǎng)生喪死無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張,但到底什么是“王道”還不是很清楚,對方還需要從正面加以闡發(fā)。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的“王道”樂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動梁惠王,也暗含著對梁惠王開頭的困惑的解答,但對梁惠王這樣感覺良好而又顢頇昏庸的'君王,還必須旗幟鮮明地給出具體解答,促其醒悟。
通過這些合理添加的話,我們能體會出梁惠王當時從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從不滿沮喪到受到觸動不得不考慮的復雜心態(tài),也感受到孟子論辯的強烈效果。
二、孟子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論辯效果?
明確:
1.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把握情勢,巧設陷阱,誘使對方入彀。
2.運用比喻論證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產(chǎn)生了神奇的論辯效果。
3.語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鋒芒畢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獨行、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計梁惠王會不會接受孟子的主張?
(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
投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的有關資料,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明孟子當時的處境和遭遇。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誦讀領悟。
齊讀文中“不違農(nóng)時……未之有也”這一部分內容。
五、這幅社會圖景讓你有什么感覺?它有什么特點?表現(xiàn)出孟子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1.給人一種富足、快樂、安詳、美好的感覺。統(tǒng)治者役民以時,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樂融融。
2.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耙蕴煜聻榧喝!蓖槿嗣竦目嚯y。救民于水火的抱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卑僬鄄粨。堅定執(zhí)著。勇于擔當、經(jīng)世濟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六、齊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寡人之于國也》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
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3.理解文中體現(xiàn)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教學重點
1.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課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jīng)!翱酌稀辈⒎Q,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著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教師范讀課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教師投影,正音:
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導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討論交流后,點撥:《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依據(jù)梁惠王有通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并沒有區(qū)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jù)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zhàn)國時國君所有的“統(tǒng)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課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學分節(jié)朗讀課文,檢查糾正讀音、斷句。
2.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第2段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慢一些,語氣應平緩。
第三部分排比,對偶句較多,要讀出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shù)奶攸c。要把反問句的反問語氣讀出來。
3.理清思路結構(在學生討論、明確段意的基礎上,教師板書)
4.學生對照板書,試背課文第1.2節(jié)
5.教師示范背誦第一節(jié),指導背誦方法
點撥、誘導:找出重點句,劃分小層,理出思路,注意層與層之間的聯(lián)系,注意關鍵詞和句子的異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誦。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一、二兩小節(jié)。
2.歸納文中的多義詞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一、歸納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1.檢查背誦第一、二小節(jié)。
2.歸納文中重點字、詞、句的相關知識。
教師采用投影或印發(fā)相關提綱,列出所要歸納解決的相關字、詞、句,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提問,教師糾錯、明確,在課文注釋及“思考和練習”的基礎上補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則連詞①順接,就,那么。(則移其民于河東、則何如)②轉接,卻。(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以介詞,①用、拿、把清以戰(zhàn)喻(用)樹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義(把)②介詞,憑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③介詞,按斧斤以時入山林④動詞,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⑤然而,相當于“而”,以衛(wèi)王宮
(7)應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學生口譯,重點點撥句式及翻譯注意點。
、俜穸ň滟e語前置
末之有也
、诮樵~結構后置
樹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義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叟袛嗑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芄潭ǜ袷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難語句的理解、翻譯(指導學生翻譯,小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點撥:要注意一詞多義“食”的翻譯,還要把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準確地翻譯出來。“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詞結構后置和判斷句。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要注意準確地表現(xiàn)孟子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表現(xiàn)了孟子對酷政的批評,情感應是激昂的?勺g為:(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這些人)卻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饑餓)而死,卻說:‘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種說法跟拿刀把人殺死,然后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點撥:梁惠王自以為自己對于國家較他國國君盡心,自己的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會自動投奔他?墒牵弴癫灰娚,自己的國民不見增多。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會來“送死”呢?孟子以臨陣脫逃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國及其鄰國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
先讓學生找出概括性語句將第四節(jié)分為兩小層,再讓學生比較兩小層列出的項目有什么差異。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并適度歸納整理,適當補充說明,適時板書內容框架,然后再引導學生對照板書在課文中劃出相關語句,引導學生背誦。
(3)梁惠王不顧人民死活,孟子在嚴厲批評他之后,為什么接著又說“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導學生認識孟子性善論的兩重性:一方面,他認為人應該從善,因此他反對統(tǒng)治者殘害人民,批評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善,因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覺擴充它,就能養(yǎng)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來,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難歸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會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結果就會使天下歸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時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說這句話不是隨便應付的。
(4)指導學生背誦第3-5節(jié)。
三、品味鑒賞
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本文所體現(xiàn)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點撥:本文從藝術上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俳Y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谏朴帽扔。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蹥鈩莩渑妗C献拥奈恼戮哂行坜q的氣勢,表現(xiàn)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jié)鏗鏘,氣勢充沛。
(學生齊背第三節(jié),體味文章的氣勢)
四、課堂總結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他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并把它發(fā)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點也為“省刑罰,薄稅斂”,減輕人民負擔,表現(xiàn)出重視爭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爭取民心上,表現(xiàn)最充分的是民為國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看法,體現(xiàn)在《寡人之于國也》這一課中,他認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諸侯中稱王,必須實行仁政,而實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進而“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對百姓進行教養(yǎng),使民心歸順。至此,百姓安居樂業(yè),“黎民不饑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對梁惠王的循循善誘中,孟子抓住重視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xiàn)出民為國本的思想,雖然在這一篇里,他沒有提民為貴,但是在闡述中已明確地表現(xiàn)出來,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災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歸順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為重.使百姓能夠在這個國家里“無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養(yǎng),才是治國的根本。他的思想有著積極、現(xiàn)實的意義,但在重武力,強調征伐的時代,又是遠離現(xiàn)實而又不切實際的,因而不被采用。
五、課后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隨堂練習
《寡人之于國也》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xiàn)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課時安排】
