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做合一才是教學的真諦論文
摘 要:備課標、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等等,教師都做了充分的準備,上課也非常地投入與精彩。這樣的課對學生來說,往往都不缺趣味;但課后隨著興趣的退去,知識卻沒有得到鞏固。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于知識沒得到強化。那應該如何強化呢?本文就是探討教師如何有效地實施“做”,以達到“教學做合一”,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教學 做 知識 強化
在教學上大多數(shù)教師都能做到“教與學”的統(tǒng)一,卻忽略另一面,就是學生的“做”。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視“教學做”為一體,“做”是核心,主張在做中教、做中學,強調(diào)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上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上說“做便是學”。所以本文就是探討教師如何有效地實施“做”,以達到“教學做合一”,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做”,實際是一種行為的強化,先學后做,這是一種對知識的溫習,是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的一個過程;先做后學,這是一種對未知的探索,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能通過實際的動手尋找到真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充分地鍛煉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做”的范圍很廣,但對于學生來說,就是用筆寫、用筆畫、動手進行實驗操作等;也即從學生最基礎層面的動筆開始,再慢慢到能自行設計實驗,最后能進行實驗操作。對于我們中學的學生,因為學習主動性差,在課堂、課后,連動筆都不愿意。生物學習,實驗操作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很多圖、表都是要通過動手畫才能鞏固的,學生恰恰沒有重視這一方面,導致知識得不到扎實的鞏固,容易遺忘。對于這樣的學生,“做”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應如何進行“做”的有效教學呢?
教育家皮亞杰說過:“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認知規(guī)律及教學內(nèi)容,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多“做”,引導學生通過“做”鞏固知識,并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思維能力。
一、“做”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科實踐興趣
“做”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有的生物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缺乏興趣。在教學中,要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提供觀察和“做”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做”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做”中,把抽象的知識變?yōu)榛钌闹R,從感受中獲得正確認識。
要使學生有興趣,關鍵是讓學生有成功感。學生學不好,不是智力的問題,而是沒投入。為什么沒投入?關鍵是失敗大多,沒信心。如果能讓學生獲得成功感,那學習興趣自然就會慢慢濃起來。所以先要讓學生做一些較為簡單的、容易獲得成功感的訓練,然后,由淺入深,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講《光合作用》這一節(jié)內(nèi)容時,先讓學生自己模擬普利斯特利的實驗,讓學生了解不同情況下的老鼠生存狀況。這個實驗簡單,而且容易操作,成功率高,學生就會獲取最初的學習興趣。然后可讓學生動手做《證明光合作用產(chǎn)生淀粉的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淀粉的生成。當學生看到葉片中顏色變化,會產(chǎn)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再結合有光照與無光照條件,進一步探索顏色的變化,通過多組實驗后,學生的實踐興趣就被逐步激發(fā)出來。而且這些實驗都不需要課上來做,可安排學生在課外或家中做,在上新課前完成。當學生有了這些實驗基礎后,再來學習光合作用的知識就簡單了。所以說興趣產(chǎn)生動力。
二、“做”要能反映課程實質(zhì)的教學內(nèi)容
教學實踐證明,內(nèi)容的選擇并非越全面、越真實、越復雜,效果就越好。選取內(nèi)容應注意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內(nèi)容的簡潔程度要與學生的心理簡化水平相適應,要做到典型恰當,有時可指導學生根據(jù)需要自行制作。從“做”的難度上講,要注意選擇適合不同年級學生、能被學生接受的活動;從“做”的內(nèi)容上講,要注意與教材的教學要求相吻合,即能恰當?shù)胤从辰虒W內(nèi)容的本質(zhì)及特點。 生物老師在做《使用顯微鏡》實驗的時候,都會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并說出它由哪幾部分組成。學生也觀察了顯微鏡,但一收起顯微鏡,讓學生說出有哪幾部分組成,有的學生就記不清了。如果學生邊觀察邊畫顯微鏡的構造圖,效果就不同了。在平行班的教學中,讓一個班的同學來畫圖,另外一個班只觀察不畫,動手畫過圖的學生錯誤率明顯減小。這樣的畫圖,跟教學內(nèi)容相符合,難度也不高,但很有實效。
