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

時間:2022-10-18 16:04:57 隨筆 我要投稿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精選10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說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松。想要找更多優(yōu)秀經(jīng)典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精選10篇)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 篇1

  陶淵明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棄官歸隱,人生的轉(zhuǎn)折卻成就了一代田園詩人。從四十一歲到六十三歲,他皈依大自然,回歸心靈的淡泊寧靜。過著與世無爭、潔身自好、樂天知命的田園生活。

  春天里,陶淵明在燕子的呢喃聲中,心兒隨漁翁一起順流而上,乘一葉小舟,飄然來到一片桃花林。溪流的兩岸,桃花被溫暖的春風一吹,綻開了粉嫩的笑臉,陣陣清香,醉人心脾。小草嫩綠,花朵嫵媚,偶爾有桃花輕輕飄落身上和水中。小舟穿過幽美的桃花林,越過一個山洞,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個人間仙境。這里樹木成蔭,阡陌縱橫,土地肥沃,人人耕種勞作,自得其樂。村里人熱情招待了漁翁,和他聊聊外面的事情,然后漁翁告辭了。

  陶淵明依然過著早出晚歸的日子。不覺間夏天已經(jīng)來臨,涼爽的清晨,陶淵明扛著鋤頭,走在窄窄的田埂上,道上茂盛的野草結(jié)滿了露水,打濕了他的衣和鞋,他來到南山下的一塊田地,這里有他種下的豆苗。抬眼望去,草兒一片蔥蘢,豆苗卻很稀疏。齊腰深的草打濕了衣服,但是這有什么可惜的呢?他心里想到,好在我逃離了污濁的官場,迷途知返,在田園勞作中找回了自我。直到月亮升起,他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和明月相伴回家。

  雖然是幾間陋室,陶淵明卻不受俗世的煩擾。因為他的心已遠離鬧市,心中怡然平靜。秋天里,東邊的籬笆下菊花怒放,艷麗多姿。有雪白的、金黃的、深紫的、粉紅的,一團團、一簇簇五彩繽紛,散發(fā)出淡雅的芬芳。陶淵明悠然徜徉其間,彎腰準備采一朵,無意間看見了南山,山氣氤氳的黃昏時分,成群的飛鳥返回山林。面對此情此景,他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寒冷的冬天,外面白茫茫一片。陶淵明閑居家中,冬天的夜晚也越來越長,偶爾得到一瓶好酒,他定會獨酌大醉,然后寫寫詩。感嘆著人生就如一粒塵土,隨著命運漂泊無依,歷盡艱難,回不到原來的樣子了。高興的時候,他會邀上鄰里一起痛飲,如同兄弟一般,及時行樂。人生如流水,過去的不會再來。年輕時要多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

  公元427年,陶淵明去世,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學作品,流傳下來的有一百二十多首詩,十來篇散文。主要包括《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作為田園詩派創(chuàng)始人,他的作品大多是描寫飲酒和田園的樂趣。

  陶淵明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樣,清麗自然、純真質(zhì)樸而又意蘊深刻,吸引著無數(shù)的文人去探索欣賞其中的藝術(shù)境界。他剛正不阿的人格和不追求名利的操守,也成為后來文人的精神表率和前行的力量。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 篇2

  一位老者,在落英繽紛的桃源深處,用人生舞著一曲淡泊,卻在進退間遺萬世芬芳。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無奈望著家徒四壁,望著操勞的妻,望著渴求的兒,迫于生活,他懷抱滿腹經(jīng)綸,依依惜別了故鄉(xiāng)的青山,故鄉(xiāng)的綠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滿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風口浪尖,舞著一曲對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堅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遺萬世的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憤怒地望著錢財萬貫,望著昏暗的官場,望著佳肴美人的頹廢,迫于不滿,他懷抱滿心厭惡,毅然告別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參軍他曾在市俗紛亂歌舞升平的紙醉金迷里,舞著一曲對榮華享樂的淡泊,以輕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遺萬世以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滿足地望著春色滿園,望著倦飛知返的鳥,望著涓涓細流的泉,為免于玷污,他懷抱滿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鄉(xiāng)的田園,故鄉(xiāng)的山水,遠離塵市他曾在碩果累累田間豐收的滿目金色中,舞著對谷物滿倉的淡泊,以輕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遺萬世以芬芳。

  “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一位老者感慨著,田園都將荒蕪了,以心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歸?

