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智慧根源的研究論文
一、引言
近半個世紀以來,皮亞杰心理學影響著世界各國的中小學教學,尤其是中小學數學教學。皮亞杰指出:“動作是智慧的根源”,①任何靜態(tài)的數學概念都隱含著認知主體的內在動作,數學運算是一種廣義的動作。②這些觀念為數學課堂教學所采納,目前小學數學普遍采取動手操作(或以直觀方式演示有關操作)的方法。
然而,對于這些在教學實踐領域中早已被采用的觀念與方法,卻缺乏深入的研究,許多問題都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層面——我們知道數學運算是一種廣義的動作;但它除了是一種動作之外,還存在哪些區(qū)別于一般動作的規(guī)定性?同樣我們也知道“動作操作”會增進兒童的數學知識與智慧;但能否認為任意的動手操作都有益于兒童智慧的發(fā)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指導兒童動手操作?
本文試圖就以上問題作些探討,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并期望對進一步改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所裨益。
二、數學運算的內在規(guī)定性
1.反身性數學運算“甚至在其較高的表現中,也是正在采取行動與協(xié)調行動,不過是以一種內在的與反省的形式進行的罷了……”③這里“反省”與反身、反思是同義的。
皮亞杰將個體認知活動劃歸為兩類。一類是對客體的認識;另一類是對主體自身動作所進行的反思。前者帶來關于客體的知識;后者帶來數理邏輯知識。
[實例]一個兒童擺弄10個石子,他可以掂一掂以了解其重量;可以摸一摸以了解其表面的光滑度。“重量”與“光滑度”是關于對象(石子)本身的知識。此外,兒童還有另一類動作,他將10個石子排列成不同的形狀,沿著不同的方向點數它們,其總數“10”總是不變的。這里,兒童將手指一一地(不重復也不遺漏)點向10個石子,是具體動作;從這種具體動作中認識到總數“10”總是不變,則是一種反思,是反過來對自身的具體動作進行思考。具體動作可以有很多種(可以從不同的石子開始,可以沿著不同的方向進行),但總數的“10”卻是恒定的。只有通過反思,體會到這種“恒定”,兒童才真正學會了計數。
這里我們看到兒童進行數學操作與運算離不開具體動作,但具體動作之后的反思比具體動作本身更為重要。兒童能一一地點數石子,我們也能訓練一只小雞——地啄石子,但小雞不會了解“10”這個數,因為它沒有反思。
數學運算因其反身性,還呈現出一種層次性與相對性。高一級的運算是對低一級的運算所進行的.反思、協(xié)調與轉換。乘法是對加法的“運算”;乘方又是對乘法的“運算”。
2.可逆性“運算是一種可以逆行的行動,即它能向一個方向進行,也能向相反的方向進行。”④我們可以把1和2相加得到3;反過來,也可以用3減2而還原為1。任何一種運算,總有一個與之對應的逆運算。
學生用減法驗算加法(或反過來用加法驗算減法),用除法驗算乘法(或反過來用乘法驗算除法),就是因為這些運算是可以“逆行”的。對于“合”(加或乘)的結果,我們可以用“分”的動作(減或除)使其還原到初始狀態(tài)。
可逆性可以區(qū)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演可逆(1+2=3,反過來3-2=1);一類是互反可逆(6比2多4,反過來2比6少4)。前者表現為相反的操作;后者表現為次序的逆向轉換。
3.結合性運算“是可以繞道迂回的,通過兩種不同的方法可以獲得相同的結果”。⑤這就是所謂結合性。具體到小學數學教學中,結合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體現在運算定律方面:3+4=4+3(加法的交換律);3×(4+5)=3×4+3×5(乘法的分配律)。這里,每個等式兩邊是不同途徑的運算,但其運算結果卻是恒等的;其二,體現在問題解決的一題多解方面。
問題:男生和女生共植樹450棵,已知每個同學植樹5棵,有男生46人。問:女生多少人?
