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科學教案6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選擇和運用所學的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的方法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簡單處理和分析并能從中獲取新的信息。
2、能以合適的方式,比較清楚的表達和交流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樂于探究,能積極參加數(shù)據(jù)整理和分析活動。
2、愛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學知識
能夠通過探究,大體了解本地區(qū)天氣情況的主要特點。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
關注天氣狀況,能認識到自然環(huán)境因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也意識到人類的有關活動同樣會影響到這些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
教學準備
一年的時間段內本地區(qū)的氣象原始數(shù)據(jù)資料(最好是學生氣象站自己記錄積累的數(shù)據(jù),如果沒有,可以從當?shù)貧庀蟛块T或通過網(wǎng)絡獲取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講述或用視頻介紹氣象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讓學生理解研究并掌握各地區(qū)的氣象特征和規(guī)律對本地區(qū)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提出測試要求:
當一回小小氣象分析師,整理分析當?shù)氐臍庀髷?shù)據(jù),研究尋找本地氣象特征和規(guī)律。
1.明確活動目的`和任務及記分標準
2.簡要討論準備怎樣整理這些數(shù)據(jù)。
聯(lián)系上一節(jié)課復習提升的整理數(shù)據(jù)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分別說一說自己準備怎樣整理這些數(shù)據(jù),通過交流,保證數(shù)據(jù)整理能順利進行。
三.組織測試:
以個人為單位獨立自主完成以下兩步:
整理數(shù)據(jù)。
分析數(shù)據(jù)
觀察繪制好的統(tǒng)計圖表,比較、分析數(shù)據(jù)之間的關系,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科學研究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提醒學生爭取更加準確的把握事物發(fā)展的本質和規(guī)律,并試用精練準確的語言加以表達。
四.交流與展示
將個人的分析結果拿出來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組織同桌之間進行評價。教師利用專用的一節(jié)課評價等第。
針對本地區(qū)的氣候特點,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提出若干意見。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過程
一、用謎語引出課題,讓幼兒猜:“像熊比熊小,像貓比貓大。竹筍當糧食,竹林里安家。”(大熊貓)
二、出示大熊貓玩具,引導幼兒觀察大熊貓的外形特征
教師出示大熊貓玩具,提出問題,引導幼兒依次觀察大熊貓的頭、嘴、眼睛、耳朵、鼻子、身體、四肢、尾巴等。
小結:大熊貓的頭是圓形,頭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一張嘴,一對小眼睛周圍長著黑色的毛,像帶黑色的眼鏡。鼻子是黑色的,在臉的`中央,兩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體胖乎乎的是橢圓形,全是白色。有四條粗短的腿,長圓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放錄象,講述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教師放錄象,提出問題:大熊貓生活在哪里?它喜歡吃什么?怎樣生活?是怎樣走路的?
小結:大熊貓住在長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歡吃竹葉、竹筍。它喜歡獨居,白天睡覺,晚上出來吃東西,會爬樹,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 四、談話:大熊貓與人類的關系。
“為什么稱大熊貓為國寶?你在什么地方見過大熊貓?你喜歡大熊貓嗎?為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
小結:(為什么稱大熊貓為國寶參見教學資料)小朋友在動物園、電影、電視或圖書中見過大熊貓。大熊貓形體美麗,動作有趣,性情溫雅,可供大家觀賞,還可以表演精彩的節(jié)目,是我們和世界人民喜愛的動物。但它卻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危險,我們要救救大熊貓,保護大熊貓,讓它永遠生活在地球上。
活動延伸:
給大熊貓畫像(國畫);教幼兒玩《搶救大熊貓》的游戲,教育幼兒要愛護大熊貓。
活動要求與準備
一、使幼兒認識大熊貓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二、讓幼兒知道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是國寶,應保護大熊貓。
三、培養(yǎng)幼兒細致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豐富詞匯:珍貴、竹筍。
五、準備:大熊貓玩具一個、錄像機、錄像帶。
科學教案 篇3
第1課 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shù)脑~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么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于難以判斷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查結束后,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僬{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谀男┪锲肥怯梢环N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制成的。
、勰姆N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著,為什么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第2課 誰更硬一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利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師準備:電路檢測器、榔頭
【教學過程】
一、比較硬度
1.比較紙和木頭的軟硬,出示紙和木頭,說說它們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紙一折就變形,而木頭不容易折)
2.比較紙、木頭、金屬的軟硬,再出示金屬一條,這三材料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
①學生說說自己的原先觀察結果,可能會出現(xiàn)方面,那金屬條和木塊誰更硬一些(用壓、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區(qū)分它們的軟硬)
、谔岢觯号袛嘁环N材料是否比另一種更堅硬,可以用刻劃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種材料表面劃出痕跡,就表示它比較硬,反之則可能硬度相同或較小。
③學生嘗試用木頭在金屬上刻劃或金屬在木頭上刻劃,看怎樣做能劃出痕跡。
3.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偃绻俳o你一種材料:塑料,它們的軟硬又會是怎樣的?(學生猜測)
、诳梢栽鯓訖z測它們的軟硬?