  “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一位老者決然脫掉華麗的官袍,那些華麗如何比得上樸素?那些貪圖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币晃焕险呔瓦@樣斷絕了世俗,歸居田園,以山為缽,以水為酒,飲著歸真返璞,飲盡一生。

  歷史的詩壇多少次風起云涌,詩壇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變幻無窮然而,燈火闌珊驀然回首時,我依然可以看到這樣一位老者舞著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邊紛紛落下,遺留萬世芬芳。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 篇3

  不知是什么時候開始,我喜歡上了陶公陶淵明。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尤其是生活在頂端的社會名流,向往陶淵明那種“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我相信這是肺腑之言。正如只有飲遍了世間美酒的酒徒一樣,所謂平淡是真,背景必須得是無數(shù)的斑斕錦繡。如此,風吹煙云散才能讓人看到萬里蒼穹。這是閱歷的力量,也是底蘊的力量,只有經(jīng)過這些力量洗滌之后,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其實,身在官場中的陶公,是一只留戀山林的籠中鳥,是一尾思念昔日寧靜水潭的池中魚;一旦回到匡廬山腳下的小村,他便如童心在懷的赤子,見大地也可愛,觀鳥獸也親切。蔥蔥郁郁的榆樹、柳樹遮蔽著房屋后檐,成行成排的桃樹、李樹生機勃勃地排列在堂屋門前;夕陽西下,黃昏中遠處的小山村依稀可見,近處的農(nóng)舍上正升起裊裊的炊煙;守屋之犬在深深的小巷中汪汪輕吠,歸窩之雞在桑樹巔上喔喔啼喚。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尋得了耕種之樂,覓得了垂釣之閑,找得了灌園之趣。

  可以想像,陶公提上一壺酒,坐在向陽的坡上,沐浴著融融的秋日,在金風吹拂中開懷暢飲,直到微醉;不經(jīng)意中抬眼遠眺,只見悠然的南山時隱時現(xiàn)。他把盞自語:“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寄情山水之樂,陶淵明如今才真切而深深地領(lǐng)略。晚上,在油燈微弱的光亮之下他寫下自己那份獨特的感受,一首首淡雅清新真率樸實不假雕飾而又生趣盎然的詩篇便瀉出于他的筆端;一不小心,他便登上了五言古詩的高峰。李重華贊陶詩“五言古以陶靖節(jié)為極詣”,魯迅稱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與李白一樣,都是頭等人物。

  不過,重新解讀陶公留傳下來的124首詩歌和11篇文、賦,我們還可以看到,陶淵明不僅僅是瀟灑曠達的“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雖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辛苦,也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還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的酒趣;但更多的是“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的窮愁,“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的悲苦,還有“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簞飄屢空”的凄涼;就連喝一口酒的嗜好有時也不能滿足,不得不讓好心的農(nóng)父接濟:“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飲?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鄙踔劣谌宓浪刮囊膊粡痛嬖诹耍骸梆噥眚(qū)我去,不知近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币粋學富五車的讀書人,一個才情并茂的大詩人,竟至于不得飽腹,不得不乞食于野,這就是封建時代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

  但是,無論環(huán)境如何險惡,陶公都始終“不墜青云之志”,我們從他的一些詩篇中可以直接、間接地看到這一點。如:“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薄靶烫煳韪善,猛志固常在!碧諟Y明生當晉、宋易代之際,黑暗的政治,猶如宏羅密網(wǎng),使正直之士遭到壓迫,而當時的社會門閥等級森嚴,官場“交通請托,賄賂公行”,趨炎附勢、爾虞我詐者眾。不少人為了往上爬而不擇手段,人格喪失殆盡。陶淵明與此格格不入。他抱著既然不能“達則兼濟天下”,于是只得抱定“窮則獨善其身”的想法,借寫古人以詠志,對劉宋王朝持不合作態(tài)度,寧肯辭官歸隱鄉(xiāng)間,也決不肯向腐朽的士風低頭。朱熹在評陶詩時曾頗有見地地說:“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蓖砬鍚蹏娙她徸哉湓凇蹲x陶詩三首》中說:“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騷。”魯迅先生也曾經(jīng)指出,陶詩不僅僅是些渾身靜穆的詩作,還有一些“金剛怒目”式的作品。這些詩作,表現(xiàn)了他對當時政治激烈的批判精神和強烈的反抗意識。因此,他用滿含深情的筆墨,塑造了男耕女織、怡然自樂的理想社會——桃花源;他與田夫野老、蠶婦村氓聚在一起,閑談春耕夏耘、秋獲冬藏的苦與樂,他性嗜酒,“造飲輒盡,期在必醉”,以這種自戕的方式使自己暫時忘卻人生的苦痛;他也在宋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看望、贈以梁肉時揮而拒之,表現(xiàn)出一介書生的錚錚鐵骨。

