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化論學說的論文參考
進化論學說的進化
在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前,關于自然界的一切是怎么產生的的話語權一直掌握在教廷的手里。禁錮人類思想幾百年的神創(chuàng)論在面對進化論學說時出現(xiàn)了動搖,是怎樣的新思維能使之撼動呢。
進化論第一次讓人類的認識到與眾不同的“從何處來”這個問題的解答,而今,對于進化論學說大多數(shù)人已不再懷疑,而通過接下來的“進化論學說的進化”,我想,我們會更多一些思考,也許會閃現(xiàn)出新的想法,不止于前人的路。
首先,達爾文并非提出進化論的第一人。
1749年博物學家布豐在《自然史》一書中提出了進化論點,認為物種可變并特別強調環(huán)境對生物的直接影響。(可惜面對教廷的壓力他公開表示放棄了這一觀點)
動物學家居維葉反對生物進化論,但他提出的災變論中物種自然滅絕的概念是正確的,他還論證了現(xiàn)存種類與絕滅種類之間在形態(tài) 上和“親緣”上的相互聯(lián)系,這客觀上未進化論提供了科學證據(jù)。(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不合適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科學之路不可或缺的)
以上兩位只是擦到了進化學說的邊,并沒有實實在在戳破神創(chuàng)論,真正打開新世界的大門的是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他在《無脊椎動物系統(tǒng)》和《動物學哲學中》提出了系統(tǒng)的進化學說。他把動物進化的原因總結為”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雖然他的主管推測較多,爭議較多,但他的學說較系統(tǒng)和完善,內容也更豐富,為達爾文的科學進化論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就是為人熟知的達爾文先生了,他在《物種起源》中提出的遺傳、自然選擇、地理環(huán)境差異對遺傳的影響使進化論學說走向了科學的方向。雖然他提出微小突變積累引起進化無法解釋物種大爆發(fā)等現(xiàn)象,但他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并對科學領域以外
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使進化論深入到社會研究和人類思想的方方面面,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一次飛躍性進步。
但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清楚,陸陸續(xù)續(xù)又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學說。
一、躍變論、直升論和新拉馬克主義
躍變論,認為新的形態(tài)和器官是源自大的躍變,而不是微小的變異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緩慢而逐漸地累積下來的。
直生論,認為在生物體有一種內在的“種系動力”在驅使生物朝著固定的方向進化,這種進化是非適應性的,與環(huán)境沒有關系,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能使物種因此滅絕。
當時信奉者最多的是第三種反選擇主義的學說——新拉馬克主義。
其核心是后天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就是說,由于生物體的活動而出現(xiàn)的結構變化能傳給下一代,導致后代出現(xiàn)適應環(huán)境的進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著名達爾文主義者斯賓塞、海格爾都認為只有把自然選擇學說和新拉馬克主義結合起來才能正確地解釋進化。
二、新達爾文主義
魏斯曼在《論遺傳》一書中,認為自然選擇是進化的唯一機制,不僅反對躍變論、直生論,也否認用進廢退以及一切后天獲得性的遺傳。達爾文的學生羅曼斯認為這背離了達爾文本人的主張,而將之稱為新達爾文主義,也即排除獲得性遺傳的達爾文主義。
三、突變論
荷蘭植物學家德弗里斯在《突變論》一書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這個新的進化學說。即進化的動力不是自然選擇而是突變壓力。德弗里斯認為自己并不是完全否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而是對它進行了修正:自然選擇不是對個體變異發(fā)揮作用,而是在更高的層次上發(fā)揮作用,是在突變產生新種后,決定它們是否能夠生存下去還是被淘汰掉。