、墼鯓幼龅接行虻赜^察?(出示書P48的記錄表)
、軐嶒炛行枰⒁饽男┓矫?(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再適當補充,出示活動題方)
活動提示:
、乓来芜x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兩種材料的平面處。
⑵用力適度,并盡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⑶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不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
⑷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⑸根據(jù)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料按硬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哪種材料最硬?
二、認識金屬
說說周圍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屬?
為什么用金屬不用其它材料(根據(jù)學生的舉例,出示材料)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是從物質變化的本質引出自然界物質變化的不同,在此基礎上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一些典型的物理變化如物態(tài)變化、機械變化、地球運動等,而且在水和空氣的學習中,學生也接觸了一些化學變化,通過本節(jié)教材的學習,可使學生初步明確物理和化學兩個變化的含義,掌握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qū)別 是否生成新的物質。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學習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為接下來學習物質的變化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了解物質處于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中,不同物質的形態(tài)和運動形式發(fā)生著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
技能目標
1、了解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細致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科學結論的能力。
3、固體物質加熱的實驗裝置和操作要求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使學生接受物質是變化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
難點: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酒精燈、錐形瓶、試管、硝酸鉛溶液、碘化鉀溶液、發(fā)黃的落葉、硫酸銅晶體、綠葉、細鐵絲、蒸餾水、氫氧化鈉溶液、雞蛋清。
【教課思路與方法】
、薄把菔痉ā焙汀皩嶒灧ā毕嘟Y合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本節(jié)教材貫穿一系列的實驗,難度較高的由教師演示,較易的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實驗明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含義,同時得出物質的性質。
、 教材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質在不斷的變化中,讓學生感受身邊的物質變化,接著問要想知道物質是否發(fā)生了變化,該如何來判斷呢,從而引入“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這一部分內容分兩部進行,第一部籠統(tǒng)的來了解物質在發(fā)生變化時有什么證據(jù),第二部分以一個具體的例子(硫酸銅晶體的變化)來加以說明。最后是物質變化的一些簡單的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
整個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質處于不斷的變化中(結合新學期的一些變化來舉例,使學生感到熟悉,活躍課堂氣氛)
引出課題:物質的變化
一、 物質是不斷變化著
師: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自然界中所有物質都在不斷的變化中,請你談談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變化?
生:云中的水有時會凝結成雨水而落下,
小樹苗會長成參天大樹, 木材燃燒, 瀑布的水落下。
討論:自然界中的這些變化是什么變化?
投影:圖1-1 下雨
請學生講講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師再總結分析:空氣中的水氣在遇冷的情況下凝結成小雨滴,越積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師問:整個過程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生:在這個過程發(fā)生的是水的三態(tài)變化。
投影:圖1-2 木材燃燒
學生分析:木材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燃燒,是一種劇烈的氧化反應,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圖1-3 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陽光下,通過葉綠體,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機物和氧氣的過程。
投影:圖1-4 瀑布下落
分析:水從高處落下,位置發(fā)生改變,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問:若將以上的四個變化進行分類,你準備怎么分?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生:根據(jù)在變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質把以上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小結:下雨和瀑布下落沒有生成新物質,在變化中沒有生成其它物質,這類變化叫物理變化。木材點燃發(fā)熱、發(fā)光生成了新物質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和氧氣。在變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質,這類變化叫化學變化。
鞏固練習:判斷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1、 鋼鐵生銹
2、 打開小手電筒,發(fā)光發(fā)熱
3、 鎂帶能燃燒
4、 用條形磁鐵吸引鐵釘
5、 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
出示: 水分子電解的模型
請學生從微觀角度來判別水電解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
生:在整個變化過程中,水電解生成了氧氣和氫氣。構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屬于化學變化。
教師指出:化學變化的實質是構成物質分子的原子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
過度:我們周圍的物質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如何判斷變化是否發(fā)生了?
二、 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
師;要了解物質的變化,必須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物質變化的證據(jù)。
演示實驗1:取適量的硝酸鉛溶液放錐形瓶中,再向錐形瓶中加入適量的碘化鉀溶液,觀察反應前后的現(xiàn)象。
問:有沒有發(fā)生變化?