  陶公生前抑郁以終,身后卻極受后代詩人們的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等人從陶詩中汲取了極為豐厚的文化養(yǎng)料;陶淵明那種“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達觀精神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骨鯁之氣,對后世正直的讀書人產(chǎn)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當中國歷史進入到二十世紀初,又恰逢亂世。這時的中國,出現(xiàn)了兩位文化大師:魯迅與胡適。當代一些學者認為,他們是近代中國的兩個價值坐標,兩者風格截然不同,卻共同構(gòu)筑起那個時代知識界的脊梁。而在我看來,陶淵明之于魏晉正如魯迅,胡適之于近代中國,他的學術(shù)成就為那個時代的一面鏡子,他的文化思想成為統(tǒng)攝一個時代精神領(lǐng)域的核心力量,他的高潔傲岸的人格魅力則更是當代人所難以個個企及的。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 篇4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題記

  微雨綿綿,穿過花樣五月,于風的輕撫下,獨坐西亭,泡一壺香茗,閉目養(yǎng)神,似入夢中,回到東晉。品玄學,于茫茫人海中,邂逅一段緣分,拾取一份詩意,春日的風拂過,花木芬香,柴門開而不閉,小園靜而幽深,恬適而坐,安然一生。

  “一個人是詩,兩個人是畫。"為了夢中的那一幅畫卷,那片潔凈的天空。他走向微雨五月,枕著一輪明月,棲息南山之下,攜著一陣清風,忙于山間田野。 他是誰?翻來史冊,他是一個隱士, 名潛,自號元亮 ,人稱靖節(jié)先生 ,陶淵明,他是田園詩的開創(chuàng)者,有大濟蒼生之志,救民于水火。但奸人當?shù),社會腐壞。理想被歲月打磨,直至消失。空有志而無處抒發(fā),不得不沉于深山,藏于桃園,于清風為伴,飛鳥譜曲,準備度過一段完美人生。他于庭院種滿菊花,在茫茫原野,與村民為友。坐看花開,夜飲甘露,笑談過往煙云,謬視黑暗權(quán)勢,不談人間富貴。

  人生草木,數(shù)載而已。他多次入世,滿懷信心,本想力挽狂瀾,不料做了一些小官,屢屢不得志,鴻鵠有志,而天涯遙遠。東晉后期,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尖銳,農(nóng)民起義不斷,人民生活疾苦,賦稅繁重,大權(quán)被權(quán)貴所把持。如果平民出身,要有一番作為,卻是難于上青天,徒添煩惱而已。官場黑暗,自己卻無能為力,陽光明媚,卻不能溫暖失落的心靈。舉世皆濁而他獨清,眾人皆醉而他獨醒。做官則官運不順,回歸則心有不甘。不巧取逢迎,不慕名利,卻又戀戀不忘理想的驅(qū)使。

  陶淵明自幼愛學,飽讀詩書,最喜道家思想,少有遠名。他剛開始以教書為生,認識不少潯陽縣的官員。他文采出眾,一篇《閑情賦》,廣為傳抄,一時潯陽紙貴,傳到江州刺史王凝之手里,大為贊賞。欣賞他的文筆,就讓他來作別駕祭酒。事務(wù)繁忙,官位不見上升,只因不喜歡與別人相處,不喜歡送禮,潔身自好,卻被大多數(shù)人所疏遠,被地方官員瞧不起。后來他也覺得,這個污濁骯臟的刺史,讓自己猶如籠中的鳥一般,看不到希望的曙光,尋不到曾經(jīng)的夢想,自由的向往,有歸隱的想法,但卻沒有機會脫身。