四、基因選擇學說
即基因才是自然選擇的真正目標,自然選擇是經由基因之間的競爭而實現(xiàn)的!蹲运降幕颉愤@本書講的就是這個。
五、間斷平衡論
遺傳學家高茲史密特1940年提出微進化的結果不能推廣到物種形成和大進化,每一個新種的產生、每一次大進化都來源于一次躍變——一次對生物發(fā)育有重大影響的大突變產生了一些“有希望的怪物”,再由這些有希望的怪物產生新的物種、新的類群。
六、中性學說
這個理論認為在分子遺傳學的層次上,基因的變化大多數(shù)是中性突變,也就是對生物個體既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的突變。中性突變不受自然選擇影響,所以這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處于競爭狀態(tài),但現(xiàn)今的演化生物學家認為,自然選擇理論與中性理論是能夠并立且互補的。
七、進化發(fā)育生物理論
這一理論有兩個代表法則:
麥克爾-賽利定律:高等動物的胚胎在發(fā)育過程中,基本上逐步經過類似低等動物的階段。這聽上去有點象進化論,其實是目的論的:胚胎如此發(fā)育,是由于它們有某種追求完美的內在傾向,使得它們跟自然界階梯相平行。
馮貝爾定律:胚胎發(fā)育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同質到異質,從普遍到特殊的過程。在胚胎發(fā)育的早期,各種生物胚胎都比較簡單、同質,所以才出現(xiàn)了相似的形態(tài)。
這兩個理論都是目的論,并非進化論。
八、驟變論
驟變論不同意生物是在長期、連續(xù)的漸變中進化的,這一理論的系統(tǒng)提出者德佛里斯認為新物種是突然出現(xiàn)的。它的出現(xiàn)并不需要有可以見到的準備,沒有過度類型。
九、新災變論
新災變論認為宇宙和地球演化過程中發(fā)生過一系列劇烈而突發(fā)性的災變事件,從地球演化歷史來看,這些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是相對短促的,但能量極高,影響面廣,同時引起地球上的生物集群絕滅,如二疊紀與三疊紀之交、白堊紀與古近紀之交均發(fā)生大規(guī)模生物絕滅。發(fā)生災變的原因主要歸因于地球外來因素,如超新星爆發(fā)、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等
在以上所有進化理論中,我比較贊同間斷平衡論,雖然我很想說,是因為有希望的怪物這一概念聽起來很酷,但是的確能證明這一理論有戲。
微進化,即進化速度小,戰(zhàn)線拉很長,這可以產生進化,適應緩慢變化的環(huán)境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很明顯物種形成和大進化(大進化得是突變的,躍階的),微進化做不到,但躍變就能做到,“砰的一聲”突然出現(xiàn)的大突變,突變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外星球變異發(fā)出的詭異射線,小行星撞地球帶來的突然增量的輻射,突然什么原因使地球偏離的繞日運行軌道,向內熱向外冷,可能就會對生物體的發(fā)育產生巨大的,突變型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微進化所不能緩和的。這時環(huán)境會對生物們進行一次迅速的篩選,就像對一批試驗品做些動作,挑挑哪些屬優(yōu),所謂“有希望的怪物”就是這樣被篩出來的。而這些變異后的怪物,只剩他們了,并且是適應這個環(huán)境的,順理成章,繁衍繁殖。
反對者多認為,對生物形態(tài)有重大影響的大突變的結果幾乎總是災難性的,使生物無法存活,出現(xiàn)的怪物更可能是“無希望”的。對此,我想說,我非科幻小說愛好者,但我覺得,怪物之怪就怪在非常人之思維能理解,保不齊對生物發(fā)育的突變型影響能快過對環(huán)境的影響,實際上有點像一次賭博,對了,就勝利了。無希望,這有些消極了。
以上就是我對進化論的進化的理解,其中的主觀觀點可能也沒有什么能作為證明的,但很多理論的基礎都來源于猜想,世界變化太快,如果思想不能跑在前面,肉體會被時代所泯滅。
【進化論學說的論文參考】相關文章:
愛情進化論高中論文04-28
西方行政學說發(fā)展的鐘擺規(guī)律論文參考04-19
進化論散文12-29
初中數(shù)學說課稿參考04-13
發(fā)型“進化論”_作文09-06
少女進化論散文06-17
表弟的進化論作文06-20
農業(yè)論文參考03-24
備課參考的論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