。闭n時。
【學生活動的設計】
。、借助字典,正確譯文。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病⒄n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解題
孟子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睹献印返奈恼潞苄坜q,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孟子》還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
二、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1、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無毋,頒斑;涂途。
。、正確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準確使用一詞多義的詞。如:于、王,以食之。
。、注意詞類活用的詞。鼓、樹、衣、謹、王。
三、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薄⒚献邮窃鯓诱f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梗蛭迨蕉笾。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四、課文分析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么?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平等。
。病⒃嚫爬ū疚牡慕Y構: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jù)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總結、擴展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lián)系,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附】
。、古今異義詞:
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句意是:我對國家。
河內兇:
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
請以戰(zhàn)喻:
請,請允許我。今常用于對方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句意是,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憑借它吃到肉。
棄甲曳兵而走:
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
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來。
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則,那么。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詞類活用:
填然鼓之:
鼓,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
樹之以桑:
樹,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句意是:(在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
謹庠序之教:
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
王,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答疑: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闡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結論: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國也》課件 篇6
一、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三、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四、課時安排:
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ㄒ唬┙虒W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ǘ⿲дZ。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
。ㄈ┟献由郊懊献铀枷牒喗。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三)熟讀課文。
1、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2、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4、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申之以孝tì()之義
。4)數(shù)()罟()不入wū()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答案:
(1)yè。
。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
。3)悌。
。4)cùgǔ洿。
。5)無wú通假字,同“毋”。
。6)xiáng。
。7)頒bān通假字,同“斑”。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了解文意。
。ㄋ模┎贾米鳂I(yè)。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ㄒ唬┙虒W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1、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2、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1)提問: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2)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睘槭裁凑f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3)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4)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5)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6),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7)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8)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9)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10)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11)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12)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確:“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13)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后,產(chǎn)生的效果是什么?
、僖髮W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诿鞔_: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燮渲星叭M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14)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斯天下之民至焉!边@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15)提問: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狗彘食人食,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明確:對比,涂有餓莩,比喻,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ㄈ┙處熞龑W生通過回顧本節(jié)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ㄋ模┎贾米鳂I(yè)。
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ㄒ唬┙虒W要點:
1、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
2、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1)樹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無罪歲。
(5)既來之,則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異于……
。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三)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1、數(shù)。
。1)愿得補黑衣之數(shù)。——《觸龍說趙太后》。數(shù)目、數(shù)量
(2)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豆讶酥趪病。幾、若干
(3)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命運
。4)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蛾惿媸兰摇。shuò屢次
(5)數(shù)罟不入洿池!豆讶酥趪病。cù密、細密
。6)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冻啾谥畱(zhàn)》。shǔ計算
2、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稅凵徴f》。與“曲”相對,不彎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豆讶酥趪病贰H、只。
。3)系向牛頭充炭直!顿u炭翁》。價值。
(4)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丁粗改箱洝岛笮颉。徑直、直接。
3、發(fā)。
。1)百發(fā)百中。成語,發(fā)射。
。2)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蛾惿媸兰摇。征發(fā)、派遣。
。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豆讶酥趪病。打開。
。4)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蹲砦掏び洝贰;ㄩ_。
。5)主人忘歸客不發(fā)!杜眯小贰3霭l(fā)。
。6)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五人墓碑記》。發(fā)出。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段迦四贡洝。發(fā)出、抒發(fā)。
4、兵。
。1)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兵器。
。2)窮兵黷武。成語,戰(zhàn)爭。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軍隊。
。4)草木皆兵。成語,士兵。
5、勝。
(1)驢不勝怒,蹄之!肚H》。承受。
(2)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盡。
。3)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多u忌諷齊王納諫》。勝利。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優(yōu)美的。
。ㄈ┎贾米鳂I(yè)。
1、預習下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ㄋ模┌鍟O計。
寡人之于國也
惠王疑問: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設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設圈套)
揭示原因:本質一樣——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孟子主張:行王道——措施、態(tài)度、結果(對比)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課件】相關文章: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09-24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06-05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反思10-26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及翻譯03-25
《寡人之于國也》的原文及注釋02-19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及譯文08-27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及鑒賞11-03
《寡人之于國也》譯文及注釋08-27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模板08-24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及翻譯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