  他關(guān)心民間疾苦,為官一地,造福一方。播種插秧的季節(jié),他一路風塵,到農(nóng)村考察,親自站在田埂上,觀農(nóng)民耕種。見一個黝黑的老農(nóng)正在插秧,于是與農(nóng)民親自交談,問家里情況,去年收成如何,老農(nóng)說出苦衷,生活艱辛,賦稅沉重,遇上水旱兵災,只得逃慌天涯。淵明同情農(nóng)民,回去后,遂作一篇《勸農(nóng)詩》,流傳后世,提醒統(tǒng)治者關(guān)心老百姓,了解人間疾苦。老百姓如水一般,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皎潔明月,清澈如水。淡淡的微風,攜來微微細雨,他獨躺塌上,喝一口酒,輕嗅墻外菊花的芬香,塵埃落定,鳥已歸巢,為一個官職,僅僅五斗米,豈能像鄉(xiāng)間小兒折腰。離開自然很久很久,開始向往寧靜的生活。遠處的山影,枕著殘暮褪去的青煙,所有的不快,郁郁不得志,遺落在山間,所有的故事都溫柔明凈,讓他不得不開始沉思,何去何從。

  從小渴望為過效力,像祖父一般光宗耀祖,可心有余而力不足。彭澤縣為縣令,八十三天,棄官而歸,似魚歸故鄉(xiāng),鳥回叢林。離家數(shù)里,童子歡迎,赤子侯門。誤落塵網(wǎng)三十年的無奈,終于回歸本心。貼近自然,于南山開荒,在園田張望,幾塊薄田,八間草屋,于榆柳下乘涼。輕搖小扇,望平平淡淡的鄉(xiāng)村生活,村落村寨,飄逸炊煙。聽狗叫,雞打鳴,安然自得,從世俗中得解脫,于清風中尋詩意而居,笑談流年。

  面對現(xiàn)實,他如此灑脫。晨起于東籬采菊,靜靜而望,感山間清新,笑觀夕陽西下。暮歸于庭院,調(diào)琴賦詩,濁酒一杯,酒盡而酣,與書共枕。當有時,打開窗戶,路上行人少,杯中酒已干,幾度饑寒,地里草木生,親自除草,種植桑麻,豆莢,亦可豐衣足食。

  看淡生死,善萬物之得失,感吾生之行修。 他知道,世俗發(fā)展和理想相違,停于山間,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那是夢想已久的生活。坐看木欣欣以向榮,細聽泉涓涓而始流。再吟幾首詩歌,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豈不更美。

  時過幾千年,滄浪已老,南山還在,菊花飄香,而淵明不存,撐著雨傘,穿過微微雨季,他的詩歌,他的精神,他的灑脫,他的悠閑,流傳春秋,飄過冬夏,歌詠萬世而不衰。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 篇5

  一位從哈佛學習歸來的人說:“哈佛的真諦就是,不是要象淘淵明那樣去消極逃避。”

  若真是這樣,我只好說,這是哈佛不懂陶淵明了。

  陶淵明固然不懂哈佛,但哈佛能懂“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情懷,“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蕓耔”,熱愛田園與自己家庭的和諧人生嗎?

  又有人說:“陶淵明是因為仕途不得志,才放棄,歸隱山河,去做一個隱士的。如果他仕途得志了,那結(jié)果又會怎樣?”仿佛陶淵明是因為摘不到葡萄,才說葡萄是酸的。

  看來,不懂陶淵明的不光是哈佛?傆腥藢嵲跓o法想象,即使葡萄擺在面前,又是甜的,還會有人吃了兩口,并不滿意,便再也不動它,只仍然喝清茶。

  而陶淵明,便是這樣只喜喝清茶者。

  他做官的.機會多多,且做過官,那辭官的原因,只是在他做彭澤縣令時,郡里的督郵將到,說他應該束帶相見,陶淵明當即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辈粌H官不愿做了,還寫了《歸去來辭》這首名賦。

  此后,他就過著農(nóng)夫的生活,好幾次有人請他做官,他一概拒絕。

  他當年所居的廬山附近有一個聞名的禪宗,叫做白蓮社,是由一位大學者所主持。這位

  學者想邀他入社,他提出的條件是:在席上可以喝酒。本來這種行為是違犯佛門的戒條的,可是主人卻答應他。當他正要簽名入社時,突然又“攢眉而去”。另外一個大詩人謝靈運很想加入這個白蓮杜,可是不得其門而入?梢娞諟Y明對名利之淡泊。

  “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 “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歸去來辭》)。

  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像這樣的人遠不只陶淵明一個,更為甚者,當數(shù)莊子。他干脆指著在爛泥塘打滾的烏龜對朝廷派來請他進朝做官的差使說:你看我是像這烏龜在爛泥塘里打滾舒服,還是讓人剝了殼,拿到祭臺上去做貢品好?