對于這一問題可以先求出女生植樹多少棵,再除以5,得出女生人數:(450-5×46)÷5=44(人);也可以先求兩個班共有多少人,再減去男生46人,得出女生的人數:450÷5-46=44(人)。兩種解法,具體途徑不同,但結果一樣。
至此,我們將可逆性與結合性綜合起來考察,則會發(fā)現數學運算總是隱含著某些“不變的因素”。反演可逆是以相反的運算(如:以減法來驗算加法)使其還原為初始不變的狀態(tài);シ纯赡媸且环N相互轉換,6比2多4,2比6少4,這里差集“4”是不變的。在運算規(guī)則里,運算途徑改變了,但運算結果不變。在問題解決中,具體解法可以各異,但答案是唯一(不變)的。
我們說,數學運算是一種轉換。在這種轉換過程中,并非所有的東西都發(fā)生了改變,總是隱含著某種不變的因素。正是“不變因素”的存在,才使轉換成為可能。
4.結構性結構性運算,就其現實的存在方式而言,“包括復雜的運算體系,而不是被看作先于這些體系成分的那些孤立的運算!雹迶祵W運算總是以結構化的整體的方式而存在。首先,每一種數學運算本身就是一個結構化的動作。加法包括“合”的動作,也包括計其總數據的動作(這在學齡前兒童的實物操作中,可觀察到;小學一年級兒童,因熟練而逐漸簡約化);其次,各種運算聯合起來,又構成一個大的結構,加是“合”的動作,減是“分”的動作;乘是加(或合)的簡便運算,除是減(或分)的簡便運算;加減互為逆運算,乘除互為逆運算。這許多關系,使四則運算聯合成一個大的整體。
三、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應注意的問題
在明確了數學運算的內在規(guī)定性之后,我們將依照這些規(guī)定性,提出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兒童動手操作應注意的問題。
1.引起反省從以上分析中我們了解到,數學運算是一種反思,具體動作之后的反思比具體動作更為重要。具體到課堂教學中,我們在指導學生動作操作時,不應停留在為操作而操作的層面;而應引導學生對其操作進行思索。以分數概念的教學為例,通常的教法是將分數的具體“操作”和盤托出、呈現給學生。如:將一個餅平均分成兩塊,每塊是它的1/2。這樣的做法只能讓學生照葫蘆畫瓢一樣地模仿,而不能調動學生內部的思考過程。
一般而言,分數是小學生數概念的一次大的擴展。此前,兒童能用加減法層面的“差集”(6比2多4)或乘除法層面的“倍數”(6是2的3倍)來表示二數比較關系。在倍數中,比較量一般大于(或等于)標準量;分數的引進是要解決一個全新的問題:當比較量不足一個標準量時,如何表示二數關系。
關于分數概念,這里設計了一種與通常的教法不同的方案,其宗旨在于引起學生思考。
關于“分數概念”的課堂設計:
準備:在黑板上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畫好三條長度不同的線段,準備一根60厘米長的木棒(無刻度),線段長度分別是木棒的3倍、1倍、1/3。
木棒────
白線:───────────────────白線長度是木棒長度的3倍
紅線:────────紅線長度是木棒長度的1倍
綠線:─綠線長度是木棒長度的?
教師[演示]:用木棒分別量白線與紅線,并板述;然后量綠線,提問。
教師:綠線長度是木棒長度的多少?
學生:……沒有一棒長。
教師:沒有“一棒”長,怎么表示?
學生:(有的提出)拿刻度尺把木棒和綠線都量一量。
教師:(量得綠線長20厘米,木棒長60厘米)那么,綠線長度是木棒長度的多少?
60厘米
學生:木棒是綠線的3倍。
教師: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倍數”;現在,我們反過來說:以木棒為標準,綠線是木棒的多少?
。垩菔荆荼戎G線將木棒3等分(用粉筆在木棒上畫刻度)
。劾^續(xù)提問]現在想一想,怎樣表示“綠線是木棒的多少?”)