三、“做”要能促進學生揭示知識的內(nèi)涵
“做”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其特殊性在于“做”的活動能引起和促進學生把外顯的動手與內(nèi)隱的思維活動緊密聯(lián)系起來,學生借助于手的活動能夠?qū)崿F(xiàn)和反映其內(nèi)部的思維活動。
實驗《細胞大小與物質(zhì)運輸?shù)年P系》,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后,還是不明白“細胞越大,物質(zhì)運輸速率越低”,可以讓學生做這樣的模擬實驗:在學校操場上,畫兩個半徑分別為20米、10米的圓,兩名學生,將一物品,以相同的速度,從圓周走向圓心,再圓心回到圓周,看哪個花的時間多,讓學生親身體驗不同大小的圓物質(zhì)交換率的大小。做完后再讓學生在紙上分別畫出半徑為5CM、2CM的圓,再分別在圓中畫半徑為0.2CM的小圓,看那個圓中能容納更多的小圓。這樣就會使學生明白,細胞也不能太小,因為細胞里還必需一定數(shù)量的酶和細胞器等。通過一些特殊的操作過程,使學生明白了外顯與內(nèi)隱之間的關系。
四、“做”要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做”的機會。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做”,真正地放手讓學生“做”。“做”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讓“做”與思維聯(lián)系起來,讓“做”成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源泉;讓新知識從學生“做”中產(chǎn)生,即創(chuàng)新意識在“做”中萌發(fā)。通過學生的“做”,你會發(fā)現(xiàn),學生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
高中實驗都很重視探究或驗證。選修1課本,都是實驗,而且有一些難度較高的實驗,有的實驗需要較長的時間,所以大部分學校都只講不做,學生聽起來也缺乏興趣,這樣的教學效果自然好不了。但如果老師給予學生充分的發(fā)揮空間,比如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的知識,自己來做不同風味的豆腐乳、泡菜,再將學生做的產(chǎn)品集中一起,搞個交流會,你想效果會怎樣?學生畢業(yè)后,不時都會談起如何才能做出更美味的豆腐乳、泡菜出來。這也許是學生最初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
五、“做”要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做”是學生由抽象邏輯思維向具體的形象思維過渡,并能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容易理解的知識。通過動手“做”引導學生從動作中發(fā)現(xiàn)、探索、領悟、抽象、概括,獲得直觀的知識,促進了思維的發(fā)展。同時,通過動手“做”等活動,學生對于將要形成的抽象的概念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頭腦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表象,“做”之后,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把“做”的過程整理、復述,通過口頭語言訓練進行表象加工,也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如講《基因表達》這一章時,學生的學習難度較大,因為知識較為抽象。學生首先要回顧什么叫做基因、什么叫做遺傳信息、轉錄與翻譯的過程又是怎樣,特別在翻譯過程中涉及到的密碼子與反密碼子、mRNA與tRNA等,專有名詞多,學生就更不明白了。但如果能先讓學生做一個DNA的物理模型,再利用這個模型看著來講什么叫做基因及遺傳信息,然后讓學生構建轉錄模型,再用紅筆標記密碼子與反密碼子,這樣學生就能通過直觀的物理模型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的記憶,并提高學生的實踐思維能力。
所以說“做”在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在不斷的觀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認識到“做”有助于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從多角度全面地認識事物,同時合作交流也能取長補短并獲得快樂。從“做”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培養(yǎng)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能力,正是“做”的真正目的。
教學并不只是“教”和“學”,還有“做”,所以“教學做合一”,才是教學的真諦。
【教學做合一才是教學的真諦論文】相關文章:
平淡才是人生的真諦美文11-03
那才是生命的真諦作文01-24
這才是母愛的真諦作文12-30
怎樣做才是真正的愛學生教學反思01-22
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諦心情散文07-08
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諦優(yōu)秀散文02-24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教學論文03-21
教師《教學做合一》讀書心得體會范文12-22
珍惜身邊的種種才是珍惜的真諦作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