  視仕途為糞土者,實不止莊子與陶淵明二人。他們以高尚的情操輝耀著中國文化,實非仕途所能及。

  還有一件趣事:陶淵明極為自負,交友尤慎。判史王弘很欽仰他,想和他交朋友,可是無從謀面,只好和一個朋友用計騙他,由這個朋友去邀他喝酒,走到半路停下來,在一個涼亭里歇腳,那朋友便把酒拿出來。陶淵明真的欣欣然就坐下來喝酒,那時王弘早已隱身在附近的地方,這時候便走出來和他相見。他非常高興,于是歡宴終日,連朋友的地方也忘記去了。

  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陶淵明是個“性情中人”。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可見陶淵明對生命又是何等地熱愛,何等積極。

  他要逃避的僅是名利權(quán)的利益紛爭,而不是生活的本身。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 篇6

  我向來是敬慕隱士的,說是敬慕,其實不如說是一種羨慕。什么是隱士?曾經(jīng)的印象中:那是一襲纖塵不染的白衣,竹屋素琴,隱于山林飄渺之處,青林翠竹之間,與魚、鳥、花、石為伴,幽雅閑靜,似也不亞于傳說中的仙境了?傊矣∠笾械碾[士是超脫世俗、這萬丈紅塵中的,他們不必學繁瑣的禮節(jié),不必做身不由己的事,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然陶淵明是與這些完全不符的,我不得不承認他是隱士,只不過是隱于田園。我知道自己當初的想法太過片面。與其說我喜歡放蕩不羈的性格,不如說是喜歡那種自由,那種不受任何束縛的完全的自由,仿佛是鳥兒翔與廣闊無垠的天空。這樣說來,隱于田園似乎是比隱于深山更高的境界吧。田園之苦,又有多少詩人才子愿去嘗試呢?何況這一去就是安置了自己的余生,要知生命的余年是人最敏感脆弱的時段,只因為有著更重要意義上的終結(jié)。要怎樣的心灰意冷才會永遠地淡漠了繁華?又是怎樣的悲苦神傷才能讓一個有壯志熱血的人徹底地冷靜、清醒?

  縱觀陶淵明的一生,也是出身官宦世家,年少有志報國,卻因種種矛盾,宏愿無法實現(xiàn),眼睜睜看著奸臣當?shù)蓝鵁o能為力。也許文人都是不適合這個爾虞我詐的官場的,“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他們太耿直,耿直的甚至可以算是倔強;一身傲骨可以說是高風亮節(jié),但它并不適于他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它是——官場,這個注定成為不見硝煙的戰(zhàn)場的地方,太詭秘,太可怕,這里沒有人去注意這種“高風亮節(jié)”的。也許從他入這個官場,他的性情、這個朝局、這個時代就注定了他的結(jié)果,能夠隱居田園對他來說或許是一種很好的解脫,一種客觀意義上的新生。

  隱于田園,他不在乎粗茶淡飯甚至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艱苦,在乎的是精神上的感受。就連酒這一嗜好,也是“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他不能總做自己想做的事,卻自娛自樂,自我滿足;他不隱居于青林翠竹之間,卻可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在田園也是身在紅塵,然而“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他的心已超脫了紅塵。他喜歡真,是真性情,為此,他總做出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事。人們常言“癡傻”,我不喜歡“傻”字,卻喜歡“癡”字,個人認為二者是絕然不同的,“癡”是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現(xiàn)在我卻要用“癡”字來評價陶淵明,這個與周圍世界格格不入?yún)s又不得不稱“奇跡”的人。

  他是個隱士,在結(jié)尾我也只能重復這句話,盡管他“短褐穿結(jié)”,始終不是一塵不染的白衣,盡管他雖有素琴,卻“性不解音”,這一切已不重要了。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 篇7

  人們都知道陶淵明生平有兩大雅好,喝酒、讀書,而且都有其個性鮮明的特點,喝酒則每喝必醉,讀書則不求甚解。這在其自傳體名文《五柳先生傳》中,有著詩意盎然的描摹。其實,陶淵明還有一好,而且好得特癡迷、特怪異,那就是彈琴。這在其詩文中也多有記述,只不過人們沒大注意罷了。