……
導出:將木棒3等份,綠線是3份中的1份。
進而導出:綠線是木棒的1/3。
并將“倍數”與“分數”統(tǒng)一起來:都可表示兩個數的比較。
這種方案較之于“和般托出”直接告訴學生的教法,更能調動學生積極的思考過程。也只有進行這樣的思考,兒童才能真正明確分析所蘊含的內部操作。
將有關“操作”和盤托出,不注重激起學生“反思”的教法,與兩種不恰當的觀念有關。其一是把數學運算等同于具體動作;其二是認為內在運算是對外在動作的簡單模仿。其實,數學運算應該包括三個呈遞進關系的成分:(1)具體操作;(2)對具體操作的反省與反思;(3)在反思過程中進行某種轉換或重組。
轉換是對具體動作的轉換,重組是對原有的、已習得的操作的重組。兒童在接觸到分數之前,已學會了“比較”(一個數是另一個數據的幾倍)與“等分”(除法),F在面臨新的問題:比較量不足一個標準量。在上述方案中,問題解決的過程,是學生積極思考的過程,也是重組原有“比較”與“等分”等內部操作而構成分類操作的過程(分數的內部操作包括:比較二數;等分標準量等)。
2.體會“必然”在上一小節(jié)中,我們強調在讓學生動作操作的同時,應引導他們對具體動作進行反思,并在反思過程中進行轉換與重組。但數學運算還具備可逆性與結合性的特征也就是說在轉換過程中,并非所有的因素都發(fā)生改變,而總隱含著某種不變的因素。由于某些不變因素的存在,數學運算顯示出一種必然性。1+2一定等于3;3×5一定等于15;π=3.1415…是圓周與直徑的比率,不是人為規(guī)定的;在兩個班共同植樹的實例中,解法不同而得數是不變的。
對數學運算的必然性的認識,往往是一種不自覺的“必然之感”。這種必然之感的獲得,是兒童形成數學運算的標志。
指導學生認識數學運算的必然性,可利用日常的實例。數學運算往往都有其現實原型,而且有些原型能明晰地表征相應運算的涵義。如:教乘法口訣時,可讓學生數一數一面窗子的格數。如果豎著有4行,每行5格,那么就是5×4=20格。四五二十的口訣就存在于我們對這扇窗子的計數活動之中。它不是人為的任意編出的口訣,而是“必然”的。
3.融會貫通數學運算是以結構的方式而存在的。結構化不是將不同的運算(或操作)簡單地拼湊成一個整體,而是要消除各種運算(或操作)之間的“矛盾”、以達到相互協(xié)調。
“關于‘分數概念’的課堂設計”將分數概念放在數概念的擴展(從倍數到分數的擴展)之中,具體設計了一個問題情境:比較量不足一個標準量(此前,在“倍數”中,比較量總是大于或等于一個標準量),如何表示二數關系。學生面對這一“矛盾”、積極思考。消解矛盾的過程,同時也是各種操作(倍數與分數)協(xié)調、統(tǒng)一而融會貫通的過程。
四、結語
綜上,可以明確:(一)對小學生而言,數學運算既包括具體的動手操作,也包括對動手操作的思索。后者比前者更為重要。(二)數學運算總是隱含著“不變的因素”,具體體現在逆向運算、逆向轉換(6比2多4,那么2比6少4)、運算規(guī)則以及問題解決的一題多解等方面。(三)數學運算總是以結構化的方式而存在。
在于數學運算的內在規(guī)定性,本文提出(一)課堂教學中,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或演示有關操作)時,應引起“反省”。小學兒童離不開具體動作的支持,但對具體動作的思索更為重要。(二)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必然”之感,必然之感的獲得,是數學運算形成的標志。(三)在動作操作過程中,指導學生通過思考,將各種運算聯成整體,融會貫通。
、佗冖茛奁喗埽骸吨腔坌睦韺W》,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頁;第18—19頁。第36頁;第42頁。
③皮亞杰:《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教育文化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頁。
、芷喗埽骸栋l(fā)生認識論》,《教育研究》,1979年第3期,第91頁。
【動作智慧根源的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智慧教學模型研究論文11-15
古今圖形設計智慧比較研究論文02-13
高職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論文11-09
智慧城市發(fā)展與通信基礎規(guī)劃研究論文05-11
關于數字校園轉型智慧校園的研究論文11-04
論文智慧智慧教育智慧文化03-30
社會管理智慧社區(qū)建設研究的論文01-06
《憨妻的都市日記》與現代人“城市病”的根源研究應用論文08-14
黑格爾真理觀嬗變的方法論根源研究論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