生:有
現(xiàn)象:反應前溶液無色透明,反應后生成黃色沉淀。
分析實驗現(xiàn)象:在此反應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質生成,是化學變化。
師:在這個變化中,兩種溶液反應生成沉淀,是此變化是化學變化的證據(jù)。
出示:發(fā)黃的落葉,與綠葉做對照
提問:你知道葉子為什么會發(fā)黃嗎?
生:落葉的黃色是由于缺含鎂的無機鹽或溫度不適等因素引起葉綠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師:從這兩個變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物質的變化時常伴隨著顏色的變化。
投影:圖1-7 鋼鐵廠的高爐
分析:鐵在高溫下熔化變成鐵水,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但物質的組成本身沒有變化,這種物質的變化屬于物理變化。
演示實驗2:拿出桌上的一段細鐵絲,觀察顏色、狀態(tài)、形狀,彎曲成各種形狀,并用剪刀把細鐵絲剪成幾段。
問:細鐵絲在形狀變化中,發(fā)生的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生:屬于物理變化。
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質,如。不同物質有不同的性質,根據(jù)物質的某些性質,可用來識別該物質。我們可把物質的性質分為兩大類: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小結:通過上述實驗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物質的顏色、形狀和狀態(tài)、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為判別物質變化的標準。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2、會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在“天氣日歷”中記錄降水量。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天氣現(xiàn)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yǎng)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后持續(xù)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教學重點】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2、會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教學難點】
制作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記錄一個月的降水量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帶有刻度尺的紙條,膠帶紙;噴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比較:降水是天氣的一個基本特征,也是天氣日歷的重要數(shù)據(jù),降水的形成很多。常見的有雨、雪、冰雹等。前兩次的降水,哪一次大一些?
2、提出問題:怎樣知道每次降水的.多少呢?生自由說:通過觀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時間長短
二、制作雨量器
1、出示氣象站的雨量器。介紹氣象學家是用雨量器來測量降水量和根據(jù)水量來區(qū)分雨的等級。
提出:我們能不能制作一個雨量器呢?
2、閱讀課文中制作雨量器的方法
3、分析討論:
A、需要哪些材料?
B、為什么要用直筒透明杯子呢?(杯子口徑大底小或小底大對測量降水量各會有什么影響?)
C、刻度單位以什么計算?
D、0刻度在什么位置?(與杯子內測底部對齊)
4、分組制作雨量器
三、模擬測量降水量
1、模擬測量降水量
A、用噴壺模擬降雨30秒。
B、觀察降水量。(雨量器使用時的注意事項(1)平放。(2)視線與水面保持平行,不能俯視或仰視。)
2、交流:
在測量降水量時我們要注意些什么?
3、閱讀氣象學家對降水量的分級。
4、分析:剛才模擬降水中下雨的等級是多少。
5、指導畫降水量的柱狀圖。
四、課后練習,觀測記錄降水量
1、在下雨的天氣里測量24小時的降水量。
2、記錄每次的降水量并畫出柱狀圖。
3、記錄、統(tǒng)計一個月的降水量。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認識呼吸器官和了解呼吸過程;
2.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能提出和呼吸相關的問題,并運用已有知識對“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是否相同”作出假設,學會制定簡單的對比實驗計劃,用實驗證據(jù)驗證自己的假設;
3.能根據(jù)假設和實驗獲取的證據(jù)進行分析,對人的呼吸作出解釋,形成科學的結論;
4.能積極參與集體交流,對他人的實驗設計和研究結論提出質疑。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fā)展對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善于質疑。
2.養(yǎng)成尊重事實、事實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尊重他人意見,善于提不同見解,樂于合作交流;
科學知識:
1.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知道它們在身體上的位置,了解呼吸的全過程;
2.了解呼吸的基本功能,知道肺是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水槽一個,火柴,玻璃杯兩只,玻璃片兩片,表格一張、人體半身模型一個、秒表一只
學生:四人一組,每組:水槽一個,火柴,玻璃杯兩只,玻璃片兩片,吸管兩根,活動記錄一份、標有刻度的飲料瓶一只。
教學過程:
一、認識呼吸器官
1.憋氣活動,初步感知
生試著憋住氣,不呼吸。說說憋氣時的感覺,體驗生命離不開呼吸。
生了解科學家的相關解釋(課件出示:大腦如果缺氧3~4分鐘,腦細胞幾乎會全部死亡。人一般超過5分鐘不呼吸就會死亡)。
教師指導:吸氣再呼出就是一次呼吸。
2.體驗呼吸,認識肺
生口答:我們還有什么方法感覺呼吸?