  一生最愛琴,彈的卻是無弦琴

  早在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已有一種說法,說他的詩“篇篇有酒”。這當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極言陶淵明人詩如一,人既好酒,詩也多寫酒而已。套用這說法,說陶淵明的詩文篇篇有琴,當也不為太過。陶淵明在詩文中自述,他是“少學琴書”,學琴學得很早,學得忘情,“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從此與琴不棄不離,讀書、彈琴、飲酒,三位一體,構(gòu)成陶淵明生命獨特的存在方式。為能一心一意“臥起弄琴書”,竟不惜絕交息游,不惜辭官歸隱,困窮終生。陋室之中,只要“有琴有書”,有“清琴橫床,濁酒半壺”,能夠邊讀邊彈邊飲,在陶淵明的感覺里,“斯晨斯夕”便是“黃唐莫逮”,這個清晨,這個黃昏,就是生命里最美好的時光,即便世俗無比艷羨的古帝黃帝、唐堯之時,也無法比擬。

  這樣投入,這樣執(zhí)著,若按常理,陶淵明所用之琴,定然名貴無比了。卻又不然。據(jù)南朝和唐初幾部史書,以及時人有關(guān)記述,陶淵明用的只是一架沒有任何裝飾,很簡陋的“素琴”,而且“弦徽不具”,沒有弦,沒有指示音階的標識,說白了就是一個略具琴型的木板或木箱。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對這樣一個木板木箱,陶淵明卻珍愛有加,視為寶琴,琴不離身,身不離琴,凡飲酒,必“撫弄以寄其意”,彈著彈著,就完全沉醉在酒香琴韻中了。

  一人在家中如此這般自彈自飲也還罷了,偏偏陶淵明又重友情,己有所好,定要與朋友共享。每當朋友相聚,他就攜琴赴會,別人彈琴,他也撫弄著那張怪異的無弦琴相和。問他無弦無聲,彈的是啥?他就真誠地回答:“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只要在琴中表達出自己的意趣就行了,一定要彈著弦弄出些響聲干什么。

  陶淵明飲酒好醉。與友人相酌,如果他先醉了,就直率地告訴友人:我醉了,想睡了,您走罷。話沒說完,就抱著他所謂的琴,枕著書,挨著酒杯,呼呼入夢了。真誠率意,瀟灑曠達。陶淵明飲酒,彈琴,待友,都展現(xiàn)出極高的境界,令后世嘆羨不已。李白寫《山中與幽人對酌》,就活用了這個典故,為該詩增色多多。“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崩畎兹朔Q詩仙,詩中頗多“仙意”。這首詩里的“仙意”全在后兩句,特別是最后一句。陶淵明醉眼朦朧又無比留戀地叮囑友人,如果您覺得今天這酒喝得還算盡興,我這琴彈得也還有點意思,那么明天就請您也把琴帶上,咱倆一起邊彈邊飲吧。真?zhèn)是率意自得,風流倜儻,意蘊無盡啊。此情此景,怕是仙人也難模擬。

  陶淵明好以琴寄意,友人們理解他,欣賞他,也常常用琴曲與他交流對理想和操守的感悟。聽說東方有一位高士,愛好、追求各方面都和自己相似,是否可以引為知音呢?陶淵明一天起個大早,渡河過關(guān),趕到山中去拜見這位同道。高士一見陶淵明,就知道了他的來意,話沒顧得說,就取琴為他演奏,先彈一曲《別鶴操》,再彈一曲《孤鸞操》。還需要說什么呢?琴聲已傳達了一切:久別的鶴期盼再聚首和鳴九皋,離散的鸞渴望重相逢共棲仙山。我們是知音,對您仰慕久。陶淵明感動不已,當即直吐心曲:“愿留就君住,從今至歲寒!闭\愿和您并肩攜手,相勉以道,孤高芳潔,共歷歲寒而不凋。琴聲,讓兩位初次謀面的志士,一下子就結(jié)為知音。

  非是不解音,真音常在無音中

  不過,不管怎么說,在常人看來,琴終歸是琴,無論怎樣的“寶琴”,一般琴該有的也得有,和琴體一樣,弦是琴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缺之不可。陶淵明整天抱著一個無弦無徽的木板木箱,撫弄來撫弄去,開始人們只是覺得新鮮怪異好玩兒,久而久之就難免形成一種近乎共識的猜疑:這老先生怕是壓根兒不懂音樂,不過拿塊木頭扎扎架子過把彈琴之癮而已。眾口相傳成信史。到后來史家著史,居然就采納了這種看法,說陶淵明之所以專彈無弦琴,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性不解音”。《晉書》《宋書》《南史》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都這樣說,遂成定論。

  本來對琴藝一竅不通,偏偏又要扎出一副古琴高手的架式,這陶淵明豈非故作高雅,刻意搞笑嗎?

