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鄉(xiāng)愁卷進餅里隨筆
街角有一個攤煎餅果子的男人,年紀不算太老,干起活來有板有眼兒,手腳麻利,腰間系著白圍裙,一臉手藝人的熱情,看上去很有范兒。每次路過時,我都會駐足看一會兒,偶爾也會買一個,以慰鄉(xiāng)愁,雖然也知道此煎餅非彼煎餅,但聊勝于無。
他攤煎餅的手藝干凈利索,三兩分鐘一張,舀一勺面糊倒在平底鍋上,用木板做的T型小筢子把面糊刮均,淋上雞蛋液,刷上甜面醬或辣醬,再依次撒上蔥花香菜末,夾上薄脆的馃子、抑或火腿什么,卷起翠生生的生菜葉,整個過程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咬一口,馃子香脆,醬香濃郁,勾人食欲。這是天津人最喜歡的小吃,當早點吃的時候,再配上一碗豆?jié){就更完美了。
攤煎餅的面糊大多是雜糧,講究些的人也會用優(yōu)質(zhì)的小米、玉米、大豆、花生、板栗、核桃等等,混合在一起,磨成細糊,做出來的煎餅香味濃郁,且營養(yǎng)豐富。
每次吃煎餅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小時候在鄉(xiāng)下,母親也會淋煎餅,但只有每年的二月初二這一天才能吃到,一年之中只做這么一次,因為淋煎餅實在是一件非常繁瑣的大事兒。那時候淋煎餅多數(shù)用玉米面糊糊,因為白面是稀罕物,可是純粹的玉米面粘合力不夠,很容易碎裂,因此想了一個土辦法,每次淋煎餅的時候,提前兩天剝兩張榆樹皮,把榆樹皮表面粗糙的部分去掉,只留下中間夾層的那部分,用清水浸泡,等水變成黏液,用來調(diào)粉糊,這就解決了玉米面的粘合力問題。這個土法不知是誰發(fā)明的,但村里人祖祖輩輩都是這么做的。
沒有平底鍋,就用日常做飯的大鐵鍋,灶下架上火,燒豆秸或玉米秸,火熊熊地燃起來,鍋的溫度燒得滾燙,鍋里刷上油,然后母親舀一勺面糊淋入鍋中,用光滑的秸竿做的T型小筢子把面糊刮均,片刻功夫一張餅就淋好了,薄脆如紙,攤在蓋簾上,散發(fā)著糧食獨有的'天然香味,雖然淡淡的,卻沁人肺腑,暖人腸胃。我們這些心急的小屁孩,等不及卷菜,把整張煎餅握在手里,滿街招搖,一邊跑一邊吃。
煎餅最正宗的吃法還是把菜卷進餅里,餅不過是外包裝,是形式,而內(nèi)容卻可以千變?nèi)f化,肉餡的,魚蝦餡的,蔬菜餡的,雞蛋豆腐皮餡的,喜歡吃什么就卷什么,可以把想象力發(fā)揮到最大限度。母親那時候常做卷煎餅的餡料有豆芽韭菜,酸菜肉末,蘿卜絲蝦皮粉條。我最喜歡的是蘿卜絲蝦皮粉條餡的,把蘿卜擦成細絲焯水,綠生生的就撈出來剁碎,把碎粉條焯水煮軟,放到一起大火炒透,放入白生生的小蝦皮,然后撒上蔥花香菜,最后把大張煎餅鋪開,撒一層炒好的餡料,把煎餅疊上一層,一層煎餅一層餡,層層疊疊,吃得時候,鍋中起油,把卷好的煎餅放入鍋中,小火慢煎,煎至兩面金黃起鍋,吃一口,內(nèi)里綿軟咸香,外表焦酥香脆,好吃到有點找不到北。我最得意的還是把煎至外酥里嫩的煎餅再回鍋蒸一下,那種焦脆化為一種綿軟,但那綿軟中卻透著風骨,當真就兩個字兒:好吃!每次說起來,都會很沒出息地饞涎欲滴。
煎餅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食之一,以山東為主,我的老家也是秉承了山東人的傳統(tǒng)吃法。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里記載:“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蔽倚r候吃煎餅的由頭,聽老輩人說,就是為了令百蟲不生。最有趣的是,清代文學(xué)家蒲松齡畢生研究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居然也騰出工夫?qū)懥艘黄都屣炠x》,考證煎餅的歷史變遷和魯中地區(qū)制作和食用煎餅的工藝流程和狀態(tài)。
時光一去不返,好多年過去了,我再也沒有吃到原汁原味鄉(xiāng)下土法做的煎餅,燒玉米秸,淋玉米面煎餅,有點像煮豆燃豆萁。食物好吃與否火候很重要,燒什么燃料也很關(guān)鍵,就像全聚德烤鴨是用果木烤制的一樣。兒時吃過的煎餅?zāi)鞘翘斓紫伦詈贸缘募屣灒霉枢l(xiāng)的柴草,淋出故鄉(xiāng)味的煎餅,和著濃濃的鄉(xiāng)愁,一起卷進餅里,那是一輩子無論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的滋味。
【把鄉(xiāng)愁卷進餅里隨筆】相關(guān)文章:
身體里的鄉(xiāng)愁隨筆06-11
風箱里的鄉(xiāng)愁的散文隨筆10-23
鄉(xiāng)愁隨筆06-29
紙上鄉(xiāng)愁隨筆01-20
鄉(xiāng)愁的距離隨筆06-29
鄉(xiāng)愁雜文隨筆12-30
那片鄉(xiāng)愁隨筆06-11
水墨的鄉(xiāng)愁隨筆05-17
中年的鄉(xiāng)愁隨筆02-18