學生將手放在胸前,深呼吸一次,描述胸部有什么感覺,認識胸腔內這個伸張和收縮的器官是肺。
學生猜測肺可能是什么樣的,并將自己的想法試著畫出來。
學生展示的自己所畫的肺,并說說自己這么畫的想法。
出示人體半身模型,學生找出肺在人體的位置。
全面觀察肺模型,并用自己的語言對肺進行描述。
3.認識其他呼吸器官
生猜測人體其它呼吸器官。
觀看課件,了解人體的呼吸器官。(師點擊課件,出示人體的呼吸器官名稱。)
生說說人體的呼吸器官,并找出它們在身體的位置。
提問:空氣是怎樣進入人體,再呼出體外的?
生口答。
課件演示呼吸全過程,生了解呼吸的全過程。
同桌交流,相互說說呼吸的全過程。
再次深呼吸,再次感受呼吸的全過程。(課件同步演示呼吸的全過程)
[觀察、體驗,完善認知。此環(huán)節(jié),幾次深呼吸,作用不同。第一次深呼吸,初步感知呼吸,喚起學生的原有體驗。第二次深呼吸感知肺的位置和呼吸時肺的變化。第三次深呼吸,結合原有經(jīng)驗,了解呼吸的全過程。在認識了呼吸器官,了解了呼吸全程后的第四次深呼吸,結合動畫的演示和對模型的觀察,逐步修正學生關于呼吸原有的錯誤認識,形成科學的認知。]
二、比較吸進的氣體和呼出氣體的不同
1.提出問題,進行假設
提問:關于呼吸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確定研究問題: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相同嗎?
生根據(jù)已有知識經(jīng)驗假想答案,提出自己的假設。
2.設計實驗,指導設計
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對比實驗在本次探究活動中的作用。
引導學生回憶以前研究氣體的.方法,自學課本,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實驗計劃,設計實驗。
請兩組學生匯報實驗計劃。
其他組對這兩組所設計的實驗進行質疑,完善實驗設計方案。
匯報組的學生根據(jù)其他同學的提問,回答相關問題或進行演示。
主要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如何收集進行比較的兩種氣體;(2)用什么方法比較兩種氣體;(3)實驗操作中要注意什么。
各組修正自己的實驗設計方案
[思先于行,動手之前先動腦。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和假設,小組協(xié)作制定實驗計劃,掌握對比實驗的基本方法。然后通過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對實驗計劃進行質疑、演示、解釋,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操作技能,教師針對交流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有的放矢地對實驗操作進行適當、有效的指導,為將要進行的實驗做好充分準備。]
3.學生實驗,交流實驗發(fā)現(xiàn)
學生按照完善后的實驗計劃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匯報實驗現(xiàn)象,用實驗證據(jù)驗證假設,進行解釋。
4.閱讀表格,形成結論。
出示吸進的和呼出的氣體成分分析表。學生仔細閱讀,并比較科學家對氣體的分析和自己的實驗結果,說說想法。
氣體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
吸進人體的
空氣(100克)78%21%0.4%0.6%
呼出體外的
氣體(100克)78%16%4%1.2%
學生運用研究結論和已有知識經(jīng)驗,解釋:為什么我們需要不停地呼吸。
認識呼吸實際上是富含氧氣的新鮮空氣和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廢氣這兩種氣體交換的過程。肺是氧氣和二氧化碳進行交換的重要器官。
[能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對研究的問題進行科學解釋,形成科學結論,是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此環(huán)節(jié),注重讓學生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及兩種氣體成分分析的結果對問題進行解釋,完善學生對“人為什么要不停呼吸”的認識。]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提問: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呼吸,我們的健康生活需要新鮮的空氣,想知道我們每天需要多少新鮮的空氣嗎?
生思考并口答:計算人每天需要多少新鮮的空氣,必須知道哪些條件?
小組討論:如何獲取這些數(shù)據(jù)?
學生測量一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并記錄。
生演示利用標有刻度的飲料瓶用排水法收集每次呼出氣體的含量。
學生實驗,獲取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
交流:通過計算,想到了什么?
[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運用實驗中學會的排水集氣法測量人體每次呼出(即吸進)的空氣的量,再利用相關數(shù)學知識計算人每天需要新鮮空氣。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從具體的數(shù)據(jù)中體驗健康需要新鮮空氣。]
四、小結全課
科學研究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再發(fā)現(xiàn)問題再研究的過程。關于呼吸你還想知道什么?研究什么?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10-01
科學教案(精選)10-03
[精選]科學教案10-17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9-28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
科學教案07-20
中班科學教案:放屁_中班科學教案07-05
有關科學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