  當然不是。陶淵明自幼至老,所好在琴書,對琴理琴藝感悟獨到,對儒、道、釋的審美標準和體驗途徑鉆研尤深。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真義無言。陶淵明所向往的,在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和音樂表現(xiàn)中,乃至為人處世中所展示的,正是這樣一種無形之大象,無聲之大音,無言之真義。明乎此,當他在書卷簡冊和菊芳酒香之中,那樣忘情地撫弄著他那架無弦寶琴,你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感到有一種雅潔的意味和意境,向你彌漫過來,將你淹沒,將你浸潤,將你融化,讓你通體空明瑩澈,只覺得美妙無比,舒泰無比,卻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不想言傳。

  待他一曲彈罷,你才猛然回過味來:這就是東方美學的最高境界!

  就是孔子感慨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就是莊子贊嘆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成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就是靈山會上,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三昧真?zhèn)鳌?/p>

  就是采菊東籬,悠然南山,此中真意,欲辯忘言……

  此時無聲勝有聲,真音彌漫無音中。蓮花開后真無色,合在諸天最上層。

  看來,說陶淵明彈無弦琴是因為“性不解音”,完全是一種淺薄的推理,純系俗人之見,是真正“性不解音”之談。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 篇8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鄉(xiāng)鄰中有一少年,對陶淵明寫的詩文欽佩不已,于是便向陶淵明請教讀書妙法,希望自己也成為像陶淵明一樣家喻戶曉的大詩人。

  陶淵明什么也沒說,只是拉著少年的手來到自家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秧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秧苗有沒有在長高?”少年按陶淵明的要求,靜靜地站在秧苗旁仔細觀看,好半天過去了,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這棵秧苗沒見長高啊!”

  陶淵明問:“真的沒見長高嗎?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

  少年低頭不語,陶淵明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nèi)庋劭床坏搅T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慢慢積累起來的,不容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少年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什么會有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刀子在上面磨成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只有堅持不懈,才會有所得,日知其所亡!

  少年恍然大悟,明白了所謂的讀書妙法,其實就是“勤奮”二字。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 篇9

  人的精神世界是極其神秘的,且深不可測,歷史上的文人]們離我們已經(jīng)很遙遠了,其情其境早已灰飛煙滅了,那有關(guān)精神世界的博大精深我們不能妄自忖度。人是復雜的。有一位著名的文人說,個人(他指的是八大山人)的精神世界是個孤獨的小天地。我不愿意附和這種說法。我能舉例子證明,個人的精神世界的豪氣可以沖擊浩大的宇宙和整個人類世界固有的且固守著的文明。

  東晉那個不愿意在樊籠里的詩人,他歸田園隱居,原因僅僅是性本愛丘山,當然也是猛志溢四海的壯志沒有能夠得以伸張,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逃避。但是他能夠告別歷史文人的進亦憂退亦憂的入世思想,真正的舍棄了居廟堂之高和退江湖之遠的一切煩惱,把自己真正的放到自然里,以動物的純潔的生活方式,追求幸福平等的沒有等級門第觀念的生活,他的超然已經(jīng)達到共產(chǎn)主義的境界了。寄情于天地之逆旅,我不知道他的精神世界是大了還是小了,我不去冥思苦想旁征博引,他的樂趣我不知道我不懂,我也不因此煩惱。陶先生在南山種豆時的歡樂,是沒有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郁悶情懷的,是他炒了皇帝老兒的魷魚。我從心理佩服他的勇氣欽佩他孤傲的骨氣的。他的精神世界與治國救世無關(guān),卻也熱熱鬧鬧的紅火了上千年。如果說這種精神天地是小的,那么懷才不遇憂思無邊志向不的伸張的有志之士的精神世界也大不了哪里去。先是想贏得身前身后名,接著就可憐白發(fā)生,不管是為國為民還是留名青史,這個名,就像千斤磐石壓在心頭,無論如何也不會讓人輕松快樂起來!這種憂傷

  實在不如天子呼來不上船只愿散發(fā)弄扁舟的自在和瀟灑。那匹白鹿馱著的不應該是個夢境。

  前幾天和四年級的孩子一起欣賞陶先生的《歸田園居》、《飲酒》、《詠荊軻》和《桃花源記》,沒想到孩子們是那么的貼近他,似乎是舊相識。那詩他們很快就會背誦了,我給他們介紹的詩人中他們最喜歡陶先生。陶先生也不可能想到幾千年后的孩子會喜歡他超過別的詩人啊。有一個孩子對他誤入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境況深表同情。我當然不敢這樣猜測今后學生們會不會寫出這樣的詩句:誤入學網(wǎng)中,一去幾十年。來應和陶老先生的淡定的情懷。

  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是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執(zhí)著,所以我想陶先生的精神世界是下小了。他的世界是古代文人在疲憊的時候,走入心靈驛站小憩的夢,長路漫漫,他們需要這種慰藉。我影影綽綽的覺得現(xiàn)代的人們開始追求一些純真的東西了,是饑渴的追求著真實的一切的時候了。人性中本來該有的東西,讓我們饑渴的等待,這是悲哀的。物化的追求夢想的光輝,在生之苦旅中苦苦的奔波掙扎,需要我們的精神世界小一點,真一點,純一點。如果你累了,就歇一程吧。

  有許多個人的東西,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nèi),無法和人類社會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相抗橫。布魯諾的學術(shù)冒天下之大不違,所以要受火刑 ,他的精神世界不受世人所接受,可是其精神世界是不小的。還有達爾文、王安石、柳宗元。但真理(也就是他們首先發(fā)現(xiàn)的精神世界的東西)是他們留給我們的最神圣的精神財富。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有多少個人的精神的精髓,灼灼其華,讓渺小如螞蟻的我不敢仰視。

  今天的世界與陶老先生是大不相同。以手工來個果腹的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可是生活貧困的人僅僅是孩子的教育費用也令他們摧眉折腰了。心中暗暗的對陶先生的戀情就粘染上了許多的紅塵。應了那句歌詞,想說愛你不容易。以便奔波在物欲橫留的世俗,以便暗戀但使愿無違的詩人,不知道我在這里真的純的東西能有幾許?

  我只能是懷念陶淵明,僅僅懷而已。靈魂里的東西在字里行間醞釀的濃釅如酒,酣暢淋漓的表現(xiàn)自己的想法,我不學隱逸的高士,在繁華的市廛,燈紅酒綠的住所里,我的生活很便捷。能時時讀到一個又一個意境不同的精神世界,逼仄我惶惑的精神空間。斑斑駁駁的精神的身影總是撞響我的沉重。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 篇10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賴于他的散文和辭賦的,實不下于他的詩歌。特別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這三篇最見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傳》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贊語,卻為自己留下一篇神情畢現(xiàn)的傳記。《晉書·陶潛傳》曰:潛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在陶淵明之前,司馬遷寫過《自序》,王充寫過《自紀》,但那分別是《史記》和《論衡》的自序,帶有自傳性質(zhì)而已。阮籍寫過《大人先生傳》,雖然借著大人先生表現(xiàn)了自己的志趣,但并不是自傳。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取正史紀傳體的形式,但不重在敘述生平事跡,而重在表現(xiàn)生活情趣,帶有自敘情懷的特點,這種寫法是陶淵明的首創(chuàng)。此后,王績的《五斗先生傳》、白居易的《醉吟先生傳》都是深受其影響的。《五柳先生傳》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以極其簡潔的筆墨表達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劃出一條與世俗的界限,從而塑造了一個清高灑脫、怡然自得、安貧樂道的隱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為寄托中國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文中所寫歸途的情景,抵家后與家人團聚的情景,來年春天耕種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辭,于逼真的想象中更可看出詩人對自由的向往。文中不乏華彩的段落,跌蕩的節(jié)奏,舒暢的聲吻,將詩人欣喜欲狂的情狀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對于后人來說,一切的回歸,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著這篇文章來抒發(fā),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歐陽修說:

  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元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五引)雖未必是嚴謹?shù)脑u論,但此文之高妙實在是難以倫比的。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diào)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nóng)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jīng)不限于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guān)。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描寫陶淵明散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描寫陶淵明的作文10-17

描寫陶淵明壯志的散文03-31

陶淵明描寫菊花的詩句10-18

描寫菊花的詩句陶淵明08-02

描寫陶淵明的高中作文素材11-22

陶淵明寫飲酒南山描寫11-12

陶淵明11-28

描寫知己的散文隨筆03-29

描寫校園的散文隨筆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